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不同国家的枪或者火炮的口径都是不一样的?

演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


这个其实不一定所有不同的国家都会不一样,有些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也会用同一种口径的子弹、炮弹,甚至是同一种型号(子弹的口径相同不意味着一定是同一种子弹)。至于为什么不一样,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产生了各国独特的口径,一战、二战的时候各国制式步枪的口径互相间几乎都不一样。二战后由于“站队”的问题,同一阵营的国家大多都会用同一种制式的子弹,以便通用。比如北约制式的7.62*51毫米子弹和5.56*45毫米子弹,无论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枪都可以用。

图为使用G36突击步枪的士兵们,这种枪配用子弹的规格与美军使用的突击步枪相同

而不一样的自然也是有的,比如当年作为北约的对立方而存在的苏联,还有现在的中国。其中中国常用的是5.8毫米口径,而俄罗斯虽然也用7.62毫米口径,却是7.62*39毫米的规格,与北约标准不通用。其实现在这就不错了,要换到二战时,英国用7.7毫米子弹、德国7.92毫米子弹、日本6.5毫米子弹、苏联和沙俄时期用的都是7.62毫米子弹,这些国家之间要是联合作战的话后勤官员估计会疯的,除非他来自印度军队。

图为现时常见的几种不同规格的步枪弹

而现在各国不同的口径主要来自于敌对国家,或者该说“潜在敌对国家”,主要目的基本上都是让战争期间的敌国无法使用缴获的己方弹药,此外还有专门在口径上要压人家一头的(这个说法比较常见但真实性其实存疑)。这算是各国制式武器口径总有差别的根本原因,其次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可以说这叫历史原因。这其中最具备代表性的便是最早见于T64坦克上的那门125毫米坦克炮。

图为前苏联T64坦克,自此苏联人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用125毫米坦克炮

不过对于现在的世界各国而言,这种不同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国间的较量,必然会导致小国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纷纷站队。这种站队的结果便是小国们在军事上逐渐更加依赖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进而在枪炮口径上为了通用性而与大国指定的标准保持一致。随着大国在较量中逐渐的减少,弹药种类应该也会减少。


兵器次元


这个问题貌似我讲过一次,火炮口径体系肯定是因国而异,也能从中梳理出该国的炮兵体系技术来源。

先说英系,现在来看就是英寸等英制度量衡爱好者。3英寸、5英寸、8英寸分别对应76.2毫米、127毫米和203毫米,注意这些口径用毫米来计算都是有零有整的。当然更早人家是用磅数作为火炮口径的计算方式,当然这套磅数体系在进入后装线膛炮时代后定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二战时皇家海军和英国陆军都装备有57毫米的6磅炮,但事实上57毫米炮弹全重6磅(约2.7千克)是1885年哈乞开斯6磅速射炮确定的。在前装球形炮弹时代6磅野战炮口径约95毫米,6磅榴弹炮口径可能达到166毫米。到二战时期,虽然6磅反坦克炮仍然采用57毫米炮弹,但炮弹重量已经突破7.2磅(约3.2千克)。

而法国体系下,因为采用公制度量衡,因此炮兵口径用毫米表述显得相当准确,比如英制6英寸152毫米炮,在法国相应的口径是150毫米,此外松岛当年的320毫米炮也是法国口径的经典。德国的海军炮兵技术受到英国影响较大,因此海军基本采用英式英寸记述,而地面炮兵受到格伦维尔和拿破仑十一年式体系巨大影响,采用公制。

日本的情况也是类似,海军是标准的英式体系,而陆上的火炮口径受到法德影响,当然后期日本火炮国产化之后海军炮的口径也部分脱离了英国人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