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夏田村位于陂头镇西部,东接陂头,南邻金中,西、北与韶关翁源县只有20公里,历史上曾归韶关翁源县辖地。这里三面石山环抱,青山绿水,属喀斯特地貌;这里雨水均匀,气候温和,素有“小桂林”之称。夏田河在村中自西向东流过,汇入陂头河最终流入北江。官汕线在村南通过,交通极为便利。全村占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呈条状分布。人口3290人,居民多为谢姓,约2600多人,其余为余、陈、沈、杨、范、邓等姓。

最早入夏田村的为谢姓人,是东晋名将谢安、谢石后裔谢枋得五世孙谢复澈,于明初从江西锡州迁居陂头夏田村落居,为陂头谢氏开基祖,至今约640年,繁衍后代27世。如今,夏田谢氏族人还在谢氏祖祠堂上挂网护燕,就是希望在夏田留住“乌衣巷燕”,保持昔日之荣耀与辉煌。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该地有19个自然村,古建筑甚多,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主要有寨围、祠堂、楼角、民居,现保存最完好的有13栋,如复澈公祠、全公祠、经公祠、麒公祠、水楼、三角楼、德兴围、松秀围、世德围、芦村围、谦吉楼、枫树屋等,构成了客家围屋群,其建筑形状、风格各异,集中体现了客家古建筑的特色。位于该村的“燕岩古寺”历史悠久,相传与六祖惠能有关。夏田村保存古建之多为连平县之最,其中的谦吉楼、松秀围、德馨围、燕岩古寺于2010年连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省古村落”。

复澈公祠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1994年重修,是陂头谢氏族人为纪念开基祖复澈公和二世祖丽宝公所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囗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这首流传千古的诗句,对谢氏族人而言,读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夏田谢氏族人在重修复澈公祠时,在中厅天井处特意修有盖网的设施,堂中墙上也修有让燕子筑巢的设施。我们前去参观时,已经挂上大网,并有小燕子绕堂飞。据其族人说,挂这些网是为了保护燕子。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夏田堂上飞” 之意。

该祠坐东朝西,三进两横。总面阔11.4米,总进深23.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71平方米。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正面一排三门。

大门新刻有楹联“乌衣望族,凤羽名流”。大门直通厅堂,两侧门通横屋。中间祠门凹肚式,木门框。两侧置放石门墩,墩面雕有倒置石鼓,甚为少见。

麒公祠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始建于清代,2008年重修。坐北朝南。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三进总面阔14.7米,总进深31.5米,建筑占地面积463平方米。

祠门凹肚式,木门框。门额挂书文“麒公祠”木匾,门侧挂书文“孟晋丽志创业维新芳千古;麒祥厚德崇文尚武展鸿图”木楹联。门前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

门厅有屏门。砖墙承檩,共17檩。栋梁浮雕“奕成荣昌”四字及八卦图。门厅与中厅之间有一天井,两侧有廊,廊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共9架。中厅梁架改为钢筋混凝土构架,搁19檩。栋梁浮雕双龙吐珠图。有屏门,屏额挂书文“宝树堂”木匾,两侧挂书文“祖堂燃燭宝烛银光亮祖座;尊前酌酒树逢甘露旺孙枝”楹联。中厅与上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廊。

