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如何理解?

詩憚


如何理解中華文化,這裡略言自己的看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涵蓋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宗教、娛樂、生產、生活及諸多的領域,從而形成了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多民族文化。它不但是民族精神的象徵,而且凝聚了民族的向心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蓋在於有燦爛輝煌的先進文化做為基礎,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帶動了周邊國家的發展,甚至於影響了全世界。

一,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國古代的四大明,極大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火藥在爆破、軍工領域的運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冷兵器時代,也標誌著封建帝制的滅亡。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技術指明瞭前進的方向,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運用,為文化藝術的復興和繁榮,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文化、生產和生活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諸子百家的經典理論和哲學思想,醫藥針灸,栽種水稻等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了世界各國,尤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文化藝術方面,尤其是唐詩、宋詞、戲曲、演義小說,對世界各國也是影響頗深。在生活習俗方面,歐美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以中華文化為特色的唐人街。

“絲綢之路”的開闢,更標誌了華夏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涵蓋,從物質到工藝,種類之多,範圍之廣,真可謂是包羅萬象,如,絲綢,茶酒,陶瓷,剌繡,中藥材等等,等等。

總之,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中華文化形成之早,乃至先進,以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是世界各國所無法比擬的。

但是在近代,中華先進的文化惠及於人卻又受制於人,使擁有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一次次飽受了奇恥大辱。

一代偉人毛澤東深諳中華文化的精髓,又一次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曾一度出現了天下景仰,遊子戀母,海外歸心的繁榮景象。


黃土情愫


中國文化博大如海、精神似淵,諸子百家並駕齊驅,儒釋道三足鼎立。

中國文化注重現實,強調腳踏實地,都說中國人吃苦耐勞,其實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體現之一。中國文化更注重人精神層次的提升。相對於印度的神樂話哲學,中國更傾向於追求人的身心和諧。



早在西周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禪修就已經出現,後來到了孟子這裡,這種思想更是達到了頂峰。

中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它本身包含著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

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為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繫,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



中國文化的構成及其複雜,中國有著數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每經過一個朝代,就會增加一些新的內容。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往往精髓與糟粕並存;而精髓與糟粕有時候站在不同的視野還可以互相轉換。

中華優秀文化中的思想哲學、治國理念、價值判斷、道德情操、行為規範、審美情趣等,放諸當今社會仍然適用,完全可以古為今用。

不管哪種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思想自由。文化只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會快速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推動科學技術向前快速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大一統,講究單一。即便是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也能將之糅合,最終三者如同一出。修則道,入則儒,出則佛,成為一個社會整體思想。在尊重自由、民主、科學、真理,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才會滌盪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國的傳統文化,建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基礎之上,有著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重大缺陷。認識、學習並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課題。它關乎著中國在現代化的社會進程中的思想走向,關乎著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走向未來。甚至,它關乎著現代化中國的長久命運。


左丘望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剛好最近開始閱讀到了中華文化書籍,

因為已知中華歷史上、下有5千年,這五千年來所積累下來中華文化,不是靠某個人能簡單說的清楚滴……

自己只能用現階段瞭解的一點點文化知識來簡短回答一下了

*最早有記載:從上夏朝——清朝,光是各個朝代“君王”加在一起就有四百位,但不是每位“君王”的功績以及文化不都是給咱們後人所知,有很多“君王”可能還揹負著歷史的罵名!

自己就挑一部分知道的歷史文化來聊聊吧,

*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007——800年)

夏朝,商朝歷史文化自己知道還很少,

只知道商朝一個有趣的記載:現在人們叫的商人、商品、這兩個詞起原於商朝,

周朝的文化記載的就開始多起來,其中很多人都知道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國……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東周

(公元前700——200年)

春秋、戰國、

中華文化在這個時期是百家爭鳴、人才輩出,那個時期就是中華文化到了鼎盛時期,

↓下面是這個時期文化巨匠;

鬼谷子:

縱橫之術、治國之道、經商之術等等

孫武:孫子兵法

孔子:儒家文化、《論語》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西漢、東漢、三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隨朝(公元100——600年)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大致為:

“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

“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等

三國:

自己現在所瞭解的這個時期能代表文化符號的還比較少,所以不舉例說明了,但這個時期戰爭事蹟非常精彩,值得我們深入瞭解……

沿著歷史文化車輪往下↓

*唐朝、宋朝、

(公元700——1279)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綜合國力最強、文化輸出強盛的時代之一。

↓下面兩點是代表唐代文化符號

學術;

當時執行前哲的思想。唐朝中期以後,思想上的重大改進發生,韓愈、柳宗元、李翱、劉禹錫等人的思想創見,承前啟後。還有,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思想價值同樣不能被忽略,他們不僅僅是詩人。

