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驿早期共产党人——董 朗

艰难中成长(1894.4——1920)

1894年4月24日(清光绪甲午年三月十九日),四川省简阳县平安乡(现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镇)董家河王家庙的董家老房子,董世慷之妻王氏,继养一女一子(嘉铖)后,又分娩一个儿子,取名嘉智(后,王氏又育嘉敏、嘉铸两个儿子)。

少年时的董嘉智就读于龙泉驿凤仪书院。稍长,以优异成绩考入镇上的新学。之后,上进求知的嘉智考入成都一师范学校求学,家境日渐衰贫迫使他辍学。为谋生,去雅安教书。因不满校长贪污办学经费,克扣教师薪俸,而忿然辞教,回家里种地。后又到成都作家庭教师。

红色故事 || 龙泉驿早期共产党人——董 朗


经舅父撮合,1920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五),26岁的董嘉智与19岁的姨父之女游文彬结婚。2月25日,夫妻俩回到成都鼓楼街周家祠居住,以教书为生。

为寻求救国济民的真理,他与仁寿张姓朋友等3人商定,经上海去法国勤工俭学,并变卖父母分给的4亩土地。1920年12月7日,他告别已孕在身的妻子,同3个朋友踏上赴上海的旅途。

离别的前夜,妻子要董嘉智为腹中的孩子取名。他深思了好一会,告诉妻子说,取名万任(万烈),万任!就是要孩子长大后担负起为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谋福利的重任。他满怀深情地对妻子说:3年后我回来接你。你要好好保重自己,带好孩子。

踏上革命征途(1921——1927.7)

1922年1月,上海工人开展支持香港海员工人大罢工的斗争。董嘉智目睹工人阶级的火热斗争,开始领悟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他毅然改变出国求学的初衷,入上海近郊吴淞镇的中华纱厂做工,并改名仲明。

1923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确切月日无考),他在吴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12日,中共上海地方区委第十二次会议,将董仲明编入第4组(吴淞组),为中国共产党在吴淞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成员之一。期间,他受指派参加建立吴淞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吴淞工会的筹建,并参加吴淞工人夜校工作。

1924年国共合作,他按党的安排,与同组的周启邦赴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编入第二学生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他聆听了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的讲演,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经在校任职的共产党员周恩来、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人的言传身教,政治思想觉悟和水平不断提高。

10月10日,英国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与佛山大地主陈恭受为首的广州商团发动武装叛乱,胁迫孙中山下野,同日,孙中山宣布成立革命委员会,组织黄埔军校学生和广州部分驻军反击商团军。董仲明与黄埔一期师生一起,参加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11月毕业留校,在教导团任职,后任第三期骑兵队副队长。其后,1925年2月,董仲明参加由蒋介石统帅、周恩来兼政治部主任、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的东征军讨伐陈炯明。3月底击溃陈炯明,又回师镇压滇桂军阀刘震寰、杨希闵的武装叛乱。

是年6月,董仲明积极参加中共两广区委和周恩来领导的省港大罢工和广州10万工农兵群众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示威大游行。他负责组织训练2000多名工人武装纠察队,开展巡逻和保卫,成绩显著,被推选出席“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获“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纪念章”。

同年10月,董仲明与黄埔军校师生参加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取得彻底胜利。

红色故事 || 龙泉驿早期共产党人——董 朗


1925年11月,在周恩来,陈延年(中共广东区委书记)的努力下,组建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董朗调任团参谋。自此,董仲明改名董朗。

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正规部队,党支部直属中共两广区委、军委领导,直接向周恩来汇报、请示工作。叶挺、周士弟、董朗等为党支部干事会成员,董朗任部组织干事。

1926年5月,独立团奉命为北伐军先锋,从广东开赴湖南前线。董朗协助叶挺指挥部队击退直系军阀部队,占领攸县,揭开北伐战争序幕。8月,董朗协助叶挺指挥独立团经平江战役占领岳阳,结束湖南战事,挺进湖北。独立团打下汀洒桥,攻占贺胜桥,打开进攻武汉的最后一道大门。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国民政府建立。

1927年春,独立团整编,组建24师,叶挺任师长,董朗任70团1营营长。6月初,北伐军回师武汉,董朗受到嘉奖,升任70团团长。

 挥戈南昌(1927.7——10)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背叛革命,与南京蒋介石合污,残酷镇压共产党和革命人民,企图扑灭人民革命烈火。

