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l艺术人生l


地球,人类赖依生存的星球,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蔚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有些人大胆假设一下,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第一,七大洲和四大洋发生颠倒

原来地球上是七大洲和四大洋。七大洲为: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四大洋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发生颠倒后,地球会变成七大洋和四大洲。七大洋为:亚细亚大洋、欧罗巴大洋、阿非利加大洋、南亚美利加大洋、北亚美利加大洋、澳大洋、南极大洋。四大洲为:太平洲、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总体感觉起来名字怪怪的,有点意思。其中,太平洲为陆地面积中面积最大的洲,为18134万平方公里;亚细亚大洋为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大洋,面积为4458万平方公里。


第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颠倒后,地球变成了“三分海洋,七分陆地”。陆地面积增加了1.3倍还要多,但人类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75亿,人口密度会大大降低。一方面,人类生活空间变大,耕地面积可能会增多,原来非洲和印度等地的居民面临忍饥挨饿的状态发生改变,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大家担心的事情了,每年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人类居住空间发生变化,世界上人类不在建造高层,而是以独立的别墅为目标,独门独院,人类也不在为住房问题发愁。


第三、环境气候发生变化

原来地球上的信风带、洋流、寒潮、季风、高低气压转换等自然规律,随着陆地与海洋面积的颠倒,将一去不复返。随之新的气候环境到来,太平洲面积18134万平方公里,水汽难以抵达太平洲中心,因此在太平洲中部会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带。不仅太平洲,估计印度洲、大西洲、北极洲的中心地带也会形成沙漠地带,只是面积大小而已。沙漠地带终年气候干燥,高温少雨,不适合生物生存。在大洲和大洋边缘地带依然是雨水丰沛,气候宜人的地带,人类还是喜欢集中于沿海边缘。但是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的颠倒,水蒸气蒸发量大不如从前,没有那么多水蒸气被蒸发,自然降水越来越少,可能会对庄稼收成,植物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使局部地区发生变化,极度干旱少雨。


第四,一些有趣的变化

地球由“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变成“三分海洋,七分陆地”后一些有趣的变化。比如,原来陆地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8米,将变成大洋中最低点;原来海洋中世界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深度为11034米,将变成陆地上的最高点;原来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将变成陆地上最大的湖泊;原来陆地上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面积38.64万平方公里,将变成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原来陆地上长度最长的山脉——科迪勒拉山系,长度8900公里,将变成海洋中最长的海沟等等吧。


当然变化不仅仅如此,谢谢阅读。


这么近那么远F4


目前地球上71%的面积是海洋,29%的面积是陆地,正是由于巨大的海洋面积,所以地球在太空上来看就像一个大“水球”。地球也是宇宙中唯一拥有海洋的星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由于地球上海洋的存在,才孕育了包括人类等在内的各种生命。那么,假设地球上的海洋急剧减小至30%,陆地面积扩大至70%,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呢?

在对这个虚幻的世界进行天马行空的构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洋对现在这个地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海洋在气候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

海洋面积占到了全球总面积的71%,储存的水资源占到了全球总量的97%,是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海洋是气候系统最有力和最不可缺失的调节器,对气候平均态的形成和各种尺度的气候变革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海洋在调节气候方面这么重要呢?

其一,海洋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海洋面积广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太阳照进大气层中的70%,其中大约有85%储存在混合层中,以长波辐射和潜热交换的形式又传递给了大气,这部分热量成为大气环流的有力推动力。从这一方面来说,海洋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其二,海洋的热惯性使得气候变化相对平缓。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大的多,这就造成了水的温度变化相对缓慢,通俗来讲就是热的慢、冷的也慢,这就是为海边城市的气候相对怡人,而内陆城市的温差变化比较大的原因。从学术上来看,正是因为海洋的面积占到了全球的71%,这么大的水量使得海洋具有巨大的热惯性,从而使海洋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可以使大气环流的变化信息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而储存在海洋中,减缓了全球温度的高频变化。

其三,海洋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全球水汽蒸发量的86%以及降雨量的78%都集中在海洋上,因此海洋又被称为水汽之源,其蒸发量和降雨量稍有变化,都将导致地表水循环的巨大变化。举个例子,我国的最大河流——长江的水量与海洋中的蒸发量密切相关。当海洋中因气温略低导致蒸发量减小时,将进一步导致我国境内降雨量的显著减少,以及河流径流量的明显减少。

其四,海洋是全球重要的碳储库,减缓了温室效应。

据了解,海洋中储量巨大的海水及海洋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显著,全球约48%左右的二氧化碳均通过海洋进行吸收储存,缓解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以及温室效应的加快。假设没有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制造的二氧化碳将会导致全球温度明显上升。

海洋是早期生命的摇篮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发展至今,已有超过100多万中动物,40多万种植物以及10多万种微生物。正是因为广阔的海洋,才孕育了如此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

