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农夫也疯狂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古代农耕社会农人总结的天气谚语。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技不发达,没有天气预报,而过去又以农业为主,主要靠天吃饭。

经过世代农人观察认为:进入三月份最怕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相反进入四月份最怕初一这天阴天下雨。

(注意这里指的是阴历三、四月份,古代没有阳历一说)。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俗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誠冬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原来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句子,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而在三月初七不下雨和四月初一下雨,这些还不算是最糟糕的天气,如果在农历四月十二的时候下雨了,那就表示这个四月份的雨水非常充足,在后期都会以阴雨天气为主,一直将要持续到小麦收割时,这样显然对于小麦收割是不利的。对于种植过小麦的农民来说,在后期的时候是最怕雨水的。在农历的四月份,冬小麦的生长也处于关键时候了,正是需要阳光的时候,如果雨水太多了,那小麦的授粉、成熟都会受到影响,而麦子长得不好,那么百姓自然就不容易吃饱饭了。

在农历的三月份为什么怕不下雨呢?这个时候是很多的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而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正好贯穿了整个三月份,春播农作物正是需要水分的,这样才能发芽、生长。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就表示整个三月份的雨水很少,而这对于春播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尤其是对麦子返青也不利。老话常说,春雨贵如油,就凸显了农历三月份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该播种的农作物都播种了,农民也不用担心出现干旱了,反而最害怕的就是出现连续的降雨天气。因为在农历四月份的时候,正好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了。立夏节气一到,温度升高了,雷雨天气也增多了。而这个时候如果降雨过多,那很容易就发生洪灾害。而这样不仅夏收农作物会受到影响,春播的农作物也最怕水淹了。毕竟在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收成就好,而天气不好,那收成就会受到影响。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如果农历四月初一降雨了,那后面的雨水比较充足。尤其是在农历四月十二日下大雨了,就表示后期的天气雨水多,这样对于夏收的麦子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也是古人在过去长期农耕经验的总结,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听村里的一些老人常说,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就是依靠这些来预测天气的,准确性还是蛮高的。农夫认为,虽然今天的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农民也不再完全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传下来的这些农谚,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至少在过去曾发挥过作用。今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明天就是立夏节气了,你家乡的天气如何呢?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哦,农夫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支持


乾坤书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许多老百姓都是靠着农耕为生。在古时那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所以对天气的好坏,降水的多少都非常的重视。经过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摸索,总结出来许多很实用的谚语,一直流传至今。



这其中有一句与农耕天气有关的谚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它是什么意思呢?

三月怕三七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里,农民最怕碰到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日这三天,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我国,农历三月是农耕播种的季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个时候,种田之人都非常渴望三月里的雨水。因为在三月下雨,对农民的意义非常重大,假若整个农历三月没有降雨的话,势必会影响耕种。种子播种之后,如果得不到雨水的灌溉,对种子的正常生长肯定是十分不利的,并且对农民当年的收成与生计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很有可能就会是颗粒无收。

因此,在整个农历三月中,下不下雨便成了他们最为担心的事,这就是“三月怕三七”的由来。



四月怕初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农历四月怕洪涝,如果初一下雨的话,那么在四月的一整个月里,连续阴雨天气的可能性极大,有可能产生涝灾,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

因为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该播种的作物基本已经播种完了,这个时候的气温开始回升了,并且也最容易出现持续的降雨天气。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如果在四月初一这天下雨了,那表示后面的雨水就很多。而这个时候雨水偏多,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持续的降雨天气,这样不仅会导致春播的作物被淹,甚至还会发生山洪灾害。

在我国,小麦的种植还是比较多的,如果四月份雨水太多太大,那小麦的生长就将受到影响,因此会大量减产,所以在民间就有了“四月怕初一”,这一说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总结出来的这些农谚,是人们在长期农耕劳作中,实践经验的总结,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主要就是依靠这些来农谚来预测天气的。虽然到了现代,农民已经不再都是靠天吃饭了,但是古人流传下来的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就此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感谢您顺手关注点赞。


