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感觉山东人偏爱豫剧,豫剧起源于山东吗?

lixin02


第一个问题山东人确实是很喜欢豫剧,山东省和河南省方言相似,文化深厚,豫剧在山东和河南都有一大批老百姓喜欢,这是个事实!

第二个问题,你确定不是开玩笑吗?豫剧起源于河南省开封市,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是发源于河南梆子的基础之上,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改名为豫剧(而没有叫做鲁剧)。这足以证明豫剧起源于河南。这个问题是没有争议的,河南省有公认的三大剧种豫剧,曲剧(起源于河南南阳),越调。河南是戏曲大省,有无数个名家,无数个经典作品,豫剧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豫东八大红脸王,有豫剧第一黑头之称的李斯忠,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牛得草,豫西调大师王二顺;曲剧表演艺术家马琪,李天方,张新芳,牛长鑫等等艺术家!还有越调大师申凤梅等等。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


精选曲艺


豫剧好似陈年老酒 我小时候七八十年代 爱听流行歌曲 不爱豫剧 三十多岁了还是喜欢听歌曲 但四十五岁以后我慢慢喜欢上豫剧了 今年五十岁了 我才发现其实豫剧蕴藏着深厚的艺术底蕴 恰似一壶陈年老酒 细细品尝 方解其味


奥林22


因为山东地方戏为山东梆子,而豫剧受山东梆子影响很深,且同为梆子戏,山东梆子历史又比豫剧早很多年,鲁西南的济宁,菏泽地区是山东梆子的大本营,豫剧向山东梆子学习了板胡,唱腔等。解放后,山东政府重视吕剧不重视山东梆子,而河南梆子改名豫剧后得到河南大力支持,多年演变之后济宁菏泽一带的山东梆子剧团都同化成了豫剧团,济宁菏泽等鲁西南地区也成了豫剧大本营,给世人造成一种山东人喜欢河南戏的假象,其实豫剧的原名梆子本来就是山东的地方戏。

山东梆子对豫剧影响:豫剧中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同山东梆子同出一枝,他们同豫西调差别极大。解放前山东梆子经常在河南与河南梆子戏班一起搭班演出,比较知名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菏泽的曹州梆子班跑到开封同陈素真所在的河南梆子班一块搭台演出,像同常香玉陈素真等配戏的小生赵义庭,就是出身山东梆子。另外,黄儒秀,刘德润,王锡堂等知名演员常年在商丘,开封一带演出,商丘戏曲界普遍认为豫东调由山东梆子传入商丘形成。再有,豫剧祥符调奠基人孙延德早年也是在山东菏泽坐科学戏,学成后回河南开班教学。豫剧的板胡也是学的山东梆子,这在陈素真回忆录中明确记载。陈素真,马金凤都夸山东梆子比河南梆子好听。因为豫剧名气大,受到河南大力支持,而山东梆子在山东则不受重视,所以山东梆子已经逐步被豫剧同化,丧失剧种特色,只在东平,汶上,梁山,嘉祥一带尚有一些山东梆子特色唱腔。


南靠山


我是文星洲,我来回答。

为何山东人偏爱豫剧,豫剧起源于山东吗?

的确,山东人特别喜欢豫剧,喜欢《梨园春》。

我也是一个爱好豫剧的山东人,喜欢豫剧,是因为它与我们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样的联系,让我们特别亲切。

这样的亲切感,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山东县一级的豫剧团体是除了河南最多的省,应该说,山东人听豫剧爱豫剧,是有目共睹的。

豫剧并非起源于山东,但豫剧确实和山东梆子渊源匪浅,一般来说,我们山东人考证认为,豫剧是学习了山东梆子。(河南同志同意否?)

后来,河南人从大槐树大量迁到山东,也带了了河南豫剧。

山东人豪爽,热情坦诚,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符合山东人审美。

山东人实在,憎恶分明,豫剧恢宏大气,人物鲜明,对真善美歌颂,对假恶仇鞭挞,符合山东人的价值观。

山东百姓勤劳幽默,豫剧曲调诙谐欢快,特别深受大家喜爱,传唱度很高。

还有,我们山东人唱豫剧有名角,不比河南人唱得差!

