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來到世上的生命都有專屬自己的故事,那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生命的意義呢?

網絡計劃興邦強國


臺灣大學教授傅佩榮在他的傑作《人生與哲學》第一頁寫了這樣一段對話:

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不斷的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我的理解是:人的追求是不斷變化的,就算對同一個人來講,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境遇都會產生不同的追求。但無論具體的追求是什麼,都是對自身身心愉悅,也就是幸福的嚮往和渴望,有一個算一個,誰都一樣,沒有人活著只是為了奉獻,只是為了讓別人身心愉悅,而自己什麼也不想要。

所以人只要在不以犧牲別人的幸福為代價的前提下追求幸福,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或者兩樣都佔,都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沒有好壞之別,沒有對錯之分。

馬斯洛的幸福理論是:

一、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水、空氣、性慾、健康。

二、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其中包括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

三、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

四、尊重需求應用(Esteem needs),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

五、自我實現需求應用(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包括針對於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獲得的需求,因此前面四項需求都能滿足,最高層次的需求方能相繼產生,是一種衍生性需求,如:自我實現,發揮潛能等。

我現在有經濟車有適用房有基本存款,近天命之年正在極力倡導減負。雖然曾經的高物質追求並沒有實現,但現在對車房錢的慾望已愈來愈淡,也許是年齡原因,也許是由於環境,也許是出於經歷,包括本次疫情。但我現在也很想賺錢,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被認可。

因此,無論有無疫情,人的追求都可能會產生階段性變化,當然有的人終其一生都不會改變,除非得到滿足,比如錢。但有的人就算是再有錢也不一定觸摸到幸福,如吸毒炫富的富二代們,而有的人卻以極簡的生活方式成為了人生大贏家,如白求恩,雷鋒,焦裕祿...。

專注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也許我們的目標雖未實現,但奮鬥的過程已幸福滿滿。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世上有夢人都能自由而合理合法地追求並實現屬於自己的幸福。


網絡計劃興邦強國


生命的意義就是接受,接受來時的路,接受未來的坎,接受不能相見的恨晚,接受不能失去的失去!也是撐起,撐起你的路,撐起你的愛,撐起你的失去,撐起你要的未來,一切盡興,一切盡力,然後筋疲力盡,讓後平靜如熄,終歸於海,來世不來!



過度煙火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起初並不理解,覺得就是在講道理,道貌岸然。

可當真的讀懂了,才知道,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種需求:被需要、被認可。而怎麼才能被需要呢?唯有奉獻。

陳果的《好的愛情裡的哲學》提出“人的最忠實伴侶是自己”。與自己和解,認識自己,幫助自己成為心中的自己。這也許是生命的意義。

作為一個老師,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在於看著教過的學生一點點的長大、成才,長成他們心中的樣子。

作為一個媽媽,我覺得生命的意義是看著兒子長大,看著他每天快樂的成長,陪他一起經歷每一次的成長痛,陪他認識自己,打造自己,接受自己。

生命的意義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但有一個共同點:意義。有意義的生命才不負此生。





貝媽080608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無法改變,有的是通過後天的努力可以改變的,努力培養個人的能力,多為人類和社會做些有益的事,不要做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這樣才能使生命變得更有意義,比如這次疫情戰鬥在一線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他們在多年以後,對自己的後人可以自豪的說起這段往事。


珠峰安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盡情感受吧,那些快樂的 ,開心的,難過的,痛苦的 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專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