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魂斷藍橋》是一部非常老的黑白電影,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處時期為開端,在主人公羅伊的回憶下,展開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於英國倫敦的一段悽美愛情的講述。

此時的羅依在軍隊中已經身為上校級別,這場時隔二十多年的世界大戰,又讓他在這個大霧迷濛的滑鐵盧橋邊,想起自己曾深愛過的人。

二十多年前,他還是上尉,年紀輕輕,英俊帥氣,對愛情也充滿了熱情嚮往。

身為上尉的羅依,因休假在倫敦待了短短几天,而瑪拉所在的芭蕾舞團,也恰好在這時抵達倫敦。

他們從未想過,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將會徹底地改變彼此的一生,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千古流傳的愛情絕唱。

《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原本這對璧人也該過上幸福生活,可世事難料。兩人在相識第二天打算去結婚時,羅依接到上面的指令要馬上離去,瑪拉見了羅依最後一眼,因此丟失了工作,面臨巨大的生活困難。

之前在報紙上看到羅依的死訊,瑪拉一直認為他已經去世,漸漸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造化弄人,再見時,儘管雙方的愛意仍未改變,但為了生計與好友一同淪為交際花,轉換在各種男人身邊的瑪拉,卻不再完美。

瑪拉最終因無法面對始終熱情對待她的羅依,死於他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

而這段“閃婚”式的愛情,本來可以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

電影裡並沒有把瑪拉墮落和死亡的一面直接性地呈現出來,大概也是為了保留愛情美好的那一部分,讓瑪拉以更完美的模樣留在觀眾心目中,留在羅依的記憶裡。

這段愛情悲劇在上映以後,被後人永記心中,在我國的反響遠遠大於當時的美國,由於影片的悲劇性,讓它給我國人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也賺取了很多眼淚。

看電影的整個過程,腦海裡響起的,都是金志文翻唱的那首《為愛痴狂》。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愛痴狂。

男主角羅依和瑪拉一見鍾情,兩人被愛情的烈火燃燒著,讓人看到愛情美好真誠熾熱的一部分,心情也隨之潮漲潮落。

羅依有著殷實的家庭背景,身為上校級別,對待事物熱情積極,也總是相信事情會朝著美好的一面發展。與瑪拉相識的第二日,便在未和她約定的情況下,站在雨中等待瑪拉的出現,拉著她要去結婚。

在那樣的環境下,悲觀的瑪拉總以為,他們不會再見了,畢竟兩人都在當時的倫敦不會待得太久,而且地位有別,總是很難走在一起。

如果,當初瑪拉沒有走上絕路,羅依必然會找到她,會理解她,也不會介意那些過去繼續和她在一起,她應該會是最幸福的人。

《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感嘆瑪拉香消玉殞的同時,影片裡羅依這個角色的完美度,也令人十分賞識。

在追求瑪拉的過程中,羅依的言行,用《為愛痴狂》來詮釋,再合適不過。

那份熾熱又強烈的愛情衝動,在戰爭年代顯得稀有而貴重。

十二歲開始練習舞蹈的瑪拉,氣質出眾,面容姣好。他們初次見面,都被對方的外表所吸引。

在談話中,他們對彼此只有一星半點的瞭解,可舉手投足之間,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魅力,都讓雙方在分別後日思夜想。

躲避空襲擠在人群中時,一身軍官裝扮的羅伊,很紳士地用手臂撐著牆護著瑪拉,抽菸之前還要先請示一下瑪拉是否介意。

空襲結束後回去,羅依特地送瑪拉上車,依依不捨告別後才走。

這些細節都表現出來羅依身上的紳士氣概,初次相見,想必大多數女性都會因此對他產生良好的印象。

《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提到,“人性的根源深處,強烈渴求著他人的欣賞”。

而我們尋常人,也都會在初次見面時,對關注自己欣賞自己的人,產生好感。

羅依情商很高,與瑪拉討論的,都是她擅長的芭蕾舞。

同時,他也很幽默。

“沒有經歷這麼好的空襲吧,我們現在走,還是等下一次空襲。”

一起吃飯時,羅伊問瑪拉“你們舞蹈演員吃什麼?”

