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张大羊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题主的问题是“古代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我说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看看对不对哈。

山顶为城

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座城盖在山上是最好的呢?因为盖在山上,四周全是斜坡,而且很陡。

假如我理解的没错的话,那么这样的城市恐怕不是很好,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城市他是百姓生活的城市呀,并不是军事要塞对不对?毕竟这样一座城市的主要功能是用来生活的,如果盖在山上了,水源就没有了呀,城里的人喝水就成了问题,只能每天挑水上山喝,非常不方便。

而且城盖在了山上,是犯了兵家大忌,如果敌人围而不攻,山上的城则会因为缺粮断水而丧失战斗力,冲下山?那更不可能,围困的士兵会做好倒刺的陷阱和工事,就等着山上的人冲锋了。而且在冲的过程中,即使前面是大坑,你也停不下来,势必会打败。

缓坡为城

咱们退一步来说,城市不盖在山上,去掉“越陡越好”的前提条件。咱们把城市盖在一个四周是斜坡的矮一些的地势上。

其实,不得不说,这样的地势对于攻城的人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这种斜坡,会让攻城的士兵很吃力,冲锋也冲不起来,扛着攻城梯前进的速度也就更慢,在这种情况下,城上如果放一些滚石、滚木、甚至放箭,都会对攻城方造成极大的杀伤。

如果是这样的地形,想要攻破这样的城市确实是要付出很大代价,但是问题也来了,这种理想的地势,而且坚固适合筑城的土质,并不好找。

在平原地区,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个凸起来让你建成,如果是人工修建,那工程就太浩大了,给一座城的面积拔高几十米,这样的耗费任何一个朝代也吃不消。

围城填土

既然城市无法拔高,那么在城市周围筑起带斜坡的人工工事如何呢?这就相当于在城市四周建立了一圈外城墙,如此一来,城市的内城墙作用就损失不少,因为它相对变矮了。

有人说在外围斜坡与城墙之间可以保留护城河,那么时期也是不妙的,因为护城河让城墙和外面的斜坡城墙有了距离,而斜坡城墙相当于无人把守,如果敌人来犯,这成了敌人登高远望的好东西。

敌人可以在斜坡城墙上修筑高台,登高看城内的布放,甚至可以用强攻袭扰城内,所以这样的一来,斜坡也就失去了意义,也是不行。

古人智慧

其实古人将城市建立在平坦开阔的地方,也是有他们的考虑。

前文我已经说到了一点,城市并不是战争要塞,而是居民生活的地方,一个宜居的城市首先得保证水源、交通便利。

所以开阔平坦的地区,是最适合百姓出入、发展农业。

地处开阔地的城市,在保证百姓生活的同时,还要保证军事功能,于是古人想到了用护城河,这是一条很宽的人工河,围绕城市一周,可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入城,还能解决水源问题,收起吊桥之后可以让攻城的敌人无法到达城下。

城市四周为什么要开阔呢?因为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敌人即使围城扎营,站在城头也可以一览无遗,能看清敌人的动向,侦察兵方便将军情准确报告给主帅。

同时,古代主要是冷兵器,弓箭是居高临下的防守好东西,一般守城都会有大量弓箭手,而开阔的地方是弓箭发挥威力最大的时候,否则有天然掩体,或者斜坡,都会大大减少弓箭的杀伤力。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哦,别忘了顺手点个赞支持我一下哦~


野史日记


题主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并不奇怪,但让豹眼惊奇的是那一千多个回答。

豹眼仔细看了那些回答,感到忒好玩,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城墙干嘛来用的?难道是为了方便交通吗?是为了旅游的需要,专门建筑的奇景吗?

