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王剑松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巍巍嵩山,傲然耸立,八方来朝,滔滔黄河,奔流不息,风卷云舒。嵩山古称太室、天室、大室等,是华夏圣山,是世界华人朝圣的目的地,太室山下太室祠是早期华夏宗祠。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古称豫州、中土、中邦、中州,是九州之中央,更是华夏民族和古代“中国”的起源地。登封位居嵩山怀抱,嵩山主峰太室、少室在登封境内。

万千年的风霜走过,回头的时候,我们依然看见一个伟岸的民族,屹立在蓝色的美妙星球上。

万年回望,永不言败。民族精神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精神”是勇敢、执著、奉献、智慧;是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善良、热爱、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自觉自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载体。

希望在未来,中华民族精神能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能成为人类大家庭共有的精神财富和伟岸力量,从而引领人类早日进入光明、充满爱与自觉的和谐新时代!所以我们认为,早期中国古圣先贤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发生在登封万千个历史故事中,具体可总结为“十大”中国精神,分别是:

第一、嵩生岳降的肇始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嵩山有36亿年的历史。远古时期,混沌初开,整个世界水天茫茫,还没有陆地。当时在大海深处有太室和少室兄弟两个,哥俩深感常年埋藏在水底,没有出头之日而郁郁不乐。哥俩商量着要浮出水面,看看外面的世界,寻找一个好去处。老大太室生性温和,早有跳出水面的想法,但却顾虑重重,不敢轻易动身。老二少室爱露锋芒,性情急躁,他看哥哥还在熟睡,便急不可耐地跳出水面。他来到世上看到四面八方一片汪洋,他雄踞天地之中,傲然不可一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不小心就笑成了九朵莲花。

不知过了多少年,哥哥一觉醒来,身边不见了弟弟的身影,料想弟弟肯定是跳出水面去了,因思弟心切,就地躺着慢慢地浮出水面。谁知他这一出世,却带出了一大片土地,水面开始渐渐下沉,整个世界有了山川河流。弟兄两个相依而立,携手并肩,永不分离。弟弟虽逍遥自在高出哥哥许多,但哥哥仍是躺着显示出当哥的包容和谦和。从此这世上开始有了万物,各路神仙和华夏人类居住在他们的怀抱,嵩山成为世界形成的肇始,也是开端,世界上的第一块陆地。后来人们用“嵩生岳降”来比喻特别重量级的大人物的出生和特别重大事件的发生。“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民歌从上古传到夏商,一直到东周时期,通过长期的传承和演变。孔子周游列国听到此民歌,感到这是天地相通的范本,就把此民歌收录到《诗经》中,名曰《嵩高》,添加了大量的申伯和甫候的故事。

第二、天人合一的敬畏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中国古人居住在嵩山地区,站在嵩山“峻极于天”的峻极峰顶,感悟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将天、地、人并立起来,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人的理性与自然合而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比如:天有九重,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意思是天有阳光雨露哺育大地,“天”是万物之开端和肇始或本源;“地”是万物生长之依靠,没有地万物就无法生存;“人”生在世一定要成就万物,决不能干有辱天地自然界的半件坏事,不然将得到天地的惩罚和报应。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并由此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第三、箕山之志的自信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据《琴操》的记载,许由是河南登封槐里人,唐尧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依山而食,掬水而饮,有不慕名利的大节。唐尧很欣赏他的节操,有意禅让王位给他。但许由不仅不为此所动,认为“吾志在青云,何乃劣为九洲伍长乎”,反而觉得被尧的恶语污了耳朵,遂有“临河洗耳”之举。尧死以后,他便作了一首《箕山之歌》。

