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步槍的概念性設計可行嗎?

天俊談兵


能研發出半自動單管口經20mm十發裝散彈槍嗎?,有效殺傷距離15O米左右的獵槍在戰場上近距離阻擊敵人威力一定也是客觀的,獵槍一般為命中率高而出名,一般普通士兵都宜撐握,五六十粒鋼珠打出去只要有2一3粒鋼珠命中目標,就能使對方失去戰鬥力,近距離大概瞄準一槍就能打掉機槍火力點,每個班戰鬥小組配備一把半自動散彈槍,打擊發起衝鋒敵人效果一定不錯。


老鄒3589


謝@sabot穿甲哥 邀

雙管步槍這玩意一直有,雖然它也一直沒成為主流

雙管步槍的發展其實和雙管噴子都屬於同一時期起步,大約在19世紀30年代左右,雙管的滑膛槍經常發射霰彈用來打獵,尤其是打鳥,畢竟兩發的打獵的容錯率比單發高得多。而早在16世紀,線膛步槍就已經出現,19世紀初期則是線膛步槍逐漸在軍隊中應用,同時,民間狩獵也更多青睞於準的多的線膛槍。基於雙管滑膛,獵人們也尋思著在步槍中使用雙管設計,方便在一發沒撂倒獵物時補上一發,或者是一發沒打死野豬這類攻擊性比較強的動物時用來自衛。

到19世紀60年代,金屬定裝彈和中心底火普及之後,雙管步槍也普遍採用了撅把式設計。然後這個模樣一直流傳到現在為止,當然這只是狩獵為主的獵槍,從現代來說,雙管獵槍一般用來獵殺野豬、熊、麋鹿之類的大型動物,畢竟快速的射出第二發能提高獵殺容錯率。雖然現代也有半自動武器,但狩獵現代更多是一種情懷,因此老玩意比較應景。


至於軍用方面,美國在50-60年代的齊射計劃中確實有做過雙管步槍,甚至三管的,目的是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投送火力,但對於軍用武器來說,這額外的重量、雙倍的後坐力和更復雜的結構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就擱置了

到現代,單位時間內投送更大火力只需要加速槍機循環,提高射速就行,槍管過熱啥的在現代治安戰環境下確實不需要考慮太多

雖然偶爾有一些公司腦抽的去做一款雙管突擊步槍,然而並沒啥市場


瘋狗的輕武


可行,當然沒問題,但是作為步槍上最重的金屬零件,特意去做兩個槍管真的有必要嗎?概念行得通,然而真正阻礙雙管武器的是實用性。

常見的雙管槍械主要是獵槍、霰彈槍等類型,它們之所以設計成雙管,主要是因為早期武器的發射技術所限,人們沒有高容量的彈倉式步槍,便乾脆做兩個槍管,甚至增加一套擊發裝置,以提供多打一發的機會或更高的火力密度。

多管設計在早期槍械上並不令人陌生,無論是大明的“三眼銃”還是西方的某些多管火繩槍、燧發槍都屬於這種設計。可以說,早在底火彈藥出現之前的火藥時代,人們就已經在槍械上使用了雙管或多管技術。

箇中原因不難理解,火藥裝填太繁瑣,戰場上能摳扳機的次數太少,乾脆多上幾根槍管,多填幾組彈藥,多一次射擊機會就能成倍的提高作戰效率。

火藥時代的這種設計隨之遺傳到了底火步槍上,早期的後膛步槍雖然射速比起前裝槍更快,但它們並沒有彈倉設計,所以裝填彈藥仍然是最費時費力的射擊動作之一,雙管技術並也就因此被繼承了下來,它是個火力保障。

尤其在19世紀比較流行的槍械狩獵運動上,雙管槍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對付犀牛、大象、野牛甚至獅虎等大型獵物時,還採用“單打一”的搞法實在太危險,雙管設計無異於一道保障,即便第一管出現了擊發故障或殺傷問題,第二管也能迅疾的補上。

類似的還有風靡英國的“獵野鴨”等活動,雙筒槍擁有那個時代最快的連擊速度,它不需要進行任何拉栓操作,只需要繼續扣動扳機即可發射出下一發子彈,避免讓快速驚飛的鳥類逃走;這項運動轉變成了今天的打飛碟比賽,並且仍然保持了雙管槍項目。

