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绝不收兵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两次冲击皇位都倒在了十三爷胤祥的脚下。尤其是第二次,他控制了京外两营和隆科多,并向雍正提出八王议政的建议,以架空皇权,几乎已经接近成功,但最终仍是胤祥将兵权重新夺回,粉碎了胤禩的阴谋。




很多人会觉得,有了第一次的教训,胤禩这次应该先把胤祥控制住,再去逼宫。那么,为什么胤禩没有选择先控制胤祥呢?

第一,胤禩认为胤祥病入膏肓,没必要再控制他。胤祥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对于朝政的参与已经很少了,只顾在家养病等死。胤禩觉得胤祥十有八九没有觉察到他们的行动,否则他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取了京外两营的兵权。所以胤禩觉得,控不控制胤祥已经无关紧要了。



第二,控制胤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一旦打草惊蛇,事情反倒会功败垂成。胤祥作为一个掌握军政大权的实权王爷,胤禩想控制他甚至软禁他其实是很难的。一方面,胤祥出入王府宫禁肯定有一定的安保措施,一般人想要近他的身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即便胤禩得手,将胤祥软禁,能不能彻底控制胤祥,避免他将消息传递给雍正,也是一个问题,毕竟胤祥身边密探无数,防不胜防。一旦雍正得知消息或是发觉胤祥有危险,肯定会先下手做准备,胤禩十有八九会功败垂成。

第三,如果能够在朝会上直接把雍正和胤祥两个人一网打尽,这对胤禩其实是一个利好。胤禩已经控制了京外两营和隆科多,宫禁已经在他掌握之中,他大可以在朝会上直接控制雍正和胤祥两个人,将其一网打尽。其实胤禩比较怕的情形反而是胤祥在外面,无论是被软禁还是未出席,只要他在外面,都会成为胤禩的心腹大患。



所以,胤禩并没有选择先下手控制胤祥,而是等待朝会时一次性解决。但他没想到的是,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弘昼在最后时刻向胤祥告了密,胤祥直接掉头去夺兵权,雍正这才由此躲过了一劫。


达摩说


八爷胤禩在启动八王议政逼宫前,没有提前对十三爷胤祥进行控制,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

1、对十三爷不够重视。

八爷胤禩一直对自己的智慧拥有盲目的自信,对于九子夺嫡的失败原因其实并没有归结到十三爷身上,对十三爷不够重视。

认为上次之所以输掉是因为漏算了隆科多,没有想到隆科多站在了四爷胤禛的身边,因此这次逼宫,首先就是拉拢了隆科多,确保了隆科多站在自己的身边,十三爷一个半死之人,更加不用顾忌。

2、过于自信

八爷胤禩自从“九子夺嫡”失败之后就一直在谋划推翻雍正的动作。

如今借助关外旗主王爷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控制在了自己手中,而且宫中还有隆科多的防卫部队,还有弘时作为内应,认为自己这次的行动万无一失,所以他根本没有将十三爷放在心上。

3、保密的需求,避免打草惊蛇。

十三爷身边肯定有护卫,为了控制十三爷,发生打斗,惊动了侍卫,容易将事情提前暴露,很可能是整个行动功亏一篑。

做好保密工作,十三爷胤祥进到大殿之中,在进行控制,出不了宫门,出不了京城,十三爷的作用一点也没有。

况且,八爷胤禩手里也没有多余的人马进行调用。隆科多要控制大内,关外的旗主王爷的兵也要控制住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所以胤禩想要绑架胤祥也没有人手,没有好的时机,还不如不做。


逝去即历史


因为一,老十三是四爷的死党。阴谋成事最要紧的就是机密,老十三见事敏锐警觉,对老十三动手脚,最易阴谋败露,所以从成事计,八爷党不敢事先对老十三动手;二,老十三是“病老虎”。八爷党以“以八王议政”为手段逼宫之际,老十三胤祥病得一塌糊涂,奄奄待毙,轻易不上朝议政,八爷党轻视了老十三,他们没料到病老虎还是老虎。三,乐观的估计了形势。八个铁帽子王爷全被串通策反,受利益的诱惑,同八爷党捆绑在一起向朝廷发难,自以为计划周密,天衣无缝,也是八爷党疏于防范老十三的原因之一。结论和教训:欲成大事,计划和筹措再小心、谨慎、周密都不过份。



我说无名


如果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看,很多人都想知道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十三爷胤祥掌管天下兵马,八爷党根本没有机会控制他,也没有条件和能力控制他,这确实是主要原因,但是为什么就没有防住十三爷呢?

