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结子完

桃李春风结子完

未读过红楼的朋友,乍一听“稻香老农”、“珠大嫂子”、“槁木死灰”这类称谓,定认为是个年龄较大、身份低微、缺乏教育和激情之人。

其实不然,上述之人正是堂堂荣国府贾政和王夫人大儿媳,二十刚出头、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她的父亲李守中曾是国家主管教育和考试的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由此可知,李纨很年轻,与现在大学生差不多,自小读书,身份不但不低微,而且还是金陵名宦之女。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多了反而没有用,不如做一个“守中”之人,其父取名“守中”大概源于这句道家名言吧。李纨父亲虽为国子监祭酒,却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没有对她进行刻意地培养,只让她看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这些书都是用来塑造女德,培养封建淑女和贤女的。李纨受其影响,并遵循“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之古训,平时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出嫁后,她一心侍奉公婆,相夫教子。贾母王夫人也“素喜李纨贤惠,且年轻守节,令人敬伏”(第四十九回)。正如程甲本后的题词(《稻香老农》):“抱得松筠操,青青耐早霜。鸾飞孤月影,桂发一枝香。爱雪邀开社,追凉玩插秧。教儿知稼穑,妇德自流芳。”


桃李春风结子完


竹篱茅舍自甘心


话说“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回)政老爷这位长子进学娶妻生子,样样出色,可一病死了,留下了孤儿寡妻。这孤儿寡妻就是其子贾兰和“珠大嫂子”李纨。

这贾珠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确实令人惋惜。贾珠的突然早逝,长使李纨泪满襟!这不仅给李纨以沉重的打击,更直接造成李纨的失势和权力的丧失。她渐渐被人淡忘,逐渐心灰意冷,她恪守妇女礼教,后仅限于守节和教养儿子贾兰,成为封建社会贞节妇女的典型和“三从四德”的化身。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为契合李纨那超然物外、贞静淡泊的性情,曹公为李纨精心设计了一处居所。第十七回贾政携宝玉和众清客游赏大观园,为大观园题匾额,当众人来到后来李纨住处的院子,书中写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贾政对此处景致称赏不已:“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而宝玉认为这稻香村景观非自然,为人力穿凿扭捏而成。稻香村若建在大自然之中,也许得体和谐,在此处与周边雕梁画栋极不协调。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与贾政的看法截然不同。

然而,这俨然一派“竹篱茅舍”农家风光的稻香村,却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新批校注》批曰:“一派村居清寒景象,切合李纨‘孀居’心境。”曹公安排李纨在稻香村,也许暗含李纨的生活也是人为“扭捏”。她青春守寡,不施粉黛。一次,尤氏去她房里洗脸梳妆,竟连胭脂都找不到,还得借用丫鬟的。她诗写得不错,却自谦甘愿只评诗。她的年龄其实比黛钗探湘一干姊妹大不了太多,却心如死灰,没有生气,竟像是隔了一代人。

从后来探春结社可知,李纨就自封了个“稻香老农”的雅号。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李纨抽到的是梅花签,签上“竹篱茅舍自甘心”诗句,正是李纨性格的真实写照。难怪曹公说“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第四回)。


桃李春风结子完


久居樊笼返自然


“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就是像妙玉这样的出家人见到年轻貌美的宝玉也不免动了凡心,李纨这样年轻守寡的寂寞人就更加地难熬和痛苦,她内心那股青春冲动,也是难以按捺。第三十九回的螃蟹宴上,在酒精的刺激下,她情不自禁地把平儿摸得痒痒的,这既是一种不自觉的真情流露,也是内心压抑的一种释放。正在一团高兴之时,因平儿触动她的心事,李纨还为此失声痛哭过,那才是她真实的心声。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展现了琏、凤小夫妻的闺房之乐。而同一时刻,李纨却在炕上歪着睡觉,这是李纨平日生活的写照,既反映出李纨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也让读者更加理解这个最守妇道女性的坚贞与不易。

值得称道的是,李纨并不为眼前孤寂的生活所压倒,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第十七回,贾政及众人看到稻香村黄泥院墙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真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其实李纨就是这“关不住的红杏”。贾母携刘姥姥游幸大观园时,李纨就采了各式菊花,用大荷叶的翡翠盘子盛上来,贾母拿了一枝插在头上,刘姥姥则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说打扮得像个老妖精,还自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第四十回)这对李纨内心有很大触动,同时也是一种反衬。第五十回,宝玉赛诗失利后,社长李纨给他个清雅的惩罚,让他去栊翠庵寻梅,折一支梅花来。当宝玉折来梅花时,李纨早找了个美女耸肩瓶等着来插,可见李纨是多么爱花,多么爱美。从秋天采菊到冬雪寻梅,从翡翠盘子到美女耸肩瓶,可看出李纨不俗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桃李春风结子完


