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凱:大學的文化使命

隨著社會發展和知識的流動軌跡不斷變化,產生了大學這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就像任何一種社會機構一樣,大學自產生之日起就承擔著特有的社會責任。當今之日,我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的大學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基礎上增加了文化傳承、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功能。這些新功能,要求大學在“育新人”“興文化”上發揮特有的作用。

“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華民族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就是依靠民族精神進行延續的,這種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我們現在全社會都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觀念把整個國家和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一起,應成為時代新人的根本精神。

大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學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育新人”的重要陣地。一方面,大學有義務和責任向師生乃至全社會宣傳社會主義價值觀,通過各種媒介引導輿論,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人物和事蹟進行宣傳嘉獎,讓師生從校園學習和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受到感染,積土成山,積水成海。大學要培育新人,形成高地。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質就是引導人接受先進的思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青年時代,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尤其是大學階段可謂是成熟穩定期。大學要抓住這個最佳培育期,在大學校園中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觀念,擔當復興大任。

大學要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築“興文化”的重要堡壘。

“興文化”,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學要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學擔負著傳承文化、創新文化以及引領文化的社會職能,大學更是新文化和新思想的主要發源地。縱觀歷史,在世界各個國家中,大學為各種新思想新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許多著名學者都曾在大學中做過研究和教學工作,他們是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許多政黨和國家的重要理論都是倚重大學進行傳播的。大學師生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誘惑要有較強的抵抗力,他們可以在批判不良文化的同時,充分宣揚對人們身心有益的文化,從而達到文化發展的目的。所以說,大學是引領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是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應擔負起“興文化”的國家使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石,經歷革命洗禮,並最終成長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當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了較高程度的文化自覺,傳統文化的熱愛便油然而生,文化自信也隨之而來。中華文化寶藏將激勵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貢獻。因此,大學要充分發揮“興文化”的重要堡壘作用。

一方面,大學要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力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首要人群是年輕人,因為青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而大學生是青年的代表。現今時代信息化飛躍發展,大學生是各種媒體的主要受眾。大學不但可以通過課堂,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潤物無聲地感染大學生,讓更多大學生通過各種新媒體瞭解到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視為己任。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可以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帶到新的群體中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秀和美麗將會感動更多的人,形成較強的輻射效應。

另一方面,大學要注重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文化發展離不開優秀的文化根基,這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本條件。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依舊強大,這同前輩們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是密不可分的。大學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時代特點,注重文化轉型,主動適應新時代和新環境對文化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民族復興提供優秀的文化保障。

高等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育新人”和“興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在“育新人”的過程中建立更廣泛的文化自信,在“興文化”的過程中培養能夠擔當大任的時代新人,二者可以有機融合、交相輝映,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哈爾濱師範大學 寧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