豫剧团在山东遍地开花,经典剧目多,老幼都喜欢,都能唱几句,说是豫剧的第二故乡也不为过。

山东也有山东梆子、吕剧,也很好听,可是河南人就听的少,唱的好的也少了。


文星洲


首先说山东确实有很多人喜欢豫剧,尤其是鲁西和鲁西南地区更甚。

记得那年山东菏泽的明星擂主孙鸿雁还在《梨园春》年终擂台赛上得了金奖,开走了一辆小轿车,山东人对豫剧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但这并不能说明某个地域的人喜欢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就发源于此。豫剧发源于河南是不争的事实,早在宋代的时候都城开封的戏园子里就能容纳千把人观看演出了。大凡物质生活富裕了,文化艺术也应运而生,豫剧的发源和兴起跟宋朝的繁荣不无关系!

除了山东以外,安徽、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台湾等地都有大量热爱豫剧的戏迷,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地区也有很多豫剧观众和豫剧团存在。

豫剧之所以这样受大众喜爱,与她的贴近生活分不开。不管是农村或城市,不论是乡野或公园,总有戏迷们在如饥似渴的欣赏豫剧。这与中原大地生成的广博包容的文化分不开,与中原大地生成的朴实无华分不开,更与中原大地生成的勤劳善良分不开!

在中原文化滋润和哺育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豫剧文化艺术,还会以更加精彩的艺术形式回馈更多热爱她的观众朋友!








云中飞燕阅世间浮华


这样说吧,豫剧叫豫剧是不合适的!

豫剧分很多流派,而且差别很大。如: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大平调、越调等都有较大不同。而豫东调其实和山东某些地方戏比较一致,地方戏根本不能按照省界来分。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平调,只有河南两个县和山东一个县有剧团传唱演出。

另外,山东的吕剧也只是鲁东南的地方戏,并不是山东全省的地方戏。山东西部和河南东部有文化连续性,有大量的地方戏(所谓豫剧)的剧团在长期演出,所以当地传唱豫剧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近年来,由于这些戏叫豫剧,他们很难得到山东省的扶持,生存日益艰难。



公子太一


豫剧源自秦腔!是中原官话区主要戏种!河南话是河南山东陕西河北新疆以及部分山西安徽湖北江苏主要语言,这些地方方言都是河南话小分支!由于语言相通,所以能听的懂豫剧!


eagles华夏


我是河南河南人,也是一名普通的豫剧演员。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剧团也迎来春天,我们演出的足迹遍布河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等地,感受到了外省观众对豫剧的喜爱。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一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豫剧唱腔高昂激越,做工讲究,表演细腻,深受观众的喜爱。二是豫剧演出的剧目演绎了传统孝道,演绎了甜蜜爱情,展现了爱国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三是这些省份和河南地域相近,风俗相似,为豫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6789wangjing


“豫”剧怎能源于“鲁(山东)”。山东人喜欢豫剧描述不准确,只能说“靠近“河南的山东部分的山东人”喜欢豫剧。豫剧作为中国影响力较大的剧种,除河南外,在与其相邻的冀晋鄂苏鲁地区影响较大。另外由于河南人的外迁,在新(疆)陕(西)也有很大影响。


用户7041324548446


山东鲁西南菏泽、济宁以及鲁西的聊城对豫剧确有偏爱。这大概是文化传承的作用,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她代表着古老的黄河文明的正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河南作为华夏之正统,九州之中心,封建王朝多在此建都,又是历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深厚,向周边幅射甚广,从风俗、方言、风土人情上看也多受河南影响。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山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河北这些邻河南的地区均有豫剧盛行。再说豫剧作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曾创作出《朝阳沟》这样的精品,流传几十年长盛不衰,也确实令人偏爱。还有一些经典的唱段象《花木兰》、《穆桂英》《七品芝麻官》剧中的经典可说快炙人口,久唱不衰。山东剧种可谓不少,尤其是鲁西南的"山东梆子,枣梆、柳子戏、两夹弦、四平调、大品调等剧种确有曲山艺海之称。但由于地方上不重视,投入又少,几经辗转都逐渐凋谢下来,如今还有多少传承下来的恐怕是微乎其微了。唯有人家河南戏曲无论是官方或民间都热度不减,电视节目《梨园春》常办不衰,曾吸引了全国的观众,怎能不叫人偏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