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火爆全国东北相声,今天为何难以重振雄风?

腹语相声创始人马大哈



东北相声曾经的辉煌

现在提起相声,人们总会第一个想到北京相声、天津相声,总会想到德云社、青曲社,总会想到郭德纲、于谦、姜昆。似乎相声与东北根本就没有太大关系,只有一个德云社的张鹤伦算得上东北的相声演员。可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相声也曾有过辉煌的成绩,甚至在当时风头盖过北京和天津的相声,尤其以沈阳曲艺团为代表。


当年的沈阳曲艺团以杨振华、金炳昶为首,聚集了常佩业、于琦、王平、巩汉林、句号等等知名演员,可谓风头一时无两。尤其领头任务杨振华和金炳昶二人,在国内非常火,比起现在的郭德纲和于谦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盖过同时期的马季。

当时杨振华曾经和马季同一场次演出过,马季作为压轴出场。可是,组织者发现往往杨文华演出完,就有很多观众开始离场,根本不等马季出场。于是,后来才将杨振华和金炳昶放在压轴的位置。


东北相声的没落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如此风光的东北相声,如此辉煌的沈阳曲艺团居然会没落到如此地步。说起沈阳曲艺团的没落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个就是杨振华的离开,当年杨振华因为某些原因,从沈阳曲艺团辞职。由于金炳昶没有一同离开,以至于杨振华不得不与金炳昶裂穴。杨振华的离开,使得沈阳曲艺团群龙无首,整体实力急剧下降。同时,离开后的杨振华也没有了更好的资源,以至于后来也逐渐变得平静。


另一个原因是市场的冲击。杨振华离开之后,沈阳曲艺团已经在走下坡路。恰好这个时候的市场全面开放,很多的演员开始选择自己的路,王平到北京发展、巩汉林开始主攻小品。本来被当做杨振华接班人的常佩业,则是选择了婚庆主持人的路线,慢慢的离相声越来越远!


东北相声难以重振雄风

现在的相声已经稳稳的还是北京相声为首、天津相声为本,其余地区相声相呼应。东北相声想要重新振兴,真的是难上加难。

一方面没有领军人物。现在的东北相声已经不是当年了,想要振兴起来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扛旗的能人,很明显现在东北还没有。另一方面北京相声的吸引力太大。现在相声界依然是德云社一家独大,一般的优秀的相声演员都会选择加入德云社,谋求更好的发展,而不会就在经历相对落后的东北。

我想什么时候东北经济恢复,东北相声也就会更容易振兴!


雨天论娱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沈阳曲艺团为代表的东北相声,是国内唯一抗衡以马三立为代表的津门相声。

杨振华、金炳昶是当年东北相声的领军人,实实在在的东北王。东北相声在最鼎盛的时期涌现了杨振华、金炳昶、常佩业、于琦、巩汉林、句号、王平等一批名声极大的演员。

当年,在沈阳曲艺团表演相声的范伟,并未跻身沈阳相声的明星团队,最后改行与赵本山表演小品,才逐渐成为喜剧明星

人们不解,沈阳相声在国内雄霸多年,让相声的重镇京津两地难以出头。

当年马季凭借着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确定了在大众中的明星地位。

沈阳相声界杨振华、金炳昶这对搭档实力超群,王平、巩汉林、常佩业、于琦等名家在国内执牛耳。很遗憾,领头羊杨振华、金炳昶离开一线表演;名家王平去北京发展,后来不幸离世;巩汉林改行表演小品,离开了相声舞台。沈阳相声的实力大打折扣。

常佩业被视为沈阳相声未来的领军人,但他搞起庆典主持,转入商业化,名气逐渐缩小。

沈阳相声的一夜坍塌,令观众最为痛心。同时代的姜昆、冯巩、戴志诚等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差距悬殊。

沈阳相声一夜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沈阳缺少一个强力整合明星团队走入市场化的领军人。从实力和名气上来说,杨振华和常佩业最具有这种担当。

杨振华先生的艺术水平技压群雄,又德高望重,以他的名望组建类似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的相声剧场,将把一盘散沙的沈阳相声重新整合。

但杨老先生似乎未有此种想法。

沈阳相声的另一最佳领军人是常佩业,他把精力做在了庆典上,让这一相声品牌迅速消失。

在国内相声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依靠郭德纲式的相声强人,走小剧场之路,堪称是沈阳相声重振雄风的必经之路。

不久前,姜昆笑剧场在宜兴举行了奠基仪式,沈阳相声界的名家巩汉林、金珠夫妇和句号亲临现场助威,表达了他们对相声回归到剧场模式的认可。

在沈阳的北市场,也有相声的小剧场存在,但缺少大腕云集,又缺乏媒体介入,显得缺少生机,至今毫无名气。







骑驴少年焚小仙


先纠正一个,我认为是误区的误区。

东北相声真正的鼎盛时期,不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而是在解放初的1950年至1960年间。

彼时的“沈阳相声大会”,连续六七年间,大能云集,每日从中午12点一直到晚上9点半。

(看看当时的阵容:)


一个专场九个多小时啊同志们!还每天!