其一,海洋诞生了早期生物。

大约在30亿年前,海洋中诞生了地球最早的生物,由原核生物开始发展到真核生物;大约在5.7亿年前,海洋中才出现了植物和动物;大约在4.4亿年前,海洋中的动植物开始向陆地迁移,这才开始了陆地上的大千世界。

其二,人类早期很可能由海洋中生命进化而来。

按照现在人类起源的说法,人很可能是由早期生活在海洋中的某种鱼类进化而来,现在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必须在羊水中度过10个月的时间,而且婴儿早期会像鱼类一样出现腮裂,这已经被科学家看做是人类曾经成活在海洋中的部分印记。


那么,假设如此重要的海洋急剧减小,未来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01 荒漠面积迅速扩大,可耕地反而减小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加会导致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怎么说会导致耕种面积减小呢?

正如上文所述,海洋在调节大气运动,加快水资源循环,以及减缓温室效应等方面功效显著,在气候调节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海洋面积由71%下降到30%时,水量的减小将会导致上述作用大打折扣。

海洋面积减小,将导致能储存的太阳辐射减小,海洋动能减弱,最终导致大气环流减弱。那么大气环流减弱将会有什么影响呢?这将导致暖湿气流再也无法在广袤的平原地带长驱直入,也无法翻山越岭到达内陆地区。届时,海边气候可能变化较小,但内陆地区再也难以享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像我国北京、西安、河南以及新疆、甘肃等地的降雨量将会明显减少,荒漠化将更加严重,导致可耕地面积不升反降。

其次,陆地面积的增加将会导致地球上大多数国家成为蒙古一样的内陆国,国家整体距离海洋更远,水汽难以到达,会诞生更多的像北非、中国西北、哈萨克斯坦、蒙古这样的干旱地区。

02 气候将不再适宜人类生存

正如上面所讲的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的多,所以海洋能减缓气温的突增、突减。这使得大多数沿海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而假设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变大,地球上的温度将会变化非常明显,当太阳升起时,陆地上的温度将会在短时间内升高,当太阳落山后,气温又会急剧下降,像中国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守着火炉吃西瓜”的景象将成为常态,这种恶劣的气候将不再适宜人类居住。

03 其余影响

海洋面积的减小以及陆地面积增加还会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例如,没有海洋的阻隔,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大陆将会连接在一起,不会出现澳洲、美洲等相对独立的大陆,人类的交流将会更加方便,历史发展的进程可能会加快。

结论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目前最佳的海洋与大陆面积的比例,才拥有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千生命的繁荣,假设这一比例严重偏离,对人类以及现有的生物来说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这里是科学驿站,要了解最前沿、最权威、最有趣的科学知识,就点击关注并留言讨论哦


科学驿站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这个世界会怎么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组数据,以便回答得更为准确。

1、关于地球的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太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其直径为12756公里,根据球体的表面积公式(S=πD²=4πr²)可得出地球的表面积为:

S地=3.14*12756*12756=510926783平方公里

2、地球的海陆面积比

地球虽然以“地”相称,但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个“水球”,毕竟地球的表面积是海洋面积占比大而陆地面积占比相对较小,海陆面积分别站地球表面积的71%和29%,按照上文中求得的地球表面积,可分别算出海洋和陆地面积分别为362758015.9平方公里和148168767.1平方公里。

如果地球的海陆面积比发生变化,即海陆面积比发生颠倒,变成了陆地占比达70%,而海洋面积缩小成了30%,通过计算,海陆面积比颠倒后的地球陆地面积将变成357648748.1平方公里,海洋面积为153278034.9平方公里,如此一来相当于陆地面积扩大了2.41倍,海洋面积则扩大了0.42倍。

综上可以简单的得出,地球陆地面积扩大之后,可供直接开发的土地面积将会成倍增加,土地利用成本将会下降,如果没有炒作的话房价将会回归“白菜价”。但要往深层次分析的话,其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现在的地球大约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由于海洋面积占比较大,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洋流等的影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巨大,因此才形成了地表独特的气候环境。如果海洋面积缩小一半,而陆地面积增加一倍,简单的说,地表将会有更多地方变成荒漠,尤其是副热带地区和距海较远的内陆地区。

与此同时,由于海洋面积缩小,海洋资源特别是海鲜等海产品的产量也将大幅减少,曾经吃货们欢乐的天堂将一去不复返,甚至由于过度捕捞,曾经许许多多餐桌上常见的海洋生物或将被灭绝。

以上内容,欢迎点评和补充!