历史上没有皇八子逼宫的事件,胤禩也没有能力和机会发动逼宫,只能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

1.独处高处的总理王大臣

雍正即位之后,便册封老八胤禩为总理王大臣,这和历史有点不同,历史上是册封胤禩、胤祥、隆科多和马齐为总理大臣。不管怎么个封法,雍正皇帝的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暂时将老八胤禩及其八爷党稳住,让胤祥等人牢牢看住胤禩,实际上等于将老八软禁在“高处”,让他“高处不胜寒”。八爷党的势力太大,以雍正刚刚即位的基础,还不能一下子铲除,他采取这样的措施,既是对老八胤禩的利用,也是对老八胤禩的监视。

历史上的老八胤禩封为总理大臣后,实际上很少接触有关核心要事,诸多大事基本上都饶过胤禩,胤祥才是内阁的最大主角,很多大事要事的决定都出自胤祥之手。

在《雍正王朝》里,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后,实际参与比如印发新朝铜钱,结果遭到孙嘉诚的揭露,然后主要工作就是撺掇弘时篡位,打横炮使邪力坐看雍正笑话,比如保诺敏张廷璐等,实在没有做出几件拿得出手的大事,这也从侧面说明,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大的实权,手中没有实权,就难以牵制或者出手对实权派人物的打击和防范,比如胤祥,他靠什么来防范胤祥呢?

2.怡亲王胤祥

在雍正新组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中,老八胤禩虽然是总理王大臣,但是实权却掌握在老十三胤祥手中,张廷玉是老老实实的秘书派,隆科多因为诺敏案失宠。

更为重要的是,兵权一直被胤祥牢牢掌握。虽然,和关外的铁帽子王爷的主要联系人是老八胤禩,但是雍正时代的这些八旗王爷已经比不得早期的八旗军了。前清的军队由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组成,到顺治帝入主中原,康熙平三藩的时候,八旗军已经丧失锐气,真正为大清平定南方地区的则是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军。可以想象,天下所有的兵马都为胤祥掌握,胤禩只有联系人的身份,而且还被时刻监视,他如何形成对胤祥的反制?

3.暗度陈仓之策

在这种格局之下,老八胤禩实际上玩得是“暗度陈仓”之策,寄希望于进京整顿旗营兵务的那四千官兵。而且,老八胤禩只是挑起旗主王爷们对于新政的不满,但是缺乏逼宫站得住脚的主题,一个八王议政一出台就被张廷玉驳得体无完肤。这让人觉得老八胤禩实在太过大意。

更为要命的是,所谓九成胜算,竟然没有胤祥什么事。这说明,胤禩完全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因为他自己也知道,雍正收拾他只是迟早的事情,何不就此赌一把?

我们回过头来捋一下胤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以推弘时上位为主要目的,控制朝政大权,估计就想当一回多尔衮。而手段是收买隆科多控制九门,再“暗度陈仓”控制丰台大营的兵权,这两条曾是康熙皇帝为雍正上台准备的“法宝”,胤禩也用上了。

问题在于,隆科多是一个投机分子,并没有真心参与这场风险巨大的政治斗争,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溜之大吉。这在逼宫的现场已经表现出来了。另外,丰台大营的兵权实际控制在胤祥之手,几个整顿旗营兵务的参将不可能立马夺取兵权,他们只是来“学习和整顿”的,当时弘昼在朝堂上只说是“共管”,并没有说兵权已经交给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所以,这实际上是很不稳定的,兵权并没有被分割或侵占,同样玩得是一出投机的游戏,在雍正十分严密的密折监视制度下,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夺取兵权的机率几乎为零。

用投机的方式来逼宫,老八胤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雍正的较量实际已经从康熙年间争夺储位变成了“翻身”成仁,因为他长期处于胤祥和雍正的管控和监视之下,又如何来防范和控制老十三呢?


