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园园熊


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嘉庆杀和珅15年后追悔莫及,难道是没钱憋的,想想和珅如果活着,能够继续像为乾隆服务那样,服务于他,给他搂钱以便解决财政危机?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乾隆帝画像



【1】如果仅仅靠一个贪官来维持朝廷的国库税银,那大清王朝灭亡的更快。历朝历代没有见过靠一个贪官来作支撑的。乾隆时期,和珅之所以能够成为乾隆宠臣,就在于和珅能够迎合上意,能够帮助乾隆解决问题,当然是钱的问题,所以很多需要朝廷出钱解决的事情,乾隆都安排和珅去做,他凭借着自己腐败集团的利益链,往下摊派银子就解决了,乾隆第六次南巡就没花朝廷一分钱,全是和珅利益集团中贪腐分子所出。

影视剧中的乾隆帝



但是,这仅仅满足于乾隆个人的奢侈消费,乾隆时期国家的维持和发展,还是要靠其他众多大臣们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要光靠和珅一人,那清朝的天下岂不是和珅一家之天下,皇帝就是傀儡了,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希望看到的。同样,对于嘉庆帝来讲,他看到了这样的危险信号。如果他不杀和珅,清朝腐朽没落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嘉庆帝画像

【2】乾隆当太上皇的时候,和珅的地位已经威胁到嘉庆帝。虽然乾隆退位当太上皇,但是实际权力还是在乾隆手里,确切的说是在乾隆和和珅的手中。每次上朝的时候,和珅都站在乾隆和嘉庆帝身边,大臣们奏报事情,因为乾隆年岁已高,口齿不清,乾隆批示指示,只有和珅能够听清楚,所以,他对乾隆的话进行转译,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而一旁的嘉庆帝根本就没有任何决断的权力,所以清人都称和珅为“二皇帝”。

影视剧中的和珅

如此把持朝政之人,如果在乾隆死后,嘉庆帝再继续如乾隆一样重用和珅,我们都知道,嘉庆帝在才能、能力、管控等能力上都不如其父乾隆,以他的天资和才能根本掌控不住和珅,如果朝堂继续被和珅掌控,那大清王朝的未来真不知道如何发展。

影视剧中的嘉庆帝

【3】嘉庆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有乾隆时期遗留问题,也有嘉庆帝自身资质能力不足导致的。乾隆后期大清王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乾隆满足于奢侈享乐,朝廷官员腐败,国家财政困难,尤其在面对世界之变的时候,大清依然自我封闭,仍然认为自己永远是天朝上国,闭关锁国,逐渐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

而嘉庆帝继位后,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整顿朝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源,而且嘉庆帝自身资质和能力方面也不足以支撑和引领大清王朝从衰败的颓势中走出来,所以,在嘉庆帝期间,民间起义数次爆发,继续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外敌对大清跃跃欲试,这些都导致了大清帝国加速滑向了没落的深渊。

影视剧中的和珅

所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嘉庆帝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想法,如果有也可以看出嘉庆帝是多么没有能力的一个人。



公元1799元正月,88岁的乾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以前,他一直在叮嘱儿子嘉庆,不要为难和珅,更不能要去杀他。

当时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嘉庆对父亲临死之前的叮嘱很不以为然,表面上应付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杀和珅的具体计划。

他在当太子时,就已经知道这个和珅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家中贪污的金钱难以计数。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一直宠着他,对这样一个大清国的蛀虫听之任之。

以前他是太子,管不了和珅,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已经是大清国的嘉庆皇帝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杀和珅了。

于是和珅人头落地,家产被抄,抄出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大清国几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一跌倒,嘉庆就吃了个饱,民间很快就有这样的说法。

但是很快嘉庆就开始后悔了,也很快明白了当年父亲为什么坚决要求自己不要杀掉和珅。因为自己只看到了和珅贪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和珅在朝堂之上“活”的一面。

严格来说,和珅属于人才呀,乾隆皇帝视其为左膀右臂,得力干将。和珅能够帮助皇上把天下最难办的事情打理得妥妥帖帖,能够解决最棘手的事情,能够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帮皇帝左挡右突。

并且,乾隆皇帝数下江南,工程何其浩大,花费的钱财无数,所有这些都是和珅一手打理的,井井有条,让乾隆皇帝十分满意。

而在嘉庆朝,他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为什么呢?一是大臣反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人替他安排这么庞大的系统工程。

现在好了,和珅不在了,嘉庆突然发现自己手底下这帮官员太难管了,自己缺少一个能够独挡一面的心腹大臣。所有的大臣都是趋炎附势,面对着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形势束手无策。

因此,也就是从嘉庆朝开始,清朝开始走了下坡路,这个时候,他开始怀念起和珅来。觉得自己当时杀和珅还是有些太草率了,至少应该等到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之后再动手也不迟。