豹眼注意到许多回答,洋洋洒洒几千言,引经据典,谈到了城墙的鼻祖、兵法、典故、古今中外城墙的样式等等等等。

豹眼也脑洞大开一下,上点干货吧。

据360百科的介绍: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360百科还介绍了许多,豹眼很扎实地恶补了一下,但感觉毫无生趣,实在是无兴趣多说。

不管它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垣,也不管是皇城、王宫,还是民居,无非是用来防御的。皇帝怕造反,百姓怕盗贼,仅此而已。

根据题主的问题,修一斜坡,越陡越好,试问一下:还有比90度的斜坡更陡的吗?

难道修一个斜坡,是为攻城提供方便吗?害怕敌人或者盗贼爬墙费劲吗?

有人考虑的更周到,说啥敌人进来不方便,城内的人出去也不方便。难道城里的人出去都是爬墙而过吗?那个城门是装饰用的吗?

见过城墙内侧修筑一些便于登墙的设施,没有见过外墙修得有斜坡为攻城提供方便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人太自私,只顾自己守城方便,不考虑攻城的人进攻不利。

古人应该反思,应该接受批斗。


豹眼看历史


仔细的想了一下楼主这个问题,个人认为确实可能是一个好主意!

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的好处

大家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正常的情况下,城墙是垂直的,城墙外的地是水平的,城墙与地面之间的夹角是90°。

而如果你把他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也城墙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则大于90°,这样一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城头上扔下一个大圆石头,或一根大木头,岂不是会继续滚出去好远,给敌人造成更多的杀伤。而且斜坡也会使敌人行动不便,尤其是战车很难前行,总之是一个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构想。



而这个斜坡自然也是越斜越好,最好是能够接近90°,给他修成相当于是在一个山尖上建的城的那种感觉,这样敌人想要攻城肯定很难啊!

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墙外地修成斜坡?

以上说了,将城墙在的地修成斜坡的种种好处,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墙修成斜坡呢!

起初,城墙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抵御外敌,抑制土匪盗贼,保护城内百姓安全的。但是战争危险只是偶尔,和平稳定生活才是常态。



因此,如果将城墙修的那么陡,岂不是也不利于百姓出城了吗,影响百姓们的正常生活。

就算是不考虑这些,就为了战争准备,这也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斜坡是越斜越好,但是得多斜呢?

斜度不够,相当于白费力,自己耗时耗力耗钱却给不了敌人多少阻碍,所以要是想靠斜坡阻碍敌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斜度,我个人想了想,这个斜度至少要有45°,这个45°是什么概念呢,你要是想修一个水平距离一百米长的45°斜坡,就要挖一百米深,自己想象一下吧,在古时那个技术挖一百米深坑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



因此,最后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却不太现实,至少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还是有开动脑筋的。这个问题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么幼稚,城墙外修成斜坡其实是一种先进的思路,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是难以领会其中的深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难以用斜坡来退敌的,具体看下文分析。

城墙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许多人乍一看城墙外修成斜坡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帮助敌军爬上城墙吗?其实并不然。

城墙外修斜坡很有利于守城,比如当敌军上坡的时候,城墙上只要滚下大石头或者大木头,这些东西就会沿着斜坡顺势而下将敌军人员砸伤。

至于说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这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斜坡修的够长,而不是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为修的很陡的话其实和垂直的城墙没太大区别了,敌军还是可以通过搭木梯上城墙。而斜坡修的够长的话,敌军是无法使用木梯上墙的。

修斜坡御敌看似很理想,其实是实现不了的

斜坡御敌思路的核心其实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质地的坚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坡面是绝对光滑且无比坚硬的,也就是没有摩擦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敌军人马是无法爬坡的。

敌军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过斜坡直接飞上来,或者是用铁钩等东西钩在城墙上,然后通过拉力和反作用力上墙,但是这种上墙方式非常艰难。

所以在坡面绝对光滑的状态下,修筑斜坡是非常好的御敌思路。

但是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来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来古代的斜坡也不会很坚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敌军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难事。

所以,古代打战在城墙外修斜坡来御敌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御敌才能实现,而这在现代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在古代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历史守望者


想法很大胆,如果在古代你真的这么做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投敌pan国了。面对投敌之人,我们的做法通常是问候他......

