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張大羊


【精選回答】來自優質賬號→野史日記


題主的問題是“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我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大家看看對不對哈。

山頂為城

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一座城蓋在山上是最好的呢?因為蓋在山上,四周全是斜坡,而且很陡。

假如我理解的沒錯的話,那麼這樣的城市恐怕不是很好,為啥這麼說呢?因為我們的城市他是百姓生活的城市呀,並不是軍事要塞對不對?畢竟這樣一座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用來生活的,如果蓋在山上了,水源就沒有了呀,城裡的人喝水就成了問題,只能每天挑水上山喝,非常不方便。

而且城蓋在了山上,是犯了兵家大忌,如果敵人圍而不攻,山上的城則會因為缺糧斷水而喪失戰鬥力,衝下山?那更不可能,圍困的士兵會做好倒刺的陷阱和工事,就等著山上的人衝鋒了。而且在衝的過程中,即使前面是大坑,你也停不下來,勢必會打敗。

緩坡為城

咱們退一步來說,城市不蓋在山上,去掉“越陡越好”的前提條件。咱們把城市蓋在一個四周是斜坡的矮一些的地勢上。

其實,不得不說,這樣的地勢對於攻城的人會造成很大的困擾,因為這種斜坡,會讓攻城的士兵很吃力,衝鋒也衝不起來,扛著攻城梯前進的速度也就更慢,在這種情況下,城上如果放一些滾石、滾木、甚至放箭,都會對攻城方造成極大的殺傷。

如果是這樣的地形,想要攻破這樣的城市確實是要付出很大代價,但是問題也來了,這種理想的地勢,而且堅固適合築城的土質,並不好找。

在平原地區,不可能突然冒出一個凸起來讓你建成,如果是人工修建,那工程就太浩大了,給一座城的面積拔高几十米,這樣的耗費任何一個朝代也吃不消。

圍城填土

既然城市無法拔高,那麼在城市周圍築起帶斜坡的人工工事如何呢?這就相當於在城市四周建立了一圈外城牆,如此一來,城市的內城牆作用就損失不少,因為它相對變矮了。

有人說在外圍斜坡與城牆之間可以保留護城河,那麼時期也是不妙的,因為護城河讓城牆和外面的斜坡城牆有了距離,而斜坡城牆相當於無人把守,如果敵人來犯,這成了敵人登高遠望的好東西。

敵人可以在斜坡城牆上修築高臺,登高看城內的布放,甚至可以用強攻襲擾城內,所以這樣的一來,斜坡也就失去了意義,也是不行。

古人智慧

其實古人將城市建立在平坦開闊的地方,也是有他們的考慮。

前文我已經說到了一點,城市並不是戰爭要塞,而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一個宜居的城市首先得保證水源、交通便利。

所以開闊平坦的地區,是最適合百姓出入、發展農業。

地處開闊地的城市,在保證百姓生活的同時,還要保證軍事功能,於是古人想到了用護城河,這是一條很寬的人工河,圍繞城市一週,可以防止敵人挖地道入城,還能解決水源問題,收起吊橋之後可以讓攻城的敵人無法到達城下。

城市四周為什麼要開闊呢?因為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敵人即使圍城紮營,站在城頭也可以一覽無遺,能看清敵人的動向,偵察兵方便將軍情準確報告給主帥。

同時,古代主要是冷兵器,弓箭是居高臨下的防守好東西,一般守城都會有大量弓箭手,而開闊的地方是弓箭發揮威力最大的時候,否則有天然掩體,或者斜坡,都會大大減少弓箭的殺傷力。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記,歡迎大家關注我哦,別忘了順手點個贊支持我一下哦~


野史日記


題主突然冒出了這個想法,並不奇怪,但讓豹眼驚奇的是那一千多個回答。

豹眼仔細看了那些回答,感到忒好玩,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城牆幹嘛來用的?難道是為了方便交通嗎?是為了旅遊的需要,專門建築的奇景嗎?

