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典籍

中华文化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在一代代传承中,留下了许多典籍。

医学

《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中华文化之典籍


《神农本草经》 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非一人一时之作,“神农”为其托名。战国及秦汉医药学家通过对药学资料不断搜集整理,最后成书。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中华文化之典籍

《伤寒杂病论》 又名《伤寒卒病论》,作者张仲景,著于汉末。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辩证论治原则。

中华文化之典籍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中华文化之典籍

《千金翼方》 唐朝孙思邈撰于682年,系作者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卷首为“药录”,辑录药物800余种,详论其性味、主治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

中华文化之典籍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又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经》或《铜人》。宋朝王惟一撰。刊于1026年,并刻石于相国寺仁济殿内。

中华文化之典籍

《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撰写于1578年,初刊于1593年。全书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其余为矿物及其他药物,由李时珍新增入的药物就有374种。

中华文化之典籍

《温热论》 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华文化之典籍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中华文化之典籍

军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中华文化之典籍

《吴起兵法》又称《吴子》,是一部重要的汉族军事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是反映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该篇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

中华文化之典籍

《司马法》,是重要的春秋时期军事著作之一。《司马法》并非一人所撰,周朝开国之初的《司马法》是由姜太公所撰,姜太公死后,又有数人重新编撰,在这残存的五篇中,记载着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代作战原则和方法,对我们研究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华文化之典籍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中华文化之典籍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作者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孙膑兵法》也是集战国道家文化气息大成。

中华文化之典籍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有争议,但一般署名是战国尉缭。《尉缭子》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治国思想。

中华文化之典籍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 即策略、谋略、战略,此书简略不穷,但其意精明,虽未述全,但不失为兵家上乘之略,相对于《六韬》更精深,更全面。是著名的中国古代军事著作。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

中华文化之典籍

教育

教育类典籍非常丰富,在古代典籍中,以四书五经最为著名。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合在一起,《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曾子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四本书是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曾参、子思,所以称为 “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中华文化之典籍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中华文化之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