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上古時代

在中國古史系統中,黃帝的地位可與伏羲相侔。他是創造宇宙天人之神。在《史記》中,他被太史公作為中國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古代許多典籍中,亦記載了關於黃帝及其名臣觀象制器的傳說。中國文化的許多發明都被歸之於黃帝。但這裡最可注意者,是黃帝的事蹟往往與伏羲的事蹟相重合。


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作者憑藉深湛學術功力,顛覆性的視角,對《山海經》等古代典籍深入挖掘,利用語言學、動物學、考古學、圖紋學、歷史學以及地理學等多方面材料和證據、釐清了華夏諸神的起源及流變、並由此分析與解讀上古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和文明密碼。

青銅時代

偃師二里頭一帶,是文獻記載和神話傳說故事中多次提到的夏民居住和繁衍的地方。……當這裡出土的銅片和銅鼎、銅爵、銅觚、銅斝、銅盉、銅鈴、銅泡和其他銅飾品,以及使用了合範法澆鑄的銅範等物放在人們的面前時,大概很少有人還會對“禹鑄九鼎”的傳說產生懷疑。當總面積有一萬餘平方米的被世人譽為“華夏第一都”的大型宮殿基址被髮掘出來後,也很少有人還會對夏代文明的領跑地位提出質疑。


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自“五帝時代”起,依次講述夏的建立、興盛到衰亡的過程以及夏代的政治體制、文明程度、禮制文化與民眾生活,還從文獻與二里頭遺址兩個方面論證夏代歷史的真實性。

作者認為“夏”已經走出傳說時代而進入我們民族的信史,是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

文字時代

商人從何處來?是原來就生活在他們現在的活動地區還是從別的地方遷來?其間是否曾有過一次征服,導致入侵的貴族統治了土著居民?這個複雜的階級分化的商代社會是征服的結果還是社會進化的產物?歸根結底,從考古資料來看,商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各種文明標誌如文字、國家、階級、城市、藝術等各自又如何發展,各種文明標誌在發展過程中又如何互相影響?最後,是什麼“推動”了商文明的發展並決定了商文明的發展道路?


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商,在周代文獻中首先是取得王朝地位的王室的名字。本書從傳統歷史文獻、青銅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學、理論模式這五個角度切入,依據已知的考古發現和文獻材料,力圖全面呈現商文明的各個方面。

封建時代

對內,西周國家採納了一種“自殺式”的管理方法,即授予官員以不動產而非俸祿。這種體制最終導致了貴族家族財富和權勢的不斷增長,同時也使周王室日益貧困。王畿之外,在西周早期“封建”制度之下建立的諸侯國逐漸發展出一種離心力,裂解了西周國家。在這兩種力量的侵襲下,西周王室的衰退以及西周國家的逐漸瓦解就在所難免了。


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作者通過探討西周國家的衰弱和滅亡這一特定的持續歷史和地理過程中,地理條件及其政治性建構之間的複雜關係,分析和說明了西周的政治體系是如何並且為何不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從而最終導致了西周國家的解體和王畿的崩潰。

考古觀察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無法在缺乏當時文字材料的情況下,確證堯、舜、禹乃至夏王朝的真實存在,確認哪類考古學遺存屬於這些國族或王朝。狹義的王統的話語系統和視角,也不足以涵蓋勾勒出這段歷史的波瀾壯闊。……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一二百年時間裡,也即在所謂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學上看不到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的“王朝氣象”。依考古學的觀察,這段歷史還有重新敘述的必要。

何以中國:在夏商周追尋華夏之源


“中國”的稱謂從何而來?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做“中國”?“何以中國”是對最早的中國如何產生的追問。本書通過陶寺的興衰、嵩山地區文化的星羅棋佈、新巖遺址的崛起等,最後輻揍到二里頭遺址,進而解構中國第一個王朝——夏王朝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