青灯问史


简单地说,按题主的提法,若老八提前控制胤祥,一则过早暴露目标,引起雍正的警觉;二则如果没有胤祥的存在,老八蓄谋已久的阴谋便会得逞,后面就没雍正什么事了。

新政引发不满

康熙临终前,从个人本性与国家形势,都不认可胤禩,评价胤禩:处处学朕,处处学得不像。朕以宽仁治人,胤禩以宽仁笼络人心。即便胤禩本性如此,现在国家的形势,也不容许继续下去。

大势已去的“八阿哥”党,经雍正集团的压制,也选择了隐忍,伺机而动。雍正是实用主义者,千方百计,呕心沥血革除弊,增加财政税收,也得罪了主流阶级集团:

  1. 官绅一体办差、纳粮,既得罪了官员,也得罪了地方上的乡绅;
  2. 由此,导致河南举子的罢考,进而引发了所谓朝廷之上“清流”的群起而攻之;
  3. 拔给田地,让习惯狩猎为生的满人耕种,自给自足,又得罪了整个满州部族。

隐忍一决雌雄

这令“八阿哥”党看到了希望。“八阿哥”党组织核心胤禩,分三步走,反戈一击,即使当不成皇帝,也誓将雍正拉下马,一雪前耻。

  1. 首先用张廷路供词,将雍正的三阿哥弘时拉入自己阵营。借弘时之口,以整顿旗务为由,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增加“八阿哥”党的砝码;
  2. 以弘时、弘昼为人证,而弘时又“坑弟”,借弘昼之口,故意误读雍正的意思,由“铁帽子王”的参将,共同接管丰台、西山军务。钳制了京城外八旗的调动;
  3. 又说动了,对雍正有拥戴之功的隆科多,控制了整个京城。甚至隆科多的手还伸进了紫禁城,撤换了殿前的御林军。

九成胜算之外

早在康熙逝世当晚,“八阿哥党”不接受雍正继位的事实,困兽犹斗。好在内有隆科多控制京城,外有胤祥拿着金牌令箭,控制了丰台大营,稳定了局势。历史又何其相似。已有九成胜算的胤禩,少算了胤祥,这个“天算”。胤禩大抵认为:

  1. 与上次逼官不同,此次雍正在暗,我在暗。要是控制住胤祥,势必引起雍正的警觉,提前暴露逼官的意图;
  2. 雍正不知情,断不会授矛胤祥金牌令箭,控制丰台大营可能性不大;再者已久病缠身的胤祥,卧病在床,久未露面,不足为惧。


胤祥力挽狂澜

如此内有“八阿哥”党,联合“铁帽子王”的殿上逼官,外有隆科多、“铁帽子王”参将的武力威胁。仅剩下乾清宫,作为雍正最高的“栖息地”,岌岌可危。

千钧一发,先是王文昭率先回击,不过给老九一个回合KO,口吐白沫。接着张廷玉舌战群王,驳倒了胤禩他们,稍微缓解了局势。更重要的,觉得情况不对的弘昼,将丰台大营发生的一幕,在议政前告知了胤祥。这一幕与雍正继位当晚,胤祥拿着金牌令箭,KO老八门人成文运,接管丰台大营极为相似。只不过此时已病入膏肓的胤祥,靠着威望,为雍正集团耗费了最后一点真气,重新取得丰台大营、京城防务的控制权。当其到达大殿之时,同时也是“八阿哥党”溃败之日。

后记

所以讲胤祥这个“伏笔”,大有文章,也是雍正后续剧情延续的关键。其次,老八提前控制胤祥,势必打草惊蛇,与老八老谋深算的人设也不符。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58587700537072624"} --}

公子霜尘


其实“八王逼宫”这件事儿,挺不符合逻辑的,即便是在《雍正王朝》的小说和电视剧里。主要原因如下。

原因(一):《雍正王朝》小说和电视剧中,塑造的雍正皇帝,其性格钢烈,坚忍不拔,心机甚重,意志坚强,政治大局观强,忧国忧民,废寝忘食,手腕强硬……这种性格的皇帝,怎么可能任由八王爷发展,整出个“八王议政”来?

