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唐朝的統治者李氏家族是鮮卑化的漢族人,也流有胡人的血脈,因此他們的習性裡帶著對武力的熱愛,對騎射的追捧。唐朝建立之前,靠的也是四處南征北戰才能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勝出,因此

唐朝對於武力的崇拜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再加上唐王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各種文化都能在唐朝健康發展,於是這股從王室發起的軍功崇拜文化就此在唐朝生根發芽,並且為武廟的建立開了先河。

一、唐朝武廟最早起源於個人對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廟,設立“十哲”,漢代將領張良為陪祀,安史之亂爆發後,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

姜尚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在武王伐紂時出謀劃策,幫助武王滅絕商湯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沒。

因為周武王分封時將齊地分給了他,齊國稱他為太公,因此才有了姜太公這個名號。唐朝武廟的來源正是出自於對於姜太公的個人崇拜。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雖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姜太公進行立廟祭祀的事件,但是那時的祭祀只是個人或者部分群體的行為,遠遠不及作為唐朝國家層面的祭祀大事的重要程度。

在唐朝早期,對於姜太公的崇拜也只是個人行為,而祭祀時涉及到姜太公,也只是因為他作為股肱之臣隨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身旁,屬於在祭祀先王時不可冷落的配角。

但是由於唐太宗對於姜太公的崇拜,在貞觀年間,他下令將其移出周王祠,並在當年他垂釣的地方立祠修廟。

儘管這是皇帝的旨意,但是仍然是皇帝的個人行為,和國家祭祀完全無關。等到唐中宗時期,他下令在洛陽和長安都建立太公廟,這是唐朝第一次在國都建立太公廟。在唐玄宗時期,已經演變成都城、洛陽和各個都城都需要配置一個太公廟。

在《新唐書》曾記載開元時期太公廟的情形

“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宣。出師命將,發日引辭於廟。仍以古名將十人為十哲配享。”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唐朝太公廟的配置,漢代將領張良乃是陪祀,仿照孔廟也選出古代十位有名的將領作“十哲”。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和文廟孔廟的祭祀禮儀已經趨同,並且將領在發兵出征之前,必須辭別太公廟。這就已經在軍事層面上將太公廟的祭祀活動看作最高的宗廟禮儀。

之後大唐國禮《大唐開元禮》編修完成之際,唐玄宗下令將太公廟祭祀提升至國家祭祀,完善了國家的祭祀制度,以表示國家文武並重之意。

這標誌著武廟祭祀制度開始形成,武廟祭祀作為最高層次軍功祭祀開始走進歷史舞臺。之後武舉人在參加考試之前必須祭拜太公,和儒生祭拜孔夫子一樣,通過規定來引領未來即將成為武將的舉人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時,唐朝朝廷遲遲不能平息叛亂,朝廷上下需要安撫人心,同時也迫切地希望得到軍事上的支持和鼓舞,因此唐肅宗下令將姜太公冊封為“周成王”,和早在玄宗時就已經曾封為“文宣王”的孔子相對應,將太公廟改為周成王廟,歷史上稱之為“武廟”,這就是武廟這一名稱的開始使用。

孔子就是“文聖”,姜太公就是“武聖”,兩個宗廟的祭祀儀式也大致相同,表現國家文武並行之道。而在武廟當中陪祀的“十哲”都是歷史上的立過赫赫戰功的將領,但是各個時期的將領都不盡相同。

二、儒家思想在唐朝作為主流思想,在太公廟改為武成王廟之後,武廟受到打擊,最終武廟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張良

因為自漢代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方針使得儒生一直是朝廷裡的一大中堅力量,因此在唐肅宗下令將太公廟改為武成王廟時,儒家學士們感到了威脅,覺得需要維持儒學的正統地位,於是當時擔任太常太卿的於休烈予以反對,懇請皇帝收回成命。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在《新唐書》中記載了他當時反對的理由

“秋享漢祖廟,旁無侍臣,而太公乃以張良配。子房生漢初,佐高祖定天下,時不與太公接。古配食廟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誼無配享。請以張良配漢祖廟。”

雖然當時於休烈官位甚高,而且那個官職對於立法制度也十分有話語權,但是當時正值多事之秋,並且國家正是需要強盛武力的時候,因此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相反第二年唐肅宗甚至提高了武廟祭祀的規格。

等到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結束之後,武力的需求開始下降,太公廟德不配位的話題再次重新出現在朝堂之上。