扯远了,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行不通。

1、将城墙外修成陡峭的斜坡,这种设置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看起来防御很好,但是在中国不适用。

因为欧洲是城主联邦制,每个城堡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团,多个城堡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这种联盟成员之间是平级关系,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内政方面都是各自独立的。

而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古就实行郡县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权政府节制。而这种城堡式的结构不利于郡县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国家对地方管理统治。

2、这种结构在作战时也是鸡肋。这种结构在战术上,就类似于马谡的“失街亭”。马谡将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军攻击时,居高临下,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但是事与愿违,曹军围困马谡,断马谡粮草、饮水资源,马谡不战自溃这样的装置和马谡是一种结构。

战争一旦响起,敌军只要围困数月,将城堡内粮草、饮水短不短,城中不战自溃。


老虫


相反,比起你的念头,还是古人的方法更高明。我们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基本就是,城墙外面就是平地,而且敌人就站在城外叫喊打杀,去造梯子上城墙,拿大树去撞门,当然这些前提都是敌人已经攻破到了城下。所以为了防止攻破到城下,其实在历史上,很多都是直接在城墙外面挖了一条深深的护城河,深深的河水,任穿着盔甲的士兵游过去,还没游到一半就被负重的盔甲拖累了。护城河比建斜坡来讲更有安全性一些。

不过在战争生死面前,敌人也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直接去拿土填,有的搭桥造船,当然前提都是一边迎接城内的攻击一边去做这些事情。这样下来即使敌人能到达城墙下面,也是死伤大半了。当然也不是那么绝对,没有攻不破的城墙,有的人就擅长攻破城池。若真是把城墙外的路修成斜坡,工程与挖坑一样庞大,效果却不如护城河效果好。

若不是在战争时期,城墙上的人还可以直接把桥放下来,供来往百姓行走。若是遇到打仗,就直接把桥收起来来预防敌人。相反斜坡虽然提防了敌人,也让自己人不方便出行,若是和平时期,百姓出行也会经过这个斜坡。毕竟一到打仗时候,自然是选择效果最好最快的防守了。可以看出古人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但聪明才智却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首先我们来看城墙,既然说城墙,那就是城外的防御建筑,什么为城?这里区别于关和隘,城就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般在平原地区多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因为需要有利于交通,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而隘是指地势险要的地方设立的防御设施,隘就满足题主的条件,比如著名的和尚原之战: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打算把城墙修建成斜坡状,因为斜坡状城墙,完全没有防御效果,反而给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机会。如果你是军中参谋,建议主将修建斜坡形的城墙,主将毫不犹豫就把你拖出去斩了。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打算把城墙修建成斜坡状,因为斜坡状城墙,完全没有防御效果,反而给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机会。如果你是军中参谋,建议主将修建斜坡形的城墙,主将毫不犹豫就把你拖出去斩了。

古代城墙之下,是护城河,护城河之外,是空地,一般有50到几百米,这块地,一般都整成平的,以利于视野观察,而且也不利于敌军躲藏,敌军进攻可以以箭攻之。最忌讳的地势是起伏,特别是有高地,最不利于守城,低洼,不利于守城军队射杀。但是如果是向着城墙斜坡形,相当于城墙修在山上,居高临下,牢不可破。这是比较好的城墙地形。然而这种地形太少啦,大部分城墙没有这种条件,就算是人工修成,也要巨大的代价,城墙要随之拔高,工程量浩大。

最后,就算是修好,自己人回撤也很吃力,特别是物资运输也不方便。

举报中心

一食之间


把城墙外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城墙现在不是立陡立崖地吗?在外边还修什么斜坡?怕敌人爬城墙不方便啊?还越陡越好,跛的越陡越是直上直下,城墙立面就很陡。

护城河就是防止敌人爬墙方便才修的。

按你的突发奇想在墙外修斜坡是让敌人上城墙更方便!