原因(二):雍正皇帝的一大政治手腕便是“专权”,想要专权要做两件事。一是培养自己的铁杆政治团队,二是设置专权机构。雍正都做到了。他把科考放到举足轻重的位置,为学生掌灯,就是为了拉拢人心,逐步给朝廷换血。雍正设立军机处,到处布眼线,还给与密折专奏权,改革朝廷机构。这一切都是为了专权服务。这样折腾上若干年,整个朝廷应该是都控制在雍正手里,才符合逻辑,怎么可能只有十三爷和张廷玉支持他,其他都迎合八爷搞“八王议政”?

实际历史也是如此。雍正继位以后,八爷还没开始跳弹,就被雍正搞掉了。更不要说搞出“八王议政”了。

但小说里写了,电视也播了,就只好议一下,八爷搞“八王议政“怎么就忘了十三爷咧?即使当时十三爷快死了,也是大权在握,而且又是王爷,位高权重,一百个隆科多也不是他对手啊!

我感觉十三爷就像是圣斗士的雅典娜,只要雍正遇难了,立马横空出现,力挽狂澜……额,一想到这个就觉得不符合历史逻辑,倒是符合电视剧娱乐逻辑……

八爷没有忘了十三爷。电视剧中的八爷,何等睿智,何等隐忍,何等周密……这样的人,咋会忘了十三爷,这个当年皇位之争的杀手锏?忘了反而不符合电视剧逻辑。

那咋就没有提前把十三爷做掉咧?或者等十三爷挂了再“八王议政”不好吗?

问题一的答案。八爷时刻惦记着十三爷,却不能把他做掉。一是十三爷是只熊猫,重兵保护,他搞不掉,二是,十三爷搞“八王议政”,是从“德”入手的,既然是“德”,他搞了十三爷,德从何来?他苦心经营的庞大党羽,都会因为他的“失德”,逐渐发展到人在心不在。为啥不偷偷搞掉?十三爷不是普通人,是一发系千军的人,是天天上新闻联播的人,暗杀是暗杀不掉滴。为啥不去拉拢?十三爷都快死了,去换个门派,而且还是个不把稳的门派,明显不可能。那八爷还能怎么办?求菩萨呗:菩萨,让那个老十三赶紧挂了吧,至少叫他不要跳出来折腾。

问题二的答案。八爷为啥不等十三爷挂了再“八王议政”?“时局”这个东西很微妙,政治机会来了就是来了,把握不把握,把握成什么样,是你的事。机会就一回。八爷搞“八王议政”的时候,正好就是“八王议政”的最佳时机。搞得定搞不定就看造化了,如果这个机会过了,即使十三爷变成骨灰了,他也成功不了。八爷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所以,他没等十三爷挂掉。

所以,八爷没控制十三爷。回答完毕。

最后来张自拍,解解“不知贴什么图”之苦。


简单and复杂


显然此问从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来,我自己很喜欢这部电视剧,所以来回答一下啊。老八和老四的斗争一直贯穿于这部电视剧,老八输就输在没有兵权在手,斗争关键时刻,所谓“秀才遇见兵,真是有理说不清!”

按照电视剧的情节设计,大致先看一下“逼宫”这出戏的冲突背景:

雍正登基以后,由于老十四的大将军王被裁撤、年羹尧当选西北王,老四对政坛的把控是十分牢靠的,八爷一派其实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了。尽管老四搞的改革不得人心,弄出了科场舞弊和诺敏案,但老八一派也没得到太多的实惠。因此,八爷党失去了正面PK或者叫板的能力!正面进攻老四是不可能了,那只好打下一代的注意了!

