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30多年前,我一个月就能赚七八万,做的事情不敢告诉同事

通常来说,一个人的月薪能够反映个人的经济实力。就目前而言,月入过万不是什么多大的事情。可是在30多年前,一个月能赚个一千多块都是了不得的事情,那都是属于精英阶层了,相当于一个小康家庭一年的收入,更别说万元户了。马未都就表示“我”在30多年前,一个月就能七八万。那时候钱顶钱,马未都也有他的苦恼,做的事情也不敢告诉同事。马未都究竟做的什么营生?

众所周知,马未都人生逆袭的转折点是在1980年,他凭借《今夜月儿圆》进入到《青年文学》,成为了一个体制内的人物。这个华丽的转变,在当年可是相当不容易。一则,马未都是小学四年级肄业;二则,他是从一个工人变成了杂志社的编辑;三则,他没有靠父母的人脉。总而言之,从一个工人变成编辑,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

接下来,就是我们广为人知的捡漏故事。刚开始他玩的比较小,一件文物也就三五块。他玩得多了,到最后他当编辑的工资就满足不了他的文物购买需求。可是,马未都的同事发现他很有钱,吃嘛嘛香玩的也很开,无一例外的都不知道他是干什么的。事实上,马未都买文物玩收藏的资金来源,并不是当编辑的那仨核桃俩枣,而是另有来路。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最火的行业是中药材。马未都的鼻子很灵,他敏锐地抓住了商机,通过倒卖中草药狠狠地赚了一笔。根据马未都的说法,一个月能赚七八万块钱。在马未都所处的时代,一个万元户都是榜样了,那都是要骑着小毛驴胸前别着小红花,在人多的地方四处转悠。马未都一个月赚七八万,在三十多年前绝对属于隐形富豪。换言之,马未都是那个时代第一批富起来的人。

然而,马未都有钱也有烦恼,用他的话来说做的事情不敢告诉同事。毕竟,马未都是体制内的人物,经常搞副业多多少少有点不务正业。不管怎么说,倒卖中药材的收益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马未都凭借倒卖中药材的收入,买了不少古董,关键那时候的古董还都特别便宜。举一个例子,琉璃厂一个雍正官窑最贵的才五百块,而马未都一个月都能赚七八万,他自然有能力玩收藏。

马未都的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了,他一边捯饬中草药生意,一边搞收藏。到八十年代末期,他已经积攒起了不菲的财富。否则,他没有实力敢脱离体制,放弃铁饭碗。不过,马未都没有说的那么现实,而是用文艺的说法解释了为何从杂志社辞职。马未都表示他看不惯当时的文学圈,觉得不符合自己,最终才从杂志社辞职。实际上,真正让他辞职的原因是他已经具备了雄厚的实力,收藏行当有发热的迹象,他再一次地把握住了机会。能人就是能人,果然很马未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