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否可以理解為處理事情的方法?

越戰越勇154706760


“道”(中即道。清·乾隆帝有云:“蓋道者何?中之謂也!”)實乃哲學傳統本體論、認識論的核心,亦即所謂的“上帝之先”。道、中與行道、用中是一個體與用的關係。或者說是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體用”關係。由於道、中是永遠無法窮盡的極限概念(“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至高無上,至深無下”),因此道、中具有可趨而不可即的性質。實踐中,古人以“執兩用中於民”作為行道、用中的方法,可釋為執左右之兩而用其“中”於人於己於民。俗話說就是“凡事有度”、“八九不離十”云云。那麼為什麼是“執左右之兩”而不是“執上下之兩”呢?這裡涉及到一個物質與精神的問題。由於“左右”表示座標的物質水平軸,因此可“執”;而“上下”表示座標的精神垂直軸,而精神無形而不可“執”,一如佛(釋)家所言的“空”。與網友探討!


劉戰生曰中


你這種理解也是可以的。

“道”是推動宇宙運行最根本的規律,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無時無處不在,它超越時空,即在變又不變,若一定有規律則“大道至簡”。

“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在老子的《道德經》和《清靜經》中均有提到道,而我們大部分人最熟悉的估計是《道德經》中對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可見,道有不可言說,不可描述的特徵。有三個方面來含義:

一、道是創生萬物的根源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為天地之母,存在於未有天地之前,無生有,太初之氣,從未有形質,變成有形有質,有形質之氣,衍生出萬物,所以說,道是萬物之宗,萬物非道而不能生。

二、道是推動萬物造化的動力源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天道生化萬物但不據為己有;繁榮萬物,但不依賴萬物。道無窮無盡的生養造化萬物,它是萬物生長的源泉,有著循環往復的動力,不枯竭。道用虛無生萬物之有,而且生生不息。

三、道是萬物之理和萬物之序的設定者

“天下有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鴻蒙之氣,一氣生陰陽,陰陽相合便能夠生出萬物,萬物有道理。


嚮往聽風


道是方向;術是方法;道不能理解為是處理事情的方法,道,是你處理事情的方向是否正確,至於你用什麼方法就是術的層面。

老子曾說: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

莊子曾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道就是我們的思想,術就是實施方法,道術合二為一,才是正道。

有道無術乃魂不附體,有術無道乃體不附魂,道術結合乃魂體統一,才能成功。

道用於解決原理問題,術用於是解決技術問題;道是一定要被參悟才能提高的事物和境界,具有抽象性、規律性和相對穩定性。

術是方法,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變,是能夠被反覆學習從而提高的事物和本領。

道是河,術是舟;道是方向、法則,術是方法、謀略。有道而謀,謀雖寡而能勝;無道而謀,謀愈多而愈敗。“道接天下濟蒼生,義達四海利九天。”道的實質在於揹負責任、慈悲喜捨、胸懷廣大、義利合一則無所不通,以正義取利、以利宏揚正義。


國學趣舍


事情的處理方法,只是“道”所包含的其中之一。

道是自然,是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

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它混然一體,但我們看不到它的形象,聽不到它的聲音,摸不到它的形質,因此我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勉強將其稱之為“道”。所以老子同時將“道”稱為“無”和“有”,因為它沒有形象,所以是“無”,因為它真實存在,所以是“有。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道的運動規律就是返回其初始狀態,生生不息。天地萬物都是從道中產生出來的,它們的運動會離道越來越遠,並在最後返回其原點——道。

道的境界主要靠道德和精神的修煉,靠人生智慧的提升,而哲學就是提升人生智慧的學問。

在中國哲學史上,人生境界是人生哲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老子人生的二境界是自然境界和嬰兒境界。

自然境界是指,人類社會和天地之間的風雲雷電、山川河流一樣,都遵循自然而然的規律,而人的任務就是脫離世俗中的人,脫離功利的人,與自然合二為一,實現自然與精神、身體與靈魂合完美融合的境界,這就是老子推崇的自然境界。

嬰兒境界是指,嬰兒沒有受到人世的汙染,一派純真之色,沒有煩惱沒有機心沒有功利,人生就像一張無瑕的白紙。而人一旦長大,有了慾望,就有了機心,有了機心,就有了煩惱,有了煩惱,就失去了自然而然的本性。