地理那些事


千寻君来回答。

这个问题可没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陆地和海洋的差别不仅仅是面积,还有地形。由于海洋的平均深度远远超过陆地的平均海拔,因此海陆互换之后的陆地都是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原本的近海就会变成狭窄的沿海平原。

▲海陆面积与地形互换示意图/有错误

最大的大陆将会变成“太平大陆”,面积1.8亿平方公里,是如今亚欧大陆的3倍多,平均海拔接近4000米(太平洋的平均深度3957米),最高的山脉是马里亚纳山脉,最高峰是马里亚纳峰,海拔11034米。

最大的海洋将会变成“亚欧大洋”,最深的海沟就是喜马拉雅海沟,最深处8843.44米。

现在的海湾将会变成半岛,半岛将会变成海湾。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原阿拉伯海);最大的海湾是欧罗巴湾(欧洲实际上就是一个半岛);最大的岛屿是里岛(原里海),最大的湖泊是澳大利亚湖或者格陵兰湖(原格陵兰岛)。


▲太平洋海沟分布

由于太平洋的各大海沟都离大陆不远,因此海陆互换之后它们会成为高耸的海岸山脉,比如秘鲁-智利山脉、汤加-克马德克山脉、日本山脉、阿留申山脉,它们会阻挡“亚欧大洋”和“美大洋”的水汽输送,使水汽无法深入“太平大陆”,那么太平大陆将会产生超过1亿平方公里以上的沙漠和荒漠,面积是撒哈拉大沙漠的11倍。而且海洋面积只有地球表面积30%的话,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水蒸气、季风和洋流,整个地球的降水量将会大幅减少,届时大约90%的陆地会成为不毛之地,地球上的耕地、草原、森林都会大幅萎缩,可居住的面积大幅缩小,到时候想养活一亿人都很困难,如果还有考虑资源分布的话影响会更大,甚至人类会迎来末日。


南北极的状况将互换,南极会成为一个封冻起来的“南极大洋”,北极将会成为终年积雪的“北冰大陆”。

如果只是简单的将海陆面积互换的话,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地球的环境将会比现在恶劣很多。


百科千寻君


如果真要是那样的话。蒙古国只会有海军,而没有了陆军和空军。没有的农耕、牧民,只会有渔民。




喜气洋洋说历史


如果水的总量不变 单纯把占地面积换成地70海30的话 那么 海的平均深度肯定全部都很深 挖出的土也填到陆地去 陆地 再把山 高原拉去填海的缺成平原才能70

这样最后 气候会发生极大变化 台风变少了 台风带来的雨水也会大大减少 缺水的地区 气温也会暴涨不适合人居住 沙漠会很多 现有的航海基本作废 修路所需的成本大大高于航海 货物的运输成本大大提高 有些资源匮乏地区也逐渐被废弃 人会往资源比较丰富的靠海区域聚集 会有新的世界大战争夺那些好地区 因为你的国家可能气候变化已经不能居住了 你只能为了活命开战 人们活的绝对比现在差多了 人间炼狱


ABdC梁


目前,地球上的水蒸气,绝大部份是由海洋里的海水蒸发而来。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就会因为缺少水蒸气导致降水稀少,江河水量大减,绝大多数河流断流成为内陆河;湖泊水位大降,绝大多数湖的面积将萎缩、干涸或消失,地球上的沙漠、戈壁面积将超过湿地的面积,不毛之地将会大到一眼望不到尽头。 因为缺水,大部分陆地将是干旱气候,沙尘暴天气将成为常态。森林面积将远远小于草原面积,且绝大部份都是蒸发水份很少的针叶林,地球上的动植物将以耐旱的品种为主,靠水生存的动植物会因稀缺而售价昂贵。节水灌溉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普及,节水生产、生活设备将大受厂家、公司及消费者欢迎,绝大多数的人都会树立以节约水为荣,以浪费水为耻的观念。 很多地方将因为地下水开采过度而下陷、坍塌。地球上众多的国家、地区会因为争夺宝贵、稀缺的水资源,绿州,经常爆发流血冲突,甚至大规模战争。





逻辑推敲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地球环境将会发生天翻地覆地改变,或许人类也根本不会出现。

生命的起源离不开海洋

目前关于生命的起源,主流假说为“海底热泉口假说”。

这是因为,在地球早期时,由于缺少氧气,因此地球大气层中没有臭氧层,太阳紫外线以及宇宙射线可以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这些高能粒子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破坏,因此早期地球生命很难在地球表面生存。假如一个生命可以在陆地上诞生,也可能只存活几分钟或者几小时,这样短暂的生命对于演化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海水可以隔绝一部分紫外线,因此生命可以在海洋中诞生,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洋都可以诞生生命,必须是海底热泉口,才可以诞生可延续的生命。

这是因为海底热泉口附近有高浓度的氢离子浓度差,它可以为早期地球生命提供能量。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命诞生的概率比较小,第一个生命诞生的时间也可能会大大往后推移,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可能将不会诞生。

