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羅玉波


中國是一個將權謀玩到極致的民族,漢武帝頒佈的“推恩令”,就是其中翹楚。它將諸侯王的繼承權範圍,由嫡長子擴大到每個兒子身上,如此一來諸侯王死後,封地就會被兒子們瓜分得四分五裂。

這是一個比陰謀更厲害的陽謀,佔盡大義名分,極大程度地彰顯了皇帝的恩德,利益受損的諸侯王明知是皇帝的計謀,卻又不得不遵從。

諸侯們不抵制推恩令,是因為繼承王位的那一支勢單力薄,抵制不了。而沒有繼承資格的諸侯王諸子對此感恩戴德,誰若抵制,誰就是斷他們前程的仇人,不需要朝廷動手,他們自己就能弄死抵制者。

劉邦建立漢朝時,大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這些王爺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軍政大權,一個個如同土皇帝,對中央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某些諸侯王擁有數十座城池,封國有千里之廣,其中多有不法之事。朝廷若是不管,藩國就成了治外之地,不利於中央的統治;若是管,不願受束縛的諸侯王們動不動就打算謀反。

漢文帝時期,如何限制及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已然是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漢景帝登基後,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下開始削藩,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由此引發了七國之亂。

雖然七國之亂被迅速平定,但對漢朝的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也造成極大打擊。最重要的是,這證明了削藩不是解決諸侯王問題的最好辦法,削一兩個沒什麼用,削多了容易激起叛亂。

怎樣做才能既削弱諸侯王勢力,又不至於引起動亂呢?漢武帝用一道“推恩令”,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削藩,還把諸侯王的兒子們都封為列侯。按照正常的繼承原則,諸侯王的兒子們只有一個能繼承爵位及封地,其他兒子成家後分點財產自立門戶,逐步淡出封國的權力中心。

但武帝推恩致所有諸侯王諸子,無論排序和嫡庶,每一個王子都能被封為列侯。

王子們的封地從哪裡來?當然是從父親的封國來。

實施推恩令後,“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封國就這樣越分越小。

對於朝廷來說,侯爵雖然增多了,可中央什麼都不需要付出,侯爵們的食邑全都自於藩國,當真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對於諸侯王來說,可就心情複雜了。雖然明知推恩令會削弱藩國,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拒絕不了讓兒子們都成為侯爵的誘惑;

對於沒有繼承資格的王子們來說,這簡直是天降餡餅。誠然,父親的家業被分小了,可這和他們有什麼關係?他們本來是分不到封地的,現在分到的再少,也比分不到要好。

真正反對的只有那些嫡長子,推恩令瓜分的是他們的利益。可嫡長子只是一個人,面對的卻是數名或數十名、上百名支持推恩令的兄弟。兄弟們人多勢眾,他幹得過嗎?幹不過。

漢朝諸侯王們的生育能力,令人歎為觀止。武帝的異母兄長、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據說有120多個兒子。曾經,誰家兒子多代表著家業興旺,但推恩令一實施,兒子多的諸侯王可就慘了。

如果某位嫡長子表現出反對推恩令的傾向,他就成了兄弟們共同的仇敵。有能耐的王子,會以各種手段收拾住嫡長子,讓他不敢再發聲。沒能耐的王子,還有朝廷這座大靠山,只要向朝廷密告嫡長子有不法之事,朝廷一查一個準,嚴重的甚至會取消嫡長子的繼承資格。

這倒也不是誣陷,劉家這些宗室們,就沒幾個清白的。哪怕沒有魚肉百姓,貪個花好個色總是免不了的,更有甚者,竟還把手伸到姐妹們頭上,敗壞了道德倫常。

總之,漢武帝所用的推恩令,是一個絕妙的分化諸侯王之計。“諸侯王封國”這塊大蛋糕被一層層分下去,勢力、資源集中不起來,也就沒能力再和中央政權叫板。


劇透歷史


這項政令的實質是: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再細分給自己的子弟;依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中央政府能趁機削弱其勢力,便於各個擊破。


漢文帝時,賈誼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具體辦法就是,讓諸侯王內部再細分為若干國,即諸侯王子孫分享屬國封土,地盡為止。

推恩令頒佈者漢武帝劉徹,頒佈時間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春正月,主父偃(人名)上書建議,令諸侯推恩於子弟,分封列侯,這樣,名義是中央施恩德,實際上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與賈誼的主張一脈相承)。



為何沒有人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抵制呢?