但是人已经死了,再后悔也没有用了,那些抄来的钱虽然多,但是很快也就花了个精光。


其实,嘉庆还是年轻,他在父亲刚刚去世几个月就想迅速处理掉和珅,一方面是因为和珅的巨额财富,而他的国库里却是空空如也。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和珅的权力有些太大了,已经影响到到了他的统治地位,所以他作为皇帝来说,必须迅速解决掉眼前的麻烦,至于今后怎么样,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了。

所以说,乾隆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当年和珅的所作所为,他能不知道吗?不过是相互利用,他需要和珅的才干替他来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他手握着和珅的把柄让他甘心为自己效死命,他知道打江山易而守江山则难,光靠自己一个人不行,还需要得到的助手,而和珅就是这样一个得力助手。


这样乾隆和和珅共同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维持着大清江山的稳固。但是这个道理乾隆知道,嘉庆不知道,直到十五年以后,国内矛盾频出的时候,嘉庆才想起父亲的金玉良言,多少有些晚了。


小小嬴政


很多人应该都看过《铁齿铜牙纪晓岚》,里面让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贪官和珅了吧?或许很多人都会被剧里面的和珅所圈粉,因为他性格很可爱,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和珅是一个大贪官,奸诈狡猾,贪得无厌,但是为什么乾隆皇帝一直容忍,纵容着他,还嘱咐嘉庆皇帝要善待和珅,但是嘉庆皇帝并没有听从乾隆的嘱托,而是义无反顾的抄了和珅的家,但是在15年后又追悔莫及呢?

首先来看为什么嘉庆要抄家和珅?

首先,嘉庆皇帝处理贪官的决心。

是在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宣布要让位于嘉庆皇帝,自己要当太上皇,但是实际上嘉庆皇帝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军国大事还是乾隆全部说了算,而和珅作为乾隆的宠臣来说,在太上皇面前也是一个红人,其实就是他的锋芒太露,超过了虚位皇帝嘉庆。

所以处理了和珅是立威的需要,也代表了嘉庆皇帝处理贪官的决心。

其次,抄了和珅的家产充实国库。

和珅家里的金银财宝甚至要比国库的还要丰腴,所以杀掉和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要抄了和珅的家产,因为当时说是康乾盛世,但是康熙和雍正处理下的基业,早就被乾隆霍霍光了,嘉庆上位的时候,大清的经济状况早就不比以前,他接下的也是老爹给他留下的烂摊子,经过乾隆的挥霍,大清要想再回到以前的盛世也就难上加难了,所以,当时需要巨大的财政收支,抄家和珅也是一件必然要做的事情,而据说和珅的家产多达8亿多两白银。

所以也有这种说法“和珅倒,嘉庆饱”。

最后,和珅威胁皇位。

杀死和珅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他是户部尚书,礼部尚书,手握国家财政大权,在官场上还有着很强的人脉关系,要是不处理和珅,他还会贪污不说,还有可能拉帮结派,威胁皇位。

所以和珅的死对于皇帝来说是必须的一件事情。

那嘉庆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是为什么呢?

因为和珅是一个有原则且忠心耿耿的人。

和珅知道什么钱可以贪,什么钱不能贪,所以在处理大是大非面前从来没有掉过链子,你就从他对灾区百姓做好事方面就可以知道一二。此外,和珅对于朝廷是非常忠心的,关键时刻他愿意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国家渡过危难。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和珅的家产就是大清的又一座国库,把钱放在他那里比放在自己这里稳妥多了,自己什么时候都可以动用。

乾隆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嘉庆不明白,他只知道那几年和珅假借太上皇发号施令,从来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所以等到乾隆死后嘉庆马上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并且杀死了和珅。

和珅死了以后王朝的贪污不但没有消止,反而在整个大地上逐渐蔓延开来,而嘉庆帝手下却再也没有一个像和珅那样能办事的大臣来调控这个局面,当然包括他自己的无能,所以说嘉庆帝的新政也就无疾而终了。十五年后当嘉庆帝回想起杀和珅这件事的时候他总是懊悔不已,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和珅不死,自己的改革也许会在他的帮助下进行下去,大清也不会让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在中原大地横行霸道了。或者说即使有贪污现象发生,但至少不会如此之猖獗。

总结:乾隆和和珅共同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维持着大清江山的稳固。但是这个道理乾隆知道,嘉庆不知道,直到十五年以后,国内矛盾频出的时候,嘉庆才想起父亲的金玉良言,多少有些晚了。


香姐逛历史


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一死,嘉庆皇帝便开始着手计划对和珅下手,仅仅过了半个月,嘉庆便迫不及待地赐死了和珅

可见,对于铲除和珅这个毒瘤,嘉庆皇帝确实很急。

可是,嘉庆真的会在15年之后,对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这件事追悔莫及?显然不会,他只是用了很长一段的时间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嘉庆皇帝为什么会这么急迫地对和珅下手,不仅处死了和珅,还抄了和珅的家呢?