在此紧急关头,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采纳李立三、邓中夏、恽代英、谭平山等人“独立发动反对南京政府和武汉的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行动”的提议。决定利用国民党左派的旗帜,以党在大革命时期培植和给予重要影响的正规革命武装为主要军事力量,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组成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并派聂荣臻、贺昌、颜昌颐组成前敌军事委员会。7月28日,由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起义总指挥部。7月31日,前委决定8月1日凌晨举行起义。董朗率国民革命军第11军第24师70团,于1927年7月25日随叶挺同志由九江开赴南昌,准备参加武装起义。

8月1日凌晨2时整,“叭!叭!叭!”清脆的枪声划过南昌城的夜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爆发了。董朗率部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四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

8月1日上午9时,前敌委员会召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组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宋庆龄、周恩来等25人为委员,发布《中央委员会宣言》,讨代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的罪行。根据前委意见,整编部队,沿用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番号,下辖第9、11、20三个军。董朗任11军24师70团团长。

8月5日,起义军按中央原定计划离开南昌,南下广东,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重新举行北伐。8月30日攻打会昌,董朗率团参加战斗。在周恩来、聂荣臻、叶挺、刘伯承的指挥下,起义军击溃钱大钧主力。

9月24日,占领潮汕。起义军接到中央“叶贺军应与农民军结合,直奔广州,沿途不能濡(yǚ)滞观望”的命令。

南下揭阳的义军主力为11军24师和20军1、2师不足6000人。进到汤坑,与敌薛岳的部队遭遇,战斗异常激烈。董朗率70团与敌人展开拉锯战。

10月3日,起义军主力经揭阳达流沙镇(今普宁),前委召开紧急会议(流沙会议)。周恩来发着高烧传达中央指示,决定集中整顿武装人员,撤到海陆丰,安排领导干部分散撤退。

会议刚结束,起义部队在普宁乌石遭敌陈济棠师和徐景唐师联合伏击。前委机关和部队被压在一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周恩来抱病与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队迎敌。在此存亡关头,董朗挺身而出,指挥部队发起冲击,掩护领导机关,恶战一场,成功突围。董朗根据流沙会议精神,收集24师余部1200余人,稍事休整,继续高举革命大旗,经甲子港向海陆丰前进。

10月6日,达海陆丰东南部,与在惠阳中峒的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取得联系。在地方党和群众的帮助下,部队绕过敌人数道截击线,僻山径,抵东江农民自卫军防地。

在中峒,东江特委对部队进行整编,初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大队,后按广东省委指示,改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4团。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二师(简称红二师),董朗为师长(兼4团团长),颜昌颐为党代表。

为加强党对红二师的领导,成立中共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特别委员会。不久,改组为中共工农红军第二师委员会,颜昌颐任党委书记,董朗、王备等为委员。在营、连建立党的组织。红二师完全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海陆丰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

在此期间,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在汕头市委书记杨石魂陪同下,到陆丰南塘。当周恩来听陆丰县农会负责人说董朗率部抵达激石溪根据地时,高兴地说:“这就好了,革命军队和革命群众相结合,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又要在海陆丰燃烧起来。”

建功海陆丰(1927.10——1929.1)

11月1日,红二师占领海丰县城,成立海丰县临时革命政府。接着,占领除捷胜城以外的公平、梅陇、汕尾港等全海丰县。

董朗奉东江特委命令,派红二师一个营前往陆丰,配合农军收复陆丰城。11月4日晚,兵分三路攻打陆丰城。翌日晨敌戴可雄保安团见大势已去,率部弃城向碣石溃逃,红二师攻占陆丰县城。

11月8日,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东江特委书记彭湃,一面积极筹备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一面继续开展武装斗争,攻打盘踞在境内的地主武装及保安队据点。彭湃同董朗亲率红二师从海丰到陆丰,发动几千名农军攻打碣石城。

董朗率部从海丰出发,与地方部队统一成立指挥机构,19日6时分三路,攻打捷胜城。经近2小时战斗,取得胜利,海丰县完全掌控在临时政府手中。

11月20日,彭湃率海丰县工农兵代表、男女革命群众几千人,手持小红旗,高唱《国际歌》、《工农兵大联合》欢迎凯旋的董朗、黄维、林道文及红二师和农军的全体将士。

至此,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完全胜利。陆丰、海丰两县先后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苏维埃政府。红二师与海、陆、惠、紫、普等8县人民一道建立了总人口200万的革命根据地。通过镇压反革命,打击反动地主豪绅,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获得翻身、解放。同时,发展工农业生产,开办劳动银行,统管盐业运销,开办学校、医院,修筑道路,出版书报驳斥敌人对红色政权的造谣诋毁。发挥枪杆子改造社会的作用。