豹眼注意到許多回答,洋洋灑灑幾千言,引經據典,談到了城牆的鼻祖、兵法、典故、古今中外城牆的樣式等等等等。

豹眼也腦洞大開一下,上點乾貨吧。

據360百科的介紹:

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

360百科還介紹了許多,豹眼很紮實地惡補了一下,但感覺毫無生趣,實在是無興趣多說。

不管它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不管是內城還是外垣,也不管是皇城、王宮,還是民居,無非是用來防禦的。皇帝怕造反,百姓怕盜賊,僅此而已。

根據題主的問題,修一斜坡,越陡越好,試問一下:還有比90度的斜坡更陡的嗎?

難道修一個斜坡,是為攻城提供方便嗎?害怕敵人或者盜賊爬牆費勁嗎?

有人考慮的更周到,說啥敵人進來不方便,城內的人出去也不方便。難道城裡的人出去都是爬牆而過嗎?那個城門是裝飾用的嗎?

見過城牆內側修築一些便於登牆的設施,沒有見過外牆修得有斜坡為攻城提供方便的。

由此可見,古代的人太自私,只顧自己守城方便,不考慮攻城的人進攻不利。

古人應該反思,應該接受批鬥。


豹眼看歷史


仔細的想了一下樓主這個問題,個人認為確實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的好處

大家可以自己腦補一下,正常的情況下,城牆是垂直的,城牆外的地是水平的,城牆與地面之間的夾角是90°。

而如果你把他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也城牆與地面之間的夾角則大於90°,這樣一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城頭上扔下一個大圓石頭,或一根大木頭,豈不是會繼續滾出去好遠,給敵人造成更多的殺傷。而且斜坡也會使敵人行動不便,尤其是戰車很難前行,總之是一個有利於自己,不利於敵人的構想。



而這個斜坡自然也是越斜越好,最好是能夠接近90°,給他修成相當於是在一個山尖上建的城的那種感覺,這樣敵人想要攻城肯定很難啊!

古人為什麼不將城牆外地修成斜坡?

以上說了,將城牆在的地修成斜坡的種種好處,那麼古人為什麼不將城牆修成斜坡呢!

起初,城牆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抵禦外敵,抑制土匪盜賊,保護城內百姓安全的。但是戰爭危險只是偶爾,和平穩定生活才是常態。



因此,如果將城牆修的那麼陡,豈不是也不利於百姓出城了嗎,影響百姓們的正常生活。

就算是不考慮這些,就為了戰爭準備,這也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斜坡是越斜越好,但是得多斜呢?

斜度不夠,相當於白費力,自己耗時耗力耗錢卻給不了敵人多少阻礙,所以要是想靠斜坡阻礙敵人,必須要有足夠的斜度,我個人想了想,這個斜度至少要有45°,這個45°是什麼概念呢,你要是想修一個水平距離一百米長的45°斜坡,就要挖一百米深,自己想象一下吧,在古時那個技術挖一百米深坑是一個什麼樣的工程。



因此,最後我認為,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卻不太現實,至少不符合當時的實情。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還是有開動腦筋的。這個問題並不像許多人想的那麼幼稚,城牆外修成斜坡其實是一種先進的思路,沒有足夠的物理知識是難以領會其中的深意。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難以用斜坡來退敵的,具體看下文分析。

城牆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許多人乍一看城牆外修成斜坡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不是幫助敵軍爬上城牆嗎?其實並不然。

城牆外修斜坡很有利於守城,比如當敵軍上坡的時候,城牆上只要滾下大石頭或者大木頭,這些東西就會沿著斜坡順勢而下將敵軍人員砸傷。

至於說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這其實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斜坡修的夠長,而不是將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為修的很陡的話其實和垂直的城牆沒太大區別了,敵軍還是可以通過搭木梯上城牆。而斜坡修的夠長的話,敵軍是無法使用木梯上牆的。

修斜坡禦敵看似很理想,其實是實現不了的

斜坡禦敵思路的核心其實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質地的堅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坡面是絕對光滑且無比堅硬的,也就是沒有摩擦力的狀態。這種狀態下敵軍人馬是無法爬坡的。

敵軍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過斜坡直接飛上來,或者是用鐵鉤等東西鉤在城牆上,然後通過拉力和反作用力上牆,但是這種上牆方式非常艱難。

所以在坡面絕對光滑的狀態下,修築斜坡是非常好的禦敵思路。

但是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一來因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來古代的斜坡也不會很堅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敵軍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難事。

所以,古代打戰在城牆外修斜坡來禦敵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狀態下,斜坡禦敵才能實現,而這在現代都無法實現,更不用說在古代科技相對比較落後的情況下。


歷史守望者


想法很大膽,如果在古代你真的這麼做了,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你投敵pan國了。面對投敵之人,我們的做法通常是問候他......