这事说起来还得怪乾隆皇帝,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宣布立时为嘉亲王的嘉庆为皇太子,随后又迅速禅位给嘉庆。

不过,乾隆是让位不让权,也就是说,皇帝这个位置可以提前让给嘉庆来坐,但是皇权却不能提前交给嘉庆,还得继续掌握在乾隆自己的手里,为此他还专门在乾隆十六年十二月发布了一条命令:“朕在明年虽然会归政于永琰,可是,今后所有的军国政事,你们仍然上奏于朕,你们在奏疏中称朕为太上皇即可!”

这也就造成了嘉庆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却没有皇权,仍得事事听从乾隆这个太上皇,这和“傀儡”何异?

更重要的是,乾隆这个太上皇一当就是三年,嘉庆这个“傀儡皇帝”也是一当就是三年,这三年时间里,他还不如一个和珅威风呢!

所以,乾隆一死,嘉庆想要顺利地接手皇权,想要坐稳皇位,他就必须得要立威,告诉所有人,乾隆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我嘉庆掌权的时代了,从今以后,你们都得乖乖地听我的话。

嘉庆选择谁来作为自己的立威对象呢?毋庸置疑是和珅。

和珅在乾隆时代不仅扮演着一个宠臣的形象,更扮演着一个贪官、佞臣的形象,拿他来立威显然最合适不过。

和珅一死,还有谁敢跳出来找嘉庆的难堪?这让嘉庆一举巩固了皇权。

除了立威之外,嘉庆处死和珅,抄了和珅的家,当然还是因为和珅太有钱了,嘉庆想着抄了和珅的家产,发一笔横财,虽然人们总说“和珅倒,嘉庆饱”,可实际上这笔横财并没有支撑多久,很快就花完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康熙、雍正两代人的积累,几乎已经被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给挥霍一空了,嘉庆接手清朝的时候,经济已经下滑,又战乱不断,他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所以只能抄了和珅的家应应急了。

据说和珅的家产能抵得上当时清朝的十年财政收入,这个数据不得不说很吓人,这恐怕也是嘉庆惦记和珅家产的原因。

当然,嘉庆的吃相还不算难看,处死了和珅,又抄了和珅的家之后,还有人建议他连和珅隐匿不报的家产给一块抄了,但他念及和珅毕竟侍奉了乾隆几十年,所以没有做得太绝。

那么,嘉庆皇帝后来究竟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说实话,嘉庆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对于嘉庆而言,和珅也绝对是一个不得不杀的人,当时直隶布政使熊光对嘉庆说了一句话:“不速治其罪,无识之徒观望夤缘,别滋事端。发之速,是义之尽;收之速,是仁之至。”

熊光的意思就是告诉嘉庆,赶紧对和珅下手,并且越快越好,这样不仅能让和珅来不及反应,也能让观望局势的墙头草看清时势,让他们不敢生事。

和珅既是户部尚书,又是吏部尚书,左手掌控清朝的财权,右手掌控清朝官员的任免权,这样的人如果让他拉拢了几个军中实权将领的话那还了得?

所以,和珅必须得死。

所以,嘉庆是不可能会后悔处死和珅的,那么他所想明白的道理又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御下之道!

和珅在乾隆时代能得宠几十年而不衰,凭借的可不是一个“贪”,而是他能办事,会办事,干拌是,能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

清官,不一定是能吏。

贪官,也不一定只会贪。

和珅虽然贪,但是能力确实还是有的,更重要的他能够让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皇帝要做的是什么?不是事事躬亲,而是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然后还不能让他们所有人抱成一团,至少也得分成两个派系。

和珅正好处于这个平衡的核心之处,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挑大梁的人物。

可是,嘉庆时期却没有这样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为他排忧解难的人,看似有一个刘墉,还有朱珪、王杰,但是刘、朱、王二人不仅是乾隆朝旧臣,还是年迈之人,嘉庆即便再倚重他们也用不了几年。

嘉庆皇帝自己又是一个平庸之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为他挑大梁的人的话,凭他自己是很难做出什么成绩来的。

刘、朱、王俱去之后,嘉庆才发觉自己这么缺人,缺什么人?自然是挑大梁的人,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培养出一个能够挑起大梁的人?说白了,就是嘉庆这个人御下之道不行,不会识人用人。

所以,嘉庆只能当一个守成之君,乾隆给他留下来的一亩三分地,他能够守住一亩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流浪的侯爵


网络上的谣传是这样描述的,在和珅死后,嘉庆帝虽然获得了8亿两白银国库顿时充盈,然而不久后他惊奇的发现,朝中竟然无人可用,看着逐渐枯竭的国库,嘉庆帝不禁唏嘘,再也没有和珅这样办事能力高、能捞钱供给皇帝的人在了。

