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洲際導彈的數量是24枚較好還是16枚較好?

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


潛射洲際彈道導彈能裝的當然好了,並不一定非要拘泥在當前技術水平的16枚或者24枚上,只要技術跟得上裝28枚不可以嗎?數量不是關鍵,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技術上。

核潛艇在國際上是一個稀罕物件,除了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外,當前也就印度搞出了核潛艇,當然巴西也在搞,因此有核潛艇的國家截止目前國際上也就美英中法俄印六個國家。鑑於印度初入核潛艇俱樂部,其搞得殲敵者號就是個四不像,核潛艇中的絕對異類,故而也就不列入計算了,主要從安理會五常的核潛艇發展水平角度來看待一下這個問題。

目前國際上戰略核潛艇或者有些地方叫彈道導彈核潛艇主流搭載潛射彈道導彈的數量是16枚,英法俄三國的主力戰略核潛艇都是這麼一個技術水平,我國也在積極向這個目標奮發前行,因為我們手中最好的094A型當前的數量是12枚。當前攜帶潛射彈道導彈數量最多、綜合核打擊能力最強的當屬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核潛艇家族中的巨無霸俄羅斯的颱風級也只能攜帶20枚潛射彈道導彈。

當前的總體發展水平就是這樣的,我們回到正題,先講講為什麼說攜帶的潛射彈道導彈數量越多越好?這個問題需要從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的生存係數上說起。一般認為,戰略核潛艇+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模式是當前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體系中生存能力最強的一種模式。

隨著現代空防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戰略轟炸機+核彈頭或戰略轟炸機+空射核巡航導彈的模式優勢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現代的主流遠程防空導彈可以達到2萬米的高度,射程超出200公里,部分最新型號如俄製S-400的最大射程可以達到400公里;同時這些傳統陸基發射的遠程防空導彈與水面艦艇實現高度融合,進一步前推了防禦縱深,這就使得戰略轟炸機這個載體的安全係數大幅度下降,就算是防區外發射核巡航導彈,攔截的成功率也比彈道導彈要高的多。無奈之下,戰略轟炸機開始走向隱身之路,比如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雖好,但造價有太的高了,B-2被稱為是飛行中的黃金,24億美元的單價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接受和負擔的起的。

隱形戰略轟炸機技術門檻高,又極度費錢,那麼怎麼辦選擇成本比較低的陸基彈道導彈+核戰鬥部模式。從陸基彈道導彈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梳理出,為了提高生存性,主要集中在發射載體和突防能力兩個方面上。比如從最初的陸上發射架發射的我國東風-1/2到後來的發射井發射美國民兵-Ⅲ,再到機動發射的俄羅斯白楊-M;其中機動發射又搞了公路機動發射和鐵路機動發射,比較有代表性有蘇聯的軍用鐵道導彈系統以及我國傳說的東風-41核列車。在突防能力上中俄搞了機動變軌技術,美國又比較注重分導式多彈頭髮展,現在發展成了多模式組合發展,既有機動變軌能力,又有攜帶分導多彈頭的能力,還在發展高超聲速滑翔彈頭等等。

當前陸基彈道導彈注重發展突防技術,主要是為了應對日益成熟的各種反導攔截技術的進步,導彈打出去就有可能被敵方的反導攔截系統成功攔截的概率,畢竟像美國已經發展出薩德、海基宙斯盾艦和愛國者-3組成的三層反導攔截防禦網。除了有概率被攔截的危險之外,陸基彈道導彈還存在一個先天性不足的缺陷,那就是生存性;美國民兵-Ⅲ、我國東風-5系列採用的固定發射井發射,一旦暴露很可能就會遭到敵方的核打擊,二次生存反擊能力堪憂;大部分機動式彈道導彈又依賴與預設發射陣地的支持,機動隱蔽性能有限,生存性得不到百分百的保證;至於近些年推出的如我國東風-41這種無依託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相較前兩種生存能力提升了不少,但是面對空天一體化的偵察監視系統,也僅僅是得到了一定提升。

