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秦漢時期,是我國造船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個時期的船隻,不僅類型多,規模大,且能建造技術要求甚高的樓船;船用動力、繫泊等設備,也都達到完備的階段在我國造船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章。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造船圖

一、秦代的輕舟巨舸

公元前221年,秦皇朝以武力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封建褚侯幾百年混戰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了我國曆史上強大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秦代的造船,繼承和發展了巴蜀地區以及原來六國中一些國家發達的造船事業。當時,船隻航行已經通江達海。秦始皇“銘功會稽嶺,騁望琅邪臺”的五次巡行,就是造船事業發達的一個很好的明證。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秦始皇巡行圖

公元前210年的10月間,秦始皇開始第五次巡行。11月間,這龐大的巡行隊伍來到了雲夢(今湖北江陵至蘄春的大湖區域),他們遙望九嶷山(今湖南寧遠縣南),祭了虞舜,浮江而下,經過丹陽(今安徽當途東),到錢唐(今浙江杭州),渡錢塘江,上會稽(今紹興縣的會稽山),祭祀夏禹,然後回吳地(今江蘇南部),再乘海船北上,沿秦國東部海岸北航至琅邪,在山東半島沿海繞了一圈。

以後,他的巡行隊伍在芝罘(今山東芝罘半島)登岸,在那裡刻石記功。這是秦始皇的最後一次巡行,他一路上由乘車換乘船,從內河到航海,經過了幾個月時間。可以想象,當時如果沒有航行設備齊全、航行性能較好的帝皇御用船隊,秦始皇是不可能在江湖大海中進行多次長時間的巡行活動的。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靈渠晚霞美景

二、秦代造船的能力

為了統一和開發嶺南地區的需要,秦王朝還花了5年時間,組織大批勞動力,在今廣西興安附近開鑿了溝通湘江和灕江的人工運河,後世稱為“靈渠”,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運河之一。

工程設施巧妙獨特,有著深奧的科學道理。為了提高水位,使船隻順利通航,河中設置很多斗門(船閘),最多的時候有36道。這些斗門從現在看來一般有5.5米左右寬,狹的約4.7米。從斗門的寬度,就可以推算出秦代通過靈渠的大量船隻寬度不超過4.7米。當然,行駛在其他航道的船隻寬度就不受這個限制。至於船的長度,從發掘出土漢代船模的長寬比為1比5至7來推算,當時常用船隻的長度就有20米左右,載重量約500至600斛(相當於25噸至30噸)。有些船可能還要大些。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靈渠工作原理示意圖

至於秦代的海船,除秦始皇巡遊時所乘的海船有記載外,還有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據有關史料記載,秦始皇先後兩次派遣徐福率領船隊入海,到海上去為他尋找“服之羽化為天仙”的“仙丹靈藥”。傳說徐福的船隊遠航到日本,從這裡也可說明秦代已能建造漂洋過海的帆船。我國與日本之間雖然是一衣帶水,但最短距離也有四、五百海里之遙,只有具備了能經得起風吹浪打的海船,利用風帆的力量,船工們才能掌握航向,去實現他們乘風破浪的遠航願望。

1976年,在廣州發現了一處規模巨大的秦漢造船工場,船場中心部分有三個平行排列的船臺,船臺滑道長88米。根據船臺長度和寬度計算,較大的第二號船臺,可造寬6-8米、長30米、載重量50~60噸的木船。據考證,這個船場是秦代統一嶺南時建造的。它是秦代造船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發展的明顯標誌。此外,秦代還在今陝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等許多地方設置了專門的造船工場。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三、西漢時期船的種類與航運

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了秦二世的統治,接著出現了劉邦與項羽之間爭奪農民起義勝利果實的鬥爭。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漢代的造船事業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根據一些史書的記載和建國後發掘出土的漢代船模研究,有力地說明了當時所造的船隻,已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分成許多類型,有客船、戰船、貨船等。

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之分。戰船中又有戈船、橋船、艨艟、鬥艦、樓船之別。漢代建造船隻的數量也相當巨大,當時所造的船是以長度“丈”來計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千丈之多。在對外戰爭中,能出動龐大的戰船隊,有時一次行動就使用上千條戰船。西漢王朝的首都長安,水上交通十分繁忙,“大船萬艘,轉漕相過”,航運貿易遍於三江五湖。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四、從兩漢船模,看漢代的造船水平