其实如果十五年后想起和珅的话,嘉庆帝只会后悔没碎剐了和珅,积重难返之势少不了和珅的“功劳”。

首先,和珅贪污不过二千多万两银子,八亿纯属胡扯,这都是有据可查的,照这么个传法,估计到了2050年和珅的贪污数目能到50个亿。

其次,嘉庆帝抄没和珅的家产,户部是一个铜钱都没见到,还有人说是用于清剿白莲教,那也是胡扯,所有钱都进了内库,用于皇帝私人花销。

至于和珅的宅子,并不是完全给了老十七永璘,只给了他一半,另一半还归固伦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继续居住,相对来说,嘉庆是个非常看重亲情的皇帝。

这类文章只有一点没有说错,和珅还是有些本事的,并非一无是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嘉庆帝也并没有传说中无能到那种程度,他是被官员们活活的把脾气和热情磨灭了,满清积重难返,也并非他一个人的过错,他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早在颙琰还只是个皇子的时候,他就知道政务中某些关节所在,尤其是吏治败坏方面,杀和珅并非只是为了泄愤,主要是杀一儆百给朝堂所有官员看的。在当时,京官们聚敛成风,而外放的大员们贪腐成性,这两股势力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贪腐营私方面,和珅是榜样。

京官们缺钱就暗示各地方官员送,或者说做为“例钱”,即便领导不要,下级官员也得主动送上去,而各地方官员不但要孝敬京官,自己也要贪污一部分,有的做为公用支出,有的则落入自己的钱袋,这些事颙琰早知道,康熙朝就这样,雍正整饬吏治后好了些年,到了乾隆就全荒废了。

嘉庆帝继位后,虽然还是乾隆处理政务,但是嘉庆帝也向乾隆帝提出过切实、中肯的意见,比如三节就不要再接受大臣们的供奉了。

因为这些官员,他们自身没有造钱的本事,同时也不会用自己的本就不多的工资去买礼物,所有上供的财物还不是全部来自于民间,加重了当时百姓的负担,所以嘉庆对乾隆帝建议,免除一切供奉,但是乾隆没有同意,他总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不但如此,嘉庆皇帝还明白,所谓的川楚教乱,实际上也是因为吏治的败坏,由地方官逼迫才发生的。

当时的吏治败坏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贪污腐败,激起民变,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就以川楚教乱为例,历时三年,没能剿灭。而国库的专项资金则用去了7000万两,这说明地方上的具体情况,地方官员并没有如实汇报。对此,嘉庆皇帝想听真话的心情十分迫切。

欺上瞒下这方面,谁是榜样呢?还是和珅。

论罪和珅的第5款,就是针对和珅有意欺瞒乾隆,隐瞒地方军政要务。

在剿灭川楚教匪的过程中,乾隆非常担心,总盼着前线的军情文书能到,他好了解下战况,而和珅把各路军营的奏报,有意的推迟甚至压下,和珅也有善意的一面,当时的乾隆确实不行了,怕听了坏消息气急攻心直接死过去,但毫无疑问,无论怎样这都是欺瞒皇帝,这导致军务处理速度大受影响,同时也造成了剿灭行动旷日持久,靡费无数。

所以,赐死和珅这件事中,个人私怨仅仅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主要还是要表达了嘉庆帝整饬吏治的决心,杀鸡儆猴。也就是说,和珅是整饬吏治之前的祭旗行为。

嘉庆特地解释过和珅的第五款罪状后,还做了相应的解释:之所以从重从快弄死和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贻误军国要务,至于贪污腐败,追逐私利,这些都是小罪而已。(反过来讲就是,如果单单只是贪腐,和珅不会死。)

嘉庆的大致分析是:教匪滋事以来,至今已经三年,为什么教匪还能这么欢实呢?究其原因,都是和珅随意耽搁军务,擅权、专权对军务多有掣肘造成的,以至于各路军营不敢以实情奏报朝廷,你说实话没人爱听,直接就被扣住了,那还写个什么劲呢。所以各路官员都在观望,但是现在和珅业已伏法,此后断无从中掣肘之人,朕可力保。

嘉庆发布上谕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和珅伏法,把他树立为反面典型,有鉴于此,今后各级官员要据实奏报,不要再学和珅这个坏痞了。

嘉庆帝发布谕旨,一应文件都应该直接归拢到我这里来,如果还没到我这里就经过他人拆阅,我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重要事件,我怎么知道有没有瞒报,他同时也担心,比如说有人要告各地的总督巡抚,而这些“罪臣”们在内阁或其他衙门有自己熟识的朋友,督抚的朋友们就会把这些奏报隐匿起来,用嘉庆帝的话说,

如果这样的话,那不就又成了和珅的延续了吗?歌功颂德,报喜不报忧的是谁呢?还是和珅,堪称榜样。

嘉庆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作为君主谁不知道尧舜禹汤是要效仿的?谁不知道桀纣幽厉是要引以为鉴的?如果有人称颂皇帝尧舜禹汤,这个皇帝肯定高兴,但如果斥责皇帝像极了桀纣幽厉,那么皇帝肯定会震怒。

但是,但是,但是呢?爱听的尧舜禹汤,他不去效仿。而桀纣幽厉,他又不吸取教训,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谁也不愿意做这个亡国之君,但是他们却不能自我觉悟,实在是非常可惜可怜。