打下一代的主义就需要代言人和文臣武将了。1.代言人只能选老三弘时,因为老四弘历已经被雍正选了,老五是个装疯卖傻的局外人;2.文臣呢,不用找别人,自己八爷党就够了;3.关键是武将,拉拢了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的领侍卫内大臣 。又想了一招,就是让关外的旗主王爷带兵进京。 这样,所有的事儿都齐了。

下面,就需要一个名义了!找个合适的理由,还得找雍正,让老三弘时出面说要整顿旗务,算是戳中了皇帝的心,被允许京外的旗主王爷带兵进京了!这里就可以回答本题问的为啥不事先控制老十三的问题了。其一是没法控制啊!因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明面上或者暗地里控制老十三,人家老十三是管着京城旁边驻军的人啊,咋控制? 其二老八他们想了一个在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联合整顿兵务的招,相当于制衡了两个大营的人马。 但是要注意的是,旗主王爷们的兵马只是在两个大营里控制住了局面,只能确保着两个大营在逼宫的时候不出动,但形不成这两个大营造反的局面!其三是因为有了隆科多,已经控制了大内,只要两个大营按兵不动就大告成功了;其四嘛,老十三当时主要在养病,老八他们也有忽略的可能。

从结果上看,由于隆科多的支持,老八一派确实就接近成功了!是老十三去了两个大营,解决了两个大营“旗主王爷兵马和大营兵马互相制衡”的问题,才救了雍正一命,也直接终结了八爷党的势力!


博士君


八皇子逼宫雍正皇帝时,为何不先控制住十三皇子胤祥呢

在雍正王朝里面,八阿哥胤禩勾结关外的铁帽子王向雍正皇帝逼宫,可谓是一场重头戏。本来事情进行的还算顺利,基本上已经接近于成功,但是最后关头被十三王爷胤祥给破坏了,八阿哥精心布局,最终却功败垂成。

也许很多人认为八王在进行这项逼宫大行动的时候,应该先把十三王爷给控制起来。但是当时以八王的实力来讲,想控制十三王爷是基本上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八王爷最大的官职就是所谓的总理王大臣而已,但是他并不能管理军队,手上一点兵权也没有。而且当时的总理王大臣,事实上有4个。除了八王爷之外,还有十三王爷,马齐和隆科多。除了八王爷之外,另外三个人事实上都是雍正的亲信加心腹。

看起来八王爷这个总理王大臣似乎很有威力,但事实上这完全是一个鸡肋而已。因为真正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他一直受另外三个人再加上雍正皇帝的钳制,根本没有掌握多大实际的权力。说到底,八王爷只是能管一点小事而已,真正的大事根本做不了主。因为在当年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八王爷和雍正皇帝就是死对头,是争夺皇位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雍正皇帝是根本不可能给他多大的权力,现在让他当这个所谓的总理王大臣,只是为了暂时稳住八王爷,收买人心而已。

八王爷也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一直过得非常憋屈。为了摆脱困境,他借整顿旗务的机会和关外的铁帽子王进行秘密勾结,最终意图借关外铁帽子王的兵力来进行逼宫。但是当时京城是皇帝的地盘,想在京城搞事的话,就一定得控制京城附近的军队。而八王爷这个总理王大臣根本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更不可能控制军权。当时八王爷在逼宫之前进行布置的时候,召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统领前来开会,准备安插铁帽王子王的将领到他们营中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统领就说,他们只听皇帝和十三王爷的命令。

这可以看出来雍正非常相信十三王爷胤祥,同时十三王爷在整个大清朝拥有巨大的权力,远远超过了八王爷。所以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八王爷根本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控制十三王爷,而反过来十三王爷可以轻易地对付八王爷。最后八王爷还不得不依靠反水投奔过来的雍正儿子弘时帮忙,才算是勉强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初步有了逼宫的实力。

八王爷这种事情只能够秘密地进行,而且一直在瞒着十三王爷,千万不能够让十三王爷知道了,否则就会功亏一篑。但是在正式进行逼宫的前夕,这件事情还是被十三王爷胤祥知道了,十三王爷立刻转身前往两个大营,将铁帽子王安插的将领给抓了起来。这样一来,八王爷最后这一点点指望也就没有了,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从整个逼宫的情况来讲,八王爷的实力实在是太脆弱了,根本没有多少胜算,唯一的那一点点胜算还是指望着雍正和十三王爷暂时无法控制军队。但是一旦十三王爷重新控制军队之后,八王爷一党立刻就土崩瓦解了。不过在历史上这些事情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八王爷并没有干过阴谋逼宫的事。只不过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为了美化雍正,所以就弄出这么一出戏来,既然八王爷阴谋叛乱,雍正杀他自然也就不冤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首先声明,小编的回答是结合电视剧和二月河的历史小说《雍正王朝》一起来回答的。

老八胤禩绝对不会在鼓动谋划八王议政之前,绑架老十三怡亲王允祥的,这是嫌事儿泄露得慢,还是嫌自己死得太迟啊!

