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補貼、援企紓困……濰坊出臺了這些“戰疫情·穩就業”新舉措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10日訊 3月10日,濰坊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佈會解讀《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

濰坊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主任魏明介紹說,近日,濰坊市政府印發的《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從扛牢扛實“戰疫情·穩就業”重大責任、全力保障企業復工達產用工需求、著力穩定就業崗位、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紮實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切實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大統籌推進落實力度等7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全力保障就業。

據介紹,今年,濰坊市堅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的目標任務不動搖,紮實開展重點工作攻堅行動,加大力度抓貫徹、抓執行、抓推進、見成效,確保全年就業工作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发放补贴、援企纾困……潍坊出台了这些“战疫情·稳就业”新举措

抓實抓細企業復工復產用工服務方面,人社部門將從加強就業形勢監測預警、強化重點企業、重大項目用工保障、組織勞動者安全有序返崗、加大線上招聘力度、發揮勞務派遣中介機構作用等方面,努力為各類企業提供服務,保障企業儘快復工達產。

對春節期間開工生產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用工補貼。對2月10日後一個月內復工復產新吸納就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並繳納社會保險(國家規定的社會保險免徵期間,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同時,組織勞動者安全有序返崗,因地制宜開展企業員工、農民工等返程群體的客運包車和定製化運輸等“點對點”“家到廠”服務。

著力援企紓困穩定就業崗位方面,濰坊市將全面落實社會保險免減緩延政策。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工傷保險費率,階段性下調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繳費費率,放寬援企“穩”崗政策標準,穩崗返還裁員率標準放寬到5.5%,30人 (含)以下的參保企業放寬到不超過參保職工總數的20%。減輕殘保金、住房公積金負擔。

健全完善失業風險應急預案,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上調失業保險金標準至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90%,穩定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對象和特困人員加大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保障力度。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關係,多元化解勞動爭議,多方面穩定就業崗位。

发放补贴、援企纾困……潍坊出台了这些“战疫情·稳就业”新举措

鼓勵支持創業帶動就業方面,積極鼓勵推動返鄉入鄉創業,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農村創新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各類鄉創平臺建設。加大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力度,當年新招用符合條件人員佔現有職工比例下調為20%,職工超過100人的比例下調為10%。

符合條件的個人借款人合夥創業或組織起來共同創業,可申請最高45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對受疫情影響的小微企業,優先給予創業擔保貸款。積極創建省級創業創新示範綜合體。

鼓勵創業孵化基地 (園區)、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在疫情防控期間降低或減免創業者場地租金等費用。

增設創業孵化基地園區運營補貼政策,對在疫情期間為承租的中小企業減免租金的市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園區,給予最長3個月的運營補貼,補貼標準為減免租金總額的30%,最高15萬元(不包括政府購買服務的示範基地、園區),全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

做好重點群體就業方面,人社部門將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來濰就業,實施濰坊高校人才直通車項目,搭建高校、用人單位、畢業生溝通交流平臺。加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基層就業崗位開發力度。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就業或靈活就業的,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擴大青年見習計劃規模,提高補貼標準,將見習補貼標準提高至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60%。

今年,濰坊各級人社部門將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有序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不斷完善困難人員就業幫扶措施,做好公益性崗位託底安置。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穩妥做好化解過剩產能職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實現就業重點群體的全覆蓋、全幫扶、全保障。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方面,人社部門將深入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鼓勵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利用師資和實訓資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支持企業自主開展在崗職工職業技能培訓,規範企業在職職工“培訓合格證書”發放。深化“互聯網+職業培訓”改革試點,加大線上培訓力度,深入實施技能興濰行動,支持舉辦“才聚鳶都·技能興濰”職業技能競賽,遴選建設一批濰坊市技師工作站。

同時,開展緊缺技師培養行動,打造金藍領培訓品牌,加強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建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並重、縱向貫通和橫向融通並行的職業教育制度。建設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提升人才技能水平。

此外,濰坊將廣泛開展濰坊特色的系列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建立健全就業崗位信息歸集發佈制度,建立失業人員常住地登記服務、定期聯繫、分類分級服務制度。建設智慧就業服務平臺,推行智能化認證、電子化簽章、不見面服務。完善多渠道就業資金投入保障機制,開展政策落實服務落地專項行動,推動政策落實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確保就業政策落實落地。

閃電新聞記者 李楊 濰坊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