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否可以理解为处理事情的方法?

越战越勇154706760


“道”(中即道。清·乾隆帝有云:“盖道者何?中之谓也!”)实乃哲学传统本体论、认识论的核心,亦即所谓的“上帝之先”。道、中与行道、用中是一个体与用的关系。或者说是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体用”关系。由于道、中是永远无法穷尽的极限概念(“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因此道、中具有可趋而不可即的性质。实践中,古人以“执两用中于民”作为行道、用中的方法,可释为执左右之两而用其“中”于人于己于民。俗话说就是“凡事有度”、“八九不离十”云云。那么为什么是“执左右之两”而不是“执上下之两”呢?这里涉及到一个物质与精神的问题。由于“左右”表示坐标的物质水平轴,因此可“执”;而“上下”表示坐标的精神垂直轴,而精神无形而不可“执”,一如佛(释)家所言的“空”。与网友探讨!


刘战生曰中


你这种理解也是可以的。

“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无时无处不在,它超越时空,即在变又不变,若一定有规律则“大道至简”。

“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在老子的《道德经》和《清静经》中均有提到道,而我们大部分人最熟悉的估计是《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可见,道有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特征。有三个方面来含义:

一、道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为天地之母,存在于未有天地之前,无生有,太初之气,从未有形质,变成有形有质,有形质之气,衍生出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

二、道是推动万物造化的动力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天道生化万物但不据为己有;繁荣万物,但不依赖万物。道无穷无尽的生养造化万物,它是万物生长的源泉,有着循环往复的动力,不枯竭。道用虚无生万物之有,而且生生不息。

三、道是万物之理和万物之序的设定者

“天下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鸿蒙之气,一气生阴阳,阴阳相合便能够生出万物,万物有道理。


向往听风


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不能理解为是处理事情的方法,道,是你处理事情的方向是否正确,至于你用什么方法就是术的层面。

老子曾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庄子曾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道就是我们的思想,术就是实施方法,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

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

道用于解决原理问题,术用于是解决技术问题;道是一定要被参悟才能提高的事物和境界,具有抽象性、规律性和相对稳定性。

术是方法,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变,是能够被反复学习从而提高的事物和本领。

道是河,术是舟;道是方向、法则,术是方法、谋略。有道而谋,谋虽寡而能胜;无道而谋,谋愈多而愈败。“道接天下济苍生,义达四海利九天。”道的实质在于背负责任、慈悲喜舍、胸怀广大、义利合一则无所不通,以正义取利、以利宏扬正义。


国学趣舍


事情的处理方法,只是“道”所包含的其中之一。

道是自然,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混然一体,但我们看不到它的形象,听不到它的声音,摸不到它的形质,因此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强将其称之为“道”。所以老子同时将“道”称为“无”和“有”,因为它没有形象,所以是“无”,因为它真实存在,所以是“有。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规律就是返回其初始状态,生生不息。天地万物都是从道中产生出来的,它们的运动会离道越来越远,并在最后返回其原点——道。

道的境界主要靠道德和精神的修炼,靠人生智慧的提升,而哲学就是提升人生智慧的学问。

在中国哲学史上,人生境界是人生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子人生的二境界是自然境界和婴儿境界。

自然境界是指,人类社会和天地之间的风云雷电、山川河流一样,都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而人的任务就是脱离世俗中的人,脱离功利的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实现自然与精神、身体与灵魂合完美融合的境界,这就是老子推崇的自然境界。

婴儿境界是指,婴儿没有受到人世的污染,一派纯真之色,没有烦恼没有机心没有功利,人生就像一张无瑕的白纸。而人一旦长大,有了欲望,就有了机心,有了机心,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就失去了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然说易


道可道,非常道。将道理解为处理事情的方法,完全没问题。

道是没办法说清楚的,有些人认为道是客观规律,是准则。这种说法可以说正确,但未免太过笼统,也太过高大上了。

个人认为,道,是属于个人的东西,是个人内心中对生活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的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道不是唯一,你可以说“道”是这样的,另外的人也可以说“道”是那样的,只要这样的道可以让你内心欢悦,可以让你在正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那么你的“道”就是正道,就是支撑自己精神世界的根本。

每个人都有必要找出自己的道,若没有“道”,人就会浑浑噩噩,每天混一天是一天,日子就颓废了。那些总是说自己无聊的,总因为无聊而做无聊事的人,就是没有“道”的人。

有了道,每天的生活就是完善这个“道”的过程。直白地说,可以将“道”理解为本我,对自己了解得足够透彻,发现自己的独一性,明白自己比别人强在哪里,将这种独一性发扬光大,内心就会始终充盈,会很自信,会将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都看透。

所以如题主所言,道可以理解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明澈本心之后自然就知道的。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有自己的道,他们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而这些道理都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处事方法都帮他们获得了成功,可见只要有自己的道,并且将自己的道贯彻始终,就能成功。


