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提起宋代文学,首先涌入我们脑海中的就是宋词,从广义上来说,词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本意是配乐歌唱的韵文,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歌词,它萌芽与隋唐之际而繁盛与两宋时期,经过宋代无数词人的精心打磨创造出了大量灿烂、磊落的,反映出时代精神面貌且不同于以往传统诗歌艺术的瑰宝――宋词,宋词在我国甚至是文学艺术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天,本文将通过对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叙述,来带领大家一同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一、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

说起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主要是较之于唐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唐诗),大抵离不开宋朝高度繁荣的文化背景城市经济的兴盛、与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影响,那么宋代文化转型为何会发生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之下?这些背景又为宋代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宋代之前文学――唐诗:要想更好的体会到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首先要对宋之前的文学有所了解,提到我国古代文学,总是离不开唐诗宋词这两座巨峰。唐诗指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诗的风格多样,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也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注重写景与抒情是唐诗的显著特征。在了解唐诗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们再来聊聊推动宋代文学文化转型的因素。

2、文化的推动作用

宋代的文人们格外关心国家和社会,尤其体现在被视为正统文学诗文中对政治、社会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的反映,宋词中虽然缺少像杜甫“三吏”、“三别”那样反映民生疾苦的名篇,但这一类型的诗词在宋代诗坛中的普遍度与数量都远超唐代,可以说宋代高度繁荣的文化造就了宋代文学的转型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宋代社会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得当时的诗文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诗人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政见或是弘扬学术观点,最直接的方法便是议论,因而宋代文学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诗文中议论的部分增多。当时的宋代文人以“文以载道”为价值观,创作出许多带有议论性质的文章。

就拿奏议文为例,宋代的作品不论是在文章数量还是单篇篇幅长度上都远超唐代,如唐代奏议文中当数五千余字的《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写得最为酣畅淋漓,而宋代,动辄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奏议文可谓是层出不穷

甚至于那些在传统上与议论说理并无关系的文章,宋人也能加入议论的元素,就如对亭台楼阁的描写,唐代文人多以写景为主,而在宋代文人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以议论为主,最典型的当数苏轼,如其在《题西林壁》中写到“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此时的议论早已不再是散文的专利,还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此时对于议论量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多的议论会使得文章的重心偏移,削弱诗歌最基本的抒情功能;但过少的议论往往无法使读者真正领悟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说理性较差。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这就对文人的文笔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宋代文人们就在不断的探索与追寻之中找到了一种适当的议论,从而为宋代文学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和题材范畴,如宋代王安石的咏史诗与苏轼的哲理诗,就是宋代将写景与议论结合的杰出代表。议论成分的加强也成为了宋代文学文化转型的一项重要体现

3、城市的繁荣兴盛

在宋代,城市的繁荣为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土壤,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给士大夫阶层带来了富裕的生活社会的广泛需求也激发了词人的创作热情。

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梁,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都是人口超过十万以上的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宋朝逐渐取消了城市中的市坊制度,放宽了对夜市的限制,这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繁华的都市生活,

滋生了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艺形式,如杂剧、说话、诸宫调等,在异彩纷呈的艺术之中,词无疑成为了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此外,宋朝优待士大夫,官员的俸禄与补贴都十分优厚,皇室贵族与官僚阶层生活奢靡,纵情享乐之风在宋代红极一时,轻歌曼舞俨然成为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词会也异常兴盛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4、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

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也对文学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文人将自身不羁的特质社会责任感巧妙结合,创作出了许多表达政治与社会的深刻作品,但这绝不是说宋代没有单纯写景或抒情的作品,在宋代,诗文与词的分工十分明确,他们选用诗文来表达家国志向,用词来表达个人情愫。这样的分工对词的发展大有好处,由于词被看作是个人抒情娱志的文体,因而很少受到理学“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可以自由的表达旖旎之情,词体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保持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二、宋词的文化脉络

