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电影《刺猬的优雅》改编自法国小说家、哲学教授妙莉叶·芭贝里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09年上映,豆瓣评分8.8,自上映以来就在西方电影界引发热 烈的讨论和激烈的反响。

该片以巴黎的一栋高级公寓为背景,讲述了12岁的天才少女帕洛玛,因为不愿成为鱼缸中命运已被注定的金鱼,策划在13岁生日当天自杀,和隐藏真实自己的看门人勒妮在房客小津格郎的引导下,从孤独地享受着各自的精神世界,到重新拥抱现实生活、开始重新审视生活和死亡的故事。

那么,帕洛玛是如何自我觉醒的呢?她又是如何找到自我世界的平衡点以及找寻生命过程的呢?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图片来源自网络

01 自我觉醒:帕洛玛“革命者”与勒妮“遁世者”-我们所处的内心世界,基于自身的选择

  • 帕洛玛“革命者”:讨厌制式化的生活,决定自杀

我很聪明,甚至可以说绝顶聪明。因为我不希望太受人关注,特别是在一个将聪明当作一种至高无上价值的家庭里,一个超智商的孩子绝不会有平和的生活。

帕洛玛出生显赫,生活优渥,却对爸爸妈妈和姐姐成人间的虚与委蛇感到极其厌烦,看透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空虚、人性的本质,即使是学校第一名,但为了不想让家人觉得她是一个天才孩子作为谈资,便经常干一些蠢事来彰显自己的平庸。

因为常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处,思考着关于人生的深刻思想,总想与家人隔离起来,远离成人之间那些自迷清高的论调,所以被家人认为是一个孤僻,有问题的小孩。

帕洛玛现在处于建构自己世界观的阶段,对于人与人性认识的不完整,目前对于人生、世界的认知只是基于身边人的局限视角,如爸爸妈妈、姐姐,以及虚伪的访客们,这是帕洛玛迷茫、痛苦的根源,在剧中她这样表述:

“即使我这么幸运又这么有钱,但我早就知道,命中注定,我一辈子都会困在金鱼缸里面,跟老撞同一扇玻璃窗的苍蝇一样,大人也把时间都耗在金鱼缸里。”

因为自我世界的不健全,在日常也没有成人进行正确、正向的引导与示范,所以产生困在自己看到生活里,产生厌世想法,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表演者,不想为了没有意义的、没有期待的人生而忙碌。

所以她想在十三岁的时候,在离成为大人还有一段时间的时候,决定终结自己的生命。

今年学期末,即六月十六日,在我十三岁生日的那一天,我将会了结自己的生命。

帕洛玛连死法都想好了,她要在公寓里放火,家人都不在,也会提前通知消防队,然后,她带着从妈妈那里偷来的安眠药,去外婆家安静的睡去。

<code>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青少年对于自我和世界迷茫的阶段成为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他们正面临着一场内部生理发育的革命,面临着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使命,是他们自身寻找同一性的时期,也表示青年人和成年期的间隔。 

这个阶段会使他们自我概念更加抽象,开始关注自己的人格特点, 关注重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及信念等。/<code>

帕洛玛在自杀前还有一项计划,就是拍一部电影来记录人类无意义的生活,她一边走一边拍一边自白: “我的珠穆朗玛峰是拍一部电影,一部揭示为什么别人的生活还有我的生活如此荒诞的电影。如果一切毫无意义,那么至少灵魂需要勇敢面对。”

与其他的自杀者不同,帕洛玛是一个没有对生命失去热情 的“正能量的”自杀者,对于她而言,自杀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对于成人社会的荒诞宿命的一 种反叛。“拍电影”正是这种反叛行为的一部分。

正如帕洛玛影片中所言:“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金鱼缸中的金鱼。”这是少年帕洛玛对于成人世界的无趣和虚假、制式化生活的反抗。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 勒妮“遁世者”:找准自己“定位”,隐蔽在一方格子间

我寡居、矮小、丑陋、肥胖,脚上布满老茧,有一些早晨,我会因自己有如猛犸象一般呼吸时发出的口臭味而感到不适。

这是勒妮对自己的描述,作为一个门房的自我描述。

人们对于一个门房的看法好像很一致,无非都是“爱打小报告”、“可憎”、“爱嫉妒”、“擅长搬弄是非”,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刁钻促狭、令人生厌的形象。