士兵听令!拿下突发奇想这厮,他有串通敌人谋反夺城之意!让他写份检查!


强歌1122


你这是要帮对手是吧?

你忘了考虑两件事情,那就是水源和城墙的问题。

首先一点重要的便是水源的问题,因为城市过高导致工程的部队改变城市的水源,最后导致整座城市因为缺水而不得不放弃防守的例子很多,你比如说以色列,现如今每一个参与军队的人都必须得去攀爬的一个军事要塞,这个要塞作为以色列的军事灵魂的教育基地,你要问原因是什么?因为历史上这座要塞曾经是犹太人最后的堡垒,他这个要塞守卫了很长时间,以至于工程方都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但是少了几年以后攻城的一方发现能够拿下这座城市,使用的方法就是江水源给截断,这城市里的人没了水喝,最后不得不全部自杀。

按照你的说法,将城池外围的地区再往下挖,形成一块儿高的堑地,你这么做无疑是将整座城市的地下水位降低了,这样的话这座城市将会更加的依赖外来的水源,比如说途经的河流或者是能够取水的一些地区,这样的话对于工程方来讲,要想拿下这座城市就多了一个选项,就是将这个水源直接给截断,你这个城市还怎么守呢?

而且你这么做还必须得考虑一下城池,它的城墙的强度问题,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一件事情便是古代城市的城墙,他设计的时候以至于它的建造施工要求特别严格,简单来说就是这座城市你想攻击它想要破坏城市的城墙很困难,里面包夹的各种各样高强度的人工实惠等等这些东西你就完全破坏不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时拆除北京市的城墙所花费的精力以及所面临的难题,可以说报告书是一摞接着一摞。

城市的程强最害怕什么?最害怕的就是突然性的坍塌或者是工程方的土工作业,将城市的城墙直接给挖塌了。

你炸我没有那点儿炸药量,没有那点儿力道你是不可能把我给炸垮的,但是你如果从结构上面入手,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挖出来一个缺口让城墙自动倒塌,这是有可能的。这涉及的是工程力学,而你如果在城墙的底下再挖一个坡地的话,你很明显方便了对手去搞这样的活动,甚至于对手挖地道,都不需要再往下挖了,直接沿着地下的最底端,然后就能挖穿你的城市。

所以说你要这么做,确实对于一个城市的防御来讲,只会增加它的难度,不会减少它的防手难度。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城市是集合了民用和军用两个用途的,怎么说呢?在战争时期这是一个军事要塞,但是一旦到了和平时期,这又是一个繁忙的大城市,一个交通枢纽,你如果刻意的改变这个地区的地形,不仅会造成这个地方交通不便,而且还会更改这个地区的战略目的,你如果这么做的话,那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光,这个地方很重要,我花大的精力把这个地方的城市防御给修建一遍,把这地给挖了,但是你却发现等你把地给挖了以后,这地方又不存在原先那种战略的用途,这个地区得舍弃掉,这不是滑天下之大吉吗?


漩涡鸣人yy


如果我想到:古人攻城为什么?为了将城佔为已有。

那么他们的财富大增。

如若修成城下斜坡:他有那人力资源和财力吗?显然没。

他在城墙外修,城墙上的守卫干什么吃的?早弄死修坡的人。人家傻到等你修好去打他?!

我也来一个奇葩想法:让古代人穿越到今天,那个攻克城池算个毛事?!

就这么简单。…

哈哈哈!