從這種思路出發,人們研發出了許多種雙管或多管槍械,不過說到底這只是一種粉圈兒的商品審美罷了,這些武器既上不得戰場,日常中也不見得好用,管子再多也是雞肋。

然而戰場從來沒有青睞過雙管槍,在很長的時間內,步槍的霰管都是槍械上最昂貴也最耗工時的部分,與其給士兵們裝備雙管槍,倒不如多生產一倍的單管槍,然後武裝出一倍的軍人。在火力時代真正到來之前,士兵的人數遠比槍械多一次的射擊次數更受重視,要知道許多時候19世紀-20世紀初的士兵們並非純靠步槍射擊,白刃拼刺仍然佔據了30%-50%的戰鬥時間。

進入20世紀以後,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塹壕戰,除了武裝人數和裝備成本外,人們更關注的是步槍的遠射能力,士兵們有足夠的時間在塹壕裡開槍然後隱蔽,火力壓制的任務則交給了馬克沁機關槍和大炮,近距離還有衝鋒槍和唧筒式霰彈槍,雙管槍也就更沒必要了。

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從某種需求出發來設計雙管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就設計了一款雙管衝鋒槍,這種被命名為維勒·帕洛沙M1915式的衝鋒槍(VP衝鋒槍),採用了雙槍身並聯設計,單管就有2000發/分鐘的射速。之所以製造出這種怪物,純粹是源於人們早期對輕機槍和衝鋒槍的經驗探索造成的,而且它剛開始被當做輕機槍,還預計安裝到飛機上。

到了30年代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連發武器成堆的出現,半自動、全自動的武器到處都是,這些武器彈容量巨大,發射速度極快,根本輪不到雙筒槍逞威風,可以說幾乎關閉了雙管武器的研發可能性。

更關鍵的是,許多時候即便人們需要武器有“雙管”,也多采用並聯的形式來“改造”而非重新設計一款武器。所以雙聯裝MG34、MG42、4聯裝M2等東西比比皆是,甚至蘇聯人還將一堆波波沙按陣列放在一起,準備裝到IL-2強擊機上當潑雨器。

既然靠武器雙聯裝組合就能解決一切,那麼何必還要靠研發雙管武器增加火力?讓武器聯裝只不過需要一個槍架和幾顆螺絲而已。

到了戰後,美國陸軍曾經進行過一系列的武器試驗,他們很快打出了“火力密度”這個概念,藉由這種概念,他們開發了不少奇形怪狀的武器,比如箭形彈、雙頭彈、多功能槍等等。為了尋求提高火力密度的方法,雙管槍械自然也位列其中。像雙管FAL、雙管AR之類的比比皆是。

蘇聯當年也進行了雙管槍研究,並且設計出了AO-63突擊步槍,即常說的“雙管AK”,蘇聯人在1984-1988年基於AK-74設計了這種武器,它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子彈的密度來提高命中率,不過這把武器據說最後在AN-94項目面前敗下陣來。

從AO-63的分解圖中可以看到,它的技術並不神奇,依然是之前的老一套,無非是給槍多容納一套機件罷了。除槍管外,像復進簧、導氣管活塞桿、彈匣等等都為雙套模式。

以色列近些年倒是也弄出款雙管武器——銀影先進安全系統有限公司的

基利波“蛇”式突擊步槍,這款武器走的也是與前輩一樣的道路,即在基波利步槍的槍身基礎內,再容納一套槍管-供彈-槍機的組合。

按照以色列人的說法,這將使基波利APR系列步槍擁有雙倍的火力,然而這更多的只是武器公司在叫嚷罷了,因為這意味著雙倍的彈藥消耗量,以及雙倍的槍械重量和更高的操作要求,有這功夫不如扛一挺班用機槍。

說到底,雙管武器並不是不能設計,製造雙管武器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它們已經從概念上落後於時代了,在新的理念能繼續支持這種武器模式之前,再怎麼製造也不過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罷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20世紀以來,各國都在通過各種方式來改進步槍,以希望獲取更大的火力輸出和更快的彈速,然而你可曾聽聞雙管步槍?通過增加一根槍管,這款步槍的火力能夠完成翻倍,這就是著名的銀影基利波“蛇”雙管步槍,簡稱“蛇”雙管槍。

這個名字聽上去很像某3億槍戰遊戲的虛擬槍,但“蛇”雙管槍並非虛構,而是由以色列“銀影”先進安全系統有限公司打造的一款雙管突擊步槍,使用北約通用口徑的5.56×45毫米的小口徑彈藥。從2012年誕生至今,已經成為了“新概念武器”而聞名世界。