这也是说和珅,天天拍马屁,拍得乾隆云山雾罩,实际上这种麻痹思想就是祸国殃民。

“三年无改”?嘉庆做不到,但又不想担“罪责”,所以只能“群策群力”了。

和珅受乾隆皇帝简拔、重用20年。尚在大丧期间,嘉庆就迫不及待地赐死和珅,在孝道有所违背,舆情上也不好控制,主要还是三年无改的惯例,而嘉庆又不想被冠于这种恶名,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借用舆论,借用言官群起而攻之,自己才能撇清责任。

借机广开言路,这也是历代皇帝继位后的惯用措施,以显圣君贤明。至乾隆中期以后,大清已经有了积重难之势。如果想有效的扭转这种局面,也必须靠君臣群策群力,这首先要保证君臣信息渠道通畅,嘉庆皇帝曾经自言,类似于白莲教这种武装反抗行为,尤其是严重到这种程度的民变,自大清开国,绝无仅有,这已经撼动了大清的统治根基,如果不能加以重视,如此演变下去,真的就会面临灭国问题。

和珅已死,不要再学他呦~

为了整饬吏治,嘉庆必先拨乱反正,所以两位官员被平反,并公开表扬,其中一个就是已经去世的御史曹锡宝,还有就是被降职的原内阁学士尹壮图。

曹锡宝曾于乾隆51年状告和珅的管家刘全仗势营私。家中房产、车马全部逾制。可惜在弹劾之前,却被巴结和珅的官员密报和珅,和珅命令刘全毁灭一切罪证,等到查证的时候,实据早已消失,曹锡宝因此革职,忧郁成疾,含冤去世。

内阁学士尹壮图,上书直言,各地督抚违法乱纪不能都以议罪银处理,总这样剑走偏锋律法还有什么用,反正又不用死,他还指出各省亏空的问题,乾隆很不高兴指派官员去各地详查。

核查官员到了地方天天吃喝玩乐,然后再去检查仓库,各地早已经收到消息,从容布置,查不出任何实证,所以尹壮图被刑部治罪,最后降职了事,朝堂上就只剩下一片赞扬之声了。

赐死和珅肯定有私人恩怨的成分,但是也有借用和珅当反面教材的意思,还可以通过一一剖析罪名,用和珅的死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嘉庆早就看出来大清统治根基已经渐渐被腐蚀,继位后败落之象渐渐浮出水面,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我们当然不能说嘉庆皇帝的执政能力优秀,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是因为他的庸庸碌碌使大清彻底走向末路。

作为守成之君,他能力确实有限,加上其间天灾人祸,严重程度方面已经超过了晚明。人口的暴增,各地已经无地可开,以供种植,个别地区连山顶上都种上了粮食,更有人跑进了燕山山脉,或者跑进了云贵偏僻之地开山种田,这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河道堰塞,夏季降雨一时决口泛滥成灾,说是天灾,其实也是人祸,这不是什么高科技,古人也知道,嘉庆和大臣也都知道,但是没法管,让人都别种地了,都坐等饿死?

再比如人口和土地问题,乾隆帝执政时已经清晰的了解了脉络,但无法解决。以前所谓的龙兴之地是受保护的,而到了乾隆中期这种保护力度越来越低,百姓要吃饭又无地可种,土地兼并又这么严重,已有官逼民反之势,如果再行阻拦,必定会造成民变,一发不可收拾。

新疆虽大,但可耕种面积却相对较小,不能满足大量农民的种植需要,里里外外这些问题都不是嘉庆能解决的。几近四万万之数,乾隆那代就知道,怎么解决?你让他一下少2亿这不可能,没有什么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人口,土地呢,已经被开垦光了,没了就是没了,地就这么多,咋整呢。

粮食产出几乎恒定,但人口却在不停增长,这就造成物价也跟着飞涨。至乾隆中期以后,物价大规模上涨,官员中骄奢淫逸之风弥漫,俸禄和养廉银却没有多大变动,于是,雍正帝时期倡导的养廉银制度,形同虚设,官员们不贪污不成活。

嘉庆也明白,全栽赃给和珅也不合适,但也没办法,他总不能说自己爹不好吧,包括乾隆本人,也是奢侈靡费,所谓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如此,官员们也是如此,和珅就是个倒霉蛋罢了。

.