扯遠了,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行不通。

1、將城牆外修成陡峭的斜坡,這種設置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式的結構。這種結構看起來防禦很好,但是在中國不適用。

因為歐洲是城主聯邦制,每個城堡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集團,多個城堡組成一個鬆散的軍事聯盟。這種聯盟成員之間是平級關係,無論在經濟、軍事還是內政方面都是各自獨立的。

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自古就實行郡縣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權政府節制。而這種城堡式的結構不利於郡縣間的交流,也不利於國家對地方管理統治。

2、這種結構在作戰時也是雞肋。這種結構在戰術上,就類似於馬謖的“失街亭”。馬謖將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軍攻擊時,居高臨下,一鼓作氣戰勝敵人。

但是事與願違,曹軍圍困馬謖,斷馬謖糧草、飲水資源,馬謖不戰自潰這樣的裝置和馬謖是一種結構。

戰爭一旦響起,敵軍只要圍困數月,將城堡內糧草、飲水短不短,城中不戰自潰。


老蟲


相反,比起你的念頭,還是古人的方法更高明。我們在電視劇上看到的基本就是,城牆外面就是平地,而且敵人就站在城外叫喊打殺,去造梯子上城牆,拿大樹去撞門,當然這些前提都是敵人已經攻破到了城下。所以為了防止攻破到城下,其實在歷史上,很多都是直接在城牆外面挖了一條深深的護城河,深深的河水,任穿著盔甲的士兵游過去,還沒游到一半就被負重的盔甲拖累了。護城河比建斜坡來講更有安全性一些。

不過在戰爭生死麵前,敵人也是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有的直接去拿土填,有的搭橋造船,當然前提都是一邊迎接城內的攻擊一邊去做這些事情。這樣下來即使敵人能到達城牆下面,也是死傷大半了。當然也不是那麼絕對,沒有攻不破的城牆,有的人就擅長攻破城池。若真是把城牆外的路修成斜坡,工程與挖坑一樣龐大,效果卻不如護城河效果好。

若不是在戰爭時期,城牆上的人還可以直接把橋放下來,供來往百姓行走。若是遇到打仗,就直接把橋收起來來預防敵人。相反斜坡雖然提防了敵人,也讓自己人不方便出行,若是和平時期,百姓出行也會經過這個斜坡。畢竟一到打仗時候,自然是選擇效果最好最快的防守了。可以看出古人雖然沒有現在這麼多高科技,但聰明才智卻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象的。

首先我們來看城牆,既然說城牆,那就是城外的防禦建築,什麼為城?這裡區別於關和隘,城就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一般在平原地區多在地勢平坦的地方,因為需要有利於交通,才能帶來城市的繁榮。而隘是指地勢險要的地方設立的防禦設施,隘就滿足題主的條件,比如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和尚原一帶盡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軍的騎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棄騎步戰。宋軍在吳玠的統領下與金軍展開了生死搏鬥,大敗金軍。

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打算把城牆修建成斜坡狀,因為斜坡狀城牆,完全沒有防禦效果,反而給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機會。如果你是軍中參謀,建議主將修建斜坡形的城牆,主將毫不猶豫就把你拖出去斬了。古往今來,從來沒有人打算把城牆修建成斜坡狀,因為斜坡狀城牆,完全沒有防禦效果,反而給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機會。如果你是軍中參謀,建議主將修建斜坡形的城牆,主將毫不猶豫就把你拖出去斬了。

古代城牆之下,是護城河,護城河之外,是空地,一般有50到幾百米,這塊地,一般都整成平的,以利於視野觀察,而且也不利於敵軍躲藏,敵軍進攻可以以箭攻之。最忌諱的地勢是起伏,特別是有高地,最不利於守城,低窪,不利於守城軍隊射殺。但是如果是向著城牆斜坡形,相當於城牆修在山上,居高臨下,牢不可破。這是比較好的城牆地形。然而這種地形太少啦,大部分城牆沒有這種條件,就算是人工修成,也要巨大的代價,城牆要隨之拔高,工程量浩大。

最後,就算是修好,自己人回撤也很吃力,特別是物資運輸也不方便。

舉報中心

一食之間


把城牆外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城牆現在不是立陡立崖地嗎?在外邊還修什麼斜坡?怕敵人爬城牆不方便啊?還越陡越好,跛的越陡越是直上直下,城牆立面就很陡。

護城河就是防止敵人爬牆方便才修的。

按你的突發奇想在牆外修斜坡是讓敵人上城牆更方便!