《箕山之歌》的主要思想,就是说天地万物生机蓬勃,一切要遵循自然规律,人人都应遵循天道、地道和人道,不可做违背天道、地道和人道的事,使天下和合,人人平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帝王和部落长的地位是靠高尚的道和德而赢得,而不是靠禅让和战争而得到。《琴操》所载的这个故事,乃来源于《庄子·逍遥游》、《韩非子·说林》和《史记·伯夷列传》。不过《庄子》等书只记了许由辞让王位这回事,没说什么“临河洗耳”。临河洗耳的原始说法是说“巢父洗耳”,如《后汉书·严光传》:“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或者说许由曾把禅让一事告诉巢父,巢父笑他不能真正做到藏光隐形,许由自惭了,才去拭目洗耳。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中,也保留上述两种说法。

成语箕山之志与箕山之操,箕山之节,箕山挂瓢同义。指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另有满腹经纶、万古流芳、洗耳不闻、洗耳恭听、越俎代庖、鹪鹩[jio liáo]一枝、偃鼠饮河等均出自许由的故事。

第四、过门不入的大公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过门不入,称“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

禹是鲧的儿子。尧命鲧治水,鲧的治水方法不对头,水来土掩,积土阻水,结果失败。鲧因此而被处死。尧让位给舜以后,舜命禹继续治水。禹接受父亲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的方法。经过整整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禹为了治水,几次到过家乡,而且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孩子的哇哇的哭声,他的妻子在教训孩子,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3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时常对助手们说:“时间宝贵,即使是短短的一寸光阴,也要爱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至今在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过家门听骂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讯,治平洪水转家中。”这四句普普通通的家常话,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难能可贵,世所罕见。

大禹治水,共开通大河300条,小河3000条,沟沟汊汊不计其数,使地上的洪水流入江河,江河之水注入大海,露出大片沃土,万民百姓过上了风平浪静,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五、观象授时的探索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中国古人认为在方形的大地中,有一个中心,与天心相对应,以天之中北斗招摇星的旋转指向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位,天之中的正下方,也就是最早的华夏民族,而确定地之中,这个中心就在天下之中、“中国”之中的中原嵩山地区。得出以我和中土为中心的天地之中后,开始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于是在天地之中立八尺表,立竿见影测量日影长短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大地南北长三万里,由此来确定年月日时。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为一日,从一次月缺(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月缺(新月,月亮绕地球公转)的时间间隔为一月,29.5日,北斗星转动一周和太阳南北移动一次产生的四季交替(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一年,365日。

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再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组成四时八节。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并将一回归年(见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和中气。这种方法叫平气。按照平气办法,每月有一个节气,一个中气。例如:立春为正月节气,雨水为正月中气;惊蛰为二月节气,春分为二月中气。

阴阳合历是将阴历和阳历协调起来的历法。我国农历就是典型的阴阳合历,在此特别强调一点,农历不是阴历。农历将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所需时间(朔望月)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回归年)并列为制定历法的依据。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之间没有公约数,我国农历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将二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也叫黄历、夏历、殷历、古历、旧历等。二十四节气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五大发明之一。

第六、少康中兴的圆梦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少康中兴”是发生在夏王朝中期两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前后经历了大约四十年时间,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在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嵩洛大地也因此流传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据《楚辞·离骚》说,夏启死后,由其子太康继位,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位,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氏的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太康失国后,与其弟弟仲康一同逃往东方,稍后死去。仲康之子名相,逃到豫东平原投靠斟灌氏和斟鄩氏,后被寒浞所灭。《左传·哀公元年》详细记述了这一段历史:相被杀时,其妻后缗正怀孕,从墙洞逃出,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子少康。少康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在有仍氏充当牧正,手下拥有五百余人的一旅之众,管辖方圆十里的地盘。一面畜牧耕织,一面练兵习武,以防寒浞儿子浇的追杀,同时,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复兴夏王朝的政权。为逃避浇的追捕,少康又逃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君主虞思,任他为庖正,把两个姚姓的女子送给他为妻,还封给纶邑。少康在纶(今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汉代称古纶县,现有城隍庙,自古供奉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积极招募夏的余众,做光复夏王朝的准备,从此有了复兴的基地和部分兵力。