文學;

唐朝文學成就以詩歌最為發達。唐初詩人最為著名(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盛唐時期詩人可分為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派和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派。其中集大成者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最為出名。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詩則更多體現現實主義之情懷。中唐時期最卓越的詩人是白居易,他的詩通俗易懂。此外還有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等,晚唐詩人以李商隱和杜牧最為出眾

*宋朝:

宋朝文化是中國文化歷史中的豐盛時期,理學、文學、史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領域

↓下面幾點是代表宋代文化符號

理學;

朱熹,南宋時期重要的理學家、教育家、史學家,

史學;

史學與前代相比,宋朝的史學特別發達

藝術;

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到了宋代發展已經非常成熟

字畫;

宋代繪畫藝術風格受宋代理學影響,從花鳥看精密佈局,所以注重寫實。花鳥畫代表作品,

瓷器;

宋代瓷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

宋詞;

詞是曲子詞之簡稱,它承襲漢魏樂府,受到外來音樂影響,是一種既可合樂歌唱又有獨特體制的詩歌體。

著名詞人;

晏殊、歐陽修

以上↑是自己所理解的中華文化最核心部分,……




樹懶讀書


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在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總和。

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道德。實質就是“道德”文化。道德的體現形式就是:中,正,和。中則正,中則平,中乃華,和而不同。其終極目標為:“太極”。

中華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中華民族對自然世界的認知與認識,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與發展,是自然生態科學文明下的人文科學精神文化,中國文化萬變不離其“中”,“中”就是陰陽平衡,“中”就是“太極”,“太極”生而天下定,“中”定爾後有上下前後左右,有四面八方,“八卦”成矣。認識到了“中”,則便知“天下”矣。

中華文化,生於自然,必須以自然而解之,瞭解了自然,就找到了中華文化之靈魂和真諦。道不遠人,物有本末,事有始終,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

中國文化出中原,中原文化定中國。認識中國,首先認識中原,認識了中原,就知道了何謂中國。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說起中國文化,我們首先要理解“文化”是什麼。“文化”乃是“人文化成”的縮寫,它本身是動態的,它是對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總結。今天所發生的事,所總結的經驗,明天就會變成歷史,具有不可逆性。文化涵蓋了智慧族群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各個族群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一個族群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描述。因此,“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內容在不斷擴充,族群之間對於文化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基於此點,我們來細說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也可稱為中華文化,雖然新中國於1949年成立,但中國人所秉承的文明體系,卻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叫做“華夏文明”。由於歷史上也存在動盪及災難,有些文明甚至會出現斷層,或消失,例如“瑪雅文明”,而中國所秉承的“華夏文明”卻從未消失斷層,持續5000多年,連綿不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史,自從人類開啟智慧,有了種群區分及社交活動,即形成文化。

起源



考古學研究發現,在新石器時代的東亞大陸地區,雖然有著紅山、龍山、仰韶、大溪、良渚這五種文化區系,但是文化區系的差異更多地體現在平民使用的陶器上,而上層貴族使用的玉器都非常相似。最重要的禮器之一,玉琮,從東北到西南都有發現。這可能說明,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雖然平民有不同的遺傳和文化傳統,上層建築可能是同一套。那麼中國的帝王最早什麼時候出現的?這在中國人的遺傳譜系上發現了證據。我們發現中國人群,特別是漢族人群來自迅速的人口擴張,這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就開始了。用Y染色體構建的中國父系遺傳譜上,我們發現了三個獨特的新石器時代個體節點,發生了突然的後代人口擴張。也就是說,有三個人,分別有特別多的兒子,他們的兒子又有特別多的孫子,兩三代內就迅速繁衍出了成千上萬後代。今天,近半數的中國男人都是這三個人的直系後代。根據積累的突變計算出這三個個體的年代,分別是大約6800、6500和5400年前。如果不是帝王級別,如何能有這麼多的子嗣?有趣的是,這三個年代正好分別對應考古文化中高廟文化、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鼎盛期的開始時間。

三皇五帝



要說中國文化,我們不得不提及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從那時起,華夏大地上,明確的出現了部族及首領,既然可以稱皇稱帝,也就意味著,那時便出現了高度文明。對於“三皇五帝”,人物說法雖不一致,但考古學考證發現,中華文明中,確實存在這一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從“三皇五帝”時期,中國這片土地上,就已經存在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交互和爭鬥,也有了各自的領袖,文明得以發展和延續。


《易經》



《易經》的產生,可以說,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對於易經的產生年代,目前說法不一。關於它的起源,傳統上一般認為是來自於《河圖》《洛書》,由伏羲所創“先天八卦”。