士兵聽令!拿下突發奇想這廝,他有串通敵人謀反奪城之意!讓他寫份檢查!


強歌1122


你這是要幫對手是吧?

你忘了考慮兩件事情,那就是水源和城牆的問題。

首先一點重要的便是水源的問題,因為城市過高導致工程的部隊改變城市的水源,最後導致整座城市因為缺水而不得不放棄防守的例子很多,你比如說以色列,現如今每一個參與軍隊的人都必須得去攀爬的一個軍事要塞,這個要塞作為以色列的軍事靈魂的教育基地,你要問原因是什麼?因為歷史上這座要塞曾經是猶太人最後的堡壘,他這個要塞守衛了很長時間,以至於工程方都拿他沒有任何辦法,但是少了幾年以後攻城的一方發現能夠拿下這座城市,使用的方法就是江水源給截斷,這城市裡的人沒了水喝,最後不得不全部自殺。

按照你的說法,將城池外圍的地區再往下挖,形成一塊兒高的塹地,你這麼做無疑是將整座城市的地下水位降低了,這樣的話這座城市將會更加的依賴外來的水源,比如說途經的河流或者是能夠取水的一些地區,這樣的話對於工程方來講,要想拿下這座城市就多了一個選項,就是將這個水源直接給截斷,你這個城市還怎麼守呢?

而且你這麼做還必須得考慮一下城池,它的城牆的強度問題,我們需要去了解的一件事情便是古代城市的城牆,他設計的時候以至於它的建造施工要求特別嚴格,簡單來說就是這座城市你想攻擊它想要破壞城市的城牆很困難,裡面包夾的各種各樣高強度的人工實惠等等這些東西你就完全破壞不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當時拆除北京市的城牆所花費的精力以及所面臨的難題,可以說報告書是一摞接著一摞。

城市的程強最害怕什麼?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性的坍塌或者是工程方的土工作業,將城市的城牆直接給挖塌了。

你炸我沒有那點兒炸藥量,沒有那點兒力道你是不可能把我給炸垮的,但是你如果從結構上面入手,用土工作業的方式挖出來一個缺口讓城牆自動倒塌,這是有可能的。這涉及的是工程力學,而你如果在城牆的底下再挖一個坡地的話,你很明顯方便了對手去搞這樣的活動,甚至於對手挖地道,都不需要再往下挖了,直接沿著地下的最底端,然後就能挖穿你的城市。

所以說你要這麼做,確實對於一個城市的防禦來講,只會增加它的難度,不會減少它的防手難度。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城市是集合了民用和軍用兩個用途的,怎麼說呢?在戰爭時期這是一個軍事要塞,但是一旦到了和平時期,這又是一個繁忙的大城市,一個交通樞紐,你如果刻意的改變這個地區的地形,不僅會造成這個地方交通不便,而且還會更改這個地區的戰略目的,你如果這麼做的話,那無異於自己打自己的臉光,這個地方很重要,我花大的精力把這個地方的城市防禦給修建一遍,把這地給挖了,但是你卻發現等你把地給挖了以後,這地方又不存在原先那種戰略的用途,這個地區得捨棄掉,這不是滑天下之大吉嗎?


漩渦鳴人yy


如果我想到:古人攻城為什麼?為了將城佔為已有。

那麼他們的財富大增。

如若修成城下斜坡:他有那人力資源和財力嗎?顯然沒。

他在城牆外修,城牆上的守衛幹什麼吃的?早弄死修坡的人。人家傻到等你修好去打他?!

我也來一個奇葩想法:讓古代人穿越到今天,那個攻克城池算個毛事?!

就這麼簡單。…

哈哈哈!