古今通史


不请自来的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关于和珅的在乾隆时期的角色,其实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乾隆朝乃至于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贪官,署理户部四十年,贪污的财产折合成银子几乎相当于十年国库收入。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和珅不仅仅会贪,更会敛财。而且,他不仅仅会敛财,还敛财有道,和珅的敛财不仅仅是从老百姓手里敛财,更擅长从官员手中敛财。

和珅作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贪官,贪污的手段自然是冠绝一世,当时想见和珅的官员浩如烟海,大部分连见一面都难,就连给和珅的门口下跪的“跪票”居然都价值2000两银子。

根据统计,如果想见到和珅,单单贿赂他的下属就要花一万两银子。而当时地方督抚大员一年的养廉银子总收入,才10000到13000两。和珅被捕的时候他的管家刘全的家产就有一百多万两,可见其贪墨之狠,而这些钱基本都是来自官员的献纳。

但是各地官员对和珅是不敢不给,因为和珅对他们的鬼蜮伎俩是了然于心,他们那点小九九不敢在和珅面前卖弄。当年云南总督李侍尧就是被和珅一手扳倒。李侍尧盘踞云南十多年,老谋深算也深受乾隆器重,没想到和珅初出茅庐就扳倒了他,震惊天下。之后和珅帮助乾隆帝整整处决了29位督抚大员,天下官员听到和珅来查案无不心惊胆战。和珅也正是凭借清查各地官员得到的银子来充实国库,帮助乾隆完成了六下江南和南征北战的十全武功,要是没有和珅的敛财能力,乾隆朝根本无力发动如此多的战争与工程。

所以和珅在乾隆心中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和珅在乾隆下江南的过程中,发动富商修筑宫殿,让朝廷省下的银子何止千万。嘉靖杀死和珅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人能够威震四方的贪官,所以朝廷上下贪墨远超和珅,合起来的数字更是惊人。当时记载各地官员只要一出北京就发了疯一样,在西安的官员吃饭排场比皇帝大得多,天天宴会,桌子上必须有鲈鱼和海参鱼翅,否则就会大发雷霆,所以嘉靖帝到了后期不由得怀念和珅,至少他在的时候,天下巨贪只有一个和珅,而他没了,天下无人不是巨贪。


冷兵器研究所


1799年,年老体衰的乾隆皇帝终于死了,当了三年“傀儡皇帝”的嘉庆帝长舒一口气,从此以后整个大清终于是自己说了算了。而刚刚把握权柄的嘉庆皇帝在当年就对朝廷重臣和珅发难,不仅逼死了和珅还把其家产尽数抄没。老头子当年苦口婆心地劝说嘉庆皇帝不要杀和珅到底还是对牛弹琴。杀了和珅的嘉庆皇帝意气风发,本以为这样就能够扼杀社会贪墨的风气,从而使得大清焕发新的生机。但是他错了,十五年后的嘉庆帝对当年诛杀和珅一事懊悔不已,这到底是为什么?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他的前半生命运多舛。1750年和珅出生于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年其弟弟和琳降生,母亲随之难产而死。后来父亲又死去,和家兄弟受到父亲偏房妾室的照顾而长大。和珅从小就知道只有读书才能够改变命运,所以他一直手不释卷,这使得他精通了满蒙回汉四种语言。1768年,18岁的和珅娶了当时直隶总督的女儿,这对他未来的前程起到了莫大的帮助。一年以后,和珅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却名落孙山,不过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所以就承袭了祖上三等轻车都尉的差事。和珅读书多脑子又非常机灵,常在宫中行走的他就这样进入了乾隆皇帝的眼中。

乾隆皇帝从一开始就非常欣赏他,因为他既擅于揣摩领导的意思又能够把事情办的漂漂亮亮,所以说他的官职也是升的很快。初入仕途的和珅不贪污不受贿,反而还主动担当起查办贪污案的责任。1780年,30岁的和珅以户部右侍郎之官职前往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件。在审判李侍尧完以后和珅查抄了李侍尧的家产,珍珠美玉让和珅心动不已,想着自己远在南方皇帝也看不见抓不着,故而就把李侍尧相当一部分家产据为己有。从这里开始,和珅就一改本色走上了贪污受贿的道路。

和珅办事精明能干,再加上皇帝对其宠爱有加,所以这个官也就越做越大。由于和珅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所以当时的同僚谁见了和珅都得给其几分薄面。有心人发现了这件事故而就去和珅府上送礼谋官,一时间和珅的党徒遍布朝野。虽然皇帝对这些事情略有耳闻,不过鉴于和珅的死忠,在加上其做法并没有对帝国造成危害,所以乾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如此就在当年乾隆皇帝把自己最喜欢的十公主下嫁给了和珅的长子。这下子和珅成了皇亲国戚,能量就更为巨大了。

乾隆皇帝爱和珅很大原因就因为其总能够为皇帝弄到钱。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内务府和国库实际上已经是无法支持了,但是和珅有钱。所以到第六次乾隆去江南的一切费用都是和珅自掏腰包支付的,乾隆帝玩得舒服又怎么不会重重提拔和珅呢?当时的和珅手握各种大权,包括刑狱、官吏、科考等等,每一项上面他都巧设名目搜刮钱财。我们就来说刑狱,和珅当时和一干官员提出了一项“议罪银”制度。也就是说如果官员犯罪可以用钱财来抵罪,这样就能够免于处罚。议罪银制度的开创使得大清这个四面透风的房子显得更加破旧不堪。