在高档大楼里,这个五十多岁不修边幅的矮胖门房太太勒妮,并不是大家所看起来的那个样子。虽然她从来没上过学,但她密室里的满屋藏书早已填满她的灵魂。

她独自坐在小房间里,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一只懒猫,满屋的书,她会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抛去外界固化印象,做回自己,充实自己的内心,但也会在上流人士面前装傻,极力显示出自己的邋遢和无知,以此来突出他们的优越感

我将眼中瞬间的光芒重新遮掩上,取而代之的是所有优秀门房都会有的无神的目光,我就是这样一个会尽力而为但到楼梯口就没办法的门房形象。

让勒妮用这样方式进行“躲避”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姐姐,勒妮小时候家中贫穷,姐姐给富人当女佣,后来姐姐被富人糟蹋,在一个雨夜回到家,孩子出生后,姐姐就去世了,孩子没有活多长时间,也夭折了。

因为这件事情,让勒妮意识到贫穷是一道沟渠,现实中只能望着却没有办法去跨越,因为幼时亲眼所见的伤痛,以致她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生活隐秘的人,因为活成一个“隐形人”就是最好的选择。

<code>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指出这种行为是一种自我防御,即自我防御机制,当人因为某些人或事受到伤害,就会采取一些方法保护自己,以使自己不受到伤害,让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自我防御机制即个体在无意识的驱动下,采用某种方法或手段,转变自己对现实状态的分析或改变与现实的关系,避免心理上受到痛苦和挫折感。/<code>

内心充盈却装无知,这就是勒妮这样底层人民生存的方法,贫富差距难以跨越,自保的方法就是伪装,遁入世间,悄无声息,就算是心有涟漪,也要压制,因为这可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帕洛玛与勒妮这一对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巨大的人物,实际则隐喻着同一种人生———她们都是 “觉醒者”,她们觉察到这个世界的荒诞本质并拒绝接受社会的制式和异化。

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她们却基于自身选择不同的生命方向。帕洛玛是革命者,她妄图通过死亡这种激进的方式来获得解脱,勒妮则是遁世者,她深知既然无法改变现实,不如隐藏和坚守。

不论是“革命者”,用自己的意志与平庸的生活“搏斗”,还是“遁世者”,选择披上现实的外衣,接受生活的安排,隐藏自己,都是基于人对外界环境的理解与选择。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02 镜像阶段:帕洛玛与勒妮的连接,婴儿凝视看到自我,以及找到自我和完整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认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的确定始于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是指婴儿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即婴儿从成人那里得到足够的镜像认同,确认了自己一如原本面目的完整和完美之后,潜意识身处就建立起稳固的自我的自尊感和自信感,儿童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前期帕洛玛因为观察身边人,如爸爸妈妈姐姐等人的人生状态,也会进行自我观察,这也是她思考人生的基本方式,因为外观他人从而反向作用于帕洛玛自己,构筑起一种反思的力量。

拍电影就是观察他人的方式之一,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摄像机的“凝视”,帕洛玛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了自我存在的虚幻和无意义, 也笃定地认清自己跟她周围其他成年人一样,无法逃脱“鱼缸里的生活”的宿命。因而,帕洛玛自我凝视的结果是坚定了通过自杀逃离宿命的决心。

然而,事情的转机来源帕洛玛对于勒妮的观察:“你不是一个普通的看门人。”

又因为进入了勒妮的隐藏的精神世界里,以及和小津先生相遇,帕洛玛渐渐发现,这个世界上不全是虚伪、空虚的大人,也有读懂自己灵魂的人,因为同频灵魂的共鸣在影片后半部分,帕洛玛又开始产生了犹疑,她自白道: “如果我们还可能成为我们尚未成为的自己,我能不能无视命运的安排活出真正的自己呢?”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显然,此时帕洛玛又对自己自杀的决定产生了动摇,而这种动摇则源于她对勒妮的凝视。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认为:

人的自我认同过程是在镜像中完成的,或者说在认同过程的深层中,幻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拉康的分析,在镜像中获得的主体的形象,是一个“理想我”,这个“理想我”构成了所有次生认同过程的根源,也就是说,后来人们都以这个形象作为自我认同的基础。

因为勒妮呈现出来的不同于帕洛玛常见的大人生活状态,让她对未来的悲观态度也在慢慢改变,她也在与勒妮不断相处共鸣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我”,一个有别于鱼缸里金鱼的生活方式,当她对家人宣布长大想做一个门房时,她已经基本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深入来看,勒妮其实是帕洛玛的另一个化身,她来自俗世生活,拘于制式化的生活中,精神世界却丰富深邃,找到与现实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因此使帕洛玛对执着于精神世界探索的勒妮颇为亲近。对于帕洛玛来说,她正如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她身上的期待与闪光点。