道然說易


道可道,非常道。將道理解為處理事情的方法,完全沒問題。

道是沒辦法說清楚的,有些人認為道是客觀規律,是準則。這種說法可以說正確,但未免太過籠統,也太過高大上了。

個人認為,道,是屬於個人的東西,是個人內心中對生活的認知,也是對自己的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道不是唯一,你可以說“道”是這樣的,另外的人也可以說“道”是那樣的,只要這樣的道可以讓你內心歡悅,可以讓你在正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那麼你的“道”就是正道,就是支撐自己精神世界的根本。

每個人都有必要找出自己的道,若沒有“道”,人就會渾渾噩噩,每天混一天是一天,日子就頹廢了。那些總是說自己無聊的,總因為無聊而做無聊事的人,就是沒有“道”的人。

有了道,每天的生活就是完善這個“道”的過程。直白地說,可以將“道”理解為本我,對自己瞭解得足夠透徹,發現自己的獨一性,明白自己比別人強在哪裡,將這種獨一性發揚光大,內心就會始終充盈,會很自信,會將生活中經歷的所有事都看透。

所以如題主所言,道可以理解為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不是想出來的,而是明澈本心之後自然就知道的。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有自己的道,他們做事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而這些道理都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處事方法都幫他們獲得了成功,可見只要有自己的道,並且將自己的道貫徹始終,就能成功。


燈閱泰山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道”?關於道的涵義我們很難給他下一個定義,就連提出道這個概念的老子也講不清楚什麼是道,對待這種難以下定義的事物,我們通常都會給他設定一個界限。所以老子自己給道下的界限是“大、逝、遠、反”,至於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子本人並沒有解釋。在綜合各研究老子的大家的意見後,能解釋清楚這四個字是什麼涵義,大就是指的無窮大,無所不包,比世界上任何能提出來名字的東西都要大,甚至比宇宙還要大;逝就是指的他不斷變化,不斷演變,不斷的革新;遠就是指的他是永恆的,一直存在的,長期的;反就是返,當他到了一定的狀態之後又會回到原來的樣貌,就像《易經》當中所說的,陰極生陽,陽極生陰一樣。

其次,我們需要一個東西作為參照。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東西作為自己的參照物,舉個例子來講,生活當中有的人會說自己是東北人,而不是說自己是遼寧人、黑龍江人,在這裡,東北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以中國為參照的基礎上,在這個基礎上對方說自己是中國東北區域的人,叫東北人,是南方區域的人,叫南方人。而在生活當中,很多人都用自己作為參照,這樣子很容易感到不滿足、生氣,並且看不清,看不明白某個事。如果用道這個宏大大概念作為參照,我們凡事就容易看的開,解得開,想的透。

再者,老子的眼光與眾不同。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做“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告訴我們,壞事有時候也可以變成一件好事,好事有時候也會變成一件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子看待問題的角度非常不同,我們普通人看待問題可能就是用線性思維的模式看待問題,而老子不一樣,他會教你橫著看問題,豎著看問題,用一種立體模式思維看問題,而這種思維模式是很多人都不具備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學習的。



宋上善


“道,可道,非常道。”《三字經》中第一句就是這麼說的,它是平常而能永恆的“道”。道理簡單,卻富意深長,不完全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反過來講,在處理問題時利用了“道”的規律法則。

“道”法自然,存在即有合理性,順應自然,就可能得到了“道”。然而,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字眼,卻有太多之人對“道”有一種說不清楚的感覺,甚至於認為它是一種不可言語且怪玄乎的概念。

何為“道”?

關於“道”,它的哲理性顯然非常深奧的,中國古代五派大家都各自成章,分別論述。如儒家有儒道、法家有法道、道家有道道、佛家有佛道、墨家有墨道,所以有“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真正“道”的內容應該是接近於真理性的東西,即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性及其法定原則,具有內含屬性的真實原理。至此,大道至簡,真理平凡,往往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為何不全是處理事情的方法?