《易經》成書是在商末周初,周文王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於知天命的年紀,研究《易經》,並寫下了《易傳》,對易經進行了系統的解讀。

現在人研究《易經》,其所涵蓋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預知和推算了,它也包含了哲學的理論和思想,其講述的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意義重大。對後人的影響,尤為深遠。

有道是“不讀易者,不可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足見《易經》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是精通《易經》,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理解,從而帶領中國人民成立新中國,成就一代偉人的光輝形象。

孔子

孔子生於春秋時期,他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時也創立了儒家學說。他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之一。中國人深諳儒家思想,以至於,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交友待客之道,都與別國有所區別。中國人的禮儀,也是從孔子時代,開始自成一派,並得以廣為流傳。

時至今日,中國人扔堅守著儒學之道,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從孔子時代開始源遠流長。中華文化,也是從那時起,開始發揚光大,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體系,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


我們說中華民族,說中國文化,不得不提秦始皇。

他最傑出的貢獻,在於統一華夏,建立了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從那時起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從那時起,中國確立了疆土,此後兩千餘年,直至新中國成立,中國的領土面積,也是在此基礎上得以擴張和割讓。也可以說,我們之所以有中國人這一身份,也是從秦始皇時代,才得以正式開始。有了中國人這一身份,我們才可以談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才能被髮掘,被傳承。

秦始皇雖功高於過,我們還是要提及“焚書坑儒”。如果沒有“焚書坑儒”,中華傳統文化的流傳,或許更為昌盛,但即便出現了“焚書坑儒”,儒家思想及文化扔流傳至今,足見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學的魅力及影響有多麼的深厚。


縱觀中國文化的發展史,我們感慨祖先的過人智慧,也由衷敬佩先人的思想,對後人的引導及開示。

作為生活在現在的中國人,我們也應多學習中國的歷史及傳統文化,將其廣為流傳併發揚光大。



(本人對中國文化的一點拙見,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中式文化解讀


中國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國人的文化,首先有中國人,才有中國文化。由於人是文化的存在物,所以文化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關於文化的書或者言論非常多,什麼都是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音樂文化,一直到廁所文化。

易中天說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中國人的人際關係靠血緣關係來維繫的,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也就不難理解中國能成為一個禮儀之邦,“禮”就成為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在很長時間,總是“在傳統內變”,主流文化始終還是在漢族文化傳統系統裡面作調整,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無論是佛教、三夷教、伊斯蘭教,還是明清天主教,始終沒有任何文化可以挑戰和改變這個漢族中國文化。

中國文化——尤其是漢族中國文化——已經處在一個需要重新認識和重新理解、重新更新的時代。





內心很帥在巴黎


該怎樣理解中國文化

這是一個難題,即很難回答的問題。說簡單了,等於沒說,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等等,等於正確的廢話;說複雜了說了也等於白說,因為那一定很學究,很晦澀,大家也沒有耐心看。

咋整?按照中國文化的一個法寶——“中庸之道”,就是在簡單與複雜之間,找一個合適的度。

從三個方面去理解中國文化(互聯網時代,只要一二三,不要四五六。少即是多),就會一下子清晰很多。

一是物質文化,就是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的東西。包括衣食住行用等,如茶葉、中式建築、明清傢俱、中式服裝、中餐、中藥、陶瓷、絲綢等。

二是制度文化,建立、維繫與調整中國社會關係與行為的規範的各種社會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等,如組織架構、官職制度、科舉制度、法律典章、禮儀禮節、風俗習慣等。很多人忽視制度文化,其實這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章的中間地帶,承上啟下,作用非常巨大。

三是精神文化,我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集體意識等,表現為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例如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唐詩宋詞、琴棋書畫、戲劇音樂、製作技藝。還有比如大家現在常說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

當然,這是邏輯劃分的層次,便於理解。其實很多是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如茶,除了茶葉,還有茶道。

還可以簡單地把文化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這兩種。比如現在大家越來越頻繁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專從非物質文化。

中國文化中,有很多迄今為止,仍然是我們乃至人類的精神財富,需要繼承與發揚光大的。也毋庸諱言,因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有些在幾千年誕生的傳統文化,需要彌補不足,加以改進與提升,這是我們民族精神裡倡導的“與時偕行,與時俱進”。

真正熱愛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的人,絕對不能一味地躺在老祖宗的基礎上吃飯,而應該有繼承同時有發展、有創新、有貢獻。