说完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在来说说宋词这一宋代文学的极大成者它的文化脉络。宋词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从五代到北宋前期,与后代的词相比,这一时期的词

语言优美音乐感强,但取材范围相对较窄,只有对风花雪月的描写,这一时期的文风,恰可以用处于这一时期的亡国之君李煜的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来概括。

1、北宋中后期宋词概括

北宋中后期,是宋词的第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即生活着欧阳修这样北宋前期宋词的集大成者,也出现了苏轼,黄庭坚这样北宋中后期词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就是词的阅读形式不再拘泥于唱出来,而是可以供人们去朗诵,去品味的。这一时期文人的填词热情高涨词开始担任和诗文一样的角色,人们开始用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相互题词来答赠。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北宋中后期的词,不但有了题目与署名,还有了介绍创作背景的小序,这也象征着词本身地位的提高。这一时期的文人对词的创造更加纯熟,他们拓展了诗的题材,还丰富了词的创造手法,自觉的把比、兴、用典等原属于诗歌的创造手法运用到词中,即所谓的“以诗为词”,这也极大的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词洗净了“花间派”身上的胭脂俗粉,反变得更加清新自然,大致可以用苏轼的一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来概括。

2、南宋前期词概述

靖康之难是宋王朝的重大事件,也是宋词的重大转折,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可知,词是一种娱乐性极强的文学形式,但靖康之变以后,人们原本富足安定的生活被一下子变成了国破家亡的苦难深渊,词也变成了

时代的哀音。在这场动乱之中,北宋词的曲谱被大量流失,很多词无法为人所唱,变成了和诗一样被单纯用来阅读的作品,诗和词的界限就这样被模糊了。

辛弃疾

这一时期,以辛弃疾为首的豪放派发展到了顶峰,豪放派作品的特点就是气魄雄厚,充满激情,大胆采用口语让词变得自然而别致,豪放词中常含有大量典故,使其颇具历史厚重感

除此之外,南宋前期的词还一改北宋以悲为美的抒情手法,国家与民族的苦难磨练出辛弃疾等一行词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继承了苏轼的传统,崇尚英雄豪杰般的悲壮之美,“会挽雕弓如揽月,西北望,射天狼”,从辛弃疾的词中,我们能读到一位英雄的壮志豪情,但看不到一位文人脆弱失志。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词比不上之前北宋词的华丽,但又多了几分悲壮、冷清的美,用辛弃疾的一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3、南宋后期清雅之词

到了南宋后期,社会环境相对较为稳定,这一时期的词承袭了一部分豪放派的特点,如语言自然、惯于用典等,但与豪放词还是有较大区别的,它不让豪放词那样坚强,词中总是不乏悲剧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词不仅脱离了音乐,也脱离了平民百姓,转而成为了

正声雅乐,词不再直接强烈的抒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语调来表达文人内心汹涌的情感,这一时期的词也正因其清雅刚劲的风格,被人们称为是“清空派”、或是“清刚派”。

此外,南宋后期作词的顺序是先写词,再作曲,如姜夔就把曲谱附在其词文旁边,这样的写作顺序,给予了词人极大的创作自由,不必受到音律的束缚。总而言之,南宋后期词格调清雅,情绪悲凉,反衬出了历史的沧桑之感,可以用姜夔的名句“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来概括一二。

4、艺术派别

词的艺术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如李清照,就在她的作品中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她的

人生经历与情感历程,从早期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到晚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美婉转的一词一句即是李清照跌宕起伏的真情流露,也是众多普通百姓的真实写照。豪放派词往往会伴随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如苏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往往表达着词人内心无处安放的壮志豪情

唐诗、宋词,宋代文学是如何完成文化转型的?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

三、结语

宋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瑰宝,它唱出了时代强音,了解宋代文学的文化转型,探寻宋词的文化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宋词概论》

2、《北宋词史》

3、《南宋词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