其實,這就是“道”的本義所在。我們說“道”是客觀事物存在的規律和法則,那麼簡單地延伸一下,就是三方面:原則、規律和原理。

試想一下,人們在處理完一件事情的整個過程狀況是什麼樣的呢?無非是先了解產生原因,知曉事情來龍去脈後,按照較普遍適用性原則加以溝通促和的實施步驟,達到一個平衡目的。

由此可見,人們通過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就得到了一個較為定性的規律,凡此以後均相似或類同的就不必要再去多思考、費大神‘而得不到解決了。

如何做到“道”呢?

這就存在著一個行動過程中是否合乎“道”義。相對於每個人來說,就與“德”有關,沒有“德”,你知道“道”也沒用,只有合二為一形成“道德”才可以。

為什麼人們處理事情都力求平衡暱?這裡面就關係著一種理論,即“中性”原則,是為“道”。利用“守中、折中、致中”的辦法,處理事情時就能達到一個完美結果。正所謂南宋著名人物張三丰所言極是:“夫道,中而已矣。”

說來說去,處理事情僅是用“道”之原則、規律辦事,而“道”之原理並未利用上。所以說“道”是用來處理事情是不盡意的,它的真正作用是用來含蓋一個大範圍的,不是某一件事情的“道”。

處理事情的方法有時候就是一種悟“道”的過程。我是一名分廠核算員,一開始接觸算帳,一般來說我會按部就班地認真對待,包括每一個生產環節都面面俱到,怕出了差錯。但是每到月底結算還是虧得多,結不岀工資來,員工抱怨、領導點批,那日子真不好過。

後來,經過半年摸打滾把,終於有了一些頭緒走上了正路,結到工資還略有盈餘。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裡面有道道、有不經久煉就不可能滲透了的真經,即“道”。就是說,帳中帳,要實行“親兄弟,明算帳”,可謂要麼虧、要麼贏。若你應用了“道”,就可以虛實結合,採取轉移支付或暗存明借的方法都能恰到好處地解決問題。當然,凡事預則立,要有總體平衡原則,才能得心應手。

總之,“道”是規律與法則,配以“德”就能很好地處理事情。至於處理事情結果好壞又決定一個人的心態,要麼善行、要麼惡行。


杜象應


可以!但這只是“道”的一面,“道”分為兩面,一面為形而上,一面為形而下,老子講“道可道,非恆道!”這個講的是形而上的“道”,《道德經·三十八章》中所說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裡的“德、仁、義、禮”則都是形而下的“道”,題主所說的“處理事情的方法”就是屬於這個範圍。

形而上的“道”為本體

形而上的“道”屬於本體的層面,用經典中專業一點的話來講,它是“離言絕待”的,“言”就是語言和文字,“離”就是超越,“離言”就是說它超出了語言和文字的表達極限,無法用它們來描述。

有句俗語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莊子在他的外篇《天道》中提出的觀點。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任何一個事物要想被語言和文字描述出來,它就必須要有區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這個就叫做“待”,也就是對待,或者是相比較的意思。

不同事物可以放到一起比較,而且在比較之中可以顯示出自身的特徵,這就是“待”,這才可以用語言和文字來進行描述,但形而上的“道”不是這樣的。

所謂“形而上”,這個“形”就是形狀,不管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有“形”才可以比較,否則就無法比較,“形而上”這個“上”是前的意思,“形而上”就是具備任何形狀之前,也就是沒有形狀,這就麻煩了,它是“絕待”的,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可供對比的條件。

舉個例子來講說明一下,比如大海,大海表面有波浪,這就是形狀,有了這個就可以對比出前浪與後浪的區別,有區別就可以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是大是小,是高是低,是急是緩,這都是可以描述出來的。

但是如果我們從水面往下沉,沉到深海去,上不著海面,下不碰海底,就這麼中不溜的掛在深海中間,上下左右前後都一樣,沒任何變化,這時候就無法描述了,形而上的“道”就屬於這種情景。

之所以說形而上的“道”是本體,是因為它與深海的道理一樣,所有有形狀的海浪,都是由海水形成的,而所有一切有形狀的事物,也都是在形而上的“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形而下的“道”為作用