上厅砖墙承檩,共21檩。栋梁浮雕“万代兴隆”四字及彩蝶图案。设神龛,龛额雕饰龙凤图案及“宝树堂”、“叶茂树深”等刻文。供奉五至十七世祖牌位。祠前有地坪。

谦吉楼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始建于清末,由谢炳楷兴建。坐北朝南。为二进一围九楼角方形围屋,这在客家古楼里最具代表性,是一座“准军事建筑”,其防御功能非常完备。该楼总面阔44米,总进深36米,建筑占地面积1584平方米。平面呈近方形。正面设有三门四楼角,中门直通厅堂,侧门通往围屋。外围楼房二层,设五个楼角,高三层,瓦顶硬山式。内围设四个楼角,亦为三层,屋顶歇山式。全屋共有九个楼角,外围楼房2层,设5个角,高3层;内围设4个角,高亦3层。而该屋的角楼却与众不同,一是角楼上设有迷你型的角楼,也叫燕子坞,它可以让守望者更全面地监视全屋的情况;二是屋墙上的铁刺也是他处所没有的,尖尖的铁钉在墙头森然林立,让攀墙者望而却步。外墙沙、石、石灰夯筑,设瞭望孔及射击孔。外围中大门凹肚式,外拱内方形,石门框。门额嵌有阴刻行书“谦吉楼”三字。中路二进为厅堂。前厅木屏门额上有阴刻行书“爱吾庐”三字,上厅屏门额上有阴刻行书“衍庆堂”三字。门前有宽阔的地坪及半月形池塘,屋后有半月形的高高的围墙。如果将前后两个半月形与主体合并起来看,就是一个特别宽畅的足球场。

此楼打破了中国古建筑的二角、四角、六角、八角等偶数对称的布局,是连平县现存唯一且较为完整的九楼角民居。

松秀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又称华琼楼,始建于清代,是落居陂头谢氏十七世祖华琼公所建,为三进一围四楼角方形围屋。坐东北朝西南。总面阔57米,总进深55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135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整座楼为通廊式。大门为外拱内方形,木门框。内围为祠堂,三进。中厅梁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有屏门。前檐竖圆形石础木柱支承前檐梁架,有花草雀替及雕饰。外围墙体用沙、石、石灰等夯筑,厚0.8米,设瞭望孔及射击孔。内墙泥砖砌筑。有一口水井。屋内天井底用河卵石铺砌,拼成金钱图案。外围楼房两层,楼角高三层,屋顶硬山式。全围只开一个西门为大门,围屋前有地坪及半月形池塘。

德馨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始建于清代,是落居陂头镇谢氏十三世祖育贤公长子衍泰(1776——1860年)从金中潋塘迁居夏田创建。2008年重修。坐东朝西。属四楼角式方形围屋。总面阔54米,总进深52米,建筑占地面积2808平方米。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砖木结构。外围屋顶硬山式,内围屋顶悬山式。外围楼房二层,楼角三层。全围只开一个西门,外拱内方形,木门框,门额嵌刻文“德馨围” 石匾。内围有三进,中路为厅堂。中厅举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架,共十三架。前檐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有雕饰。有屏门。上厅设神龛及祖宗牌位。天井用河卵石铺砌,拼砌花叶图案。外围四周有女儿墙。整座楼为通廊式单间组合。门前有地坪和池塘。美中不足的是,正面左角楼的瓦面已塌溃,重修时未将其复原,这是一大憾事。

世德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亦称四角楼。建于清代,是落居陂头镇谢氏十八世祖谢锡智所建。为三进一围四楼角建筑。坐东北朝西南。总面阔51米,总进深62米,建筑占地面积3224平方米。斗门朝北,凹肚式,外拱内方形,石门框。正门外拱内方形,石门框,门额嵌“世德围”三字石刻匾。围屋中路为厅堂,三进。上厅挂十八世祖公、祖婆身着清朝官服画像。外围楼房两层,楼角三层。屋顶硬山式。砖石砌筑。外墙设置瞭望孔及射击孔。外围四周有女儿墙。外围墙厚约0.8米,用沙、灰和河石砌筑。屋前有地坪和池塘。

松秀围与德馨围、世德围呈“品”字形分布,可见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三足鼎立,看谁最强。

毓秀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又称三角楼。建于清代。坐东朝西。为三进一围四楼角式方形围屋。外围屋顶硬山式,内屋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总面阔35.5平方米,总进深三进39米,建筑占地面积1384.5平方米。内屋正面设三门,中大门直通厅堂,大门凹肚式,木门框。门前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雕花驼墩及花草雀替。檐梁有蝙蝠雕饰。门厅有屏门,砖墙承檩,共17檩。

门厅与中厅之间有一天井,天井两侧有廊。天井边及底部均用青砖砌筑。上厅砖墙承檩,共17檩。两侧门凹肚式,木门框,有门廊。檐街均用河石铺砌。内外房屋均高二层。外围四角筑高三层楼角,约11米。灰、石结构(围屋外墙亦砖石砌筑),四面设方形、葫芦形、条形瞭望孔及射击孔。外围南侧设一斗门。坐西北朝东南,凹肚式,石砌拱形,木门框。该屋外围西面原有一砖砌拱形大门,后因人丁不旺而堵塞,改从斗门出入。斗门外有一地坪。

