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蝙蝠,又叫天鼠,掛鼠,天蝠,還有個別稱叫“簷老鼠”,可能它和老鼠長得太像了,且都喜歡晚上出沒,故有“鼠”名。蝙蝠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

這就讓它在自然界顯得頗為另類。

蝙蝠是鳥還是獸?

關於蝙蝠到底屬於鳥類還是獸類,有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鳥類和獸類發生過一場大戰,戰爭持續了好久,勝負難分。蝙蝠始終不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是站在一邊觀望。

又過了好長時間,獸類好像快要取勝了,蝙蝠連忙加入到他們的陣營中。然而,鳥類卻頑強地重整旗鼓,打敗了獸類。就在他們的慶功會上,他們發現蝙蝠也混在其中。

雙方停戰後,蝙蝠的這一行為遭到了一致的譴責,雙方都拒絕接納他作為自己的成員。

慚愧的蝙蝠自覺無臉見人,從此便躲藏在山洞或角落裡,只在昏暗的傍晚、漆黑的深夜才敢露面。

這裡的蝙蝠給人的印象是沒有立場、兩面討好,很不招人待見,被人鄙視。蝙蝠成了某些“牆頭草”式的人物的形象代名詞。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外形上不倫不類,既像鳥又像獸,且生得黑不溜秋,加上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讓人們對蝙蝠產生很不好的印象。

很多童話故事作品裡,蝙蝠總跟披著黑斗篷騎著掃帚飛行的巫婆一起出沒,是壞人的跟班,惡人的幫兇,它們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以貌取人,是人們常犯的錯誤。更何況,蝙蝠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蝙蝠還曾經登上尊寵的寶座


蝙蝠在古代是吉祥之物

人們對自然的征服欲雖然從未消失,但在千年之前,人們對於大自然更多的或許還是敬畏,因此一直希望能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這其中也包括蝙蝠。

由於晝伏夜出的習性,蝙蝠在人類心裡顯得很神秘,加之其“似鳥似獸”,是類似於龍和麒麟一樣“多不像”的神奇生靈,自然也受到了崇尚。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古時的人們發現蝙蝠活得久、“視力”也很好,便將它稱為了“仙鼠”, 常與其桃、鹿、壽字、萬字等元素一起出現在一些吉祥的圖案中。

後來由於“蝠”與“福”諧音,蝙蝠便徹底成了吉祥符號,其寓意甚至要高於佛手和葫蘆,成為了代表“福”的主流符號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到底主流到了什麼程度。例如在《胤禛行樂圖冊》中,就有一隻極其醒目的紅色蝙蝠;還有清代陳牧萬福來朝圖軸中,我們也能看到天空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群蝙蝠。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再比如歷史上我們都知道的大貪官和珅,他的府邸——恭王府——就是崇尚蝙蝠的一處典型。

在王府花園中的彩畫、窗稜、穿魴、雀替和櫞頭上貫穿了一萬隻造型各異的蝙蝠形象,因為也有人稱其為“萬福之地”。而花園中還有“蝠池”“蝠山”“蝠廳”,堪稱是一個十足的“蝠(福)”地了。

通過蝙蝠來表達美好願望的形式,已經充斥在了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在瓷器、漆器、建築,還是石雕、傢俱、刺繡等等的造型和紋飾中,我們都能看到蝙蝠的形象。

例如:兩隻蝙蝠相對是“雙福”,五隻蝙蝠圍成一圈是“五福捧壽”,“萬”字加蝙蝠是“福壽萬代”,蝙蝠倒掛休息有“福到”之意,蝙蝠進家門則是

“福臨門”的徵兆等等。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由於將自然生靈擬人化是很常見的一種方式,人們對蝙蝠的態度也逐漸轉化成了一些可視化的形象。