惹得诗人说到今


李纨看上去“槁木死灰”,其实她也心存诗意。听说贾宝玉和众姐妹们结诗社,她就自荐为诗社社长。她不怎么写诗,可她却很会鉴赏。在海棠社活动中,林妹妹的诗作风流特别,可是要论含蓄和雄厚,她的诗就逊色了一点。鉴于此,李纨就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因此,她评宝钗为第一,林妹妹第二,宝玉第三。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只有宝玉最理解黛玉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但是李纨却坚持着自己的原则,顶回了宝玉。

在评菊花诗中,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大家都知道,黛玉的诗固然写得好,但前三甲都是黛玉的诗,而宝钗的两首《画菊》《忆菊》都垫了底,这多少让人觉得有点奇怪,也不像是李纨的风格,连黛玉自己都说:“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究其原因,大概是这次薛宝钗顾此失彼,在讨好史湘云的同时却得罪了李纨。你想,李纨身为诗社社长,同时还有迎、惜两位副社长,且李纨之前曾对大家说过:“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说的再明白不过,而筹划这次菊花诗压根就没打这位李社长的“米”,其全部创意均来自薛宝钗和史湘云,更多的还是薛宝钗。你想,作为社长的她能高兴吗?还有脸面吗?其结果也在意料之中。不过,薛宝钗确实不容小觑,她一首螃蟹咏也“挣”回了面子,尤其是讽刺世人的那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让人记忆深刻,成为食蟹的绝唱。


桃李春风结子完


枉与他人作笑谈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是李纨的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借喻说李纨刚生下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她短暂婚姻生活就象桃李花一样,一结果实,景色就凋落了。“桃李”藏“李”字,“完”与“纨”谐音,暗藏了她的姓名。“到头谁似一盆兰?”喻指贾兰。贾府子孙后来死的死、散的散、有的身陷牢狱,只有贾兰“爵禄高登”,做母亲的也显贵。“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意思是说,李纨死守封建节操,品行如冰清水洁,但是不值得羡慕,待到儿子发达、自以为可享福之时,却白白作了人家的笑料。

作者曹雪芹虽对李纨抱有同情和悲悯之心,但对她自私冷漠,避是非、不惹祸,明哲保身的做法是不赞赏的。如第九回家童闹学堂,面对众顽童群殴,贾兰对贾菌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其母一脉相传;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李纨抽到梅花签,并自嘲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不问你们的废与兴”可看出李纨的处世原则,那就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甚至是有些自私。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中,她是三人小组里年龄最大的,可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老好人,自始至终没有提出一项意见,也没有提出一项改革措施。贾母八十大寿前两个月,王夫人急着没钱给婆婆准备寿礼,后来经王熙凤提醒,王夫人于是把楼上一些没要紧的大铜锡家伙卖了四五箱子,换了三百两银子,这才把贾母的寿礼给搪过去,而这个“有钱人”儿媳妇却一声不吭,无动于衷。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曹公有意无意地拿王熙凤与李纨两妯娌进行对比。试想,如果贾珠未死,这个荣国府知书达理的长孙媳妇,在内眷应是个挑大梁的人物。她必定全权持家理事,必定风光无限,必定没王熙凤什么事,也必定甩王熙凤几条大街。可事实并不遂人愿,王熙凤来荣国府持家后,大权在握,明里及背地里都做了不少缺德事,可谓罪恶累累,但她只做了一次好事接济刘姥姥,作者就说“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最终也救了自己的女儿巧姐。而作者在《晚韶华》中说:“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可见对李纨的吝啬刻薄,忌妒冷淡与虚荣有着强烈的批判

李纨一生也许只做了应做而未做的事或没救巧姐,作者就说她损了阴骘,这确实有点失公平。通读《红楼梦》前八十回,也不曾看到李纨母子有任何害人之心。当然,李纨的才干和心思全用在教育儿子贾兰身上,贾兰长大后,按照其母亲的规划,考取了功名,李纨也实现了自己凤冠霞帔、光宗耀祖的梦想。要说李纨为了生存以及儿子的前途,袖手旁观不出钱去搭救巧姐、救助宝玉他们,这倒极有可能,但落井下石的事,李纨和贾兰不可能去做。

总之,李纨被封建礼法束缚了个性,不得不在礼教的夹缝下求生存,同时,作者也将李纨的悲剧归之于那个吃人的社会,隐含着对那个封建礼教的批判。《晚韶华》唱到:“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李纨倾心培育的儿子很争气,最终走上了仕途经济的道路,但自己青春已逝,以子为贵也只是虚名儿,到头来不过是给人当做笑谈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