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為什麼授予曾國藩一個漢族官員“節制四省”的軍權?曾國藩又為什麼一再拒絕?

教育佳人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曾國藩(1811——1872),湖南長沙人,中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拜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生 一等毅勇侯。曾國藩之崛起很大原因跟天平天國運動有關。

1852年,天平天國運動已席捲了半個中國。而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八旗軍早已腐敗無能不堪一擊。為此清政府頒發獎勵組織團練,以地方武裝來遏制天平軍的發展。於是曾國藩就回湖南組織‘湘軍’,嚴肅軍紀,日夜操練。很快,1854年‘湘軍’開始出動,正面和太平軍作戰。經過多年征戰,1861年12月,‘湘軍’攻陷安慶,曾國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保,總領皖,浙,蘇,贛四省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一時權力達到頂峰,無人右出。

但隨後打敗太平軍後,曾國藩再三請辭,並主張‘湘軍’裁兵。這讓後世之人十分不解。因為此時清政府早就腐朽不堪,搖搖欲墜,滅亡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此時‘湘軍’實力雄厚,士氣正旺。這麼一隻虎狼之師,正是推翻清廷還我漢人大好河山的絕佳機會 ,其屬下所有將領都多次力勸反戈。曾國藩不僅沒聽,還以盡忠而上報自剪羽翼。曾國藩到底怕什麼。

其實瞭解了曾國藩的出身,可能就明白了。曾國藩出身農耕之家,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周禮》《史記》。其一生深受封建正統儒家思想影響,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以裴度,王陽明為榜樣 ,忠君愛國,忠孝節義,更怕後世之人扣上“亂臣賊子”的罵名而毀了一生的名譽。再者,當時清政府雖然重用他,但並不是不防範他。像左宗棠就被清廷的挑唆和他關係緊張,顯然是讓其互相制約。還有李鴻章的‘淮軍’,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鐵騎以及洋人的部隊都虎視眈眈,互相提防。這些因素曾國藩不會不考慮,沒有壓倒一切的絕對實力,對於曾國藩這樣的老成持重的又特別在意名譽的人來說,自然不會冒險反戈。但不管怎麼說,曾國藩終其一生,後世之人推崇備至,尤其是其軍事思想影響深遠。


史客不輕鬆


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天國運動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鎮壓太平軍,可是始終未能如願。

為此,清政府頒行了獎勵團練的旨令,力圖通過各地的地主武裝協助官軍打擊、遏制,乃至消滅太平軍。於是,咸豐二年 11月,曾國藩奉清政府之命到湖南辦理團練。

一、肅順倒臺,曾國藩仕途依然。

在辦理團練的過程中,曾國藩的功績、作用不斷得到清政府的認可。

清政府的正規部隊江南大營崩潰後的咸豐十年(1860年)四月,清政府委任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僅僅是“署理”。後在肅順的竭力諫言下,清政府於當年六月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而且加欽差大臣頭銜。

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於肅順的鼎力舉薦,清政府開始考慮把鎮壓太平天國的任務交給曾國藩,讓他統領湘軍。


肅順(像)

曾國藩得知有關情況後,以其特有的機警,對肅順的賞識、推舉沒有任何表示。

當咸豐帝去世,慈禧、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查抄肅順家產時,發現了許多朝野文武大臣與肅順交往的信件,卻沒有發現曾國藩寫給肅順的隻言片語,這引發了慈禧的讚歎:“曾國藩乃忠臣”。

曾國藩(像)

二、奕訢當政,曾國藩節制四省。

政變後不久,奕訢就奏請兩宮太后,委任兩江總督曾國藩節制江南四省的軍務。

奕訢(劇照)

奕訢如此作為,一則是想表明新政權對曾國藩的信任,比肅順當政時的咸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時,肅順雖然推重“湘賢”,但又同時設立江南、江北大營以分湘軍之功。奕訢當政後,不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完全由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

這說明,朝廷已經徹底放棄了對正規八旗、綠營軍的幻想,決心充分挖掘漢族地主武裝中蘊藏的巨大潛力。

二則是認識到了太平天國的嚴重危害性,大有傾覆大清王朝的可能。

當時,太平軍佔據江北重鎮廬州,與捻軍協同反清。而且,洪秀全正全力向財富之區蘇、浙進犯。在早已佔領蘇州、常州的基礎之上,後又相繼攻克嚴州、紹興、寧波和杭州,上海附近的的吳淞口、松江等地也已警報頻傳。

戰鬥中的太平軍(劇照)

此時,湘軍雖已佔領安慶,但整個形勢仍不容樂觀、十分緊迫。如果前敵各軍不能做到團結協作、凝心聚力,不改變以往各自為政、互不救援的惡習,後果不堪設想!