建國以來,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顯著進展,在江陵、長沙、廣州等地,陸續發掘出幾隻兩漢時代的船模,更證明當時造船事業的發達情況。1973年至1974年間,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上西漢土坑木槨墓中,出土兩隻木質船模,其中一隻全長71釐米,中部最寬處為10.5釐米,頭部較窄,尾部稍寬,底部平坦呈梭形,兩端呈流線型上翹。這種船型,給人們以船體輕巧、航速飛快的優美感覺。

與船模同時出土的一批竹簡中,也有幾片記載舟船的資料,如“中版”、“大奴櫂”,“大船皆囗甘三槳”等,其中提到“大奴”與“櫂”的竹簡就有10片之多,經有關部門研究,認為“中版”是一種官府製造的船隻,船造成後租賃給船主。他們往往是些大商人或他們的代理人。這些船主再僱傭船工或驅使他們的家奴,撐駕著用許多支槳划行的大船,奔波於雲夢、鄱陽一帶,往返於巴蜀、吳楚之間,長途販運貨物,牟取錢財。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在長沙發掘的西漢203號漢墓中,發現一隻兩頭小中間大,船形狹長的船模,它的船底呈圓弧形,裝有16支劃槳,船模的兩側邊沿和首尾的平板上,都有規則的釘眼,說明這種船已採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釘接技術了。

1955年,在廣州郊外的東漢墓槨中,發現一隻陶製船模,船分前、中、後三艙,艙上都有蓋頂,船首兩旁有槳架3根,船艙有橫架樑簷8根,船的兩側設有撐籬用的邊走道,舵、錨形象清晰可見,這種船估計長20米左右,是一隻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內河客貨船。

漢代墓中出土那麼多的船模,充分說明了漢代造船事業的發達和造船技術水平的先進。然而,更能反映漢代造船技術水平的,莫過於樓船了。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樓船圖

五、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樓船,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蓋樓,是漢代很有名的船型。它的建造和發展,是造船技術發達的標誌。
公元前113年的秋天,漢武帝劉徹與群臣乘了樓船在汾河中巡遊觀景,吟詩作賦,作《秋風辭》一首,其中的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櫂歌……”

等句,就是他見景起興,抒發感情之作。武帝為了顯示西漢王朝的繁榮昌盛,促進與鄰國的友好關係,曾在大型樓船上設盛宴招待各國使臣。據《漢書》中有關文章記載:船上鼓樂喧天,輕歌曼舞;演員們演出了扣人心絃的精采節目,使外國客人們目瞪口呆。試想,如果這種樓船船體不大,穩性不夠,結構不牢,設備不好,怎麼能進行這些活動呢?樓船的種類很多,一般是根據船隻的大小在甲板上建樓數層,有一種三層樓高的大船,它的每層都有專門名稱:

“船上屋曰廬,象舍也,其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雀室,於中候望,若鳥雀之驚視也”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樓船也是戰船的重要船型。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元狩3年),劉徹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圓40裡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訓練水軍,建立了一支名為“樓船”的水軍部隊,作為遠征南方平定封建割據勢力的水上武裝力量。

作戰用的樓船,每一層外面都建有高約3尺的“女牆”,作為士兵防禦敵方弓箭矢石用的掩體。有的女牆上還開有箭孔,可向敵方射擊。樓船的周圍還用堅硬的木材製成“戰格”,要害部分還蒙上皮革,作為船上的“保護裝置”。樓船的四周還插遍戰旗,顯得雄偉壯觀。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武帝“治樓船,高十餘文,旗幟加其上,甚壯。”作戰時,除了大型樓船外,還有先登、艨艟、赤馬、斥候等中小戰船配合,可謂是漢代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其勢甚威,使敵生畏。

“百尺樓船”:漢代的航空母艦

樓船戰鬥群圖

六、結語: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我國在經歷秦朝時期造船技術的短暫沉澱,到了漢代造技術與造船事業的興旺發達,和已經具備相當先進的生產技術,為以後各個時期造船生產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劉熙《釋名·釋船》

黃盛璋《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及其在歷史地理研究上的價值》,《文物》1974年第6期

金立《江陵鳳凰山八號漢基竹簡試釋》,《文物》,1976年第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