帕洛玛对于勒妮的观察的“凝视”如同拉康论述“镜像阶段”时婴儿面对镜像的凝视,在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性凝视,这种凝视帮助她完成了后续的自我觉醒和重构。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03 重构自我:找到自我世界的平衡点以及找寻生命过程的意义

在成长过程中,帕洛玛自我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她的原生家庭,爸爸妈妈、姐姐看待世俗以及对待世俗的态度成了帕洛玛最初建立自我价值观的范示,并在她的思维观念里形成了早期认知影响。

这一原生家庭因素也间接导致了帕洛玛在权衡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关系时,激进的选择追寻真正的“命运安排,对于帕洛玛来说这种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当帕洛玛在勒妮身上看到了一种新的生命的可能性,但她却仍旧犹豫是否要选择勒妮一样的生命道路,去活出属于自己的新人生。

帕洛玛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一直有一种淡然,她认为死是一种让她逃离现实禁锢的方式,所以在电影末尾她仍数次面对安眠药陷入沉思的场景可以说明她内心的踌躇。真正让她顿悟人生、重构自我的,是勒内的死亡,勒妮的死深深地震撼了帕洛玛,她在勒妮的身上重新理解了死亡。

勒妮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一生都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守好自己的小世界,将自己伪装成一只“刺猬”,只想安稳的享受生命过程为人生的意义。

但就当她被“唤醒”了,她找到了懂她欣赏她的知己,她的生命过程有了新的一层意义———爱的意义,人生即将进入新的层次时,一场意外的车祸让一切却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当帕洛玛亲眼看见死亡这一刻,她意识到死亡不再是“世间最平常的一件事,也不再是一种幸福的解脱。”

而是——

“再也看不到您爱的人,再也看不到爱您的 人”。


“12岁的年纪,我也想到死,不过听到它,就觉得胸口窒息,我不希望死亡,因为死亡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是失去一切,失去糖果,失去亲人,失去未来的自己。”

在影片的最后,面对勒妮的死亡,帕洛玛彻底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死亡远比她想象的真实可怖,心脏停止跳动,一切归于平静,与世间所爱的人永远离别,这一切深深触动了她的心,让她懂得了珍视生命的意义。

在电影的最后,小津郑重地将勒妮的书《安娜·卡列尼娜》交给了帕洛玛,这代表着小津希望帕洛玛像勒妮一样,像安娜·卡列尼娜一样,去勇敢地追寻那生命之爱,去追寻生命的过程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不仅仅是小津先生对帕洛玛的关怀,更是一种深刻的隐喻,正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金鱼一样,隐喻生死的轮回。

影片中鱼缸里的金鱼被用来比喻那些麻木的大人们,金鱼缸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真实生存状态,当她决定服用药物去死,她先让金鱼服用一粒安定,然后把死亡后的金鱼冲进马桶,帮助金鱼完成她理解的“超脱”。

而这只金鱼并没死去,并被勒妮在马桶发现并养了起来,后来在勒妮死后,又被帕洛玛养育。接过书和重新养金鱼,寓意着帕洛玛对于人生意义理解的转变,一来一去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构的过程,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最后,找到自我世界平衡点的帕洛玛说到:“重要的不是死亡,也不是在什么年龄上去死,而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你在做什么。”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04 写在最后

影片用勒妮的死唤醒了帕洛玛的对于活的渴望,同时也带给我们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当我们如帕洛玛和勒妮面对外界世界的影响和制式驯化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学博士陈海贤曾在讲述自我发展心理学时,这样说到:“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因为从环境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选择要么是顺从环境,要么是反抗环境,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交给环境时,很容易被无力感淹没;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就是回归内心,抛开利弊问题,问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在这种思考模式下,我们就会用选择去创造自我。

作为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我们无时不刻在于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丑陋的一时,不要以“坚决”一种方式去应对,认识自我,认识他人,找到看待世界美好与善意的角度,与生活握手言和,或许,我们就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了。

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打算在死亡来临那一刻以怎样的姿势去接受。

《刺猬的优雅》:“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死那一刻在做什么”



作者:Lucky,一个对生活有期盼,对世界有话说的中年养生少女。正在努力做一个时刻保持鲜活状态的人,很开心在成长的路上遇见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