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僧道出身的權臣?你認為誰最厲害?

燭光映史


貌似沒有

本來僧道出身為官的人就少,還要加個權臣

權臣的定義是:有權勢之臣,指掌權而專橫的大臣(含貶義)。

如果非要扯一個,明成祖朱棣時期的黑衣宰相姚廣孝,勉強算一個(說明一下:他不是權臣)

姚廣孝本來是個僧人,可是這個僧人並不想在廟裡安心念經誦佛,一心只想天下大亂,好施展胸中抱負,志向可謂奇特。

朱允炆削藩,操之過急,把他叔叔朱棣惹毛了。不得已起兵反抗,姚廣孝終於等來了出手的機會。

看下他的事蹟:

1、幫助朱棣策劃靖難之役,建議朱棣以騎兵直接攻下南京。當時朱棣和朱允炆力量差距懸殊,在他的謀劃下,使得朱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一方土地成功攻下皇位的藩王,堪稱神蹟。

2、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姚廣孝被封為少師,死後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有此殊榮的,他是明代唯一一人。

因其過於神秘,民間稱之為“黑衣宰相”。

不過姚少師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並不是一個權臣。


閒聊歷史故事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如果要問歷史上有那些僧道出身的權臣,我想元世祖忽必烈近臣劉秉忠和明成祖近臣姚廣孝一定榜上有名,而我認為,姚廣孝更厲害。

不靠譜的和尚有個不靠譜的道士師父

姚廣孝是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人,出生於至元元年(1335年),比朱元璋小七歲。他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從小聰明伶俐,擅長吟詩作畫,父母原想讓他繼承衣缽,當個懸壺濟世的醫生,可惜他偏偏沒有什麼興趣,十四歲的時候就剃度為僧出家了。

姚廣孝既然出家了,就應該六根清淨才對,但是他似乎也不甘心做一輩子佛門清修的和尚,他不僅不學佛經,居然還拜了一個道士為師。他的這個師父叫席應真,也是一個不簡單的人,身為道士一不修道,二不煉丹,專修陰陽術數之術。

陰陽術數博大精深,內容龐大,包括宗教、哲學、歷史、中醫、書法、天文、地理、占卜無所不包,這玩意在當時屬於旁門左道,正經的讀書人往往看不上,主要是在科舉考試中用不上。一個讀書人總不能放著秀才、進士不考,而學會這一套給人家看風水、選陰宅吧。

就這樣,一個不修道的道士和一個不念經的和尚,把陰陽術數研究得透透徹徹。

然而不久,姚廣孝又鬱悶起來,因為他發現,他學會的這些東西似乎派不上用場,他還拉不下臉,滿大街拉著人家給別人算一卦。於是,他決定出門走走,當他走到嵩山的時候,有一個相者攔住了他。這個人叫袁珙,浙江寧波人,跟姚廣孝同歲,人稱天下第一相士。他初見姚廣孝,大驚:“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見《明史·姚廣孝傳》)意思是說,怎麼是這麼一個奇異的和尚!長了一雙三角眼,好像生病的老虎,你這樣的人天生愛好殺戮,將來你一定成為像劉秉忠那樣的人。

劉秉忠是什麼人?劉秉忠也是一個不安份的和尚,當年忽必烈還是親王的時候,成為了忽必烈府內重要謀士。就是這個劉秉忠,在忽必烈身旁出謀劃策,忽必烈最終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如果是正常人在大街上走著,平白無故被人拉著,來套這樣的說辭,恐怕早就生氣了,可是姚廣孝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大喜。

姚廣孝因此還將袁珙介紹給了燕王朱棣,朱棣正在和衛士在酒館喝酒。袁珙一見,上前就跪拜,說殿下怎麼可以這樣不惜重自己啊!等朱棣單獨召見時,袁珙說,殿下四十歲必能當上皇帝。

送一頂白帽子給你,你要不要?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跟朱元璋相濡以沫的馬皇后已經去世三年了,但是朱元璋依舊沉浸在悲痛之中難以自拔。朱元璋就從民間選拔了10名僧人,讓他們跟隨各個藩王到封地去講經說法,為馬皇后超度祈福,這其中就是姚廣孝。

當燕王朱棣走近這群和尚之中,只見一個和尚小聲對他說:大王若讓我陪伴你身邊,我願意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

朱棣聞聽此言,勃然變色。朱棣雖然讀書不少,倒也不會理解為姚廣孝真要給他一頂辦喪事的白帽子,能讓王爺戴孝帽的,只有皇帝駕崩,這個和尚再不著調,也不可能詛咒當今皇帝。那麼,只有一種解釋,“王”字頭上一個“白”字,那是一個“皇”字。朱棣走到姚廣孝面前,怒斥道:你到底是什麼人?