在唐德宗期間,一批大臣表示太公廟裡的“十哲”和太公之間並沒有任何的師徒關係,這和孔子廟裡的“十哲”則大不相同,因此要求撤銷這些武將“亞聖”的稱號,武廟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張良。

為了平息文官們的憤懣,因此唐德宗作出了妥協,採納了儒家朝臣們的意見。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在兩年之後,關於武廟的爭議話題又再度重提,並且這次反對武廟的力度比上一次要大得多。這次文臣們的要求是去除姜太公武成王的稱號,仍然稱其為太公。

因為他們認為姜太公只是兵家將領,不足以稱王,和孔聖人相提並論。另一部分大臣則表示,姜太公乃是殷朝的官員最終卻投奔了周朝,此等懷有二心之人如何堪稱天下的武聖,恐怕重用太公武廟會招致天下忠義之士的不滿,甚至有些官員要求廢除武廟祭祀的制度。

雖然也有武臣表示太公乃是追隨大德大義,並且文武乃是出自同宗,無需分出個高下。但是由於文臣群情激昂,武將們也不肯答應,最終唐德宗還是採納了第一個更為溫和的上諫,將武成王的稱號摘除,將武成王廟改為太公廟,並且把太公廟的祭祀規格下降了一級。

這次的文武爭鬥不免有幾分文臣們想要打壓武臣的嫌疑,同時武廟祭祀和武將乃是一體的,因此武廟的地位也因此有所下降。

等到唐朝末期,唐朝皇帝將都城遷到了洛陽,同時再度提高了武廟的規格和給予太公武成王的稱號,但是那時的唐朝已經的風燭殘年,怎麼談何振興武宗。

三、在唐朝時期,為何姜太公會被推上高潮?以至於發展到為他立太公廟

關於姜太公被唐朝崇拜的原因可能有兩點原因。第一因為道教的創立者老子姓李,而唐朝的皇室都姓李,因此唐朝皇室便極度推崇道教,想要神化自身和祖先。而姜太公則被視為是道教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因此李朝的人崇拜姜太公。

第二項原因就是姜太公是第一個輔佐君王登上皇位的了不起的人物。他兵法用得出神入化,但同時也是謀略大師。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他並不僅是仰仗著行兵打仗在西周獲得如此地位,不僅僅侷限於帥才,同時更加是一位了不起的軍師,還可以輔助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

其實中國人一直就比較崇拜這樣的人物,因此諸葛亮才會得到那麼多人的喜愛,但姜太公要遠遠高於諸葛亮的地位,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首位這樣謀略型的人物。

而且姜太公還是中國兵法的鼻祖,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評價道

“後世之言 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這意為後世人們的兵法全部都是來源於姜太公。根據《隋書》記載,姜太公所寫的兵書多達數十種。在《新唐書》中曾經寫道

“貞觀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磴溪立廟。”

這就表明一開始姜太公立廟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在兵法之上的成就,隨著唐朝人對韻姜太公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於他的才能更是讚歎不已,這份個人崇拜不斷地加強,再因為皇室對於姜太公的推崇和戰亂的危機,才使得對於姜太公的崇拜不斷攀升,最終直至頂峰,使之稱王立宗祠。

太公廟雖然一直有爭議,但是姜太公的地位總的來說,並沒有什麼動搖。但是其座下的十哲變動就十分頻繁。

十哲中的“亞聖”是張良,他的地位沒有太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相傳張良習得“太公兵法”,在後世看來是直接繼承了太公的衣缽,並且發輔佐了漢高祖劉邦繼承大統,因此不那麼遭人非議。

諸葛亮也是一樣,因為他輔佐了蜀國劉備,最終使得他登上皇位。這兩位都是謀略型人才,因此更加得唐朝人的青眼有加。

從“個人崇拜”到“立太公廟”,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與武廟建立

而像之前的白起、韓信等曾經位於十哲但是後來被刪除的人物,就是因為他們不過是帥才,只會行兵打仗,對於治國理政則是不大靈通。在唐朝人心中,只要稱得上是經國之才、國之棟樑的謀略型人才,輔佐帝王千秋大業的才能位於十哲之列。

之後的宋朝在十哲人選上,比唐朝還多了一個考慮因素,那就是道德因素,因此像白起這種坑殺了趙軍四十萬的殺將是萬萬進不了十哲的。

參考歷史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