1927年12月上旬,董朗在中峒召开军事会议,与东江特委、紫金县委、南岭农军领导人议定,攻占南岭为根据地。

1928年1月5日,广州起义失败的军队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师长叶镛,党代表袁裕,团指挥员徐向前率领下抵达海丰城,与红二师汇合。从此,海陆丰有两支红军与农军保卫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东江大暴动战斗队伍。

2月1日,南岭战斗胜利结束。红二师、东江特委与紫金县苏维埃决定,由董朗、刘琴西和钟一强主持召开追悼大会、庆功大会、慰劳大会和军民联欢会,悼念烈士,庆祝胜利。会上,紫金县苏维埃政府公布分田地、妇女自由、举办合作社等政策。会后,着手组建党、团、妇联、少先队、儿童团等组织。南岭胜利威整东江。

董朗所率红二师与中央政治局委员、东江特委书记彭湃统帅的红四师,先后于1月上旬至2月中旬,取得赤石之战、普宁之战、葵潭之战的胜利。使紫金、惠阳、海丰、陆丰、惠来和普宁6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并打通(东)与潮汕工农武装的联系。至2月下旬,东江大暴动扫除了海陆丰境内的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海陆丰这一革命中心地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和民主政权建设。董朗有不磨之功。

1月末,桂系军阀李济与张发奎混战结束,与南京蒋介石暂时妥协。随即划广东为东、中、西3个“绥靖区”,集结兵力大举进攻红色区域。海陆丰成为反动势力进攻的中心。2月下旬,敌军分4路向海陆丰进攻:一个师经揭阳进攻陆丰;一个师经惠阳进攻海丰;一个师经五华、紫金进攻海、陆、紫边界;敌海军中山、民主、广庾、飞鹰等舰聚集海陆丰沿海待战。另有数支地主武装潜伏海、陆丰两县边境,伺机反扑。海陆丰红色根据地四面楚歌,形势万分危急。

2月底、3月1日,海、陆丰县城相继失陷。3月18日,董朗率红二师主力与农民赤卫队一道,在中峒险要地段磜头坳抗击国民党第7军黄旭初部数千人,开展保卫苏维埃政权最激烈的防御战。红二师战士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打退敌军一次次疯狂进攻,为在中垌的东江特委机关、红军医院、兵工厂等单位转移赢得了时间。经3昼夜恶战,后方机关全部转移。为保存红军实力,董朗分兵经碣石溪转移惠来与红四师主力汇合。董朗亲率余部坚守阵地。20日,配合数百农民赤卫队在中峒另一险要地大头坳,英勇抗击黄旭初部和第4军ll师余汉谋部数千人的联合进攻,鏖战一昼夜。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伤亡极重,董朗令部队及时向惠来方向转移,中峒根据地沦入敌手。

海陆丰县城失守后,东江特委迁往惠来,计划在惠来、普宁、潮阳发展,牵制敌人。

4月5日,敌第5军16师副军长兼师长邓彦华率部进抵海陆丰。红二师回陆丰山区,红四师回海丰山区。东江特委领导人彭湃、郑志云、二师党代表颜昌颐、四师党代表袁裕继续留普、惠一带。从此,红二、四师很长一段时间与东江特委失去联系。

为了改变不利形势,挽救革命,中共海丰县委与红二、四师党委共同决定。临时成立海陆丰总指挥处,乘敌1l师、16师调防立足未稳之际,联合进攻海丰县。5月3日,董朗、叶镛率红二、红四师回师海丰,反攻县城,未能取胜。

6月14日,董朗指挥红二师突破敌军封锁线,进攻葫芦峰、八万圩等地民团。6月18日,部队在八万圩被敌包围,董朗受伤坚持指挥部队撤至安全地带。

转战在海丰山区的红四师,6月18日在南坳白木洋遭敌夹击,叶镛师长因患疟疾未能随军突围被俘,后在广州惨遭杀害。徐向前继任红四师师长。

7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红四师教导团士兵分出,组成教导队,由颜昌颐负责,研究军事和党务工作;其余士兵仍编为第四师,受红二师师长董朗指挥。同时决定,将东江特委与潮梅特委合并为东江特委,指定彭湃为书记,杨望、郑志云等为委员;设立东江特委军事委员会,指定彭湃、黄钊、颜昌颐、董朗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董朗率红二、四师继续在海陆丰坚持战斗。

为保存革命力量,1928年12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红军离开海陆丰,成立“红军出港委员会”,领导红军转移出港工作。

1929年1月,董朗离海陆丰,经香港抵上海。

驰骋湘鄂西(1929.9——1932.10)