在道教中,就有兩個我們很熟悉的神仙是蝙蝠所化。

《太平廣記·神仙二十二》稱張果老自稱是堯帝時人,是天地混沌初分時一白蝙蝠精,後得道成仙。張果老宅心仁厚,專愛助人為樂,為八仙之一。

鬼王鍾馗則是黑蝙蝠所化,一身正氣浩然,剛直不阿,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相貌奇異醜陋,而且鍾馗的畫像或者雕刻中,總有一隻或者兩隻蝙蝠相隨。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鍾馗“青天白日不肯出,上元之夜始出為遊遨”,這也是蝙蝠的特性。鍾馗畫像中的蝙蝠,通道家用來驅鬼召神的“符”, 幫助鍾馗抓鬼,懲惡揚善,引申為避邪、消災之意。

還有《射鵰英雄傳》中的柯鎮惡,綽號“飛天蝙蝠”,本質上卻是個嫉惡如仇的大好人;《倚天屠龍記》中的青翼蝠王韋一笑,輕功絕頂,又以鮮血為食,卻是個讓人恨不起來的“反派”。

蝙蝠是怎麼黑化的?

說到韋一笑的吸血,這很明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

由於蝙蝠以鮮血為食、晝伏夜出的習性,西方的人們就將其與恐怖的吸血鬼聯繫了起來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畢竟他們二者長得確實都不怎麼樣,又都有著尖利的獠牙和叫聲,還居住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有著太多的共同點。

《舊約全書·申命記》記載,耶和華曾告誡摩西等人“凡潔淨的鳥,你們都可以吃”,卻不允許吃蝙蝠,顯然是將蝙蝠視為危險的不潔之物。久而久之,蝙蝠身上便有了“邪惡”的標籤

不過,這裡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蝙蝠都有吸血的習性。在近千種蝙蝠種類中,只有吸血蝠才有吸血的剛性需求,其他蝙蝠大多都以果實、花粉、魚類等為食。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雖然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蝙蝠被證實了攜帶數以百計的病毒種類。從澳大利亞的亨德拉病毒和梅南高病毒,到馬來西亞的尼巴病毒,再到後來的SARS和,一次次地證明了蝙蝠是個“毒王”這個事實。

現在,中國發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家都認定始作俑者仍然是蝙蝠,這個晝伏夜出的低調生物現在居然成了網紅,被大家熱搜,婦孺皆知。

它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如果可以,它絕對會被打入地獄十八層,世世代代不得翻身。


蝙蝠的苦衷

不過,這和蝙蝠有什麼關係呢?蝙蝠夜間才出來,一般不會主動侵害人類,和人類的生活幾乎沒有交集!


中國人曾經的“信仰”,為啥卻變成了現在的瘟神?


蝙蝠的可憐就在於此!

因為蝙蝠象徵福氣,陶弘景記載千年白色蝙蝠,吃了能讓人活萬歲。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熱衷於吃蝙蝠了。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五穀雜糧雞鴨魚肉已不能滿足有錢人的生活需求,轉而求食有著獨特文化內涵的蝙蝠。

李時珍指名道姓大罵陶弘景:那是方士騙人的鬼話,姓陶的居然相信,真夠蠢的。

吃蝙蝠後死翹翹的例子倒有一大把。

李時珍續《博物志》中有云:唐陳子真得白蝙蝠,大如鴉,服之,一夕,大洩而死。又宋劉亮得白蝙蝠,白蟾蜍,仙丹服之,立死嗚呼。

翻譯過來就是:陳子真、劉亮都是自己食用過後被毒死,不知道,當年毒死它的,是不是就是蝙蝠身上自帶的ABCDEFG……病毒中的一種。

如果說古人吃蝙蝠是死於無知,那麼有SARS教訓在前,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是不是也該長點記性了?

況且,人家蝙蝠捕食蚊蟲,也算益獸。我們捕食蝙蝠,除了可能染病,還會破壞生態平衡。

在大自然中,人類不過是其中一環,帶著食物鏈頂端的自負,失去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迎來的必然是大自然的翻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