“蛇”雙管槍其實是通過“基利波”突擊手槍為藍本開發的步槍武器,技術借鑑了M16 / M4槍械家族,並採用銀影公司研製的新型擴寬版上機匣和下機匣,使之能容納兩套槍機;並在前面採用並列式雙槍管和雙自動結構,分別完成各自的發射循環,這就是雙管步槍的基本原理。為了容納兩根槍管,“蛇”步槍的上下機匣均由航空型鋁合金製成,發射機構採用開放式槍栓,兩支槍管之間相距30毫米;“蛇”的供彈機構為兩個可拆卸的並聯式30發STANAG彈匣,分別對應相應的槍管各自供彈。由於槍管較短,加上採用了大量鋁合金等輕金屬,因此儘管有兩根槍管和自動機構,但空槍質量只有不到10磅(精確重量是4.27千克),對於士兵而言將會是一款極其輕便的槍械。

雖然是雙管槍,但是“蛇”僅有單一發射結構,只通過一套扳機發射機構來控制。但只要在單發模式下摳動一次扳機,兩根槍管均會射出一發子彈,並分別完成推彈上膛的步驟。所以可以說,除了發射裝置外其他什麼都是兩套,但是導氣裝置除外,根據推斷“蛇”僅有一個導氣室,應該是藉由改進的APR活塞組件使得擁有雙倍的導氣量。

“蛇”雙管槍採用的另一項先進技術是採用了獨特的射擊控制裝置,從而既可以選擇在槍械無需延期循環和後座的情況以下向一個目標同時發射兩顆子彈,以增強打擊效果以快速應對多個目標,也可以選擇兩根槍管交替射擊以提供更持續的壓制火力。為了減低因而雙倍的後座力。“蛇”雙管槍的兩根槍管口部各裝上了一個制退器,該槍口裝置在其他相同口徑的基利波系列中並沒有使用。

“蛇”雙管槍雖然名為步槍,但是由於極其輕便,反而能夠取代衝鋒槍和手槍來進行室內作戰。因為擁有雙倍的火力,所以如果近距離射擊,那麼就能夠取得極其恐怖的火力強度和殺傷效果。如果拆除槍托結構,“蛇”雙管槍能夠更加小巧,按照美國法律甚至能夠將其稱之為“手槍”。但連發槍械按照美國法律不得在民間市場銷售,所以“蛇”仍然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雖然雙管式單兵自動武器與生俱來的結構複雜、成本較高等缺點,且仍未在銀影基利波“蛇”雙管突擊步槍上得以完全克服,但至少已經在重量、後座力和人機功效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可詬病之處,“蛇”雙管槍因此也是一款較為成功的步槍。


科羅廖夫


歷史小挖客說,當然可行,還不少人制作過呢!不過我想題主的意思是“雙管齊射”,利用兩個槍管齊射兩發彈丸來追求更高的命中率,而不是奧運飛碟射擊比賽用的輪流射擊的雙管槍吧。



雙管齊射

“雙管齊射”的設想被不少人想過,還付諸實施,而且不僅僅是步槍,手槍上就更多了,比如雙管M1911,已經商業化了。而往上追溯,早期槍械命中率不高,採用雙管甚至多管齊射提高命中率就更多了,比如下面這種鴨掌槍。



二戰後美國開始流行“齊射理論”,大意是不追求遠射程,而是在中距離上齊射用多個彈丸來增加命中率。這個齊射理論影響很大,產生了很多新穎的槍支,M16也可以說是這個理論的產物。雙管步槍自然也是其中的一種備選方案,直到現在還有不少廠商在做雙管步槍的研究。



缺點明顯,不如一管多彈

雙管步槍之所以沒有流行,主要是缺點太明顯:首先,重量、後座力都接近步槍的兩倍,可靠性卻只有一半。其次,齊射的兩發彈丸之間存在氣動干擾,尤其是超音速並排飛行的步槍子彈,激波干擾非常嚴重,精度自然無從談起。



另一種“一管多彈”的齊射方案更受重視:軍方要的是一次射擊打出多發彈丸,何必一定要2根槍管?於是上圖這種雙頭彈出現了,一前一後2顆彈頭,用普通槍就能發射,這種子彈進入了美國陸軍ACR先進步槍選型,實測性能並不理想,還有為步槍集束箭形彈,參考下圖是霰彈槍的集束箭彈,一槍打出去彈頭更多了,但這些彈的通病都在於減小了單個彈頭的質量,以致於存速差,中遠距離上威力精度都不行,最終美國人還是老老實實回到優化單彈頭單管步槍的路子上。


歷史小挖客


如果齊射,出膛時衝擊波和飛行彈道互相干擾,不合適。


老木100


不行,本身步槍射速和威力就夠了,你幹啥子要兩個管,子彈如流水一樣打出去,你背得動嗎?


灑家是道士


可行 不過市場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