姚廣孝,笑而不答,看著眼前的朱棣。朱棣思考片刻,同意姚廣孝跟隨自己走。

姚廣孝知道,他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

朱元璋死後,由於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後,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削藩行動。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允炆將周王朱橚貶為庶人,流放雲南。隨後又削掉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的爵位,燕王便成了他下一個目標。

於是,姚廣孝便勸燕王朱棣起兵反叛。朱棣說:“民心向彼,奈何?”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見《明史·姚廣孝傳》)意思就是,朱棣說,現在天下的民心都在皇帝那裡,我怎麼呢?姚廣孝則說,我知道天意如此,你管什麼民心不民心,幹他就完了。

就這樣,朱棣最終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老和尚最後一個請求

姚廣孝在朱棣登基以後,拒絕了朱棣無數次的封賞。朱棣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然而,此時姚廣孝卻迷茫了。

永樂二年(1404年),時任太子少師的姚廣孝回鄉省親,當他走到家門口見他的姐姐時,卻見家門緊閉。姚廣孝感到很奇怪,朝著緊閉的房門拼命的呼喊,他的姐姐就是不開門。而從周邊的鄰居口中得知,姚廣孝的姐姐是在家的,知道姚廣孝要來才關閉了房門。鄉親們不知道姐姐為什麼不願意見衣錦還鄉的弟弟,但是,姚廣孝是知道的,因為,他雖然不是“靖難之役”的發動者,卻是“靖難之役”鼓動者。

不僅如此,姚廣孝幼年的好友王賓對他也避而不見,並讓人捎信過來,窮人不與富人相交,其實姚廣孝也清楚,不是王賓不配與他相交,而是像姚廣孝這樣的惡人,讓王賓不屑一顧。

姚廣孝知道,這一切從方孝儒之死就註定了。

早在朱棣揮兵南下之時,姚廣孝就告訴朱棣:“南京城攻下之日,他一定不投降,希望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滅絕了。”(見《明史·方孝儒傳》: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攻入南京後,讓方孝儒書寫即位詔書,方孝儒不從。朱棣恐嚇他:先生難道不害怕我滅你九族?

方孝儒說:有種你滅我十族!

最終,朱棣滅了方孝儒的十族。

方孝儒作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他的死,在讀書人心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天下的學子對朱棣有怨言也不敢表露出來,就把這種怨恨轉嫁到了姚廣孝身上。這也是姐姐與王賓都不願與之為伍的原因。

姚廣孝臨終前,不知道是良心發現,還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向前來探望他的朱棣提出一個要求,請求釋放被囚困多年的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朱棣進入南京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有人說建文帝化裝成僧人逃走了,還是他的主錄僧溥洽秘密安排的,將建文帝送到了某個安全的地方。

朱棣看著這個一輩子不愛財、不貪權、不喜色的老朋友,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最終還是答應了姚廣孝,將溥洽放出了囚牢。

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

朱棣追封姚廣孝為榮國公,按照僧禮將姚廣孝葬在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區青龍湖鎮常樂寺村),開始修建墓塔,並於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建成,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至此,一代“黑衣宰相”姚廣孝謝幕!


旅行者說文史


最厲害的我覺得大概屬姚廣孝吧

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選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爺們,一同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不久後,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朱棣與姚廣孝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病逝慶壽寺,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姚廣孝曾在靖難之役中輔佐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又實任太子少師之職,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是滿懷崇敬之情的。朱高熾繼位為帝后,再次對姚廣孝給予表彰。

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姚廣孝去世七週年,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遣其嗣子姚繼致祭,盛讚姚廣孝有功於朝,於皇帝朱棣“相與合德協謀,定大難,成大功”,又說“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賴卿等同心同力,以輔成大業”,於是援“古今通規”,“生則同其富貴,歿則陪其祀享”,復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並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

李贄評價: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牧荑


 大家對宋朝的印象一般是經濟上積貧積弱,政治軍事上冗官冗兵,還有就是宋朝奸臣多,叛將多。提起奸臣,大家很容易想到秦檜,其實,有一個人對國家的禍害要遠遠大於秦檜,他就是南宋權臣賈似道,南宋的最後一位軍事家。