1.前車之鑑。

文帝時的淮南王、濟北王謀逆事件,景帝時的“七國之亂”都被漢中央政府瓦解平息了,有殺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各諸候不敢輕舉妄動。

2.推恩令有迷惑作用。

頒佈推恩令後,諸侯王的支庶得以受封為列侯,擁有了自己的利益,能繼續享受養尊處優的日子,沒必要犯上作亂。

3.力量消長,形式不利於大規模抵抗。

推恩的過程就是原諸候王國縮小的過程,也是漢中央控制的土地與力量逐漸擴大的過程,縱使誰敢帶頭叛亂,朝庭也容易各個擊破!


希望星晨58298869


劉邦設立郡國並行制,雖有力羽翼了劉氏天下之餘,也帶來系列問題,正面的如劉肥的兒子齊王劉襄等人起來與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誅諸呂,匡扶漢室,負面的如七國之亂,漢景帝殺了老師晁錯又費了好大勁才平定。隨著國力的強盛,中央集權的加強,王朝與當地的衝突明顯加大,兩方互鬥了兩代人,到了漢武時期,採納了主父偃脫胎於賈誼治安策的推恩令,一舉解決王朝內憂,自此,再沒有大的王國之禍發生,推恩令能夠順利實施,有幾個原因。


首先,劉邦雖然也分封建國,但已經不是周制,是秦制補充式的分封,從權力集中分散來看,中央強者恆強,長久以往,必然會走向全面秦制,劉邦分封從被迫的異姓王,走向有計劃的翦除並讓同宗上位為同姓王,騰籠換鳥換上至親拱衛,分吳楚之地分給劉賈和劉濞等宗室。這項國策再經文帝以陰柔的方式推行,形成明確的第二步,就是繼劉邦的以同姓取代異姓,走向以親制疏。所謂親疏,如兒子比兄弟親,兄弟比叔伯親。真正著手並有效在解決漢初諸侯國問題從這時開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與此同時,漢文帝採取賈誼的建議,賈誼是儒家中難得一見的大才天才,他的許多見解具有真知灼見,看事洞明,也受到權貴的嫉恨,被排擠出朝堂,但他的“眾建諸侯少其力”的建議得到劉恆的大力推行,他把齊國分為七個封地,又把淮南為三個,用分地的辦法,表面大施皇恩,其實是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到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王國總數增至十七個,即劉邦末年的九國,加上濟北﹑濟南﹑淄川﹑膠東﹑膠西﹑城陽、廬江﹑衡山八國。對於一些沒有後代的就廢除國家,如長沙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繼之的景帝劉啟,繼續推行其父定下的分化制肘王侯國的策略,封六位兒子為王,至此,王國增加到二十二個。在此時,由於誤判形勢,聽取了晁錯的削藩建議,用強硬手腕直接奪取諸侯王封地,迫反吳王劉濞等疏宗,七國之亂的組成人物,基本是劉邦的親人為主,與文景系對比已算是外人,他們感受到明顯威脅而抱團以清君側為由起兵,大亂已成,漢景初期驚慌失措,定下心後處置得宜,殺晁錯堵了七國的起兵理由,又用周亞夫竇嬰為大將出兵平叛,三個月亂事就平定。這次平叛,根本消除了王國中的有力一派,為推恩令施行打下堅實的基礎。(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不是削藩,它是以皇帝的恩令而發出的,表面是為了諸侯王的後代著想,實際是剷除王朝長遠威脅。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由於國力空前強盛,各大王國也在之前消耗殆盡,推恩令的實行沒有出現大的反彈如叛亂等事,到最後,許多原劉氏宗室,被推成一般民眾,如漢末劉備,窮得已經要靠織蓆販履為業。