一,要知道,雍正继位,任命了廉亲王胤禩,隆科多,怡亲王胤祥,马齐,张廷玉为辅政大臣。但是谁最受宠,谁实权最大?当然是老十三,不客气一点说,胤祥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名副其实的首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他的官邸警卫能少吗?再说以雍正皇帝多疑性格,会让爱弟处于危险中吗?

二,允祥和李卫在押送朝廷钦犯年大将军幕僚汪景祺的时候,曾收伏一个武林隐世世家--端木世家(与皇甫世家齐名)的端木公子。

简述过程,端木世家老爷子秉承明代开始就实行的家法,世世代代不与朝廷来往,更不与当官的联姻。

但是,端木公子在收田租时,恰好救了康熙王朝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女儿,她在于成龙逝世以后,清官吗,家里也没积蓄,依靠采桑叶养蚕为生,被地主家公子带着恶奴要抢亲,被端木公子没花力气就打跑了!

结果二人相爱了,端木公子要娶大清这位前二江总督的女儿,被老爷子执行家法,赶出了家门,于是只好投奔自己乡下的奶娘。但是路途遥远,又饿又渴,浑身无力时被恶犬咬伤。端木公子打死恶犬后赶到奶娘家不久狂犬病便发作了。

她的奶娘带他求医时遇上了李卫和老十三胤祥,李卫用一张叫花子的偏方治好了端木公子的病,并亲自到端木世家去说亲。

李卫说:“老爷子,要是天下所有士绅都和端木世家一样,不和官员联姻,我李卫的女儿是否要去做尼姑了?于成龙是康熙朝第一号清官,他的女儿莫非会辱没了端木世家的门庭?”

端木老爷子最后大悟,废了这条家法,为了报恩,让儿子跟了李卫,负责安保。李卫把这个人情又转送给了十三爷!

胤祥和李卫救了一个绝世高手,胤祥的亲兵卫队和李卫的大量捕快,以及押送汪景祺的人那么多,老八会不知道吗?

三,八王议政阴谋在朝堂上在胤祥叫图里琛带一棚(军事单位)御林军进来以后,便彻底的失败了。

这时,怡亲王胤祥终于狂吐一口鲜血,倒了!后来御医用尽手段,抢救了过来!

但是,这个冷面皇帝胤禛把老十三的病加重全部归罪于八爷党,宣布把老八,老九,老十全部圈禁,老十四软禁在家里。

这还不解恨,还下旨把胤禩改名阿其那(满文猪的意思),胤禟改名塞思黑(狗)。老十四因为一母同胞,没法改名,才放过。

如此看来,胤禩在八王议政之前,怎么敢去绑架老十三怡亲王胤祥啊?







南雷霆峰


《雍正王朝》中剧情末段,八爷党的“逼宫”事件,可以说是雍正自登基以来所面对的最大的危机,不仅仅是此时的此时朝堂上自己陷入到了八爷党的众位康熙皇子以及关外铁帽子王的围攻中,而朝臣中除了张廷玉、马齐、王文昭等人,竟再无人支持自己,更重要的是,城外丰台大营兵权丧失,隆科多又控制了皇宫的卫戍,雍正已然是无法阻止事态的持续恶化。

然而,就在局势最为危及的时刻,十三阿哥胤祥拖着沉重的病体赶到,而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重新掌管丰台大营兵权的消息,更是将八爷党这次“逼宫”行动的阴谋彻底粉碎。而这也是胤祥自雍正“夺嫡之夜”,带着金牌令箭只身前往丰台大营,夺下兵权,率兵进宫勤王,扶保雍正登基之后,第二次在最为关键的时刻夺下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帮助雍正挽救了危局,可谓是大功一件。

既然十三阿哥胤祥能够发挥如此之大的作用,并且也有着栽在其手上的前车之鉴,那么八阿哥胤禩为什么不在“逼宫”前或者“逼宫”的时候提前控制住胤祥,以决后患呢?