李易阳风水命理


对于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农村俗语究竟是啥意思?其实这是农民在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当中总结出来关于天气情况的农村俗语,也就是说的农历3月份最怕逢期的日子,这三天农历的4月份最怕初一的这一天。究竟为什么农民最怕这4天的时间呢?里面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三七”是什么意思?这个37的意思就是指的农历的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的时间。3月4月是指的农历的3月4月,并不是指的我们所说的阳历的3月4月。初一也就是指的农历的四月初一了。

每年的3月4月都是人们最忙的时候,也就是农民抢种抢收的时候,因为天气会逐渐的变暖,对于一些植物开始发芽开花结果,对于越冬的农作物开始拔节、抽苔、开花、结果。用农村一句俗语来说:“二月清明花不老,三月清明老了花。”从这句俗语里大家就可以了解了,3月的天气是多么暖和了,人们就开始忙着种庄稼了,毕竟已经到了春暖花开,桃花满山的时候。


在农历3月一般到了清明节前后,这样人们在种庄稼的时候必须要多一点雨水,否则干旱的天气是不能够种庄稼的。所以农民最怕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话就能够种好庄稼。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就盼着到十七下雨,十七不下雨,就盼着到二十七这一天下雨,结果要都不下雨的话就是非常的害怕的,因为没有雨水种庄稼都难呀,毕竟春雨贵如油。毕竟过去人民靠的主要是天下雨才能够种庄稼,如果天不下雨的话,没有现在的这么好的水利设施,可以进行灌溉种庄稼。

到了农历的4月份就是谷雨节气的前后,这个时候的天气非常的暖和,而且雨水也非常的多,毕竟暖湿气流和冷湿气流互相交替碰撞的时候。而且在谷雨前后基本上是越冬的农作物小麦、油、豌豆等农作物开花的季节,这时候这些农作物有的属于风媒花。如果说遇到了大雨的天气就会使得花授粉比较的少,造成了颗粒不饱满,甚至瘪粒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到了农历的四月初一农民就最怕会下雨的,一旦这一天下雨有可能整个4月都会下雨。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气候决定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向北移,毕竟南方这个时候属于梅雨季节。



总之,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大家就明白了这句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了。而对于这句属于农民的两怕,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天气的状况,3月被期盼着雨水多一些好种庄稼,4月份儿期盼着雨水少一些利于农作物开花授粉。所以一些俗语从表面上不好理解,但是其寓意深刻,主要是用这样比较内涵深奥的俗语让人们更能够记住这些俗语,也是为了朗朗上口记得住,所以在总结这种天气状况的时候,期间省略了好多的词语。这就是我国的农耕文化的瑰宝,这也就是我国农村文化的精髓,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些农村属于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是极其有利的。


三农一姐


中国农村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时令节气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村对于一年气候轮回变化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旧时农村是没有天气预报一说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完全靠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虽然不能说很准,但是也八九不离十,那么“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三七?三七指的就是进入三月份以后(指的是阴历三月,非阳历三月)的三个日子。

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么农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春旱来临了。因为在这三个日子的前面一个节气是清明,后面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正好是春回大地,抢播抢种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雨水,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响。有人会问,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里,中国农民是如何精准判断出这样的日子的呢?答案是两个字:经验。中国农民数百年来反复不断地观察,最终有了这么精准的判断。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三月的三个日子,农民们盼下雨的话,那么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为如果四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整个春天都将会是无尽的雨季,对于春耕来说,简直就是无尽的灾难。

种子播下去,既不能没有水,但是也不能水太多,在看天吃饭的旧时农村,水多水少都成了农民们的心头大患。但是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过去农村一旦有什么气候变化,农民们可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不比现在,我们现在在农村普遍修建了水库,雨季来临时储水,旱季来临时放水,从而改变了过去中国农民完全靠天吃饭的习惯。特别是像三峡这样的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改变的已经不是一县一村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为保证江南粮仓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没有了饭吃,如何才能搞得好经济建设呢?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时代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现代化的农业结构正在出现。

过去农民往往会害怕一些特定的日子,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判断出气候是否出现了异常。但是现在他们不用怕了,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我们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这在过去,往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但是我们现在不怕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应对任何不利天气的影响。所以说,农村谚语中很多关于时令节气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些过时了,它代表的只是旧农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新农村生活。


小小嬴政


我想说,人呐,没有那个岁数,他还真知道的不多。回答问题若一味的凭猜怎能让观众学到知识?