南方鵬


漢武帝劉徹,漢朝第七位皇帝,於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於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積顯赫,和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為秦皇漢武,被評價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具為有前瞻性,為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於實得權力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著後世。

政策上,漢武帝用人為才,不問出身,又開創了察舉制,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法術刑名;頒行“推恩令”,削割據勢力;官營鹽鐵貿易,平抑物價;治理黃河,興修水利,移民屯邊,行代田法;派張騫等出使西域;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設郡縣於雲南、貴州;將漢朝推向全盛時期。



七國之亂後,景帝“抑損諸侯,減黜其官”,改王國丞相為相,廢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對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減。把行政權和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不能掌握政權和軍隊。


推恩令推行之後,漢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左官律”規定,凡在諸侯王國任官者,地位低於中央任命的官吏,並不得進入中央任職。以此限制諸侯王網羅人才,防止他們從事非法活動。“附益法”嚴禁封國的官吏與諸侯王串通一氣,結黨營私,以達到孤立諸侯王的目的。

漢武帝時期的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強盛的時期。在歷代王朝的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主要是指的漢武帝時期。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因為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是秦始皇創立,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他在位54年,實行了許多新的措施,使西漢王朝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


黃仔說史


因為抵抗一是師出無名,二是沒有支持者,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推恩令的內容及提出背景

為了更好的論述,我這裡簡單的敘述一下推恩令的內容,詳細的內容由於不屬於本文敘述的重點,所以不進行敘述。推恩令一是上改變諸侯王的繼承製度,繼承主體由以前的長子一人變為整個家庭的所有男丁,包括庶出。二是改變新封王室侯爵的管理關係,這個怎麼理解呢,以前諸侯王爺只受皇帝管轄,地方政府完全無權限管理,推恩令一出,所有新封的的劉氏宗族必須接受當地同等級別政府的管轄,具體什麼意思呢,比如你是王爺,封地對應的級別是郡,那你必須接受郡政府的管轄,如果你是侯,封地對應的級別是縣,那必須接受縣政府的管轄。推恩令其實就是兩點,一點是財權(土地)的管理,一點是人事的管理。


那麼,漢武帝為啥要實行推恩令呢?原因很簡單,為了鞏固和提升皇權。漢初實行的分封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弊端越來越明顯,諸侯國為國中國,擁有高度自治權,中央政府的號令在諸侯國不能在諸侯國中順利執行,而且勢力強大的諸侯國對皇權構成極大的威脅,比如吳王劉濞發起的七國叛亂,雖然七王之亂被平叛後,諸侯國的勢力被削弱了許多,但是或大或小的諸侯國對皇權還是存在威脅,更何況漢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如果國勢無法得到保證,對外的一切策略都無法有效的保證,比如攻打匈奴,因此漢武帝必須將諸侯國的隱患消滅掉。


諸侯國為啥不反抗

不反抗那是因為沒法反抗,於情於理,都沒法反抗,因為師出無名。仔細梳理一下我們就就會發現,任何分封制的王爺謀反叛亂都師出有名,雖然這個名有時看起來很牽強附會,比如吳王劉濞起兵造反也不是直接打出要推翻皇帝的旗號,而是“清君側”,旗號是要幫皇帝消滅身邊的小人,明代的朱棣起兵也不是說直接要推翻朱允炆,旗號也是說替皇帝打小人。即任何事情必須師出有名,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任何無名的事情都得不到任何的支持。那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諸侯國能夠找到任何理由或者藉口嗎?找不到,因為推恩令在表面找不到任何可以讓諸侯有反抗的破綻。此外,推恩令還擴大了受眾基礎,這一點是最關鍵的,本質上推恩令都是削藩,但是推的順順利利,就是一顆糖衣炮彈,以前明著削藩,削的所有人都沒有利益了,損害的是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大家肯定想著方法來抵抗。而這次退恩令呢,除了長子有繼承權了,所有人都有繼承權了,這些從無到有的人感謝還來不及,因此肯定積極支持。