慈祥的老師


這個問題有意思,為此我也思考了很久。此刻,我忽然有點想念物理老師。

提到城牆,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的父親鯀。據《呂氏春秋》記載,他可是中國城牆之鼻祖。崇城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後來成為崇文虎的城池,就當時而言,可謂是固若金湯,而城的外面有著幾大水系,渭水、灃水、潏水等將其圍住。然而,就是這樣高大堅固的城邑,仍然被周文王攻破了。《詩經·皇矣》這樣記載當時的攻城畫面,“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詩句中的臨衝指的就是臨車、衝車。

大家知道,姜太公就是指揮該戰役的軍師。從他所著的兵書《六韜·軍略》裡,記載著這樣一段文字: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攻城圍邑,則有轒轀、臨衝;視城中,則有云梯、飛樓;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

文中的轒轀、臨衝、雲梯、飛樓皆是攻城器械,其中轒轀為攻城戰車,臨車為居高臨下攻城的戰車,衝車為衝擊城牆使潰破的戰車,雲梯為攀越城牆攻城的用具,而飛樓則為瞭望敵人動靜的設施。

有守必有攻,早在3000年前,姜太公已經就有了一套完美的攻城戰略,並用於實戰之中。之後,春秋末期,魯班和墨子分別代表楚、宋兩國,曾在楚王的沙盤上演習過攻守之道。一位是中國的建築鼻祖,一位是中國的科學鼻祖,他倆的攻城、守城之策代表了先秦時期的最高水平。

從春秋戰國到楚漢爭霸結束,那段時間是中國戰爭最頻繁的年代。從《左傳》的記載可見,諸侯們為了自保,幾乎每年都要修建城牆,可見攻城、守城在那500多年裡簡直就是諸侯們的家常便飯。

那麼,我們要思考的是,有最先進的攻城戰法,有眾多的攻城器械,有代表古代最高科技的魯班和墨子,有最頻繁的攻城戰爭,為何就沒有出現題主所想的那種防守之道呢?

古代國都或者是重要城池,往往設有幾道屏障,例如,皇宮、內城、外城等。既然是守城,就不能只考慮帝王,當然得考慮裡面的百姓,因此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外城。

無論從古代書籍亦或是影視劇中,城牆、護城河、城門吊橋、城外的開闊地都是外城的標配。

  • 城外留有開闊地,是為了觀察敵人的動向,也是給了雙方軍隊展示其真正戰鬥力的場所;
  • 如果守方敗,那麼退入城中,護城河上的吊橋升起,敵人被擋在護城河之外;

  • 護城河饒城一週,考慮到吊橋的長度,護城河往往很深,但不會太寬,並非大家所聽說的那些幾十米或上百米的護城河,深是為了防止敵人徒步過河,也斷絕了敵人挖地道的念頭;

  • 城牆是最後一道防線,考慮到吊橋,城牆往往就建在護城河的旁邊。古代城牆的堅固性與當時的夯築技術有關,前秦時期多為夯土,東晉時期混入沙與石灰,陶磚在唐代始用於京都,而明代已普遍用於所有城牆。城牆材料的堅固性決定了城牆的高度,因此,先秦時期城牆不過6米,明代之時也不過12米左右。

簡單回顧了守方的防禦工事,來考慮城牆外建坡的可行性。

一、優勢

  • 1)大致是為了使對方的一些攻城機械無用武之地,如,雲梯、衝車等,斜坡的設計使得那些機械無立足之地,故而失效;

  • 2)滾木、石頭通過斜坡往下滾動,殺傷面積遠超過垂直落下;

  • 3)可能使得城牆處在敵方的投石車、弓弩的射程之外,減少守城將士的傷亡。


二、劣勢

1)古代城牆的高度和斜坡的角度限制了斜坡的長度。即使城牆為12米,斜坡的高度也不能超過8米,否則遇上孔子這樣的高個子,假使突破到了斜坡頂端,一伸手可能就攀上牆沿,或者是兩人疊羅漢就能躍上城樓。那麼8米高度的斜坡,其底部長度為幾何?如果斜坡與地面的夾角為45度,那麼底邊長度為8米,如果為60度,底邊大概為6.9米。一般來說,斜坡角度越大,滾木等的滾動速度大,那麼殺傷力也大。如此,也就意味著斜坡的底部長度不會大於8米。

那麼問題來了,城牆和護城河中間隔著8米長的斜坡,護城河的防禦作用還有多少?城門吊橋如何設置?