那麼為什麼說戰略核潛艇+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模式是安全係數最高的呢?核潛艇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在水下長時間潛航,理論上具備無限的水下續航能力,無需像柴電潛艇那般需要潛航一段時間後就上浮到水面進行通氣充電,這就極大的降低了被反潛兵力發現的概率。講完潛艇性能指標中的樹下續航力之後,再來看看核潛艇的靜音性能,當前戰略核潛艇中靜音水平最好的是俄羅斯的北風之神A型達到108分貝,美英法三國的總體都在110分貝左右,我國的最差也能達到115分貝以下的水平,如此安靜的靜音水平在水下潛航奠定了其深海幽靈的地位,最好的例子就是英法戰略核潛艇在執行戰備巡航時水下相撞事故,相信很多人對此事件還有影響。這就充分說明了核潛艇具有優異的水下作戰性能,被反潛兵力發現的概率要低得多。

理論上,只要核潛艇能夠保證自身的絕對安全,那麼就意味著其平時潛伏在水下,常規的反制力量無法在第一波的打擊中將其擊沉,這就保留了其遂行戰略核反擊的能力,一旦得到授權,其在廣袤的海洋中的任何一個角落就可以發射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進行核反擊,此時搭載的導彈數量越多,其發動的核反擊的打擊效率也就更高,所有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可以使用的突防措施都可以集成到潛射彈道導彈上。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核潛艇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有大概率能在第一波打擊中存活下來,剩下的就是核反擊的事了。核反擊當一艘艇攜帶的導彈數量是16枚,能夠攜帶8枚分導核彈頭,這就意味著一艘艇可以攻擊敵方128個目標;在單枚分導彈頭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將導彈的數量提升到24枚,那麼打擊目標就可以提升到196個,相較提升了50%的打擊目標數量,這在本土遭受核打擊後核反擊作戰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數據。

但是遺憾的是,受到技術的限制,核潛艇的發展需要在排水量、載彈量、艇體其他系統以及靜音性能幾個方面進行權衡,因而艇體不可能造的越來越大,蘇聯發展了颱風級後,俄羅斯最新的北風之神還是回到了1萬多噸,現役的型號基本上都在2萬噸以下,艇體尺寸放大帶來的必然是靜音水平的增加,然而要攜帶更多的導彈就必須放大尺寸從而增加更多的垂直髮射單元,導彈小型化也是射程和尺寸之間的一對矛盾,因此技術是一個限制核潛艇載彈數量大幅提升的硬傷。

但從當前的國際發展狀況來看,16枚的載彈量基本上足夠了,尤其是分導式核彈頭技術的發展,延緩了戰略核潛艇對載彈數量的要求。不是不想裝更多,而是實力不允許啊,相信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以16枚為主,不排除技術突破帶來新的發展。


鷹鴿分析


現階段全球範圍內裝載潛射洲際導彈數量最多的就是美國現役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搭載24枚三叉戟IID5潛射洲際導彈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了。不過從戰略核潛艇的發展歷程來說,未來的戰略核潛艇能夠裝載的導彈數量反而不是越多越好,反而是恰好合適即可。

首先受制於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限制,從2018年開始裝設在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上的核彈頭總數量不得超過700枚,所以根據這項最新協議規定,俄羅斯率先建造並裝備服役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並沒有在前代“颱風”級戰略核潛艇能夠搭載20枚潛射導彈的基礎上繼續追加,反而將搭載潛射洲際導彈的數量降低到了16枚,這樣設計之下,最新的北風之神級雖然單艇搭載的潛射洲際導彈數量少了,但是卻可以在條約之內建造更多數量的北風之神級來增強俄羅斯海基核武平臺發展。
同樣美國下一代海基核武發射平臺“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也放棄了先前俄亥俄級最多搭載24枚潛射洲際導彈的設定,將單艇搭載核導彈的數量降低到了16枚,而且建造數量也從先前的18艘降到了12艘,相當於單艘潛艇能夠攜帶的核彈頭數量從先前226枚降低到192枚,這既符合《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也符合美國會對下一代戰略平臺低成本考慮。
再一個通過降低搭載戰略核潛艇單艇搭載潛射洲際導彈的數量,能夠有效的維持整個海基平臺的良性發展,畢竟更多數量的潛射洲際導彈也會增加新型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的研發/建造成本和後期將近40年的服役期限內維護升級保養成本。畢竟放在現階段全球範圍內都不再繼續高點增加軍費預算的前提下,過大的研發成本會帶來項目很可能被迫下馬/或者因為後期建造成本過高造成削減建造數量的事情發生,畢竟更多數量的戰略核潛艇造成的核武威懾可要比幾艘單打獨鬥更令敵人心驚膽顫。
最後核心的一點就是,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為本國二次核反擊提供有力保障,畢竟相比陸基和空基核武發射而言,海基核武器發射平臺具有更天然的隱蔽性好這一絕大優勢,而且因為機動性更佳的優勢,對於保障國家二次核反擊能夠提供更為有力的核武保障,所以海基核武器發展一直也是五常國家在國家核武建設上的重點。畢竟這種主要擔當二次核反擊的戰略武器不為首輪衝鋒陷陣,只為在戰時需要時刻放手一搏,所以搭載更多的核導彈反而作用並不大。


