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第一次入选小学教材后的一堂公开课

虽然很早就想动笔写一写这个故事了,还是有点踌躇。这是真实的故事,只是一写就暴露了年龄。而让我真正顾虑的是我要讲的事情,距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故事中提及的两个人,也先后去世。现在的社会和当年已是相当不同,无论是社会风气,还是人们脑海中的很多观念。年轻一代中有多少人能理解?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写下来。特别是关于王老师,如果我不用笔记录,她的一些事情就湮没了。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两门主科语文和数学开始分别由不同的两位老师任教。也就是在这一年,我迎来了小学的第3位班主任,也是我们新的语文老师。听说她是刚刚从其它学校调来我校的。她是一位非常特别的老师。这份特别并不是表现在穿衣打扮的特立独行上。相反,她的外表非常朴素,完全符合当时人们心目中标准的老师形象,平凡、低调、不起眼。若说外貌上有多突出的话,也只是留着齐耳短发的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让人一望而知的干练而成熟。

但是那时的我年纪尚小,只是单纯地觉得这位老师很厉害。这种厉害表现在她自身带有的一种教师威严,让班上的同学一看到她本人,不用她开口说话,就从内心里认可这是一位厉害的老师。然而其实她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上。

鲁迅文章第一次入选小学教材后的一堂公开课

王老师的一堂公开课

她的教学方式放到现在,也不能算落后,更何况在当年,近乎标新立异了。那时的她时常在讲课时说一说与课堂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而她最爱在课堂上重复的一些话,至今我还言犹在耳。

她说,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放到现在引申,就是说老师教学生,第一要教学生怎么做人,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才是传授学生知识。她又说,具体到语文课的教学上,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上课前用心钻研课本备课。课堂上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又逐步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而最与众不同的是,她在上课的同时还为课堂录了音,用当时社会上刚刚开始流行的板砖似的小录音机。

鲁迅文章第一次入选小学教材后的一堂公开课

这种板砖式的录音机现在成了“古董”

现在的孩子估计很少有人看见过这样的录音机了,这在当时可是要凭票供应的紧俏物资,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自己还无法生产。谁家中有这样一台录音机,都是可以拿出来炫耀一番的。大多数人是用这录音机听音乐、学英语,而王老师则是用它来给自己的课录音,再一字一句把讲课的全部过程用笔记录在纸上。这样做的目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了给课堂教学复盘,以便日后更好地改进。

而语文课堂教学之外,她也增加了很多一般老师没有的内容。那时因为学校教室少而学生多,我们只有半天时间上课,另外半天她就组织有兴趣的同学,上听力与说话课。因为没有教室,每个听课的学生都要从家里自带一张小马扎,在学校前的小花园里,围坐着王老师听课学习。她还把课文外的古诗词,以及论语中的一些句子,每天一篇,抄写在小黑板上,供我们学习。在班级里也建了一个图书角,图书是班里同学自己从家中带来的,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可以用班级自制的借书证借阅。在现在,这似乎极为普通的作法,在当时却是极为新鲜的。

为了让自己的汉语言文学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她先后拜了几个老师,其中之一就是当年人教社小学语文教编室主任、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审者,继叶圣陶、吕叔湘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代宗师袁微子先生。当时备课的当中,王老师对袁微子先生主编的这套新教材有很多想法,她写在信纸上,寄给了袁微子先生讨教,而袁先生也在百忙之中回了信。慢慢的,两人通信越来越频繁,最后不仅见了面,还结成了师徒关系。

鲁迅文章第一次入选小学教材后的一堂公开课

袁微子先生

说起袁微子先生,小学语文教育界之外的人对他了解得并不多。我虽然在小学的时候,因为王老师的关系接触过老人家,也是并无了解。直到近些年才查到了他的一些资料,因而略知一二。

他是一名真正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老一辈教育家,为了落实新编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改革精神,也为了调查研究、搜集资料,以花甲之年跑了全国27个省、市和自治区,从城市到乡村,每到一处就下去听青年教师上课,并在课后给予讲评,指出他们的优点、长处。他曾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就听了30位青年教师的课,先后鼓励、培养、扶植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其中一些教师,包括王老师在内,后来成为了特级教师。

我之所以对袁微子先生印象这样深刻,当然跟他是我们小学教材的编写者有关。作为一名小学生,能见到编写自己教材的人,应该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吧。更何况,还听了他的一次公开课。

当年是第一次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鲁迅的文章,这让很多小学一线教师感觉压力很大。不少人抱有疑虑,时代相差那样远,小学生能理解吗?于是,在一次私下的谈话中,王老师居然大胆地请袁微子先生来给小学生讲鲁迅,而袁先生竟然也答应了。虽然他已经三十年没有执过教鞭了,然而为了做好教编工作,袁先生决定亲自来给我们这班小学生讲一篇鲁迅的文章,而这年他已经是68岁了。

对于那次课的经过,我已经没有更多清晰的印象了。只是记得全班同学坐在车里,被拉到北京市西城电化馆。在这里一边上课,一边由专业摄影师录像。同时,屋子里还来了非常多的旁听老师。就在课后,袁先生送给每一个听课的同学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他讲的《在仙台》一课,正是从这本书的《藤野先生》中节选的。另外,每个人还有一个小小的笔记本。

鲁迅文章第一次入选小学教材后的一堂公开课

鲁迅《朝花夕拾》插图

别的同学怎么样我不知道,我收到这本《朝花夕拾》,是翻了又翻,看了又看,几乎爱不释手,从小学一直翻到中学、到大学,甚至一直到成人,翻得封面几乎都要破烂了。虽然前些年去上海,在鲁迅书店也买了丰子恺先生画的插图版《朝花夕拾》,也仍然珍藏着袁先生送的这本小册子。

那时毕竟年岁小,并不知道当年袁微子先生亲自上讲台执教,是一件多么引发教育界轰动的事情,他开创了编辑人员上讲台试教的先例,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日本教育界将此作为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范例进行专题研究。而现在回首往事,才发现原来我的童年竟然这么幸运。这份幸运并不是家庭条件有多好,享受到怎样优厚的物质条件,而是幸运的在人生成长之初就遇到了这样杰出的老师和教育大家。

现在中国的教育跟当年非常不同了,许多多元的教育理论被引入了进来,中国式教育被相当一些人诟病很多,特别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而家长、学生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关系,也不复从前那样单纯了。然而即使是在现在,再回忆当年袁微子先生、王秀云老师的教学,仍然能给当今的教育界启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