推恩令唯一受到傷害的是長子,以前自己是獨吞蛋糕,現在需要將蛋糕平分,心裡肯定不是滋味,但是不是滋味也沒有辦法,你反抗不起來。因為你已經沒有力量對抗了,你以前既有的力量分平分出去了。


什麼才叫厲害,厲害就是將自己的對手消滅的乾乾淨淨時,自己不但毫髮無損,還收到一片美譽。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時才29歲,很多人只知道漢武帝的武,殊不知武帝的文也是厲害,文韜武略大概就是如此。


網絡施工隊


我認為原因有二:

第一,劉徹繼位後對地方實行雙軌制管理,也就是在藩王所在地又設置郡縣制,這樣既對藩王有監視,你所有藩王的一句舉動都在皇帝得掌控間,你要是有謀反的可能,分分鐘就收拾你了。

第二,主父偃的推恩令,徹底消除了藩王的禍亂,推恩令簡單的解釋就是說,你所分封得土地,你要平分給你的兒子們,你兒子分的土地以後要平分給孫子,這樣有兩個好處,母門知道古代你只有土地大,有財力你才能跟中央對抗,現在好了,你的土地平分給兒子們,那一家一個心眼,孩紙們拿到土地各種處理方式就不一樣了,兒子們的土地以後害要分給孫子,這樣幾年以後藩王將不足為懼也。啊,有些人會說了,那藩王都敢叛亂,我不奉旨就得了,你再逼急眼我就造反!那我告訴你,你幾乎連造反的機會都妹有,一者,師出無名。抗旨不尊你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那你公然與天下為敵,那可就不是單獨你跟皇帝那點事了,因為母門都知道,古代的老百姓畢竟害妹開悟,認為皇權屬天受嗎,所以稱呼皇帝為“天子”也就是老天的兒子,老天爺的兒子說話你不聽,你這不是有悖天理嗎。再者,人家有些不受寵或者身份地位得兒子,這回聖旨來了,都能分一塊土地,你不給分,那你兒子就造你的反了,不用等皇帝收拾你,古今皆為這道理,一入豪門深似海嗎,推恩令得實施,以前只有一個兒子能繼承王位,現在所有兒子都能分地,這樣一來你在尿性的藩王也無暇跟政府好對抗了,自己內部就矛盾不斷了。

第三,分地的同時也在降爵。母門知道古代的爵位是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也就是說你爹是國王,那麼他把土地分給兒子們,那兒子們就是侯爵,而按漢制侯爵的上一級領導是郡,這就很厲害了,你爹原來爵位是王,名義上歸中央管,實際上相當於地方的土皇帝,這回幾個兒子把老爹得財產一分以後,歸地方郡領導了,而郡得領導是直接聽命與皇帝的,如果不是年節,你估計想看一回皇帝都難。

最終漢武帝通過以上幾點徹底解決了,藩王割據的局面,從此再無藩王,地方諸侯更不足以對抗中央,為了中央集權和大一統夯實了基礎。




巴顏鵠09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推恩令”是一個可以擺在明面上的陽謀。

你就算知道這條政令的目的,也是難以反抗的,這個道理很像溫水煮青蛙。

下面,我們先引用百度百科裡的“推恩令”詞條解釋,讓大家瞭解下何為“推恩令”。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而頒佈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西漢自文、景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引用自百度百科)

這條政令可謂是把人心研究到了極致。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他的主人為了保持後代的延續,必然需要誕下更多的子嗣,原來這些子嗣除了嫡長子繼承爵位(也有少數例外),其他人是沒法獲得封地管轄權的,所以封地的權力和力量都高度集中,戰鬥力十分可觀。但實施“推恩令”後,這些子嗣都會有相應的封地,等於在一個王國裡建立了無數個互不統屬的小王國,這就大大削弱了其統合戰鬥力。“推恩令”令人無法拒絕的原因有三:

一·它的道理比天大,且看上去十分有人情味。推恩令的邏輯在於,高祖皇帝施恩於諸皇子,大家才會有封地,這是祖宗的仁慈,我(漢武帝)現在讓大家跟著高祖的步伐,也讓諸王之子有封地管理,既效法了祖宗,又顧全了天家親情,這站在了古代道德倫理的制高點,完全令人無法反駁。

二·人心使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各諸侯王之子也一樣,寄人籬下哪有當家做主快活,所以“推恩令”得到了各諸侯王之子以及他們身後母族勢力的鼎力支持,諸侯王如果反對,那就既要面臨外部朝廷的壓力,又要面對內部的分裂勢力。

三·鈍刀子割肉。這就是著名的“溫水煮青蛙”效應,“推恩令”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短期內對諸侯國的削弱是非常不明顯的,要在陸續推行兩三代後才能顯現威力。諸侯國如果反對就是造反,不反對短期內也看不到什麼壞處,所以該政令能得到較好的實施。

插一句題外話,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候比人和豬之間的差距還大。差不多的情形放到明朝,朱允炆就將削爵這件事情搞得既沒有格調又沒有效果,最後連皇位都丟了。

~~~~~~~~~~~~~~~~~~~~~~~~~~~~~~~

一個非專業雜食性回答者。


文宋呂


陽謀的智慧

皇叔劉備為什麼會擺攤賣草鞋呢?

這就是“推恩令”的最偉大成就。

《三國志·蜀志·劉備傳》: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親兒子,漢武帝的親兄弟劉勝。

(前154年)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引發了“七國之亂”叛亂雖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漢武帝劉徹登基。面對日益強大的地方諸侯國勢力,果斷地採納主父偃的上書建議,頒佈“推恩令”: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皇帝制定封號。——陽謀

自古以來立長不立賢,立貴不立長。在“推恩令”的這一推之下:使諸侯王都會分封子弟為侯,那就是以前沒“編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號。總體看來“推恩令”的頒佈,諸侯王並沒有損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孫,只好不壞,何樂不為呢?就算個把有大智慧看得遠、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緘其口。

這一推,可以說當時是舉國歡騰,畢竟嫡長子就幾個,而庶子卻是數以千計。就中山靖王劉勝而言,可是有120多個兒子,其中就有個兒子劉貞受皇帝封號為--(陸城亭侯)。

這一推,說好話的太多了,舉國擁護,也沒人會出來抵制了。

後來的這一推再推,就把劉備的祖宗劉貞(陸城亭侯)推了11代到劉惠(濟川侯)。再推到劉雄已經沒什麼可推,也不可能有什麼封號,這劉雄的有個孫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擺攤賣草鞋的那個......巨擘的勢力,變得猶如瓦礫。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諸侯國內的強大勢力,化整為散,隨時可以各個擊破。

“推恩令”頒佈推行,用以解決中央專制皇權與諸侯國之間日益激化的尖銳矛盾。不失為一項最為明智的法令,它使諸侯則被割得七零八落,勢力也越來越弱,從此喪失了向中央集權挑戰的實力。

再推行“算緡法”、“告緡法”、“均輸法”,統一貨幣,統一物價;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歸由國家壟斷經營;推廣“代田法”和耬車,大修水利,治理黃河等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為關鍵的促進作用。從而增加了國庫收入,為漢王朝的強大奠定了經濟基礎。


水木之沐


我們總說某人善使陰謀詭計,而用陰謀的人也總是為人所不齒。但和卑劣的陰謀相對還有一種極其高明的計謀叫陽謀。“推恩令”就是一條令人拍案叫絕的計謀,這不僅是在當時,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個無解的計謀!


(漢武帝畫像)

那麼陽謀“推恩令”到底是什麼樣的計策呢?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紹之前,先來介紹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時代背景。

郡國並行制

自太祖劉邦開國以後,吸取秦亡的教訓,因此並沒有完全採用郡縣制,而是封國與郡縣並存,希望同姓諸侯王能夠作為大漢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站出來維護劉家的統治!

這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維護了統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同姓諸侯卻不斷坐大,漸漸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禮之勢,這是坐鎮長安的漢朝皇帝不願意看到的!


(西漢郡國並行制)

需要強調的是,漢朝的諸侯王不同於後來朝代的有名無實的王爵,漢朝的諸侯王是實打實的一方諸侯!他們不僅有自己的封地,還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可以類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諸侯國王要將所有的