魑魅涅磐


兔哥回答:這個問題應該說是隻有研製者和使用者心裡清楚,我們這些局外人只能是憑感覺臆斷了。涉及核武器的東西可都是國之重器,可沒有我們想的這麼簡單,不用說普通人,能瞭解真正目的的也是少數人。其實,真到了使用它的時間,數量多少的重要性也就沒什麼意義了,世界都會遭殃,誰都別想置身事外能夠獨善其身。

目前,戰略核潛艇裝備24枚戰略導彈發射筒的只有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俄羅斯颱風級裝備了20枚戰略導彈發射筒。美俄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發射筒數量都呈下降趨勢,例如,美國最新型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排水量增加了,達到了20810噸,但戰略導彈發射筒卻減少了,從俄亥俄級的24個發射筒減少到了16個。俄羅斯最新型的北風之神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筒減少到了16個,首艇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只有12個發射筒,從第二艘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開始安裝了16個。



美俄戰略導彈核潛艇的發射管為什麼要減少呢?這就是美俄兩國簽署《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規定的,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從2018年之後,任何時候佈署在戰略核潛艇上的彈道導彈不能超過240枚。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美國新型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的導彈發射筒都採用了16個發射筒,並且建造數量從俄亥俄級的14艘變成了建造12艘,這樣一來,戰略導彈數量就保持在192枚,比俄亥俄級的336枚少了144枚。不過這些潛射戰略核導彈都具備多彈頭分導能力。
由此來看,美俄也都意識到戰略導彈發射筒數量多並不符合實際需要,畢竟兩國還有很多陸基,空基的戰略核武器。核潛艇投資很大,在削減核武器呼聲越來越高的情況下也沒必須搞這麼多的核潛艇和核武器,浪費錢財。戰略核潛艇是陸海空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海基部分,也是最耗費財力的一個部分,這也是美俄能夠達成《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主要原因,都感覺吃力了才能達成共識。

其它的核國家的戰略導彈核潛艇的發射筒數量,英國前衛發射筒數量16個,法國的凱旋級安裝了16個導彈發射筒。估計未來基本都是這個16個發射筒了,以免讓俄美有藉口。所以,核武器這種東西還真不是越多就越好,例如,核潛艇上安裝24個發射筒,肯定會使打擊能力增強,威力增大,但價格也高,潛艇的技術結構複雜性也高,一艘潛艇上的投資也大,而作用呢?都開始打核戰爭了,大夥都處於一焚俱焚的相同位置上,多少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這個東西最好是永遠都不用它,最後讓它消失才好。當然,核武器的存在也並不都是隻有壞處,任何武器都是好壞共存的,它能夠遏制戰爭的爆發,特別是有核國家之間,是避免爆發大規模戰爭的一個核平衡和核威懾戰略。


以上是兔哥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不是以好不好來決定的,是按照核潛艇的設計尺寸,發射管的裝備來決定的。潛艇導彈發射器,除了大小長短尺寸決定發射導彈種類,還分冷發射和熱發射,冷發射是把導彈,彈出發射器,在空中點火運行,技術要求較高。另一種熱發射,是在發射器內點火,直接發出,這種比較簡單但導彈發動機,噴出火焰幾百上千度,容易損壞設備。


iwanxu88


應該是24枚好!因為核潛艇是國之重器,是殺手鐧,攜帶的導彈越多,意味著它能打擊的目標就越多,就越有威懾力!對手就越害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