瑪拉說:“吃有營養的,脂肪少的”

羅依:“哦,那今晚例外,我們要高脂肪,難消化的。”

有些人會在第一眼就認定一個人,羅依就是如此,他在和瑪拉交談時,感受得到瑪拉的消極心態。

“你似乎對生活沒什麼指望”

對羅依來講,在他心裡認為,他和瑪拉初初相識,就覺得這是一件太神奇的事情。

但相比起來,瑪拉卻比較悲觀。

“也許你說得對,先是我們認識了,我喜歡你,現在我們又得分手了,也許我們再也不會見面了。”

《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在當時,大概有不少軍官都會有女伴,像羅依這樣英俊又能說會道的人,與瑪拉有一段露水情緣,也再正常不過。

可這個男人不一樣,他對待愛情有著常人沒有的狂熱,但更有一份認真。

他推脫掉與上校的晚宴,只為去見瑪拉一面。

認識的第二日,就要和瑪拉結婚,並有了下面的經典對話:

瑪拉:“羅依,理智點”

羅依:“我才不呢”

瑪拉:“可你還不瞭解我”

羅依:“會了解的,用我一生來了解。”


羅依:“我們去結婚吧,除了你,我誰也不要”

瑪拉:“你就這麼肯定”

羅依:“親愛的,別支支吾吾了,別再問了,別再猶豫了,就這樣定了,知道嗎,這樣肯定了,這樣決定了,我們去結婚吧!”

戰爭帶來的變數很難預測,羅依想過要安排自己的母親與瑪拉住在一起,這樣他也不用顧慮那麼多,不用擔心瑪拉的衣食住行,也比較放心地去打仗,再滿懷期待地等待與瑪拉見面。

離開後,羅依給瑪拉寫過信,也託朋友給瑪拉買了花,讓自己的母親專門請假去和瑪拉見面,但因為種種事情,母親和瑪拉失去了聯繫,羅依也曾因戰爭受過重傷。

後來再次見到瑪拉,羅依也非常激動,說了很多讓瑪拉心痛又歡喜的話。

“幾個月以來,我一直盼著這一天,我以為看不到你了。過去了,都過去了,我們永遠在一起了。你知道,我是摧不垮的,我們訂了婚,我怎麼能死呢?怎麼能破壞婚約,不,我不是這種人。這次我不會再讓你消失在我的視線裡,就要和我結婚了,你懂嗎?你當然受了很多苦,我又不在你身邊,一切都過去了,我要讓你過得舒服,我不願意看見你流淚,除了幸福。”

對於瑪拉在這幾個月之間的遭遇,羅依也曾問過,但瑪拉難以啟齒,獨自嚥下這些痛苦,帶著它們消失在了她和羅依初次相識的地方。

如果愛情這樣憂傷,

為何不讓我分享,

日夜都問你也不回答,

怎麼你會變這樣

《魂斷藍橋》裡,如果瑪拉沒有走上絕路,她將會是最幸福的人

悲劇發生時,我們惋惜一樣美好的物品在眼前被撕得粉碎,也在腦海裡設想過很多完美的結局。

羅依有殷實的家境,善解人意的母親,友好的朋友,一份德高望重的職位,俊朗的面容,更有著對瑪拉一顆炙熱誠懇的心。

這麼完美的男人,換做是現在,將自己的餘生託付給他,在合適不過。

可瑪拉錯過了。

瑪拉死後,到二十多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電影並沒有明確交代羅依是否結婚,但他對瑪拉的再次懷念,以及隨身攜帶著瑪拉的遺物,都可以體現出來他對瑪拉的思念,也看到瑪拉在他心裡的位置。

“在空襲的死亡陰影裡,能遇見你,我就充滿活力,比和平時期悠閒的散步更有活力,”

“迷人的夜晚,等我回來,我們再去那兒,那是屬於我們的地方,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地方”

如果,瑪拉沒有死去,羅依會一直找她,也許他們會擁有幸福的餘生。

我從春天走來

你在秋天說要分開

說好不為你憂傷

但心情怎會無恙

為何總是這樣

在我心中深藏著你

想要問你想不想

陪我到地老天荒

簡媜老師說,深情即是一樁悲劇,必得以死來句讀。

不外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