  這個賈似道是個典型的官二代出身,家庭背景也算顯赫。父親賈涉是從一個小縣的公安局長起家,憑藉履立軍功,由基層領導而成為軍區司令。賈涉對南宋勁敵金國的威懾力不亞於名將岳飛,由於他的存在,金國軍隊好幾年不敢侵入淮東一代,山東十多個州收入南宋轄地。這人還有一個值得人稱道的地方:治軍嚴格,譬如,立斬叛逃的將領徐暉,從而穩住戰局,不致國土流失。最後,這位賈司令積勞成疾,死在軍中。

  虎父也有犬子,賈似道絕對是個“不肖子”,他“少時遊博無行”,整天四處閒逛,還嗜賭成性。可以說是能力不強,品德也不好。

  按理說,這樣的人是很難當大領導的。但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矮子裡面拔高子,當時的南宋能夠勝任宰相的也只有他了,其他的人只是些專寫道德文章的腐儒,至於文天祥、李庭芝,那時他們的資歷還太淺。

  還有一點,賈似道跟中央的裙帶關係很硬,他姐姐是宋理宗的寵妃,藉著“國舅爺”的身份,賈似道仕途平步青雲,想不飛黃騰達都難,在宋理宗一朝的後期,他也就成為一代權相。

  也許,宋理宗認為賈涉武功謀略都相當傑出,作為兒子,賈似道一定也大有作為,就把軍權交給了他。但是,賈似道並沒能延續賈家的英勇光輝,他帶兵時不僅多次吃敗仗,還偽造和誇大戰績。有一次,得知元世祖忽必烈要回國去奪取汗位,賈似道便與其簽訂了願意稱臣的合約,趁著蒙古軍撤退,殺了百十來個蒙古兵,對外說取得了“空前絕後”的戰功,跟宋理宗說:“諸路大捷,鄂圍始解,匯漢肅清。”理宗聽了,高興不已,對賈似道是大加讚美。

  他還經常壓制群臣,甚至把邊疆將領劉整逼得叛國投敵。

  在宋理宗死了後,賈似道更加的肆無忌憚,猖狂傲慢,彷彿大宋沒有了他就會亡國。

  新皇帝宋度宗鑑於賈似道對自己繼位有功,很是重視他,在賈似道入朝行禮時,新皇帝也同時回禮答拜,並稱其為“師臣”而不直呼其名,朝臣更是尊稱其為“周公”。就這樣賈似道還不滿意,他就想出了一個炒作自己身價的計策,那就是以退為進。

  在宋理宗葬禮完事以後,他就辭職了。辭職也不閒著,他秘密地讓同黨散佈蒙古大軍來犯的謠言。這下可把新皇帝嚇傻了,無奈之下,只好跟太后一起寫了個詔令,希望賈似道能重回朝廷,並大加封賞,加太師、魏國公。

  但這些還是不夠,隔了一年,賈似道又故伎重演,找了個藉口,撂挑子不幹了。急得新皇帝是手足無措,心神不寧,只好對著賈似道,屈下身子,叫道:“太師,舅舅,我給你跪下了。”幸虧江萬里把新皇帝攔住了,否則這位皇帝真就開創了給大臣下跪的先河,留下這貽笑千古的大笑柄。

  事後,賈似道還假意惺惺的對江萬里說,多虧你把皇帝攔下了,不然,我就這能了千古罪人了。江萬里因看不起他的虛偽,不予理睬,很快就遭到報復,被貶官。

  對於這位權臣,皇帝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啊。

  賈似道的下場也很不堪。在失勢後,死於一個押送自己的小官之手。太后本沒有要處死賈似道,但這位押送官寧願違法也要將其殺之,說是:“我為天下殺賈,身被刑罰無悔。”

  當然,賈似道雖是大奸臣一枚,也並非一無是處,其文學藝術造詣還是不淺的,擅長鑑賞古玩古董,能詩文,頗有才。他還是位鬥蛐蛐的高手,人稱“蟋蟀宰相”,寫了一部《促織經》,別小看這部書,這可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業著作。



張文才天若有情


大唐開國元勳、英國忠武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功),號牛鼻子老道。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唐初名將,曾破東突厥、高句麗,與李靖並稱。後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大元帝師八思巴。吐蕃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人,元朝第一位帝師,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

元世祖忽必烈近臣劉秉忠,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臺市)人,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洪武大帝近臣劉伯溫。鐵冠道人弟子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明成祖近臣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半畝先生


明代姚廣孝。

眼光精準。緊跟朱棣。

有勇有謀。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有能力。成祖繼位後,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