此题讲的全是避讳下雨日,怎可把三七说成是盼雨日呢?

此语的概况是和九月九至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或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一样的对应道理,且都存在时间对应观念。

三月里,农人最怕三七日下大雨,三七为当月三旬下雨旬头,三月里哪一天下雨都不怕,就怕下到下雨旬头上。

三月是要雨,但不可过多。有一场透墒雨麦子即可丰收了。俗语说麦喜八,十,三场雨,从种上到收不需雨多,只要有三场透墒雨便可解决问题。三月下一场雨,一是可供麦子打饱灌浆,二是可供农人造场打麦。至于春种,菜已种完了,而谷子,棉花等只要清明与谷雨之间下一场雨即可解决问题。所以三月里是不需要雨水多的。

三月里,一场雨足矣。晴天越多越好,麦子最需要此月的光照时间:拔节快,灌浆需日温而有利于四月初的小满。三月里无论雨下到哪个七上,都是下雨旬头,容易产生连阴雨天,不利于麦子的灌浆,授粉与饱满,甚至会连阴到四月里,对小麦会产生一定的病害,倒伏和减产。

四月怕初一。民间俗说:大月怕初一,小月怕初二。每月的初一或小进的初二若下雨,前半月必无好天。而每月的十五若下雨,后半月必无好天,这是千年验证之俗。但其它月的初一十五下雨并不可怕,因为不太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四月则不同。因四月麦子不需要雨水了。若初一下雨,前半月无好天,麦子小满打饱和坐面粉实受影响。所以初一下雨最不吉利。但初一只主前半月,不会产生绝收,尚不可怕。怕就怕在四月八与四月十二上。因为四月八多为小满节前后,但民间视四月八和十二为小满下雨旬头日,此二日最可怕。但初八尚可。主一旬连阴雨。但十二则主一月连阴雨。民间俗语叫初八下不可怕,就怕四月十二下。俗说十二雨湿老鸹毛,麦从水里捞,即是十二是个下雨旬头,且主一月。是说连阴雨不亭,麦也收不成,田块易积水,收割难,拉着难,打场难而安秋更难。是以农人最盼三月三七和四月初一初八十二天晴啊!


福自福地來wjf


单看这两句或许有些朋友还看不懂。这句俗语完全版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俗语是我们中国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处世经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有很多俗语都是说的农耕经验,而跟农耕联系最多的自然便是天气了。

其实看完这一整句,我们单从“下”这一字就不难看出他们怕的是下雨。

为什么说是雨而不是雪啊什么的呢?有两方面,一是下雪的时候田里不会种什么庄稼,二是三月、四月已经过了下雪的日子了。

言归正传,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呢?一句句来分析。

三月怕三七:

“三月”便是指三月份,“三七”指的是三月份里的三个日子,即初七、十七、二十七。

至于“怕”是怕这三个时间不下雨,如果这三年都不下雨的话就说明这个月就是旱月,会影响庄稼的收成。

如果三月初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得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

四月怕初一:

农历四月就和三月相反了,这个时候反倒不希望再下雨了,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怕四月初一下雨。

因为农历四月已经接近立夏了,这个时候正是农作物快速成长的阶段,需要大量的阳光。

如果下雨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到农作物了。

现在大部分人可能对这些俗语没什么概念了,可这些毕竟是一代一代的经验所得,有时候还是蛮灵的。


千古君


俗话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估计有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下面就来告诉你。

三月怕三七,就是三月七日、三月十七日和三月二十七日这三天,为什么是这三天呢?因为三月正是农耕播种的季节,农民最盼望的是什么?对,春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就是农民对春雨渴望的写照。但是三月份下雨在北方确实不容易。但三月不下雨就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特别是在以前缺水,不下雨,对一年的收成必有影响。

