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打开欧洲地图,波罗的海东岸自北向南排列着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国家,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及的波罗的海三国。三国面积总共约17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我们一个河南省。虽然在地图上不怎么显眼,波罗的海三小国却有着坎坷而精彩的历史。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个民族形成于远古新石器时代,一部分从东方迁居至波罗的海沿岸,另一部分从南方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流域迁移至此,这些居民的后裔逐渐形成代表自己民族的部落。

古代史

从地缘上看,北临芬兰湾的爱沙尼亚与芬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该国主体民族爱沙尼亚人确属于芬兰-乌戈尔人。同其他两国一样,爱沙尼亚历史上曾被强盛一时的“北海大帝国”丹麦统治过,也被叱咤北欧的瑞典王国征服过,列强轮番上阵,这个命途多舛的小国最后还是被离它最近的俄国吞并。

与爱沙尼亚共同拥抱里加湾,拉脱维亚所处地理位置也相当不错,波罗的海人从这里与古罗马开展商贸,用当地产的琥珀交换贵金属。到了12世纪,拉脱维亚已渐渐融入欧洲社会,里加成为欧洲主要贸易中心。

同期,教宗派遣的德国传教士来到拉脱维亚传教,而当地人却拒绝接受基督教。13世纪初,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后来,日耳曼人控制了今拉脱维亚大部地区,在征服地区建立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十字军国家“利沃尼亚”。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联合其他力量对瑞典发起大北方战争,打了二十年,俄国最终夺取了包括现拉脱维亚的波罗的海沿岸领土。

作为主要民族拉脱维亚人的母语,拉脱维亚语不同于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的高度相似,是印欧语系中唯一仅存的波罗的语族语言。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立陶宛人在公元前就迁至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不断遭到日耳曼人入侵,于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如果说立陶宛历史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有什么不同,那就得提到曾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波兰立陶宛联邦了。

“黄金时代”,这个共主邦联相继单挑瑞典帝国、莫斯科公国和奥斯曼帝国。在1602年的莫斯科战争中,波兰立陶宛联邦打败这个邻居并占领其首都莫斯科,由此成为俄国历史上“最大的屈辱”。

大北方战争中,波兰立陶宛联邦一度被瑞典帝国攻占。1772—1795年,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接连对波兰展开三次瓜分,立陶宛大公国随着波兰一同覆灭,其领土从此纳入沙俄版图。

近代史

波罗的海三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可谓不好,而地缘环境却异常糟糕。历史上,北边有强大的瑞典帝国虎视眈眈,南边的波兰在强大时也蠢蠢欲动;西边的德国一直没有停止“东进”,而东边的俄国从来就视其为自身领土

直到20世纪初,波罗的海三国在列强反复争夺中仍归于沙俄,在历史上还没有完全独立过,真正改变三个小国命运的还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沙俄军队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和国内经济崩溃最终引发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当年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试图向协约国提出“和平建议”,遭到拒绝后,苏俄居然与德奥进行“和平谈判”并单方退出了战争。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在随后签订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苏俄把包括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西部大片领土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在协约国一片叫骂声中,俄国人又把波罗的海三国“转让”给了德国人。

是喜是忧还没来得及品味,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机。第二年,经历了可怕的西班牙流感,又遭受协约国军队和国内革命的双重打击,德国战败投降了。与波兰、白俄罗斯等地一样,波罗的海三国突然又成了“无主之地”。

如果一定要在俄国和德国之间选“跟谁”,波罗的海三国一定会“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德国。然而历史却给了它们一直梦想的独立机会,三个小国当然不会错过。

虽然俄国属胜利的协约国阵营,但还得为自己任性退出战争付出代价。世界大战停止了,苏俄大地却战火四起,遍地狼烟。看着芬兰、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等纷纷独立,苏俄纵然有一百个不情愿也无暇顾及了。

1918年,波罗的海三国相继宣布独立。才过了20年安生日子,1939年二战又爆发了。随着苏德瓜分波兰和斯大林构筑“东方战线”,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又将面临厄运。