灯阅泰山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道”?关于道的涵义我们很难给他下一个定义,就连提出道这个概念的老子也讲不清楚什么是道,对待这种难以下定义的事物,我们通常都会给他设定一个界限。所以老子自己给道下的界限是“大、逝、远、反”,至于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子本人并没有解释。在综合各研究老子的大家的意见后,能解释清楚这四个字是什么涵义,大就是指的无穷大,无所不包,比世界上任何能提出来名字的东西都要大,甚至比宇宙还要大;逝就是指的他不断变化,不断演变,不断的革新;远就是指的他是永恒的,一直存在的,长期的;反就是返,当他到了一定的状态之后又会回到原来的样貌,就像《易经》当中所说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一样。

其次,我们需要一个东西作为参照。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东西作为自己的参照物,举个例子来讲,生活当中有的人会说自己是东北人,而不是说自己是辽宁人、黑龙江人,在这里,东北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以中国为参照的基础上,在这个基础上对方说自己是中国东北区域的人,叫东北人,是南方区域的人,叫南方人。而在生活当中,很多人都用自己作为参照,这样子很容易感到不满足、生气,并且看不清,看不明白某个事。如果用道这个宏大大概念作为参照,我们凡事就容易看的开,解得开,想的透。

再者,老子的眼光与众不同。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告诉我们,坏事有时候也可以变成一件好事,好事有时候也会变成一件坏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子看待问题的角度非常不同,我们普通人看待问题可能就是用线性思维的模式看待问题,而老子不一样,他会教你横着看问题,竖着看问题,用一种立体模式思维看问题,而这种思维模式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学习的。



宋上善


“道,可道,非常道。”《三字经》中第一句就是这么说的,它是平常而能永恒的“道”。道理简单,却富意深长,不完全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反过来讲,在处理问题时利用了“道”的规律法则。

“道”法自然,存在即有合理性,顺应自然,就可能得到了“道”。然而,这看似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却有太多之人对“道”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甚至于认为它是一种不可言语且怪玄乎的概念。

何为“道”?

关于“道”,它的哲理性显然非常深奥的,中国古代五派大家都各自成章,分别论述。如儒家有儒道、法家有法道、道家有道道、佛家有佛道、墨家有墨道,所以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真正“道”的内容应该是接近于真理性的东西,即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及其法定原则,具有内含属性的真实原理。至此,大道至简,真理平凡,往往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何不全是处理事情的方法?

其实,这就是“道”的本义所在。我们说“道”是客观事物存在的规律和法则,那么简单地延伸一下,就是三方面:原则、规律和原理。

试想一下,人们在处理完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状况是什么样的呢?无非是先了解产生原因,知晓事情来龙去脉后,按照较普遍适用性原则加以沟通促和的实施步骤,达到一个平衡目的。

由此可见,人们通过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就得到了一个较为定性的规律,凡此以后均相似或类同的就不必要再去多思考、费大神‘而得不到解决了。

如何做到“道”呢?

这就存在着一个行动过程中是否合乎“道”义。相对于每个人来说,就与“德”有关,没有“德”,你知道“道”也没用,只有合二为一形成“道德”才可以。

为什么人们处理事情都力求平衡昵?这里面就关系着一种理论,即“中性”原则,是为“道”。利用“守中、折中、致中”的办法,处理事情时就能达到一个完美结果。正所谓南宋著名人物张三丰所言极是:“夫道,中而已矣。”

说来说去,处理事情仅是用“道”之原则、规律办事,而“道”之原理并未利用上。所以说“道”是用来处理事情是不尽意的,它的真正作用是用来含盖一个大范围的,不是某一件事情的“道”。

处理事情的方法有时候就是一种悟“道”的过程。我是一名分厂核算员,一开始接触算帐,一般来说我会按部就班地认真对待,包括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面面俱到,怕出了差错。但是每到月底结算还是亏得多,结不岀工资来,员工抱怨、领导点批,那日子真不好过。

后来,经过半年摸打滚把,终于有了一些头绪走上了正路,结到工资还略有盈余。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面有道道、有不经久炼就不可能渗透了的真经,即“道”。就是说,帐中帐,要实行“亲兄弟,明算帐”,可谓要么亏、要么赢。若你应用了“道”,就可以虚实结合,采取转移支付或暗存明借的方法都能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当然,凡事预则立,要有总体平衡原则,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道”是规律与法则,配以“德”就能很好地处理事情。至于处理事情结果好坏又决定一个人的心态,要么善行、要么恶行。


杜象应


可以!但这只是“道”的一面,“道”分为两面,一面为形而上,一面为形而下,老子讲“道可道,非恒道!”这个讲的是形而上的“道”,《道德经·三十八章》中所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的“德、仁、义、礼”则都是形而下的“道”,题主所说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就是属于这个范围。

