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为什么有大批流民,甚至卖身为奴是一种“流行趋势”?

用户3222852378262


这个其实是两回事情。流民和卖身为奴很多时候没必然关系。

流民,因为失去土地,包括天灾人祸等,所以被迫离乡背井成为流民。

卖身为奴,

流民活不下去了,所以把自己卖身为奴好有口饭吃,这是一种情况,但是可不是你想卖身就卖身的,大户人家可不是什么人都收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也就是年幼的才会有人买,还得相貌端正。

在古代,最正常还是主动去卖身的,不是因为活不下去,而是希望有更好的生活。“宰相门前七品官”这个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个就是正常情况,普通人家就算有地有田,也就是活着,想春节吃顿肉都难,但是如果进去大户人家为奴,虽然人格尊严好像受损,但是生活水平立刻就上去了,可以参考水浒和红楼梦,其中很多高官显贵的家奴,生活水平比普通地主都好。

如果卖身的这家能出官员,那么必然会带着一些家生子也就是世代为奴的去上任,那其中比较有地位的奴仆可就开心了,门房有红包,管家有回扣,贴身的书童等能影响到官员还有各种贿赂可以收。如果官员权力大地位高,或者是那种世代为官,在当地势力庞大的,那地位较高的奴仆,还可以横行霸道借势,《红楼梦》里面,贾府的管家可是家有几百亩地,还有一些门面商行,几十间豪宅,自己家里还有几十个奴仆佣人的,最后甚至脱籍捐官,摇身一变成了县令了。

再比如说家奴中最高级的太监,其中优秀者可是权倾天下,甚至可以罢黜皇帝更换太子。譬如中唐的三任皇帝,都死于宦官之手。再比如魏忠贤等,更是赫赫有名。


丽江说书人


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 在特定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 明王朝贵族圈地之风愈演愈烈, 大批农民被逐出土地, 迫于生计, 不得不离乡背井, 成为流民。雇主处于比较有利、 拥有绝对权力、 强势的地位, 而城市流动人口处于不利、 无权、 弱势的地位。卖身为奴且成为“流行趋势”


环溪吉峰


康熙乾隆雍正时期,由于社会已经稳定,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各项税收增加,兵役、徭役都折钱上交,土地兼并在少数人手里,无地农民靠打长工,给地主当佃户过日子,逢上灾年就没法生活,只有向偏远山区移民,湖南、江西都向广东、福建大山移民,湖广向四川移民。我们大别山区的大都从江西九江沿长江支流巴水而上进入山区开荒砌田。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安顿下来。没找到的只能当流民了。没钱了只有卖儿卖女,嘉庆年大别山高山上都到处住满了人。容不了的继续往四川大山移民。当时交通不便,大山里的人们可以不交税、不服役。我太祖就是从江西移民辗转多处才在现在地方安顿下来的。


别山居士


权、钱、势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作威作福,大多数人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各自寻求求生之路,哪怕是亲戚朋友也相互践踏。这样是这个社会灭亡的前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