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也許有人不禁反問: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但立國長達了一百五十餘年,尤其在蒙古騎兵無敵亞歐的形勢下,抗禦南侵竟達四十五年,這又當做如何解釋呢?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確實,倘若沒有蒙元強有力的最後一擊,憑藉半壁江山的南宋政權也許還能僵而不死地苟延下去。就政權維持而論,南宋王朝應該說不無其成功之處。若論箇中原因,必須從多方面作綜合性思考,而不應僅僅限囿在政權模式與政治文化的框架內。

首先,南宋政權藉以立國的江南地區,在完成經濟中心南移後,物產豐盛,經濟繁榮,已成為當時中國最發達富庶的地區,足以為境內生齒日繁的百姓提供必要的衣食保障。南宋固然絕非有些“宋粉”謳歌的那樣,是所謂“廣大民眾的黃金時代”,但唐宋之際社會變遷促成了生產關係的全面調整,有研究指出,南宋佃農在法律上與經濟上的地位一般是提高的,若無重大的天災人禍,一般農民至少能夠維持必要的生存條件。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其次,較之北宋,南宋政權加於民眾的負擔向來被苛議為重稅,尤以南渡初期為籌措軍費而徵收經總制錢等附加稅最為擾民。在宋金戰爭狀態下,這種重稅政策自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只有充足的稅收才是南宋政權賴以立足的根本保障。然而關鍵在於,整個南宋,農業上的兩稅,徵上的專利稅,商業上的商稅,總體上仍在土地所有者、工商經營者可以承受的彈性限度內,即便經總制錢等附加稅,隨著和平實現與經濟恢復,抗議苛重的呼籲也漸趨消減。這都說明,紹興體制確立以後,南宋農民的納稅負擔,始終再一個可以承擔的底線之上。

再次,南宋時期家族制度與鄉村社會正經歷著唐宋變遷後的重組與調整,許多士大夫或失望於朝政,或困頓於仕進,主動或被迫以鄉紳身份下沉民間,以組織義役,創設社倉,建立義莊等形式,投身於宗族與社區的公益慈善事業,致力於地方社會秩序的重建,成為南宋鄉村社會中疏離國家政權的另一種協調力量。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這種協調的力量在維持農村經濟的穩定,對沖突的力量發生了平衡的作用,使農村的不安不至於擴大,甚或消於無形,有效加強了南宋基層社會的凝聚力與穩定性。

最後,南宋儘管政治文化上急逆轉,政治生態也嚴重惡化,但這種變化對士大夫官僚與精英來說感受最為直接而敏感,這是緣於他們最高層次的政治追求明顯受阻;下層民眾卻與之卻較少休慼關係,衣食溫飽的生存權對他們來說才是置於首位的。自宋光宗以降,雖有庸之主,卻無暴虐之君。與晚明相比,基層史治也未汙濁到全面失控的程度,下層民眾也少有揭竿而起的。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綜觀南宋紹興體制確立後,南宋群體性事件規模不大,也再未有過南渡之初鐘相楊麼那樣大規模的農民起事。在傳統王朝的農業社會里,鄉村的安定構成了社會的安定,農民的穩定確保了國家的穩定,這些正是南宋政權能夠長期立國的深廣基礎。

至於說到南宋與蒙元的抗衡,可從雙方來考察。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從南宋方面說,首先,南宋政權憑藉著當時中國境內最強盛的經濟基地,其綜合國力不僅支撐起與金朝的長久對峙,也足以支持與蒙元抗爭的軍事開支。

其次,儘管蒙元主動進攻南宋早在宋軍端平入洛的1234年,其後雙方即使終處於交戰狀態,南宋原先抗金防線迅即轉為抗蒙前沿。但蒙古主力隨即再次轉入西征,與此同時,南宋政權也充分利用蒙古軍不可能速決速勝的大勢與間歇,改變了此前與金一昧求和的總政策,在戰略上立足於防禦,確定以兩淮為前衛地區、以荊襄為聯衛地區、以川蜀為邊衛地區,全面強化了三大戰區的總體防禦戰略。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再次,南宋軍隊充分發揮火藥武器的先發優勢(這一優勢直到宋蒙戰爭晚期才雙方扯平)與戰船水軍的戰術特長(這一特長也遲至襄樊之戰時,忽必烈採用降將劉整之策,訓練蒙古水軍,才在其後戰役中扼制了南宋的水戰優勢),兼之在地理環境上佔據山水交錯的地利之便,兩淮戰區河湖縱橫,荊襄戰區山巒交錯,川蜀戰區易守難攻,都不是蒙古騎兵能夠從橫馳騁、攻無不克的。同時在戰術上立足於加固城防、聯絡聲氣,其中尤以釣魚城為代表的山城防禦體系堪稱戰爭史上的範例。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最後,在與金蒙長期抗衡的防禦戰中,也湧現了諸如趙方、孟宗政、孟珙、餘玠、彭大雅、王堅與張鈺等卓越的將帥之才。據此,王夫之認為,南宋才得以“兵猶足為兵,將猶足為將,戰猶有以戰,守猶有以守,勝猶非其僥倖,敗猶足以自持。左支右拒與淮、襄、楚、蜀之間,不但以半割殘金,而且以抗衡蒙古。垂至於將亡之際,而西川之爭,旋陷旋復,襄樊之守,愈困愈堅”。

惟其如此,自端平入洛到山之戰,南宋抗擊蒙元前後長達四十餘年,較之於蒙古軍征服西亞與東歐過程中的戰無不勝,其防禦抵抗確實堪稱頑強有效,從而也相對延長了南宋的立國期。

南宋偏安一隅為何能立國150餘年?真正的南宋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


從蒙元方面說,之所以將南宋作為其最後對手,顯然出於兩方面考量:一是如前所述,南宋的地理環境並不適合其所擅長的騎兵作戰;二是在所有對手中,以總體國力論,南宋也確是最為強勁的。

於是,蒙元採取先易後難的軍事戰略,先西征掃平內陸亞歐的其他敵手,而將攻滅南宋殿尾,設若蒙古執意改變戰略,在攻滅西夏與金朝之後即傾舉國之力進攻南宋,毫無疑問,雙方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戰爭也勢必更為殘酷,南宋是否就能堅持如此之久,恐怕仍在未知之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