慈祥的老师


这个问题有意思,为此我也思考了很久。此刻,我忽然有点想念物理老师。

提到城墙,首先想到的是大禹的父亲鲧。据《吕氏春秋》记载,他可是中国城墙之鼻祖。崇城据说就是他的作品,后来成为崇文虎的城池,就当时而言,可谓是固若金汤,而城的外面有着几大水系,渭水、沣水、潏水等将其围住。然而,就是这样高大坚固的城邑,仍然被周文王攻破了。《诗经·皇矣》这样记载当时的攻城画面,“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诗句中的临冲指的就是临车、冲车。

大家知道,姜太公就是指挥该战役的军师。从他所著的兵书《六韬·军略》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凡三军有大事,莫不习用器械。攻城围邑,则有轒辒、临冲;视城中,则有云梯、飞楼;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

文中的轒辒、临冲、云梯、飞楼皆是攻城器械,其中轒辒为攻城战车,临车为居高临下攻城的战车,冲车为冲击城墙使溃破的战车,云梯为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而飞楼则为瞭望敌人动静的设施。

有守必有攻,早在3000年前,姜太公已经就有了一套完美的攻城战略,并用于实战之中。之后,春秋末期,鲁班和墨子分别代表楚、宋两国,曾在楚王的沙盘上演习过攻守之道。一位是中国的建筑鼻祖,一位是中国的科学鼻祖,他俩的攻城、守城之策代表了先秦时期的最高水平。

从春秋战国到楚汉争霸结束,那段时间是中国战争最频繁的年代。从《左传》的记载可见,诸侯们为了自保,几乎每年都要修建城墙,可见攻城、守城在那500多年里简直就是诸侯们的家常便饭。

那么,我们要思考的是,有最先进的攻城战法,有众多的攻城器械,有代表古代最高科技的鲁班和墨子,有最频繁的攻城战争,为何就没有出现题主所想的那种防守之道呢?

古代国都或者是重要城池,往往设有几道屏障,例如,皇宫、内城、外城等。既然是守城,就不能只考虑帝王,当然得考虑里面的百姓,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外城。

无论从古代书籍亦或是影视剧中,城墙、护城河、城门吊桥、城外的开阔地都是外城的标配。

  • 城外留有开阔地,是为了观察敌人的动向,也是给了双方军队展示其真正战斗力的场所;
  • 如果守方败,那么退入城中,护城河上的吊桥升起,敌人被挡在护城河之外;

  • 护城河饶城一周,考虑到吊桥的长度,护城河往往很深,但不会太宽,并非大家所听说的那些几十米或上百米的护城河,深是为了防止敌人徒步过河,也断绝了敌人挖地道的念头;

  • 城墙是最后一道防线,考虑到吊桥,城墙往往就建在护城河的旁边。古代城墙的坚固性与当时的夯筑技术有关,前秦时期多为夯土,东晋时期混入沙与石灰,陶砖在唐代始用于京都,而明代已普遍用于所有城墙。城墙材料的坚固性决定了城墙的高度,因此,先秦时期城墙不过6米,明代之时也不过12米左右。

简单回顾了守方的防御工事,来考虑城墙外建坡的可行性。

一、优势

  • 1)大致是为了使对方的一些攻城机械无用武之地,如,云梯、冲车等,斜坡的设计使得那些机械无立足之地,故而失效;

  • 2)滚木、石头通过斜坡往下滚动,杀伤面积远超过垂直落下;

  • 3)可能使得城墙处在敌方的投石车、弓弩的射程之外,减少守城将士的伤亡。


二、劣势

1)古代城墙的高度和斜坡的角度限制了斜坡的长度。即使城墙为12米,斜坡的高度也不能超过8米,否则遇上孔子这样的高个子,假使突破到了斜坡顶端,一伸手可能就攀上墙沿,或者是两人叠罗汉就能跃上城楼。那么8米高度的斜坡,其底部长度为几何?如果斜坡与地面的夹角为45度,那么底边长度为8米,如果为60度,底边大概为6.9米。一般来说,斜坡角度越大,滚木等的滚动速度大,那么杀伤力也大。如此,也就意味着斜坡的底部长度不会大于8米。

那么问题来了,城墙和护城河中间隔着8米长的斜坡,护城河的防御作用还有多少?城门吊桥如何设置?