眼光長遠。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

有學識。擔任《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對佛教的信仰初心不改。在明初期佛教漸成頹勢之際,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被當權者認可。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後,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小借戒


這個和尚叫繼顒(yong讀二聲),俗家名字叫劉繼顒,據說是在當時的幽州,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囚父殺兄,創建大燕王朝的劉守光之子,結果兩年後,大燕就被當時的唐末河東節度使李存勖滅了,那貨夠狠,把劉家全家都宰了,看到劉繼顒時,卻罕見地心軟,留了他一命,把他送上了五臺山,法號繼顒,當時也就十二歲左右。


繼顒很努力地學佛,成年後不久,就已經能給信眾講經,而且講得特別好,很快就出名了。出名以後,自然就不能在五臺山待著了,於是繼顒就來到了東京(開封)講經。

滿城轟動,不管什麼一品大員,還是王侯將相,紛紛慕名而來,聽得如痴如醉。

大家都知道,五代時期是挺亂的一段時間,十幾個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不管誰登基,繼顒都是貴客,被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大人物。他不僅會講經,還挺有外交家的天賦,他做通了契丹的工作,每年都給北漢換回來數百匹戰馬。那個時候,中原地區的馬普遍比不上草原馬,所以契丹人對馬匹交易卡的也非常嚴,所以一個有名的和尚能做到這一點,是真正的一代奇人了。


北漢皇室也沒客氣,給他不斷地加官進爵,最高做到北漢太師,還當過宰相。即是出家的和尚,又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治世能臣,還是北漢當之無愧的首富,古今中外,當和尚當到如此境界的,只有繼顒一人。


待到春來貳月捌


看到這個題 想到的就是最熱播劇大明風華里的老和尚姚廣孝,但是他不算是權臣。

姚廣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明史·姚廣孝傳》: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下令選拔高僧陪同皇子王爺們,一同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不久後,道衍跟隨朱棣前往北平,任慶壽寺住持,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朱棣靖難第三年,姚廣孝留守北平,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登基稱帝。

朱棣與姚廣孝

成祖繼位後,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劃今日北京城佈局。而後在解縉編書失敗後又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他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病逝慶壽寺,皇帝親自撰寫神道碑銘,並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姚廣孝曾在靖難之役中輔佐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後來又實任太子少師之職,輔佐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監國,朱高熾對姚廣孝也是滿懷崇敬之情的。朱高熾繼位為帝后,再次對姚廣孝給予表彰。

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姚廣孝去世七週年,朱高熾親自撰寫祭文,遣其嗣子姚繼致祭,盛讚姚廣孝有功於朝,於皇帝朱棣“相與合德協謀,定大難,成大功”,又說“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賴卿等同心同力,以輔成大業”,於是援“古今通規”,“生則同其富貴,歿則陪其祀享”,復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並特命將姚廣孝配享明太宗廟庭。





隧道挖泥巴


唐僧與劉伯溫,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出身道教,唐僧出身釋家,唐僧在李世民那個朝代是禁止國民私通西域突厥人的,唐僧去取經,即沒有皇帝批准,也沒有通官文碟,是自己潛逃出去的,屬於偷渡客鼻祖專家,歷史資料證明唐朝李世民一家信奉道教,並宣稱自己是李聃的後代,奉道教為國教,宣揚全民信道教,根本對唐僧沒有夾道歡迎,更別說賜什麼御弟封號了,荒唐可笑,唐僧千辛萬苦,拔山涉水的回來了,還是離城三十里住下,連城都不敢進,先派人報告,同意才可進城,那裡來的夾道歡迎?私通外番西域是死罪,唐僧問李世民為天下人取經可否免我一死?李世民驚訝其勇敢,封其為專門外交大臣,其實是看中了他的地理知識。

李世民遠征朝鮮失敗,幾次都是派唐僧為探路官一來外交,二來分折地理環境,最後李世民氣死了,不知是不是被指錯了路?唐僧也不知跑到那裡隱姓埋名去了。

一個慈悲心腸的人會幫李世民大開殺戒嗎?


破譯門人


僧道出身的大臣有,權臣,除了架空歷史裡杜撰的,又有幾個人敢稱為權臣呢?

個人認為,唐代鄴侯李泌算一個。明代姚廣孝算一個。李泌是道士,後來被唐代宗賜婚鄭氏還俗。姚廣孝是僧人出身,助朱棣登上皇位後,白日登堂拜相,入定拜佛,至死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