水楼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位于陂头镇夏田村。因围屋四周有池塘包围,故称“水楼”。建于清代。坐西北朝东南。为一进一围四楼角方形围屋。总面阔36米,总进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屋顶悬山式。砖木结构。

内外房屋均高二层。毛石基础,泥砖墙。外围屋四角建四个楼角,高三层,约11米,其余高二层,毛石基础,沙、石灰、石夯墙,外墙有圆形、长条形瞭望孔及射击孔。

围屋正面设一门。砖砌拱形,木门框。大门对入为石阶,两边为住房,无厅堂。檐街均河石铺砌。

屋前有地坪、围墙。围墙、屋外四周均为池塘。仅有一3米宽土路出入。据介绍,该屋四周原均为荷塘,仅在现土路处架一小木桥出入,必要时可撤掉木桥,与外界隔绝,起到防护功能。

芦村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建于明末清初,2010年重修。属五进四纵二围四楼角式围屋,其中外二围为后期扩建。坐东朝西。五进总面阔81米,总进深55米,建筑占地面积4455平方米。外围屋顶硬山式,内围屋顶悬山式。砖、石、木结构。

围屋正面设三门,均为外拱内方形,青砖砌拱,方木门框。中大门直入厅堂,侧门通纵屋。

中大门为双层门,第一层为厚木板双推门,门顶设置有可供防卫人员从上而下射击、淋水用的石条防护缝,以确保大门不被火烧及破坏;第二层为栅栏门,如第一道门被打开,仍有第二道栅栏门。门厅有屏门。

外屋门厅与内屋厅堂之间有石街。石街两侧砖砌间墙,有拱门、花窗。

厅堂大门凹肚式,木门框,圆形雕花户对。门前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花形驼墩及卷草雀替。檐梁有卷草雕饰。卷棚顶。门厅砖墙承檩,共13檩。有屏门。前厅与中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厢房。

中厅砖墙承檩,共21檩。前檐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檐梁架。有屏门。屏额挂刻文“连阳凤毛”木匾,左上题款“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级张仲德为”;右下落款“康熙戊午科恩授国子监大学生谢焕立”。该匾是为谢焕在康熙戊午科考时,被授予国子监大学生后所挂。

中厅与上厅之间有天井,两侧有廊。上厅砖墙承檩,共21檩。

外围屋高二层半,其中上面半层为连通式骑楼。四楼角高三层,约12米,正面外墙筑饰锅耳形。全围四周外墙石、石灰、砌筑,厚1.45米。设置条形瞭望孔及射击孔。

屋前有地坪、月塘。地坪存有一块旗杆石残件,石侧刻文“庚申岁季冬月吉旦”,余字已缺失。

枫树围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亦称镬耳屋。建于清代。为二进一围方形围屋。坐西向东。总面阔34米,总进深35.7米,建筑占地面积1214平方米。屋顶悬山式。砖、石、木结构。外围石砌墙基,石灰、沙、石夯墙。内屋夯筑墙基,泥砖墙。正面设三门,中大门直通厅堂,两侧门通外围屋。中大门凹肚式,木门框。方形户对,浮雕八卦“乾”、“坤”爻画。门前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廊梁架,有卷草、动物雀替。檐梁有雕饰。门厅砖墙承檩,共15檩。有屏门。门厅与中厅之间有天井,卵石铺底,拼砌金钱图案。两侧有廊。

中厅砖墙承檩,共17檩。前檐竖两根圆形石础木檐柱支承前檐。有屏门,屏额原挂“进士”木匾,已失。中厅与上厅之间有一小天井。两侧有廊,有砖砌拱门通围屋。上厅砖墙承檩,共17檩。全屋檐街均河石铺砌。屋前有石铺地坪。地坪原竖有一对旗杆石,已失。

