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未雨綢繆

“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意思是說,

管理者要以小見大,善於從細微處識別出事物的本來面目,瞭解了事情的起因,就能猜測出事情的發展趨勢,未雨綢繆地預見災禍的發生,從而進行預防。《便宜十六策·思慮》中的這句話,有力地指出了“見微知著”的重要性,同時也對這個詞進行了解釋。阿城在小說《棋王》中,借教王一生象棋的撿爛紙老頭兒的嘴說出一個道理:“棋就是這麼幾個子兒,棋盤就是這麼大,無非是道同勢不同,可這子兒你全能看在眼底。天下的事,不知道的太多。”人常說世事如棋,那是說人生在世每天發生的事情變幻莫測,不可估計,可實際上啊,世事可比棋局複雜多了。管理者面對的局勢也正是如此,眼前的事兒,不知道的太多,如何能儘量把握現有信息,見微知著就是重中之重。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未雨綢繆

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曾經在他的著作裡面寫過這樣一則寓言《扁鵲見蔡桓公》,我每次看到此篇,莫不掩卷嘆息。扁鵲是戰國時的醫學家,姓秦,名越人,因為醫道高明,因此被當時的人冠以傳說中黃帝時期名醫“扁鵲”的名字。

有一次,扁鵲求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就對蔡桓公說:“君侯生病了,疾病在皮膚之下,如果不治療恐怕病情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病。”扁鵲退出以後,蔡桓公說:“醫生總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把這當做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拜見蔡桓公,說:“君侯的病已經到達了肌膚,如果不治療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搭理他。扁鵲退出之後,蔡桓公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拜見蔡桓公,懇切地說:“您的病已經到達腸胃了,如果還是堅持不治療,病情就嚴重得不可收拾了。”蔡桓公仍然不理睬他。這次扁鵲退出後,蔡桓公心裡不痛快了很久。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蔡桓公,轉身就走。蔡桓公覺得非常奇怪:“他怎麼不糾纏我了?”於是派人去問扁鵲原因。扁鵲說:“疾病在皮膚之下的時候,可以用熱敷治療;疾病在肌膚的時候,可以用針灸療法進行治療;疾病在腸胃之中的時候,可以用湯劑治療;但是如果疾病到達了骨髓之處,這就是管理生老病死的神靈所管轄的範圍了,我已經無能為力了。現在君侯的疾病已經到達了骨髓,我只能敬而遠之了。”

此後五天,蔡桓公覺得渾身疼痛,他想起扁鵲的話,非常害怕,趕緊派人去請扁鵲。不過,這個時候,扁鵲因為預料到了蔡桓公的病情,害怕因無法醫治而受到遷怒,已經逃跑到了秦國。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中醫的診斷手法分為“望、聞、問、切”四種,在扁鵲的年代,雖然這四種手法還沒有被系統地總結出來,但是在扁鵲為病人診斷的過程中已經初具雛形。扁鵲在蔡桓公身旁站立一會兒便看出蔡桓公身患疾病,而且準確地判斷出疾病之所在,這就是“望”的功夫。在中醫理論中,面部顏色分別與五臟對應,有心色赤、肺色白、肝色青、脾色黃、腎色黑等說法,扁鵲就是從蔡桓公的面色看出他的病情及其變化的。我們現在說起這個理論,可以秉承前人智慧之結晶,而扁鵲當時只能是在自己平時行醫之時,仔細觀察病人的各種症狀和病理反應,進行總結思考,得出相應的規律。經驗從實踐中來,再應用到實踐中去。其實管理與其恰有相似之處。所謂管理中的見微知著,不正是要從日常的細節中去尋找和總結規律嗎?