先說護城河,本來敵人僥倖渡過護城河,迎面而來的就是12米高的城牆,毫無立足之地,因此,渡河的意義也不大。如果你在它們的中間修建了一道斜坡,敵人該有多麼感激你,雖然斜坡角度比較傾斜,但是那裡依然會成為他們的登陸地。

再說吊橋,斜坡的設計使得城門吊橋的長度將增加8米,再加上幾米寬的護城河,你能想象12米的城牆外懸掛著比城牆還高的吊橋嗎?我認為可行性極差。

2)古代建築材料決定了斜坡的堅固性以及光滑度。如果是明代以前,斜坡的建築材料大體是土質,遇上多雨的夏季,就如沒有植物的禿山,泥土將隨著雨水嚴重流失,很有可能填平下方的護城河。即使沒有如此嚴重,斜坡上出現坑坑窪窪也不足為奇。如果攻方此時發動襲擊,攻方的滾木戰術還有幾成勝算?明代之後,城牆雖為陶磚所砌,一物降一物,那時也出現了火炮,故不作討論。

且不說斜坡的成本對一個城邑意味著什麼,其脆弱的材質就意味著大量的維護成本和僱傭大量的勞役,此舉會不會影響城裡老百姓的農業生產呢?

3)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古代人作戰之前,肯定會派遣偵察員前去觀察守方的地形、防禦設施等。如果發現此斜坡,難道就不會製造出新的攻城器械或攻城策略嗎?下面我來嘗試破你的斜坡戰術。

  • 既然是攻城,必然傷亡巨大。當攻方渡河之時,城牆上必然是射程較遠的弓弩齊發,但是,守方也在攻方投石車、弓弩的射程之內。因此,攻方可以佯攻,儘可能消耗城中的箭矢。

  • 等到對方疲憊懈怠或者夜深之時,挑選勇士划船渡河,並帶上包好的沙土,放在斜坡中間,如此,守方的滾木將受到阻礙而止步於此。天亮後,再安排將士衝上斜坡,滾木、石頭從城牆上拋下,大量集聚在中間處,如此可以消耗守方的資源。另外,如果等到士兵退下陣來,攻方射入火箭至滾木堆積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對上面的那道城牆有無影響,沒有陶磚的年代,土牆兩側可能留有築牆時的夾板,因此,經過大火燃燒後的牆體會不會搖搖欲墜?上竄的火苗會不會傷害城牆上的守方將士呢?

  • 再不濟,既然能渡過護城河,除了上述戰術,還可以挖掘地道,攻入城中。這麼多的斜坡,如果採用迂迴的挖掘方法,守方根本很難判斷地道出口的另一端在哪裡。即便不能成功,也能消耗部分守方兵力去巡邏城內。

  • 如果雙貫齊下,那麼守城方既要防禦斜坡上的進攻,還要擔心什麼時候城內冒出攻方的將士。只要攻方成功突破其中一個,那麼守城方將軍心大亂,還能守得住城池嗎?

有人說,冬天在斜坡上灑水,可以阻止敵人前進。試問,攻方為何要選在冬天攻城呢?就算攻方真在冬季攻城,守方敢扔下滾木,攻方照樣可以採取火攻,化掉土坡上的冰。

孫子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因此,不用懷疑,攻方兵力肯定遠大於守方。攻方如果不撤退,那麼守方將面臨後勤供給短缺,多數會投降而告終。

結語

城牆外面修建斜坡,咋一看的確廢掉了攻方的攻城器械,但是攻方既然選擇攻城這樣的下策,不會打無備之仗。

  • 底部為8米長的斜坡為攻方提供了護城河對岸的登陸之地;

  • 渡過護城河的攻方在斜坡上設置障礙,廢掉守方的滾木戰術,還可以採取火攻。除此之外,地道戰也是一個不錯的戰術。

  • 高昂的建築成本以及巨大的日常維護開支,還有不間斷的勞役,都將給城內百姓造成沉重的負擔。令人可笑的是,付出如此慘重的代價,最終不過是給他人做嫁衣罷了。

其實,我一直在思考,這樣的設計貌似讓城內處在了低窪之處,對城市的排水有什麼影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