实际上,十三阿哥胤祥病重的身体,可以说让八爷党极大的放松了警惕。

对于十三阿哥胤祥,八爷党的众位康熙皇子们从一开始就给予了极度的关注。

早在“九子夺嫡的”期间,九阿哥胤禟就在胤祥身边安插了眼线乔姐,除此之外,对于十三阿哥的行动也是加以监视,足可见起对于十三阿哥的重视。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对于十三阿哥的监视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胤祥无疑是雍正最为信任也是最为倚重的兄弟大臣,胤祥的行动无疑更能展示雍正的心思和想法,因此必须要及时掌控住;另一方面,则是胤祥无疑是整个八爷党除了雍正外,所要面对的最为强大同时也是最为危险的对手,更不用说他要帮助雍正执行许多秘密任务,也必须要对其加以监视。

然而,胤祥由于在康熙朝时期,被康熙在宗人府圈禁了十年的时间,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特别是身体上,相较于比自己年长的几位兄弟,胤祥明显要虚弱了许多,而到了八爷党逼宫前后,胤祥就连出行都只能乘坐车轿子,足可见其身体状况的糟糕程度。九阿哥就曾评价十三阿哥胤祥说他:“还想考虑别人,就他的身体,还是先把自己照顾好吧。”八阿哥更是当众说他如同“废了一般”。

所以,十三阿哥胤祥如此羸弱的身体状况,很大程度上让八阿哥胤禩等人放松了警惕,他们看来,此时胤祥的身体已经不足以支撑着他去阻止逼宫事件的发生。

况且对于此次“逼宫”事件,八阿哥胤禩的准备工作不可谓不充分,外部引来了关外四位铁帽子王作为外援,内部又争取到了隆科多的支持,就连在雍正的身边都有着雍正皇子弘时作为内应,可以说如此的阵容下,也让八阿哥有了足够的信心能够取得“逼宫”行动的胜利。

如果在这个时候贸然控制住了十三阿哥胤祥,反而是多此一举的行为,这必然会引得雍正的警觉,进而使得整个行动功亏一篑,如此一来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不得不说的是,弘昼在“逼宫”事件中的表现极大的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

弘昼遵照雍正的旨意,和弘时一同前往丰台大营,但是在弘时的误导下,毫无政治经验的弘昼是“误传圣旨”,进而使得丰台大营的控制权为关外的铁帽子王所控制,这也使得雍正就此失去了最后一道防卫屏障。

然而,弘昼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异样,可是出于对弘时的忌惮以及自保的目的,弘昼并没有直接戳穿,也没有在弘时面前进行表态,而是在朝会开始前,将此事单独告诉了十三阿哥胤祥,于是这才有了胤祥不顾身体状况,命人抬着自己赶去丰台大营重新夺取兵权,弘昼也通过此完成了自我救赎,更是从侧面挽救了雍正。

在八爷党“逼宫”现场,弘昼的表现更可谓是可圈可点,自始至终,一口咬定胤祥是因病离开了会场。尽管这样的答复让雍正感到了极度的失望甚至是绝望,但是却极大的麻痹了八阿哥胤禩等人。

一来,胤禩等人彻底放松了对于胤祥的警惕,并且是更加坚定了胤祥是因病才离开朝堂,这样的话,胤祥也就无法成为其威胁所在。

二来,弘昼很好的隐藏了胤祥的真实行动,给胤祥打了最好的掩护,所以当胤祥带兵出现在朝堂之上的时候,可以说是令八阿哥胤禩等人是大吃一惊,而后便是极度的郁闷,同时这也宣告了八爷党“逼宫”阴谋的破产。

就这样,胤祥拖着病体再一次扶保了雍正,挫败了“八爷党”的阴谋,而八阿哥胤禩等人也就此走向了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