为什么说三月怕三七,三七也就是指的是三月,怕三月不下雨,三七代表是整个三月。三七不下雨,就是三月不下雨。三月不下雨是农民关心的事,三七只是用来起加强的作用,强调是三月份。

至于四月怕初一呢?三月怕不下雨,但到了四月份,虽然不担心不下雨),相反,四月份农民怕的是下雨,从四月初一就开始下雨,对农民来说反而是沒利很的。

因为四月份是麦子生长的关键,最需要的是光照,有了充足的光照,长势就好。但下雨,而且是绵绵细雨,麦子就长得不好,百秋季收成肯定不会好。

这在以前,是靠天吃饭,三月、四月下雨与不下雨对农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现在科技水平提高了,农民是靠科技吃饭,基本上是旱涝保收了。


D东哥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这是古人总结的一句天气方面的农谚,其完整的句子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估计大家听了完整的俗语,对其意思也猜到了五六分了。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的三月份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这三天不下雨,而到了农历四月份的时候,就担心在四月初一的时候下雨。

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类似的还有“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四月初一雨,农家要受苦”,表达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三月为什么怕三七?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个月干旱的可能性就较大,这三天恰巧将农历三月分成四个部分,深刻含义就是农历三月怕干旱,要适当下雨才能保证收成。农谚“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三月初一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要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由此可见,三月下雨还是蛮重要的。

为什么说“四月怕初一”那又是什么意思呢?农历四月初一一到,说明我们的“立夏”节气就要来到了,而今天5月6日正是“立夏”节气农历四月初二,“立夏”来了就代表着夏天也来临,这就告诉农民朋友不会在有冷空气袭击我们的农作物了,而且四月份开始我们种植的农作物也在加速的成长,同样这段时间农作物需要大量的阳光,不需要太多的雨水,如果这段降水连连对农作物会产生影响外,对北方地区后期有可能会出现干旱现象,但要是“立夏”今天阳光明媚接下来的天气便会风调雨顺。

不过这些农谚其实是有着一定的地区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用这种说法,有些地区在立夏时节,对于雨水还是非常渴求的,因为如果雨水不好的话,土壤墒情不佳,就无法播种!





小强的精彩生活


在过去,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人们最大的祈盼。为此,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农耕文化,并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农事谚语。

比如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句俗语,就是根据农历三四月间雨水的多少,对田间作物收成好坏所作的一个预判。

01.先谈谈“三月怕三七”是什么意思?


农历三月中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以及“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农谚就是告诉人们,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此时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而紧跟雨水其后的谷雨呢?望文生义即为“雨生百谷”之意。

古人云:“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这时节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极需雨水滋润,与作物生长收成密切相关,以致有了“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儿。


谷雨的天气最主要的特点多雨,对于田间谷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说春雨宝贵,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农谚有道:“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等等,恰好应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因此,所谓的“三月怕三七”,并不是指的哪一天,而是对三月间清明后到谷雨期间的一个界定。


因为这时农作物是非常需要雨水的,若天气异常,雨水稀少,势必会会影响耕种和作物生长。由此可见,人们对春雨渴盼的迫切心情。

为此,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中还有“春雨一滴滑如油”的记载。

02.那么,“四月怕初一”又有何道理呢?

农历四月第一个节气是继谷雨之后的立夏。而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古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这时候,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而此时的南方地区呢,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大忙季节。

人们根据往年气候经验,四月初要是下雨的话,很可能会阴雨绵绵,而此时田间的作物却不需要大量的雨水了,正当阳光普照下,转化光合作用快速生长之时。

尤其是冬小麦不久就要收割了,若雨不停歇地下,收成可能会受影响。

对此,农谚也有描述:“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还有“立夏晴,好年成、立夏落,炒破锅”的说法儿。


由此可见,雨水不可或缺,但也要顺应农作物生长才好。

当然了,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成为老黄历了。

人们再也不会有什么“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担忧了,因为现代化的水利实施,足以保证农作物的用水需求。

不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仍是人们的美好期盼,这点儿是什么时候也不会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