那么乾隆对于和珅的所作所为清不清楚呢?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乾隆不愿意惩治和珅呢?那是因为和珅是一个有原则且忠心耿耿的人。和珅知道什么钱可以贪,什么钱不能贪,所以在处理大是大非面前从来没有掉过链子,你就从他对灾区百姓做好事方面就可以知道一二。此外,和珅对于朝廷是非常忠心的,关键时刻他愿意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国家渡过危难。对于乾隆皇帝来说和珅的家产就是大清的又一座国库,把钱放在他那里比放在自己这里稳妥多了,自己什么时候都可以动用。

乾隆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嘉庆不明白,他只知道那几年和珅假借太上皇发号施令,从来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所以等到乾隆死后嘉庆马上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并且杀死了和珅。据相关数据统计,和珅的家产足足有八亿两,而当时清政府一年岁入不过八千万,也就是说清政府十年收入才能够和和珅相匹敌。和珅的财产被查抄以后并未入国库,而是运到了嘉庆皇帝的内务府之中,所以古语云“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帝查抄和府除了他讨厌和珅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想要通过和珅来杀鸡儆猴,让那些贪官污吏们看看贪污到最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下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事实上和珅死了以后王朝的贪污不但没有消止,反而在整个大地上逐渐蔓延开来,而嘉庆帝手下却再也没有一个像和珅那样能办事的大臣来调控这个局面,当然包括他自己的无能,所以说嘉庆帝的新政也就无疾而终了。十五年后当嘉庆帝回想起杀和珅这件事的时候他总是懊悔不已,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和珅不死,自己的改革也许会在他的帮助下进行下去,大清也不会让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在中原大地横行霸道了。或者说即使有贪污现象发生,但至少不会如此之猖獗。


木剑温不胜


网上一直流传一个说法,清朝嘉庆皇帝不顾乾隆临终嘱咐,坚持把和珅抄家,并赐其自尽,结果在十五年发现国库亏空,这才追悔莫及。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从清朝到民国,甚至到现代,没有任何史籍资料记载过嘉庆后悔抄家并赐死和珅,所以这个问题的题目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下面小编分析一下嘉庆为何不后悔。

第一是嘉庆作为一个皇子,以及后来上面还有个太上皇乾隆的傀儡皇帝,他肯定是仇恨大贪官和珅的。

因为和珅贪的那么多钱,将来可都是他钱,和珅祸害的那些百姓,将来也都是他治下的百姓,卖掉的那些官职,将来也都是他才能有权任免的官职。试想一下,一个外人来你家又偷钱,又大人的,你恨不恨他?

第二是和珅的权力甚至在他这个皇帝之上,这怎能让嘉庆不恨得呀呀切齿!皇权,在古代是至高无上的。但嘉庆这个皇帝就有点悲哀了,从登基起,其实就是个太上皇乾隆的傀儡,不仅不敢擅专朝政,甚至还活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乾隆,就连他的皇后喜塔腊氏病逝都不敢大办丧事,皇宫内一朵白花都没挂,就是怕惹得乾隆不喜。

嘉庆惹不起乾隆还则罢了,毕竟那是太上皇,可是就连和珅他也惹不起,因为当时还是乾隆掌权,和珅作为他最信重的宠臣,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对他的服从,甚至还在皇帝嘉庆之上,这就够让嘉庆恼怒的了。

于是,哪怕乾隆生前千叮咛万嘱咐,嘉庆还是在他驾崩之后的第五天,就抄了和珅家,第七天就命和珅自尽,下去给乾隆陪葬了。

至于后来,嘉庆一朝虽然中衰,战乱和天灾不断,国库亏空,但国家总体还是稳定的,所以他后悔抄家和珅一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渔樵讲史


嘉庆不服从乾隆临终嘱咐,抄家和珅,为何15年后追悔莫及?

看到这个问题,先来说说乾隆。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于养心殿逝世,终年八十九岁。临死前,让嘉庆不要动和珅,嘉庆答应了。答应是嘴上答应了,实际上,在乾隆快要临终的时候,嘉庆就已经在谋划上位后如何处置和珅了。

第一点,毕竟大家想啊,嘉庆上位之后乾隆当上了太上皇,权力还在乾隆手中,而在当时出面替乾隆办事的人正是和珅。嘉庆心里会怎么想?我辛辛苦苦熬到了皇位竟然没有一点权力,满朝文武百官只听和珅一个人的。这气谁能受?

第二点,谁都知道和珅富可敌国,把和珅扳倒后那他的家产正好嘉庆可以拿来使用。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这样一来,充了国库。根据正史记载,和珅贪污的财产总共是2000万两白银。这个钱数以一斤大米价格换算的结果是:它相当于今天的880亿人民币。

和珅最后只留下一首绝命七言诗:

五十年前幻梦真,
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时水泛含龙日,
记取香烟是后身。

以上两点,就是嘉庆非要处死和珅的原因。那么为什么说15年后追悔莫及呢?毕竟是太冲动了,掌权之后面临的就是处理不完的国事,人情世故,他嘉庆确实不如和珅。因为和珅同时还是以为很出色的臣子,否则乾隆不会把很多事情交给和珅来做。和珅一死,朝廷便少了一位能干的臣子。朝廷什么最重要?人才!嘉庆就是因痛失人才而后悔,并无其他原因。

在今日我们看来,和珅确实是做的不好,毁在了一个“贪”字上。但撇开这一项来说,他的能力是很出众的,以至于后来朝廷面临种种事情找不到对策,那时候,嘉庆才怀念,要是和珅在

该多好。

对此,大家怎么看?


