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區內,除了建有明朝13座皇帝陵寢外,從明永樂中葉至清順治初年,還先後建造過一些皇妃、太子妃墳墓。十三陵陵區內見存的明代皇妃墓共有7座。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明十三陵皇妃墓分佈圖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明神宗 網絡圖片

明神宗皇貴妃鄭氏暨二李、劉、週四妃墳,墓主為神宗皇貴妃鄭氏、李氏,順妃李氏、昭妃劉氏及端妃周氏(故又稱“神宗五妃墳”)。其中,皇貴妃李氏,原為敬妃,生惠王常潤、桂王常瀛,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三月二十七日去世。神宗下旨追封為皇貴妃,諡“恭順榮莊端靖”,並根據禮部大臣建議在此建墳葬入。順妃李氏,天啟三年 (1623年)閏十月五日去世,熹宗下令墳地不另選擇,葬入此墳內。皇貴妃鄭氏,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大興縣)人,福王朱常洵生母,神宗寵妃。崇禎三年(1630年)五月二十五日酉時去世,崇禎帝下令“即葬李氏園內”。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明實錄》 網絡圖片

昭妃劉氏,崇禎十五年(1642年)去世,年86歲,崇禎改元時曾居慈寧宮,掌太后印,時稱“太妃”,死後諡“宣懿康昭”。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廷下令葬入墳內。端妃周氏去世及入葬年月不詳。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墳殘存琉璃件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墳圍牆

園寢建築,按《昌平山水記》所記“制如二井”,但實際上卻超過了二井的規模。其朝向為南偏東35度,遺址範圍縱深約287米,面寬約218米。院落佈局複雜,且外有一道外羅城。建築的現狀殘毀較為嚴重,大多僅存殘址。

內牆多處殘壞倒塌。其下鹼部分以城磚壘砌;牆身用河卵石及山石壘砌,但上下之間被兩道水平壘砌的城磚隔成三截,外部抹灰塗紅,灰皮脫落殆盡;牆簷以上部分僅存出簷磚一層。方院前牆正中存園寢門石臺基。

門內22.4米處又有門基石遺存物,門基石左右應有牆,但牆基因園寢內被墾為農田已不可見。門基石往裡約25米為殿門遺址,上存鼓鏡式柱礎石9塊。柱礎石分佈所顯,該殿門為面闊三間(通闊17.8米),進深二間(通深8.6米)。殿門左右亦應有牆,但牆基亦為土及殘磚所埋。殿門前左右兩側各有殿址,當分別為神廚、神庫遺址。其中,左側神廚遺址存柱礎石。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網絡圖片

殿門遺址以裡42米處為享殿臺基殘址,殘址之上滿堆殘磚斷瓦。殘址前月臺亦堆滿磚瓦灰渣。其前左右配殿亦各存遺址。左配殿遺址存柱礎石4塊,右配殿存柱礎石8塊。柱礎石分佈所顯,兩配殿面闊各三間(通闊14.6米),進深各二間 (通深各5.45米)。

享殿之後應有院牆一道、園寢門一座,左右兩側亦應再有內牆各一道,現均不存。但享殿遺址之後,半圓形的院落內墳冢、石供案及石碣座仍然保存。

墳冢,殘高約3米,底部直徑約11米。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墳石供案

石供案,位於冢前,須彌座形,束腰以下部分全部埋在土中。上枋雕刻串枝蓮圖案,上梟雕仰蓮,案面雕刻卷草花邊,案面長為2.59米,寬為1.26米。案上供器全部失散。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神宗五妃墳石碣座

石碣座,位於石供案前,方形,其長1.6米,寬0.72米,高0.91米。前後兩面各雕海水江牙、寶山、雲及龍鳳戲珠(左升龍,右降鳳)圖案,左側面雕龍紋,右側面雕鳳紋。石碣碣身、碣首俱失散不存。

明神宗對自己的後宮非常重視,為愛妃們修建高規格的陵墓

鄭貴妃等五妃墳平面圖

園寢墓室建築曾於清順治三年(1646年)被本地居民王科等人盜發,民國年間又被土匪盜發。據當地村民傳言,其墓室佈局頗與定陵地宮相似。

園寢遺址之內有零散的綠色、黑色破碎琉璃瓦件。牆體磚面上發現有 “壬辰年窯戶□□造”、“萬曆十年造”、“杜萬造”、“一作磚匠張忠”等銘文。

​內容整編自:胡漢生《明十三陵陵區內的妃子墳(下)》,紫禁城2011年10月號。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