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又名大塔寺,位于在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太室山南麓,早先是北魏皇室的一座离宫,后改建为佛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该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建筑构造

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塔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系糯米汁拌黄土泥作浆,青砖垒砌而成。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底层转角用八角形倚柱,门楣及佛龛上已用圆拱券,但装饰仍有外来风格。密檐出挑都用叠 ,未用斗拱。塔心室为八角形直井式,以木楼板分为十层。

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

中部为全塔最富装饰、也是最重要的部位。在转角处,各砌出半隐半露的倚柱一根,外露部分呈六边形,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砌出平台及覆盆状柱础。除辟门四面外,其余倚柱之间各造佛龛一个,呈单层方塔状,略突出于塔壁之外,龛身正面上部嵌石一方,龛有券门,可入龛室内,室内平面呈长方形,龛下部有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蹲狮子,全塔共雕16个狮子,有立有卧,姿态各异,朴实逼真,生动雄健。塔身之上,是十五层迭涩檐,每两檐间距很近,故称密檐。檐间砌矮壁,壁上砌门窗,由于檐深壁矮,远远望去,两层间好像一个半圆的柔弧,檐的深度不一,大概在一米左右,为使全塔上下塔檐外廊,呈现出轻快的抛物线型,诸檐迭砖的数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第一层,迭出十五砖;第二层至第四层迭出十三砖;第五至第九层,迭出十二砖;第十至第十一层,迭出十一砖;第十二至十三层,迭出十砖;第十四至十五层,迭出八砖,这种抛物线外廊造型的开创,对以后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对唐塔影响尤为突出。

密檐之上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有刹杆,整个塔刹用砖砌成,约用七十层青砖,刹的外部敷有白灰皮,远望与石雕非常相似。

全塔外壁都敷以白灰皮,从塔檐间矮壁上的彩画可知,原来在各层门额内外,均绘有朱红、石绿、腾黄、赤红等彩色图案。

塔下有地宫。

   塔内部结构也颇有变化,室中不用塔柱,却砌出迭涩内檐,将内部塔身分作十层,显然与外部十五层密檐矮壁结构是不一致的,而且塔室的平面上下也有区别:下层仍出外壁做成等边十二角形,而第二层以上至顶,则改作等边八角形。

塔身外轮廓有柔和收分,呈一略凸曲线,塔刹也用砖构成,在简单台座上置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密檐间距离逐层往上缩短,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传说故事

  此塔因为无塔棚、木梯、游人不能登上塔顶,这不是建塔人的失误,而是后人把塔棚木梯烧掉了。据传,以前寺内有个小和尚每天都去塔内打扫塔房,每次他的两只脚都会慢慢离地,徐徐上升,达到一定高度,便掉落在地,以后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便认为他即将得道升天,便告诉了师父,师父感到惊疑。第二天小和尚打开塔门进去,师父在外观看,果然小和尚双脚离地,越升越高,师父仔细观察发现塔顶口有一大黑蟒,口嘘生风,便大喝一声,黑蟒缩回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地上。为除掉黑蟒,老和尚锁上塔门,放火把塔棚和大黑蟒一同烧了,这就是流传很久的锁塔烧蟒的故事。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历史记载

《洛阳城北伽蓝记》

卷第五说:“嵩高中有阙居寺、(示*西)禅寺、嵩阳寺、道场寺。上有中顶寺,东有升道寺。”“阙居寺”即是“闲居寺”,后改为“嵩岳寺“。(见下文)明傅梅《嵩书》卷三说:“嵩岳寺在法王寺西一里许,元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509),幸冯亮与沙门统僧暹、河南伊甄深等,同视嵩山形胜之处,创兴土木。”此寺刚建伊始,就应隶属皇家的寺院。《魏书》卷十六《京兆王传附元叉传》曾云:“正光五年(525)秋,灵太后对肃宗谓群臣曰:‘隔绝我母子,不听我往来儿间,复何用我为?放我出家,我当永绝人间,修道于嵩高闲居寺。先帝圣鉴,鉴于未然,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灵太后因为母子分开,故极为不满,要求到闲居寺出家,他特意申明“本营此寺者,正为我今日。”也就说明这是皇家的寺院,由皇室拿钱修的,也是为皇室人员所用的。唐淄州刺史李邕撰,胡英书《嵩岳碑》云:“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524)牓闲居士(寺)。”此说可能有误。孝明帝是宣武帝之子,《魏书》中已明载为宣武帝时建有“闲居寺”,灵太后欲居之。