所以從漢文帝開始就在著手削藩,而到了漢景帝時期直接下令削藩,強制收回諸侯王的權力和土地,這直接導致了“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國以為其餘六國也皆被除國。但是直到漢武帝初期,仍有諸侯國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且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以後,擺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漢武帝一籌莫展的時候,主父偃出現了,他就向漢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陽謀—推恩令,而漢武帝也是聽完立即採納了主父偃的計策。那麼推恩令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主父偃影視形象)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得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原來漢武帝之前,諸侯王只能將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剩下的雖然是諸侯王的兒子,但是在諸侯王死後卻分不到一丁點的土地。這種情況下諸侯王國始終是鐵板一塊,中央朝廷很難對其下手。而推恩令則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諸侯將土地分封給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實。簡單的說就是要諸侯王將一張大餅分成若干分小餅,然後小餅又繼續分成若干更小的餅!最後是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卻不斷加強,以至諸侯不再能對中央朝廷構成任何威脅。


(推恩令圖解)

當然這些手握土地的諸侯王當然就是那第一個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個。因為和他同一血脈的子弟可就不這麼想了,他們對於漢武帝卻是感恩戴德!因為按照以前的規則,他們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漢武帝的推恩令卻使得他們也能分到土地,那他們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諸侯王即使想要反對,那麼很快就會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這麼做,就違反了漢武帝的政令,漢武帝就有理由對付他了。這樣外有漢武帝,內有其他子弟的壓力,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權力和土地,不敢有絲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則是必敗無疑,到時候不僅僅是現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沒了,我想只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也就沒有哪個諸侯王敢於抵抗漢武帝的推恩令!
(漢武帝影視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劑毒藥一樣,被漢武帝扔到了各個諸侯國那裡,不費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這些雄霸一方的諸侯國,而他們還不敢有所反抗,這真的是很無解的一個計策。而多年以後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說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漢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輕輕鬆鬆廢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們卻不敢有一絲的反抗!


小祁說歷史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首先是建立在中央政府有極大優勢的基礎之上的,其次,這是陽謀,不怕你不不上鉤。

一、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王勢力就大為減弱,中央政權佔據優勢

漢初,諸侯王勢力在囂張之際,便是吳楚等國聯合發動七國之亂。

但最終七國之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已然說明中央政權是有優勢的。

而且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對諸侯國進行了進一步打壓。

叛亂的七王沒活下來一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漢景帝還機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削弱諸侯王的權力。

經過七國之亂,中央集權大大增強,諸侯國失去了很多實權,中央政府佔據絕對上風,這位之後的漢武帝以“推恩令”來進一步解決諸侯國問題奠定了基礎。

二、“推恩令”是陽謀,諸侯王庶子是大力支持的

“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製封號,轍別屬漢郡。”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建議,實現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的庶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而在嫡長子繼承製下,庶子是沒有多少機會立享有父親遺產的,所以庶子的大力支持這麼做的。

對於諸侯王的那些庶子來說,這是皇恩,“厚恩”,是賞賜。

推恩令和之前的削藩不一樣。

削藩是直接拿走諸侯王的土地、人口等實際權力,諸侯王的家人當然會反對。

但是推恩令,不是拿走諸侯王的土地,人口,而是將他們“賞賜”給諸侯王的所有兒子們,讓很多以前不能受益或受益很少的庶子得以受益。

庶子們當然不會反對。

即便有諸侯王造反,這些庶子將是制止造反的第一道防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