由此盛况可见一斑。

至于七、八十年代的东北相声(其实也就是沈阳相声,其他各地没起多大的风浪),还是冯家班四大荃留下的底子。

彼时一波杨海荃先生这样的老艺人,在沈阳相声培训班调教出来一大批业余相声演员,在全省各地处遍地开花。

其中相当一部分,日后转正专业相声演员,成为了辽宁相声的中坚力量。

杨振华、王志涛、冯景顺等几位都是如此。


到后来,东北相声的龙头老大,辽宁相声的突然衰落,直接导致了东北相声的沉寂。

为什么突然衰落了呢?

全国相声的不景气是一方面原因。

太过专注于“新相声”,忽略了老相声的传承,也是一方面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相声风格的不同。

东北相声由于地域原因,受到当地其他文艺形式的影响,相声风格往往豪广粗放、大声大相,有时还夹杂些东北方言。

相较于京津两地的相声,多了几分豪放,少了几分内敛。所以东北相声具有相当的区域特征。

这些区域特征,到了偏南一点的地方,许多观众其实并不太容易接受。

所以,有不少观众并不觉着东北相声有多可乐。

最后,随着老一辈的艺人们先后离去;

东北相声的标志性人物杨振华先生,因“大裤衩子”事件沉寂多年;

中坚力量王平先生英年早逝;

而远在哈尔滨的师胜杰先生,又始终“一颗红心向北京”,

指望着常佩业、贾承博撑起东北相声的大局?

心不“余”,而力也不足。还是老老实实干主持人吧。

以上……


相当旺德福


此一时彼一时,为什么当年那么火呀?因为当时文艺,娱乐形式少,也就是一台收音机,没有别的东西供人娱乐,再就是打扑克,所以相声,评书都很火,自从有了电视机,样式多了人们有选择性了,小品一出来也别说东北相声,全国的相声都不景气了,相声演员都改行了,年轻人没有学相声的了,所以东北相声在赵本山的眼皮子低下死亡了。杨振华,王志涛的精品已经成为历史了!


树望春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沈阳曲艺团为代表的东北相声,是国内唯一抗衡以马三立为代表的津门相声。

  杨振华、金炳昶是当年东北相声的领军人物,实实在在相声界的东北王。东北相声在最鼎盛的时期涌现了杨振华、金炳昶、常佩业、于琦、巩汉林、句号、王平等一批名声极大的演员。


  人们不解,沈阳相声在国内雄霸多年,让相声的重镇京津两地难以出头。何以变的默默无闻?

  沈阳相声界杨振华、金炳昶这对搭档实力超群,王平、巩汉林、常佩业、于琦等名家在国内执牛耳。很遗憾,领头羊杨振华、金炳昶离开一线表演;名家王平去北京发展,后来不幸离世;巩汉林改行表演小品,离开了相声舞台。沈阳相声的实力大打折扣。

  沈阳相声的一夜坍塌,令观众最为痛心。同时代的姜昆、冯巩、戴志诚等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差距悬殊。

  沈阳缺少一个强力整合明星团队走入市场化的领军人。从实力和名气上来说,杨振华和常佩业最具有这种担当。

  不久前,姜昆笑剧场在宜兴举行了奠基仪式,沈阳相声界的巩汉林、金珠夫妇和句号亲临现场助威,表达了他们对相声回归到剧场模式的认可。

  在沈阳的北市场,也有相声的小剧场存在,但缺少大腕云集,又缺乏媒体介入,显得缺少生机,至今毫无名气。


大圣侃娱乐


杨振华已经回归沈阳,老先生作为首席顾问的鼎泰茶社已经在豫珑城开业很久了。鼎泰茶社每周都有多场演出,演员队伍老中青结合,水平颇高,现在到现场的观众也越来越多。此外,沈阳至少还有另外两个专业的相声团体,一个在九五书城,另一只也在中街。可以说,东北相声事业正在复兴的途中。


身披六铢衣


据说杨振华在打倒四人帮时写了一段相声《大裤衩子》影射了当时四人帮的代理人!以后代理人平反了家人不高兴了,找杨振华对命把杨逼走了,所以东北相声一夜崩蹋了!杨老师因此再很少露面!但他的作品《下棋》将成为永远的经典!


快乐老人210707407


因为东北相声艺术家的观众,现在都在干这个。





尖叫野哥


本山大叔现在已经是廉颇老矣,而且后继无人,徒弟们又不争气,惹是生非的多,除了宋小宝那损羊样。再加上郭老师那边正直壮年,德云社现在风生水起。此消彼长,东北相声开始走下坡了。


小丑的面具33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沈阳的人才都流到北上广深了。东北因为经济原因,各方面都在下滑,包括大学的科研水平,各岗位人才,公司数量。企业结构也不合理。

演员属于文化产业,在东北基本不具备人才生长的环境。二人转除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