形而上就類似於一塊璞玉,它擁有無限種可能性,可是一旦被雕琢,就只能有一種形態。這有點類似於量子的坍縮,量子不被觀察的時候,是處於多態疊加的模式,但只要一被觀察,馬上就會坍縮成一種本徵態,形而下的“道”,也是同樣的道理。

再舉一個例子,比如水,水在常溫下是非常鮮活靈動的,上可為雲雨,下可為江河,中可為澗溪瀑流,入於圓則圓,納於方則方,這就是《孔子兵法》中所謂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正因為“無常形”,所以才可以無所不形。

但是水一旦被結成冰,馬上就會失去靈動性,圓冰入於方器還是圓,反之亦然,總之就是活的變成了死的,再也無法隨意變換,除非你把它再融為水。

在這個例子中,水就是形而上,冰則是形而下,有過從功能的角度講,有形才可以被利用,還如上面的璞玉,雖然它有千萬種可能性,若你不去雕琢,它始終只是一塊石頭,毫無用處,但你若雕成項鍊,就可以帶在脖子上,雕成鐲子,則可以帶在手上,這樣它才能發揮作用。

所以形而上縱有千般好,卻也不能忽略形而下,否則就無法發揮所需的作用。那些修道的人,就是先要參悟求證到這個形而上的道,然後再回到形而下去生起種種的妙用,與修道前相比,之前是被動的接受,之後則是主動的運用,這其中的妙處,恐怕就不是我們局外人能想象了。

所謂的形而下的作用,就包括問題中所說的“處理事情的方法”,所說的方法,其實都屬於作用的範圍,既然是發揮作用,就必然離不開形而下,一切的技術、工具、方法,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都會有形可追。這樣一介紹,我們也就大致明白了“道”的全貌。

總結

總之,通過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應該總結出一些經驗,無論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把視角放大一些,接觸到一個新事物,不但要留意它的形而下的作用,更要關注它形而上的源頭。因為向上追的話,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歸納到一起的,這樣我們都不會再被繁多的概念所困擾,概念經過歸納以後,越歸越少,卻又不影響它發揮正常的作用,這確實不失為一種值得借鑑的學習方法。


澡雪堂主談國學


老子在道德經中將道闡發為萬事萬物運動發展的總規律,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觀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觀的基礎。老子有時指“道”是物質實體,有時指“道”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老子“道”的物質屬性及運行法則都屬於自然的範疇,故老子哲學體系“道”的本性是自然。道”,指的是自然規律和宇宙本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歷萬物”。空間上包容一切,時間上無窮無盡。它無所不包,無處不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此治政要實行“無為而治”。人們對“無為”、“無不為”、“無治”、“無不治”等流行說法,發展了先秦道家的“無為”論。同時,表達了道家的“真”、“靜”人性觀:“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古人認為形、氣、神為生命三大要素,互相依存,而“神為之使”。他們強調只有掌握“道”的規律,才能適應自然、社會及人類自身的發展變化!

因一切事物發展不約而同,統一遵循某種東西,無有例外。它即變化之本,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即為天道!

所以遵循道的法則是處理一切事情的根本!

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獻縣人家

品讀更多優秀作品!


居安堂


我是喜歡分享的【十二十頁】,我來回答: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我認為無論是道家、儒家、法家都屬於哲學範圍內,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而不是處理事情的方法。我認為想了解事情的處理方法,需要研究古人的各類案例,從案例中才能找到方法,而不是思想中找方法。

一、道家的影響

李約瑟說:“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

道家影響最深的就是思想,思維方式,在形象一點也就是所說的初心。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二、道家思想何時最輝煌

  1. 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

  2. 道家最輝煌的時候是漢朝,漢朝建立後,由於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

正確理解《道德經》,結合歷史故事尋找實踐找方法

道家常見的“無為”兩字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為。其實無為正是有為的極致,讓人變得淳樸自然,不做惡事,讓人自化且自得富足,看似自己本應得到這一切,即民皆曰“我自然”,且道家並非聽任自然,萬事聽天由命,而是自然而為,自然而生,不染物性,不為物累。

《道德經》第一篇寫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道”與“法”在規則、常理層面有相通點,但不同於西方自然法。“法”應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證的反向轉化之中發揮其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