《魏书》

卷一九上,列传第七上载:“初,太兴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及斋后,僧皆四散,有一沙门云乞斋余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沙门曰:‘亦能食之。’因出酒一斗,羊脚一只,食尽犹言不饱。及辞出后,酒肉俱在,出门追之,无所见。太兴遂佛前乞愿,向者之师当非俗人,若此病得差,即舍王爵入道。’未几便愈,遂请为沙门,表十余上,乃见许。时高祖南讨在军,诏皇太子于四月八日为之下发,施帛二千匹。既为沙门,更名僧懿,居嵩山。太和二十二年终。”此事发生在孝文帝期间,太兴系京兆康王子推之子。孝文帝“南讨在军”是在太和二十一年(497),“六月庚申,车驾自长安。壬戌,诏冀、定、瀛、相、济五州发卒二十万,将以南讨。”(《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次年太兴去世。但在这一年春正月丙申,孝文帝“立皇子恪为皇太子”。(同上)“恪“就是孝文之后的宣武帝。《魏书》卷八帝纪八称他“雅爱经史,尤长释氏之义,每至讲论,连夜忘疲。”《佛祖统纪》卷第三十八引太兴出家事时说:“勅皇太子以四月八日为落发于嵩岳寺。”如果按此说法,嵩岳寺的建造时间应该更早,宣武帝即位以后,将曾经“下发”的寺院,予以扶正作为皇家寺院。太兴出家很可能就住在这里,并且终老于此。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嵩岳碑》

又载:“(嵩岳寺)广大佛刹,殚极国财,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逾一千间。藩戚近臣,逝将依止,硕徳圆戒,作为宗师。及后周不祥,正法无绪。宣皇悔祸,道叶中兴。明诏两京,光复二所,议以此寺为观。古塔为坛,八部扶持,一时灵变,物将未可,事故获全。隋开皇五年,隶僧三百人。仁寿载改,题嵩岳寺,又度僧一百五十人。逮豺狼恣睢,龙象凋落,天宫坠构,刼火潜烧,唯寺主明藏等八人莫敢为尸,不暇匡辅。且王充西拒,蚁聚洛师,文武东迁,凤翔岩邑,风承羽檄,先应义旗,挽粟供军,悉心事主。及傅奕进计,以元嵩为师,凡曰僧坊,尽为除削,独兹宝地,尤见褒崇,实典殊科,明勅洊及,不依废省。有录勲庸,特赐田碾四所。代有都维那惠果等勤宣法要,大壮经行。追思前人,髣髴旧贯。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发地四铺,而耸陵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加之六代禅祖,同示法牙,重宝玅庄,就成伟丽,岂徒帝力,固以化开。其东七佛殿者,亦曩时之鳯阳殿也。其西定光佛堂者,瑞像之戾止。昔有石像,故现应身浮于河,达于洛,离京毂也。万軰延请,天柱不回,惟此寺也,一僧香花,日轮俄转。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明凖帝庸光启象设,南有辅山者,古之灵台也,中宗孝和皇帝诏于其顶,追为大通秀禅师造十三级浮图。及有提灵庙极地之峻,因山之雄,华夷闻传,时序瞻仰。每至献春仲月讳日斋辰,鴈阵长空,云临层岭,委郁贞栢,掩映天榆,迢进宝阶,腾乘星阁。作礼者,便登师子;围绕者,更摄蜂王。其所内焉,所以然矣。”(《文苑英华》卷八百五十八)李邕是唐代人,他对嵩岳寺的描述应是可信的。

李邕的碑文除了介绍了嵩岳寺的历史之外,尤其对嵩岳寺的寺塔建设费了不少笔墨,其中特别指出了“古塔为坛”,说明嵩岳寺一开始就建造了佛塔,此塔由“八部扶持”,所谓“八部”就是指的“天龙八部”,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可见这这座“古塔”并不是一般的高僧舍利塔,应是等级很高的佛塔。