昼夜温差将会变大

这里我们提一下物理量——比热容,它是形容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者散热能力越弱。表达公式为:

其中,C是比热容常数,Q是能量,m是质量,△T是温度差。

我们以水和陶瓷为例:水的比热容是4200 J/(kg·℃),陶瓷的比热容是840 J/(kg·℃),其中Q和m我们取值相同,这意味着c越小,温度差越高;C越大,温度差越小。

我们知道,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而陆地是由沙子以及其他泥土组成,比热容较小,这意味着地球接受同样的能量,海水升温较慢,但散热也慢,因此温度比较恒定,昼夜温差不大;而沙漠地球白天升温较快,晚上散热也非常快,因此昼夜温差大。

如果地球上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海水对温度的调节大大下降,白天全球气温都会非常高,晚上温度又非常冷。全球昼夜温差变大,或许物种将会朝着另一种演化方向演化,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

沙漠面积变大

沙漠的形成,其实和水循环有关。由于海洋持续的水蒸发,集结在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雨,并落在地球表面。海洋的水蒸发,有助于地球水资源的再分配。

如果地球上海洋减少,陆地增多,那么海水的蒸发量不够,会导致雨水的降雨量也不够,在远离海洋的大陆上,将会造成大规模干旱,并形成沙漠。

那时,生命可以生存的面积将会仅限于海洋周围,生活范围变小,物种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而早期不占优势的人类,在食物竞争中很可能处于下风,因此人类也有可能不会出现。

冰期与间冰期

我们知道,地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冰期与间冰期,而海洋减少,陆地增多会导致地球气候混乱,在大冰期时,由于白天温度升温快,因此冰期时间会相应缩短,而在间冰期时,由于晚上寒冷,因此间冰期的温度也不会特别高。

如果地球海洋减少,那么冰期和间冰期的间隔可能会缩短,甚至不再出现。

生物物种演化走向完全不同之路

其实,生命的演化是没有方向的,它们总是朝着适应环境而进化。比如:地球上大氧化事件发生不久,一些不适宜有氧环境的生命大规模灭绝,而一些能够在有氧环境下存在的生命开始繁衍生息。

每次大冰期来临会导致一批物种灭绝,幸存下来的物种会朝着更适宜大冰期的环境演化,如此反复,地球生命才演化出多种多样的生命形态。

如果地球环境里的某一个因素发生了改变,那么不适宜新环境的生命将会大规模灭绝,一些能够适应环境的生命幸存了下来。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生物可能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可能是以一种全新的身体构造以及生存方式,那时人类也可能不会出现。

总结

如果地球70%是陆地,30%是海洋,那么地球很有可能不是以这种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人类有非常大的可能不会在地球上出现。


钟铭聊科学


如果简单的从陆地海洋所占的数字比例上来看,这个世界不会怎么样,无非就是陆地面积大了,可供开发建设的土地多了,但是从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上来看,地球会变得更加干旱,降雨量减少。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水资源是循环利用的,降雨过程的形成是因为地球上水资源蒸发后,在高空遇到寒流凝结成珠,再受到地球引力作用,从而降落到地球,形成地表水对植物进行灌溉。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当中,世界上70%海洋贡献的蒸发量相当巨大,如果海洋面积减少到30%,那么蒸发量减少一半,而陆地增加一半,可能会早就更多的沙漠。
以我国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个沿海省份为例,每年夏季基本都会出现梅雨季节,而梅雨现象的形成与海洋有直接关系,随着夏季温度升高,西太平洋上空的水汽加速凝结,在地球自转、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最终形成气旋,气旋沿着南部北上,为沿岸的省份带来了丰厚的降雨,但是当海洋面积缩小,形成梅雨的概率就降低了。再以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为例,这两个地区都处在干旱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受其阻挡印度洋的洋流到达不了青藏高原,故而高原降雨量很低。这里所说的洋流降雨也是指印度洋上空凝结的水汽形成的,这足以见得海洋对地球降雨的重要性,如果世界上只有30%的海洋,那么大部分的热带雨林最终都会消失。
迎关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讨。

地理有意思


形成地球表面如此复杂生态地貌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其实是拜托了地球水循环,即海洋-洋流水循环系统,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对于生物圈来说是一个主宰级别的系统。简单说就是失去了地球的洋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就会迎来灭顶之灾。如果地球的海洋陆地占比掉个转,那剩下的30%水面将无法进行水循环,蒸发值必然大于径流量,最终所有水分将被陆地吸收,最终的结果将是地球将从蓝色行星变成土黄星球,生物大灭绝。可能会有部分昆虫可以存活下来,可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灭绝,鱼类灭绝,鸟类灭绝,人类灭绝。地球,这个独一无二的星球,是一个宏大的造物,我们人类和地球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请爱护我们的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