公元1641年,崇禎皇帝派洪承疇率領十二萬兵馬出征遼東,結果在次年兵敗松城,洪承疇被俘,史稱這次戰役為“松錦大戰”。松錦大戰後,明朝在關外,除寧遠一地,其餘全部落入清軍手中,明朝已完全無力應付遼東局面。而在此之前,洪承疇曾任崇禎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等處軍務,後又升任薊遼總督,位高權重,他又曾經在征討明末農民起義軍過程中戰功赫赫,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一旦被俘,清太宗皇太極自然喜出望外,極盡招降之能事,一方面以“滿漢之人均屬一體”的政策籠絡他,一方面下令處斬與洪承疇一同被俘的巡撫邱民仰等人以威嚇他,雙管齊下,希望能得到日後進軍中原的領路人。但是洪承疇全然不顧,只是赤腳大罵,太宗派去勸降的官員全都被罵得狗血淋頭,鎩羽而歸。他又在被俘三天後開始絕食,一邊謾罵一邊要求快把自己殺掉。看他的架勢,所有前去勸降的官員都對皇太極說:“洪承疇的意志很堅定,勸降恐怕沒什麼效果,不如殺了他吧。”

但是皇太極還是不死心,派出了他很信任的漢人官員大學士、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往洪承疇處,以判斷他是否真的寧死不屈。於是,范文程前往探望洪承疇。剛一見面,洪承疇便破口大罵范文程是走狗,言多侮辱之詞。范文程微微一笑,不以為忤,反而與洪承疇大談古今之事,同時察言觀色,觀察洪承疇的反應。洪承疇心中懷疑范文程不安好心,很是戒備,但是范文程談笑晏晏,自己罵也罵了,對方態度還這麼好,他漸漸放鬆了警惕,也開始話多起來,語氣也平和了很多。談到生死之事時,范文程說:“從古至今人總有一死,但是卻沒人能判斷出自己會以怎樣的方式死,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吧?”洪承疇嘆息著說:“死生之事,都在上天的安排。如果能夠盡忠盡孝,也就死得其所,死而無憾了。”

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未雨綢繆

范文程就這樣跟洪承疇談了很多看似與勸降無關實則旁敲側擊的話題。他們二人正談著,忽然從天花板上掉落一團灰塵,正掉在洪承疇的身上。洪承疇面露不豫之色,眉頭緊鎖,急忙將灰塵拂去。偏偏事有湊巧,接連掉了幾次灰塵到洪承疇的衣服上,而他也都是一副嫌棄的神情。范文程看在眼裡,心中一動。儘管洪承疇一再強調自己是大明的臣子,絕不會投降,但求速死,范文程內心卻早有計較,胡亂應付洪承疇幾句,便急急忙忙前往拜見皇太極。

君臣二人一見面,皇太極就問:“洪承疇一心求死,我雖然不會殺他,但照你看來,他會不會在看守不嚴的時候想辦法自盡呢?”

范文程笑著回答道:“皇上您請放心,依我看,洪承疇絕對不會自殺的。儘管放鬆對他的看管好了。”

皇太極很高興,問道:“你怎麼知道他不會自殺呢?”

范文程說:“洪承疇此人被俘之後,蓬頭垢面,又絕食以示決心,確實有求死的念頭。不過,剛才我與他一席談話,他雖然傲慢無禮,而且一直說願意以死報答南朝皇帝的知遇之恩,但是當房樑上的灰塵掉在他衣服上的時候,他忙不迭將灰塵拂去,

一個人假若在這種情況下還愛惜自己的衣服,又怎麼會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所以,我推斷他一定不會自殺的。”

皇太極哈哈大笑,連連稱是。後來,皇太極又多次親自去看望洪承疇,還解下自己的大氅披到洪承疇身上,噓寒問暖,洪承疇腿一軟,跪下投降了。

范文程見微知著,僅僅從洪承疇彈落身上的灰塵這麼一個微小的動作,就能分析出他的心理變化和日後的選擇,單就這一點,就不愧為後世對他清初著名政治家和謀略家的評價。可以說,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乃是管理人員的看家本領,大到從一件事剛露端倪便能夠火眼金睛判斷出事情會向著有利於己還是不利於己的方向發展,從而或推波助瀾,或早作防範;小到從上司或下屬對某事的細微動作或臉色變化,判斷對方的心理變化和情緒發展,揣摩出對方心思,或奉承,或利誘,或威脅,或打壓,使得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辦事。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必須學會這項本領,學會從日常小事中看出重要信息,要勤於發現、慣於總結、善於推理,成大事之日可謂不遠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