先说护城河,本来敌人侥幸渡过护城河,迎面而来的就是12米高的城墙,毫无立足之地,因此,渡河的意义也不大。如果你在它们的中间修建了一道斜坡,敌人该有多么感激你,虽然斜坡角度比较倾斜,但是那里依然会成为他们的登陆地。

再说吊桥,斜坡的设计使得城门吊桥的长度将增加8米,再加上几米宽的护城河,你能想象12米的城墙外悬挂着比城墙还高的吊桥吗?我认为可行性极差。

2)古代建筑材料决定了斜坡的坚固性以及光滑度。如果是明代以前,斜坡的建筑材料大体是土质,遇上多雨的夏季,就如没有植物的秃山,泥土将随着雨水严重流失,很有可能填平下方的护城河。即使没有如此严重,斜坡上出现坑坑洼洼也不足为奇。如果攻方此时发动袭击,攻方的滚木战术还有几成胜算?明代之后,城墙虽为陶砖所砌,一物降一物,那时也出现了火炮,故不作讨论。

且不说斜坡的成本对一个城邑意味着什么,其脆弱的材质就意味着大量的维护成本和雇佣大量的劳役,此举会不会影响城里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呢?

3)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古代人作战之前,肯定会派遣侦察员前去观察守方的地形、防御设施等。如果发现此斜坡,难道就不会制造出新的攻城器械或攻城策略吗?下面我来尝试破你的斜坡战术。

  • 既然是攻城,必然伤亡巨大。当攻方渡河之时,城墙上必然是射程较远的弓弩齐发,但是,守方也在攻方投石车、弓弩的射程之内。因此,攻方可以佯攻,尽可能消耗城中的箭矢。

  • 等到对方疲惫懈怠或者夜深之时,挑选勇士划船渡河,并带上包好的沙土,放在斜坡中间,如此,守方的滚木将受到阻碍而止步于此。天亮后,再安排将士冲上斜坡,滚木、石头从城墙上抛下,大量集聚在中间处,如此可以消耗守方的资源。另外,如果等到士兵退下阵来,攻方射入火箭至滚木堆积处,熊熊燃烧的大火对上面的那道城墙有无影响,没有陶砖的年代,土墙两侧可能留有筑墙时的夹板,因此,经过大火燃烧后的墙体会不会摇摇欲坠?上窜的火苗会不会伤害城墙上的守方将士呢?

  • 再不济,既然能渡过护城河,除了上述战术,还可以挖掘地道,攻入城中。这么多的斜坡,如果采用迂回的挖掘方法,守方根本很难判断地道出口的另一端在哪里。即便不能成功,也能消耗部分守方兵力去巡逻城内。

  • 如果双贯齐下,那么守城方既要防御斜坡上的进攻,还要担心什么时候城内冒出攻方的将士。只要攻方成功突破其中一个,那么守城方将军心大乱,还能守得住城池吗?

有人说,冬天在斜坡上洒水,可以阻止敌人前进。试问,攻方为何要选在冬天攻城呢?就算攻方真在冬季攻城,守方敢扔下滚木,攻方照样可以采取火攻,化掉土坡上的冰。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因此,不用怀疑,攻方兵力肯定远大于守方。攻方如果不撤退,那么守方将面临后勤供给短缺,多数会投降而告终。

结语

城墙外面修建斜坡,咋一看的确废掉了攻方的攻城器械,但是攻方既然选择攻城这样的下策,不会打无备之仗。

  • 底部为8米长的斜坡为攻方提供了护城河对岸的登陆之地;

  • 渡过护城河的攻方在斜坡上设置障碍,废掉守方的滚木战术,还可以采取火攻。除此之外,地道战也是一个不错的战术。

  • 高昂的建筑成本以及巨大的日常维护开支,还有不间断的劳役,都将给城内百姓造成沉重的负担。令人可笑的是,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最终不过是给他人做嫁衣罢了。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设计貌似让城内处在了低洼之处,对城市的排水有什么影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