在上海,董朗与陈赓并肩战斗,担负保卫党中央的特殊重任。

1929年6月,中央派董朗以军委特派员身份赴湘鄂西苏区。辗转3月,于9月抵达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桑植县。

董朗在桑植主办军政训练班,培训红军干部120多名,3个月毕业时,学员的军事技术和政治理论都获得好成绩。

9月中旬,湘西敌杂牌军数支围攻桑植,敌正规军紧紧跟进,形势紧张。9月底。何键奉蒋介石之令,派吴尚、陈渠珍、李云杰等师,伙同地方武装共数万人马,集结湘西各战略要地,妄图消灭红军。

10月初,红四军为避开敌锋,伺机歼敌和发展自己,撤离桑植北上,在来凤、五峰、长阳、巴东一带开展游击战。此时,董朗担任红四军参谋长。协助军长贺龙指挥游击战。经1年多奋战,建立了以鹤峰、桑植为中心的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红四军也发展到5000余人,地方武装日益扩大。

1930年11月,蒋介石任命湖北省主席徐源泉为“湘鄂川边区清乡督办”。统一指挥5个师、7个旅,以洪湖地区为重点,“围剿”湘鄂西根据地。董朗被任命为江左军指挥,运用断敌交通,挠敌后方等灵活战略战术,领导苏区军民同敌人展开斗争。

1931年3月中旬,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辖7、8两师;在湘鄂边坚持斗争的独立团改为教导一师,任命王炳南为师长,陈协平为政委,董朗为参谋长,留湘鄂边坚持武装斗争。

7月,国民党向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出动9个主力团1.5万余人和五峰、建始、恩施、石门、宣恩、鹤峰、长阳、桑植等县团防共2万之众,进犯湘鄂边。湘鄂边分特委整编各县武装,组成6个团,3个游击大队。王炳南和董朗率湘鄂边独立团主力驻守走马坪。11月下旬,夺得反“围剿”斗争胜利。

1931年12月底,湘鄂边特委在鹤峰城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以攻为守,主动打击敌人,巩固和扩大湘鄂边根据地。

董朗协助王炳南总结第三次反“围剿”初期在军事上“步步设防”,处处被动的教训,决定采用长途奔袭,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方针。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打击敌人。于1932年1、2月取得三战三捷的重大胜利。恢复了湘鄂边失去的部分苏区,在桑植、慈利、鹤峰3县边界建立一些新的区、乡苏维埃政府。

1932年6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第四次“围剿”全国各苏区。独立团、县、区游击队仅2000人左右。而湘鄂边特委,却坚持执行湘鄂西中央分局“不使一寸土地为敌蹂躏”和“御敌于门外”的错误方针,与敌人死打硬拼。6月14日,董朗率1营由鸡公山过河,经留驾司、石堡寨,从左侧进攻天星寨守敌赵鹤团;王炳南率2营由龙潭坪过河从正面进攻赵鹤团,文南甫副团长率3营绕经下坪、岩门,从天星寨背后进攻。激战5个多小时。我军伤亡过重,被迫退守龙潭坪。敌军直扑鹤峰,县城失守。特委决定放弃桑鹤根据地。

1932年7、8月,独立团与特委机关、联县政府活动在鹤峰、长阳、五峰一带。8月初,王炳南和董朗率独立团从长阳黄柏山出发,长途奔袭五峰百年关,歼灭川军一个营。8月29日占领渔洋关。接着北上长阳水田子,攻打团防李华岳,歼其大部。9月3日,王炳南、董朗率独立团进黄柏山,遇敌阻击。改道五峰,在湾潭同罗效之团激战,歼敌一部。其时,盘踞鹤峰的川军来袭,特委不得不撤离湘鄂边苏区。

1932年9月中旬,王炳南、董朗率独立团与特委机关,由石门的深溪兰坪,经太坪街、子良坪和松滋的刘家场、西斋,到江陵沙岗一带,与夏曦领导的中央分局会合。

1932年10月,夏曦推行王明“左”倾路线,董朗被诬为“改组派”杀害,时年38岁。同时被害的还有湘鄂西省委委员,湘鄂边特委书记周小康,湘鄂边独立团政委陈协平等。

1954年5月,董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给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为了纪念董朗,龙泉驿区建有董朗塑像,现已迁至龙泉长松寺烈士陵园。简阳和成都人民将永远铭记烈士的功勋。在广东省海丰县红宫展览室里陈列着他的革命斗争事迹。紫金县还为其建立了纪念墓碑。

红色故事 || 龙泉驿早期共产党人——董 朗


董朗烈士的儿媳石正矩率其孙子辈、曾孙辈在塑像前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