01立陶宛

1939年8月,臭名昭著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立陶宛被苏德“密约”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14日,德军正式进占巴黎。就在这一天,苏联称立陶宛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责令其“立刻逮捕挑衅祸首”。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同时,苏联要求在立陶宛驻军并享有自由通行权。摄于苏联淫威,立陶宛只得答应。次日,苏联红军进驻立陶宛 。之后的一幕幕在苏联扩张领土的“运作”中时常出现,立陶宛的宪法被废除,政府官员被逮捕,亲苏的新政府成立了。当年,立陶宛“自愿”加入苏联,成为其一个加盟共和国,名曰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北方集团军迅速占领了立陶宛。在立陶宛人民“迎王师”的殷殷期盼中,德国宣布将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及白俄罗斯部分地区合并为“奥斯兰总督区”。

立陶宛重获独立的愿望泡汤了,小国寡民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大国争夺的食物。德国人也是太自信了,包括希特勒在内的所有人恐怕都不会想到苏联能打回来。

02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与立陶宛的遭遇相似,于1940年被苏联纳为加盟共和国。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北方集团军很快打败苏军并占领拉脱维亚全境,随后被德国并入“奥斯兰总督区”。

1944年,苏联红军发起著名的“十次打击”,其中三次都与波罗的海沿岸战区有关。

反攻后,苏军收复拉脱维亚全境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又将“分离”出去的波罗的海三小国牢牢控制在手中。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03爱沙尼亚

与芬兰一样距苏联近,爱沙尼亚在历史上抵抗苏联要比其他两国激烈。早在一战末的1918年,苏俄趁德国投降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给德国的领土。于是,刚独立不久的爱沙尼亚组建德裔志愿军团和国家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

双方交战至1920年,力不从心的苏俄不得不与爱沙尼亚签署和约:“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

1939年9月,苏联依据苏德“密约”与爱沙尼亚谈判,随后签订的条约中,苏联取得占领爱沙尼亚港口、军事设施和驻军的“权利”。1940年6月,苏联向爱沙尼亚提出“保证实施互助条约和防止反苏挑衅行为”的要求,随即出兵占领爱沙尼亚全境。

厄运难逃,爱沙尼亚至此被苏联兼并,新成立的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

值得一提的是,在次年的苏德战争初期,视德军为“解放者”的爱沙尼亚人与德国人展开密切合作。德国武装亲卫队中,一个爱沙尼亚师赫然在目。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苏军又杀了回来。

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苏联对和德国合作的爱沙尼亚展开疯狂报复。塔林等众多城市遭到轰炸,大量平民伤亡,“亲德分子”纷纷遭到逮捕处决。而作为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著名的“森林兄弟”一直在密林中坚持抵抗,最后一名游击队员直到30多年后的1978年才走下战场。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波罗的海三国中,爱沙尼亚在二战中损失的人数高达20万,相当于战前全国总人口的20%,此外还有8万人被迫流亡海外。

终获独立

二战后,为报复爱沙尼亚人参与苏德战争,苏联还“调整”了爱沙尼亚的边界,把一部分领土转给俄罗斯。与其他地区的“俄罗斯化”手段类似,苏联从战后开始向西伯利亚流放爱沙尼亚人并迁入俄罗斯人,到了1952年,爱沙尼亚人在国内的比例从1941年的90%下降到不足45%。

无论从民族、宗教还是文化上,波罗的海三国与俄国都不是“一路人”。三国中多数人信奉的是天主教或路德派基督教,如立陶宛人大部分信奉天主教,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大部分为路德派新教徒。

因此,宗教问题往往成为波罗的海三国反对“俄罗斯化”的导火线,其影响在三国争取民族独立运动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立陶宛的宗教势力和波兰一样强大,天主教在苏联时期对立陶宛的影响很大,有资料显示,80%的立陶宛人系天主教徒,在这个领土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里,多达六个宗教中心领导着天主教的各个教区。

“苦命”的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环境险恶,如何生存?

苏联解体前,由波罗的海三国200万人民组成的“人链”震惊了当时世界。不是一家人非进一家门,最终还是分道扬镳。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次年8月,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宣布独立。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陆续加入北约和欧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三个小国如今发展的还不错,虽没有北欧的瑞典、挪威等国富裕,但也比作为“加盟共和国”时期强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