海邊拾貝丁邦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從文學定義講應該是炎黃文化。如果從地域上講應該是中原文化。如果從地理講應該屬於黃河和長江帶來的文化。水源滋養了文化。歷史上講,尼羅河誕生了埃及文化,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誕生了古巴比倫文化,恆河誕生了印度文化,中國也是一樣。中國文化最早就是以黃河流域開始起源,再繼續流傳擴大發展。再者文化的另一個鮮明的標誌就是文字。從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鳥篆直至當今的楷行隸,中國的方塊字已經形成自有的鮮明特色區別於他人。這就是文化的特點!第三方面就是思想的鮮明特色。從春秋的百家爭鳴,到大汗的獨尊儒術。以至於孔孟思想幾千年影響著國人,中國文化已經固有的標誌上了孔孟的特色。講究禮法,講究孝道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鮮明特色。值得驕傲的是,四大文明古國,如今就是中國文化完整的繼承下來了。中國文化最牛的一點就是強大的生命力,即便是外民族統治,也要完全同化他們,這是中國文化不滅的基石!



心靜自然涼740419


說到中國文化,首先要問什麼是中國文化?這個問題又有誰能解釋清楚?

現如今颳起了“中國文化”風,國學班遍地開花,宣傳的所謂中國文化,幾天一個班,幾期一個班,少的幾天多的一半年。如果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學習到中國文化,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豈不成了笑話。文化不是種麥子,一年割一茬,割了再種。文化應該是種樹,植根於地,根深蒂固,開枝散葉,枝繁葉茂才對。

何所謂中國文化?總會找出一種作為代表,是否能說明中國文化?恐怕也僅是一家之言,難免偏頗,難以全面。文化一詞很抽象,解釋明白更難,尤為中國文化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是農耕文明,人不離地,農不離天。文化也在天地人中產生。人在天地間生存就要適應天的變化,改造地的不變。中國人要生存就要有變和不變的智慧,中國人拜天敬地,這是中國人的文化。

人是變的地是不變的,人多地少,人難以生存,就會產生戰爭,戰爭勝利就能更好的生存,能在戰爭中生存,不以戰爭為侵略掠奪殺戮,只以戰爭平衡人與地之間的矛盾,這也是中國人的文化。

人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有人與人的關係,要處理好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姐妹、朋友、敵人、陌生人等等之間的關係,不以暴力恐嚇利誘威脅,維繫關係,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這是智慧,也是中國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付諸於天地人,也付諸於物和文字,比如我們常用的筷子,就有天圓地方,陰陽相配,七情六慾,等等文化內涵。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是因為中國人所使用的每一件物都有寓意內涵,不會憑空而出,博大是天地人之理矛盾變化萬千,精深是中國人所用之物,形態、尺寸、重量等等包含豐富的寓意。這都是中國文化,文化不能一概而論,也無法以一家之言為代表,文化是符合人生存的智慧,是抽象的。如果一定要解釋中國文化,也許就是讓人與人在天地間更好生存的智慧。


優品搜索


簡單表述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就是中土中道而發華。

首先要給不同文化分辨出不同屬性,文化在地理區域發生,人法地,地理區位不同,人種和文化就有差異。中華在大陸之東,在全球中央。東為木,中為皇極之土。木主生髮,發華也。土主中和,植木之根也。所以,中華就是文明在中土以中道發華。

這個中道的集中體理在易,易的核心就是尚中正。在五行中土性最中正,故土載萬物生長萬物。

中華之發源在伏羲聖皇,為人文始祖,他創造的河洛易卦為中華文化大道之源中華文明發華之根。伏羲以木德王,正應木之生,為元為始為春為仁。故為始袓。到黃帝時代,統一華夏,赤縣神州之名確立,文明的根基確立,中土的性質也得以顯明。經堯舜禹,道德文化充分得以彰顯,禪讓德政確立良政風範,為後代論政之根基。允執厥中出於大禹謨,中道文化明確記載,傳於後世。

經過夏商周三個朝代發展,到東周而有春秋戰國諸子文化。老子曰守中,孔子曰中庸。道儒互補,而都尚中,這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中道性質。

中道不是保守,不是柔弱。而是道的本質,是合理,是事物在其位,是健康,是合於生生的本質要求,是應物而中軌中矩。所以,中華文化可大可久,強健又不嗜殺,生生不息。經秦漢建立中華帝國形態,到隋唐融匯東方文明,再到宋元明而發生發展近代初步文化,顯示了文明的不斷髮華的能力。中間雖然西方崛起,衝突了中華的文明,但其他文明帝國形態受衝擊皆不存,包括西歐自己也已經過了帝國時代。而中華獨能據中華之本而融匯西方文明而生新。如今正在中國道路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而建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發展中華新文明。此種生生不息之力就是中華文化中道發華的最好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