头头扯娱乐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在乾隆皇帝的眼中,和珅虽然贪污受贿,但是留着和珅自有他的用处。可是嘉庆皇帝早已看不惯和珅的德行,一即位便把他惩处了,后来想想,多少有点懊悔。刚入仕途时,和珅并不是贪官。因为他非常能干,而且勤劳,办事效率高,渐渐的走进了乾隆皇帝的视野并取得赏识。1780年 ,年仅30岁的和珅,已是户部右侍郎和军机大臣。他奉命前往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案。和珅觉得天高皇帝远,于是私吞了李侍尧的大部分财产,从此染上了贪污之瘾。陪伴了乾隆几十年。和珅能在乾隆身边那么久,自然离不开他的办事能力。能者居上,自古以来都是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这样。不管乾隆交代任何事给和珅,他总能办的妥妥当当,当然也离不开和珅本身的能力和人脉。和珅的这些贪赃枉法,当时乾隆心里非常明白。期间有不少清官启奏弹劾和珅,也有人不少人选择与和珅同一阵线,拿些金银财宝去贿赂,以保性命。这些巴结和珅的人自然成为了与和珅同派的,而那些与和珅为敌,弹劾他的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不仅丢了官职,还遭受牢狱之灾。


公元1799元正月,88岁的乾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以前,他一直在叮嘱儿子嘉庆,不要为难和珅,更不能要去杀他。当时已经做了四年皇帝的嘉庆对父亲临死之前的叮嘱很不以为然,表面上应付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杀和珅的具体计划。他在当太子时,就已经知道这个和珅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家中贪污的金钱难以计数。他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一直宠着他,对这样一个大清国的蛀虫听之任之。乾隆在退位后依旧把持朝政,而和珅作为乾隆皇帝面的红人,在乾隆退位之后,依然位列军机处大臣,在朝野中左右逢源,在朝野外处理难题手到擒来。对于父亲所喜欢的贪官,嘉庆皇帝是十分厌恶的,认为其和珅是清朝栋梁上的蛀虫,为防患于未然,和珅确实有罪,而且起初嘉庆还认为其对自己的权利有危险便在乾隆死后抄家斩杀和珅。以前他是太子,管不了和珅,但是现在不同了,他已经是大清国的嘉庆皇帝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杀和珅了。于是和珅人头落地,家产被抄,抄出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大清国几年的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一跌倒,嘉庆就吃了个饱,民间很快就有这样的说法。

而嘉庆后悔杀了和珅的原因就是民以食为天,而朝廷以财政收入为天。试想如果乾隆皇帝无和珅之理财能臣,其怎能四次南下,只靠财政收入远远不足。有悲剧者,江南曹雪芹家就因皇帝南下三次便再无力上供交税,皇帝误以为其贪污腐化,抄其曹家发现仅剩债务收据再无其他,才知已为时已晚。曹雪芹悲叹写下《红楼梦》。和珅虽贪心但无谋反之心,而且在乾隆皇帝口齿不清之时,未曾想过谋害皇帝,以军权霸政。相反低声下气听其乾隆皇帝一声,歇一会又一声的旨意,在其皇帝无力解决财政问题,利用和珅便再无烦恼。而和珅有苦不言,反认为这是皇帝对其重视,故死心塌地为清朝皇帝效力理财。为皇帝分担解忧,而其家被抄后对于嘉庆来说只是增加15年的短暂收入,一旦没钱之时,所有大臣都是提心吊胆的且无人能替其分忧。


和珅聪敏,是当时官员无法达到的,和珅为人圆滑贯通,语言学习能力,思维机敏程度,都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的。而和珅的理财能力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当时和珅在各地开设店铺这无疑也增加了大清的收入乾隆皇帝就相当于养了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可是嘉庆却给杀了。和珅可以不激化矛盾,就妥善处理了许多赈灾等事宜。更是有办法撬开贪官的嘴,也能维护乾隆。

这样的官员存在,可以保证整个朝堂,不至于过于腐化下去。且和珅对清朝忠心耿耿,和珅权力大点,乾隆也放心。不过嘉庆杀和珅,却也说不上对错,这件事情有利有弊。其实假如嘉庆是个坚韧不拔之主的话,杀和珅好处很多。可惜杀了一个和珅,嘉庆又没有趁势推行新政,趁势反腐。这就让杀和珅,变得有点莫名其妙,似乎纯粹是私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