少康在其姻亲部族有虞氏和老臣靡的帮助和扶持下,苦心经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关心百姓疾苦,与部下一起耕耘、狩猎、习武,深受部下的拥戴。少康在安抚人心的同时,还经常向百姓讲述先祖夏禹的功德,鼓舞士兵和争取人们对其复国的支持。他还把那些流亡在外的夏朝官吏以及被寒浞赶出家园的夏族人召集、收拢在自己麾下,加以组织和训练,建立了一支精锐的复国大军。

此时,少康着手部署攻灭寒浞的战争,首先派女艾暗地潜入浇内部刺探军情,又派遣儿子季杼率兵攻打戈豕壹,一举俘获贼首戈豕壹并斩首示众。首战告捷为诛灭寒浞集团开辟了有利的途径。于是,少康便从根据地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起兵,发动了对寒浞的大举进攻。夏军沿黄河一路浩浩荡荡,挺进河洛地区,直指夏朝故都斟鄩(嵩山北麓偃师境内),攻入浇的巢穴。浇曾顽固抵抗,但为时已晚,最终失败,被少康捉住杀死。接着,少康在老臣靡的协助下,乘胜追击,横扫寒浞残余势力,灭有穷氏,少康称帝,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少康从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史称“少康中兴”。

第七、清静无为的道家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道德经》诞生和撰写于嵩山。其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极为经典。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提出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第八、存理灭欲的理学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主要内容的程朱理学,诞生于嵩山的嵩阳书院,是近千年来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天理”是公,是大善,是自然规律,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言之“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理学要灭的“人欲”。“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理学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理学要灭的“人欲”。宋代“理学五子”之一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第九、止戈为武的尚武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习武、练武,拒绝杀戮,不用武力而能化干戈为玉帛,是武术的最高境界。止戈为武,制止战事称之为“武”。字面上是解释“武”字由止、戈两部分组成;另一方面也是说造字之初人们认为,能够制止战争的才算“武”,武力存在的意义是维护和平。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

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尽管由和合、遵道思想作主导,但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鼎立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就注定让中原,成了战乱祸及百姓,生灵涂炭的地方,历代中原百姓为避战乱,四处逃难,将文化带向八方。站在嵩山之巅,似乎能听到战马嘶鸣,中原先民背井离乡时那悲愤的哭喊声,盛世时的高歌声。与此同时,历代武林高手齐聚嵩山,他们通过交战、比拼,隐居修炼、交流、切磋、融合,相互提高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少林功夫,在嵩山地区民间,包括少林寺僧在内广为流传,继而传遍八方,使少林功夫占领了中国功夫的主流位置,故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名言。同时止戈为武、禁止强暴、消除战争、安定百姓、团结民众是少林功夫的五大精髓。有少林功夫十不传的规矩:即1.人品不端者不传;2.不忠不孝者不传;3.人无恒心者不传; 4.文武不就者不传;5.借此求财者不传;6.俗气入骨者不传;7.市井刁滑者不传;8.骨柔质钝者不传;9.拳脚把势花架者不传;10.不知珍重者不传。

第十、不立文字的禅宗精神


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嵩山少林寺是禅宗祖庭。禅宗历史悠悠,流派众多。自达摩迄至道信、弘忍以来,有牛头宗的兴起和南宗北宗的对立,又有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家的分立,门叶繁茂,家风各异,兰菊争艳,异彩纷呈。

什么是禅?禅是医治心灵和心境疾病的良药,是人生最高境界。禅宗主流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由此,禅宗在传法时讲“以心传心”,即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称传佛“心印”。“自心”是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据,是禅宗的理论基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的经典偈语。

愿我们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来共同学习发生在登封的“十大”中国精神,用实际行动去实践中国精神,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拥有完善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真正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