發起進攻的湘軍(劇照)

為此,清政府詔命曾國藩節制四省軍務,也就是授予他前敵指揮大權,給予他軍事上的機變處置權。

三、太后嚴旨,曾國藩“勉強”受命。

儘管曾國藩對朝廷此舉非常認可,且為了有效抗擊太平軍早就圖謀此權限,但真接到朝廷的聖旨後,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朝廷收回“節制四省軍務”的成命。並鄭重其事地申明理由,說,“權位太重,恐開爭權競勢之風,並防他日外重內輕之漸”。

曾國藩是理學家,洞察現實;為官多年,熟悉清廷的人事運作規制。他知道,大清王朝對漢族官員一直是嚴防死守,有著明確地任用限制。大清開國以來,漢族官員職任巡撫、總督的有,但掌控重大軍權,乃至身兼四省軍權者還沒有。

“權重足以致禍”,曾國藩對此有著深刻地理解。但清政府為了表明對他的破例倚重,令其感恩圖報,全力以赴地剿滅太平天國,收復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奕訢的奏請下,兩宮太后斷然鈐發上諭:“若非曾國藩之悃忱真摯,亦豈能輕假事權?”、“望以軍務為重,力圖征剿,以拯民於水火”。並嚴令曾國藩不得再請辭。


奕訢與慈禧(劇照)

至此,曾國藩才“勉強”接受了四省軍權。但同時上奏表示,今後要更加努力地盡忠報國,每隔十日奏報一次軍情,以免“朝廷謹念”。

這樣,曾國藩把自己的“誠惶誠恐”、和順恭謹一併“上奏”給了清政府。

得讓人家用著放心啊!因此,曾國藩說:混跡“官場”,行走“仕途”,“不能不自省、察人”。


老王頭談歷史


太平天國的暴動,將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推到了歷史的前沿舞臺。曾國藩以仕入政,再以政仕軍,撐起了晚清的半壁江山。可以說,曾國藩以一人之力將腐朽破沒落的大清帝國強行延長了幾十年。

言歸正傳,這裡從曾國藩掌四省之權開始。1861年9月5日,經過為期兩年多的浴血苦戰後,曾國藩的湘軍終於攻克了重鎮安慶。朝廷為了獎勵曾國藩,不但給他加太子太保銜,還再次給他擴大權力,“奉旨督辦四省(蘇、皖、浙、贛)軍務,其巡撫、提鎮以下悉歸節制。”這個權力有多大呢?這個在清政府期間,漢人以前權力最大的當屬雍正時期的年羹堯和嶽鍾琪,但對比起曾國藩的這個四省督辦,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這個時候的曾國藩已經達到了權力的頂端,但還不是頂峰。面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當時包括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曾國荃等一干封疆大吏都曾勸曾國藩趁勢反了滿清,以興漢室。那曾國藩是怎麼想的呢?面對大家的勸返,曾國藩寫了一副集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這副集聯上句取自蘇東坡詩中的一句話,下聯是王安石詩中的一句話,曾國藩各取其一,放在一起,居然妙對天成! 上句出自蘇軾詩:“芙蓉仙人舊遊處,蒼藤翠壁初無路。戲將桃核裹黃泥,石間散擲如風雨。坐令空山出錦繡,倚天照海花無數。花間石室可容車,流蘇寶蓋窺靈宇。”下句出自王安石《伯牙》詩:“千載朱弦無此悲,欲彈孤絕鬼神疑。故人舍我閉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那麼這兩聯到底是說的什麼呢?竟然能讓一場群情洶洶的謀反消弭於無形!下聯“流水高山心自知”還比較容易理解,關鍵是上聯這句“倚天照海花無數”。“倚天”是站在絕高之處。能背倚長天,可見其高,一個人站在絕高之處,面對的卻是容納百川的大海,這時候該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陽光照在大海上,可謂氣象萬千。雖然氣象萬千,因為觀海之人有倚天之高,所以再奇詭、再驚人、再誘惑的景象,也不能動搖其志、動搖其心,所以下聯有曰“心自知”,而這種自知之心實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窺見的。  

曾國藩這副對聯依然說的是自己決不造反的決心,並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說得很明白了,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堅持,自有人生的境界,那些如“花無數”一般的絢麗景象對我是沒有誘惑力的。

為表明心跡,晚年的曾國藩急流勇退,辭去了一切官職,從此只賦文作詩,可見曾國藩的晚年,是成就了他自己心目中的“聖賢”,這是他的夢想,也是他的追求。


萬年蟲子


清政府軟弱無能,作為朝廷正規軍的綠營毫無鬥志全是殘兵敗將,將帥有能力的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靠曾國藩所帶的湘勇,但是當時清政府重用漢人統帥出於無奈,而作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亦深知此中緣由,所以一再拒絕!


北斗實驗室小胖


曾公的功績才能還有胸懷,當起巨儒,名將,能吏幾個字,曾公所著之書,家信,拜讀以後,才知道何等胸襟,才幹。朝廷信任曾公,一是看功勞,二是看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