燕岩六祖古寺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位于夏田村鹿子坑,始建于公元3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相传,燕岩寺这块地方属“鹿仔坑”本是“六祖坑”谐音,因为当年六祖惠能在逃难途中曾在燕岩寺避难修行两年,为当地百姓传经讲法,开悟明示,化解矛盾,消灾解难,百姓感念六祖惠能的功德,就把燕岩寺所在地叫作六祖坑。后来因历史原因写作“鹿子坑”。

据古寺内珍藏的《重修禅堂碑记》:“尝闻澄天竺以至兰台石室佛法为盛唐汉以迨武帝尤彰明较著兹因燕岩古刹培天竺之真根衍曹溪之法派辟几许之福基盖亦有年矣遐溯其始昔者之才鼎立乃妙峰之善果捐阡陌以肇基真良师祖盛德以辟址奈有诸僧归涅者云游立静者各弃祖山以致禅堂刈毁香火仅存风幡无托噫嘻不有废也囗今参师徒募化山主诸坛金钢血盆经忏之资重建禅堂置立田地永赡期场善人协规孰记记哉用是琢碑传之不朽”可知,燕岩古寺起初是以岩洞中为寺,到明妙峰高僧在此主事,他卖掉家里的田地,开始兴建燕岩寺禅堂,为燕岩寺的发展奠定基础。真良师祖盛德继续辟址扩建,无奈禅堂毁于香火,仅存风幡,僧人弃寺而去。后真良祖师师徒用募化之资又重建禅堂。燕岩寺后面的天然溶洞,称燕岩,传为历代寺内高僧闭关静修之所,六祖惠能高僧路过时,就住在这里。

谦吉楼的防御体系,体现出客家人主动防卫、群体防御的合族思想,也是客家人“聚族而居” 的思想源流。这种思想培养了客家人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价值观,这也是客家人挑战自我,追求安居的直观反映。

在复澈公祠和芦村围里以及在连平兴建“文节书院”一事中,可以看出夏田谢氏族人“敬奉先祖,崇文重教” 的人文观念。谢氏族人自明中叶落基夏田村至今约有640年,人口不足三千,可他们修的四座公祠至今还保存完好,且进行过多次修缮。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在复澈公祠的大门侧就新刻有楹联“乌衣望族,风羽名流”。这是谢氏祠堂中最为常见的楹联。联中的“乌衣”,即为东晋时期王、谢等名门望族的居住地,“凤羽”以及芦村围牌匾所书“连阳凤毛” 中的“凤毛”,说的是南宋大诗人谢灵运之孙谢超宗,他好文学有文辞,宋帝嗟赏曰:“超宗有凤毛,灵运复出矣。” 祖孙俩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之为“大小谢”。而芦村围的“连阳凤毛”,自然就是借宋帝赏超宗之语,放到同样爱好文学的于康熙戊午科恩授国子监大学生的谢焕身上,意思是说,在连平夏田谢氏族人也有一个像超宗那样得到皇帝赞许的文人。 还有屏柱上的刻联“春祀秋尝送万古圣贤礼乐,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每年的清明中秋,他们都会扶老携幼祭祀祖先。

这一切足以说明夏田谢氏族人,“敬奉先祖,崇文重教” 的人文思想。清道光年间,在连平县城兴建“文节书院”一事,更能证明这一思想观念。“文节”说的是谢氏先祖谢枋得的事。

古村落——连平县夏田村

谢枋得,1226年生,南宋文学家。其父谢徽明是抗元战争中英勇献身,由母亲桂氏教养。他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宝佑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得罪国舅贾似道而遭黜斥,咸淳三年(1267年)赦还。德佑元年(1275年)以江东提刑、江西诏谕使知信。元兵犯境,战败城陷,隐遁于建宁唐石山中,后流寓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宋亡,寓居闽中。元朝屡召出仕,其坚辞不应,福建参政魏天佑强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中忠寺,坚贞不屈,绝食而死。门人私谥“文节”。连平县陂头镇枋得后裔,感其恩节,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开始为谢氏后学赴城攻读提供食宿生活之便,而集资在连平县城兴建“文节书院”,为赴考弟子服务。

从这可知,客家人以兴学为乐,以耕读传家,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故客家人一直崇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是农民走“科举”之路,是攀登上层社会的独木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客家子弟生活的真实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