形而上的“道”为本体

形而上的“道”属于本体的层面,用经典中专业一点的话来讲,它是“离言绝待”的,“言”就是语言和文字,“离”就是超越,“离言”就是说它超出了语言和文字的表达极限,无法用它们来描述。

有句俗语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庄子在他的外篇《天道》中提出的观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想被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它就必须要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征,这个就叫做“待”,也就是对待,或者是相比较的意思。

不同事物可以放到一起比较,而且在比较之中可以显示出自身的特征,这就是“待”,这才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进行描述,但形而上的“道”不是这样的。

所谓“形而上”,这个“形”就是形状,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有“形”才可以比较,否则就无法比较,“形而上”这个“上”是前的意思,“形而上”就是具备任何形状之前,也就是没有形状,这就麻烦了,它是“绝待”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可供对比的条件。

举个例子来讲说明一下,比如大海,大海表面有波浪,这就是形状,有了这个就可以对比出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有区别就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是大是小,是高是低,是急是缓,这都是可以描述出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从水面往下沉,沉到深海去,上不着海面,下不碰海底,就这么中不溜的挂在深海中间,上下左右前后都一样,没任何变化,这时候就无法描述了,形而上的“道”就属于这种情景。

之所以说形而上的“道”是本体,是因为它与深海的道理一样,所有有形状的海浪,都是由海水形成的,而所有一切有形状的事物,也都是在形而上的“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形而下的“道”为作用

形而上就类似于一块璞玉,它拥有无限种可能性,可是一旦被雕琢,就只能有一种形态。这有点类似于量子的坍缩,量子不被观察的时候,是处于多态叠加的模式,但只要一被观察,马上就会坍缩成一种本征态,形而下的“道”,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水,水在常温下是非常鲜活灵动的,上可为云雨,下可为江河,中可为涧溪瀑流,入于圆则圆,纳于方则方,这就是《孔子兵法》中所谓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正因为“无常形”,所以才可以无所不形。

但是水一旦被结成冰,马上就会失去灵动性,圆冰入于方器还是圆,反之亦然,总之就是活的变成了死的,再也无法随意变换,除非你把它再融为水。

在这个例子中,水就是形而上,冰则是形而下,有过从功能的角度讲,有形才可以被利用,还如上面的璞玉,虽然它有千万种可能性,若你不去雕琢,它始终只是一块石头,毫无用处,但你若雕成项链,就可以带在脖子上,雕成镯子,则可以带在手上,这样它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形而上纵有千般好,却也不能忽略形而下,否则就无法发挥所需的作用。那些修道的人,就是先要参悟求证到这个形而上的道,然后再回到形而下去生起种种的妙用,与修道前相比,之前是被动的接受,之后则是主动的运用,这其中的妙处,恐怕就不是我们局外人能想象了。

所谓的形而下的作用,就包括问题中所说的“处理事情的方法”,所说的方法,其实都属于作用的范围,既然是发挥作用,就必然离不开形而下,一切的技术、工具、方法,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会有形可追。这样一介绍,我们也就大致明白了“道”的全貌。

总结

总之,通过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总结出一些经验,无论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把视角放大一些,接触到一个新事物,不但要留意它的形而下的作用,更要关注它形而上的源头。因为向上追的话,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归纳到一起的,这样我们都不会再被繁多的概念所困扰,概念经过归纳以后,越归越少,却又不影响它发挥正常的作用,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学习方法。


澡雪堂主谈国学


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道”,指的是自然规律和宇宙本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空间上包容一切,时间上无穷无尽。它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治政要实行“无为而治”。人们对“无为”、“无不为”、“无治”、“无不治”等流行说法,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论。同时,表达了道家的“真”、“静”人性观:“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古人认为形、气、神为生命三大要素,互相依存,而“神为之使”。他们强调只有掌握“道”的规律,才能适应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发展变化!

因一切事物发展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即为天道!

所以遵循道的法则是处理一切事情的根本!

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献县人家

品读更多优秀作品!


居安堂


我是喜欢分享的【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我认为无论是道家、儒家、法家都属于哲学范围内,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处理事情的方法。我认为想了解事情的处理方法,需要研究古人的各类案例,从案例中才能找到方法,而不是思想中找方法。

一、道家的影响

李约瑟说:“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

道家影响最深的就是思想,思维方式,在形象一点也就是所说的初心。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道家思想何时最辉煌

  1. 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

  2. 道家最辉煌的时候是汉朝,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正确理解《道德经》,结合历史故事寻找实践找方法

道家常见的“无为”两字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其实无为正是有为的极致,让人变得淳朴自然,不做恶事,让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应得到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并非听任自然,万事听天由命,而是自然而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为物累。

《道德经》第一篇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