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

《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载“高齐河北独盛僧稠。”这位屡受帝王礼请的北齐高僧,就曾经住过嵩岳寺。《续高僧传》卷第十六云:“释僧稠,姓孙。元出昌黎,末居巨鹿之瘿陶焉。性度纯懿,孝信知名,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讲解坟索,声盖朝廷。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一览佛经,涣然神解。时年二十有八,投巨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落发甫尔便寻经论。……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房即跋陀之神足也。……稠以死要心,因证深定,九日不起。后从定觉,情想澄然。究略世间,全无乐者,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呈己所证。跋陀曰:‘自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乃更授深要。即住嵩岳寺。”

隋文帝在仁寿元年第一次颁送天下舍利时自然更不能忘记嵩岳寺。史载“嵩州于闲居寺起塔,人众从舍利者万余。有兔逆坂走来,歴舆下而去,天时阴云,舍利将下,日便朗照,始入函云复合。”(《广弘明集》卷第十七)《嵩岳碑》云:“其南古塔者,隋仁寿二年置舍利于群岳,以抚天下,兹为极焉。”前来寺送舍利的人是宝龚法师。《续高僧传》卷第十二载:“释宝袭,贝州人,雍州三藏僧休法师之弟子。……袭十八,归依诵经为业。后听经论,偏以《智度》为宗。布响关东,高问时杰。从休入京,训勖为任。开皇十六年,勅补为《大论》众主,于通法寺四时讲化,方远总集。逮仁寿造塔,又勅送舍利于嵩州嵩岳寺。初云雾暗合,七日蒙昧。袭乃擎炉发誓,愿将限满下舍利时,得见日采。俄而所期既至,天开光耀,日当正午,既副情望,遂即藏翳。”宝龚送来的舍利装在了嵩岳寺的南塔,按照隋文帝的诏书,此塔就是“阿育王塔”,而且舍利还在这里发生了“天开光耀”的奇迹。装舍利的“南古塔”,极有可能就是曾经被烧毁的“古塔”后来又重新之后,作为隋文帝的舍利塔。李邕在讲到隋文帝的舍利送到嵩岳寺之后,特意指出:“其始也,亭亭孤兴,规制一绝。今兹也,岩岩对出,形影双美。”这就说明,原来的古塔已经有了舍利,故“亭亭孤兴,规制一绝。”南塔又装了一颗舍利,所以“岩岩对出,形影双美”。由此可知,当时嵩岳寺应有两塔和两颗舍利。到了唐中宗李显以后,又在嵩岳南辅山内古灵台的基础上,加顶增建成十三级佛塔。至此,可知到了唐代,嵩岳寺已经有过三座佛塔的情况,其中两至少两座是阿育王塔,分别供奉的是佛牙与佛舍利。

到了唐高宗时,嵩岳寺仍然是嵩山地区的重要寺院,《宋高僧传》卷第十九曰:“释元珪。姓李氏。伊阙人也。禀气英奇宽裕闲雅。既缘宿习乃誓出家。于永淳二年遂登满足。乃隶名闲居寺以习毘尼。虽勤无懈执律唯坚。后悟少林寺禅宗。大通心要深入玄微。遂卜庐于岳中庞坞。……以开元四年丙辰岁。嘱累门人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遂营塔于岳之东岭。影堂存于本院后。十二年告成。县尉许筹追珪之德为记焉。”到了清代,嵩岳寺仍然存在,清人施闰章撰写了《嵩山游记》收在《学余堂文集》卷十五里。“游记”称:“从嵩岳寺塔院东抵嵩阳废宫,有三柏。相传汉武帝封三将军,今存其二大。皆围三丈,有竒轮囷盘蹙纹如垂鬘。稍北一石幢半沈土中,见韩欧诸公题字。”此时的嵩岳寺塔院可能只是埋葬高僧的骨灰塔了,原有装佛牙与舍利的十数级阿育王塔已经坍塌毁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