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唐朝的统治者李氏家族是鲜卑化的汉族人,也流有胡人的血脉,因此他们的习性里带着对武力的热爱,对骑射的追捧。唐朝建立之前,靠的也是四处南征北战才能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胜出,因此

唐朝对于武力的崇拜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再加上唐王朝是一个开放的王朝,各种文化都能在唐朝健康发展,于是这股从王室发起的军功崇拜文化就此在唐朝生根发芽,并且为武庙的建立开了先河。

一、唐朝武庙最早起源于个人对太公的崇拜,起初建立太公庙,设立“十哲”,汉代将领张良为陪祀,安史之乱爆发后,武庙祭祀作为最高层次军功祭祀开始走进历史舞台。

姜尚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他在武王伐纣时出谋划策,帮助武王灭绝商汤以及建立西周王朝,功不可没。

因为周武王分封时将齐地分给了他,齐国称他为太公,因此才有了姜太公这个名号。唐朝武庙的来源正是出自于对于姜太公的个人崇拜。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姜太公进行立庙祭祀的事件,但是那时的祭祀只是个人或者部分群体的行为,远远不及作为唐朝国家层面的祭祀大事的重要程度。

在唐朝早期,对于姜太公的崇拜也只是个人行为,而祭祀时涉及到姜太公,也只是因为他作为股肱之臣随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身旁,属于在祭祀先王时不可冷落的配角。

但是由于唐太宗对于姜太公的崇拜,在贞观年间,他下令将其移出周王祠,并在当年他垂钓的地方立祠修庙。

尽管这是皇帝的旨意,但是仍然是皇帝的个人行为,和国家祭祀完全无关。等到唐中宗时期,他下令在洛阳和长安都建立太公庙,这是唐朝第一次在国都建立太公庙。在唐玄宗时期,已经演变成都城、洛阳和各个都城都需要配置一个太公庙。

在《新唐书》曾记载开元时期太公庙的情形

“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太公庙的配置,汉代将领张良乃是陪祀,仿照孔庙也选出古代十位有名的将领作“十哲”。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和文庙孔庙的祭祀礼仪已经趋同,并且将领在发兵出征之前,必须辞别太公庙。这就已经在军事层面上将太公庙的祭祀活动看作最高的宗庙礼仪。

之后大唐国礼《大唐开元礼》编修完成之际,唐玄宗下令将太公庙祭祀提升至国家祭祀,完善了国家的祭祀制度,以表示国家文武并重之意。

这标志着武庙祭祀制度开始形成,武庙祭祀作为最高层次军功祭祀开始走进历史舞台。之后武举人在参加考试之前必须祭拜太公,和儒生祭拜孔夫子一样,通过规定来引领未来即将成为武将的举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方向。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朝廷迟迟不能平息叛乱,朝廷上下需要安抚人心,同时也迫切地希望得到军事上的支持和鼓舞,因此唐肃宗下令将姜太公册封为“周成王”,和早在玄宗时就已经曾封为“文宣王”的孔子相对应,将太公庙改为周成王庙,历史上称之为“武庙”,这就是武庙这一名称的开始使用。

孔子就是“文圣”,姜太公就是“武圣”,两个宗庙的祭祀仪式也大致相同,表现国家文武并行之道。而在武庙当中陪祀的“十哲”都是历史上的立过赫赫战功的将领,但是各个时期的将领都不尽相同。

二、儒家思想在唐朝作为主流思想,在太公庙改为武成王庙之后,武庙受到打击,最终武庙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张良

因为自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方针使得儒生一直是朝廷里的一大中坚力量,因此在唐肃宗下令将太公庙改为武成王庙时,儒家学士们感到了威胁,觉得需要维持儒学的正统地位,于是当时担任太常太卿的于休烈予以反对,恳请皇帝收回成命。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在《新唐书》中记载了他当时反对的理由

“秋享汉祖庙,旁无侍臣,而太公乃以张良配。子房生汉初,佐高祖定天下,时不与太公接。古配食庙庭,皆其佐命;太公,人臣也,谊无配享。请以张良配汉祖庙。”

虽然当时于休烈官位甚高,而且那个官职对于立法制度也十分有话语权,但是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并且国家正是需要强盛武力的时候,因此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相反第二年唐肃宗甚至提高了武庙祭祀的规格。

等到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结束之后,武力的需求开始下降,太公庙德不配位的话题再次重新出现在朝堂之上。

在唐德宗期间,一批大臣表示太公庙里的“十哲”和太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师徒关系,这和孔子庙里的“十哲”则大不相同,因此要求撤销这些武将“亚圣”的称号,武庙中只可以供奉姜太公以及张良。

为了平息文官们的愤懑,因此唐德宗作出了妥协,采纳了儒家朝臣们的意见。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在两年之后,关于武庙的争议话题又再度重提,并且这次反对武庙的力度比上一次要大得多。这次文臣们的要求是去除姜太公武成王的称号,仍然称其为太公。

因为他们认为姜太公只是兵家将领,不足以称王,和孔圣人相提并论。另一部分大臣则表示,姜太公乃是殷朝的官员最终却投奔了周朝,此等怀有二心之人如何堪称天下的武圣,恐怕重用太公武庙会招致天下忠义之士的不满,甚至有些官员要求废除武庙祭祀的制度。

虽然也有武臣表示太公乃是追随大德大义,并且文武乃是出自同宗,无需分出个高下。但是由于文臣群情激昂,武将们也不肯答应,最终唐德宗还是采纳了第一个更为温和的上谏,将武成王的称号摘除,将武成王庙改为太公庙,并且把太公庙的祭祀规格下降了一级。

这次的文武争斗不免有几分文臣们想要打压武臣的嫌疑,同时武庙祭祀和武将乃是一体的,因此武庙的地位也因此有所下降。

等到唐朝末期,唐朝皇帝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同时再度提高了武庙的规格和给予太公武成王的称号,但是那时的唐朝已经的风烛残年,怎么谈何振兴武宗。

三、在唐朝时期,为何姜太公会被推上高潮?以至于发展到为他立太公庙

关于姜太公被唐朝崇拜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原因。第一因为道教的创立者老子姓李,而唐朝的皇室都姓李,因此唐朝皇室便极度推崇道教,想要神化自身和祖先。而姜太公则被视为是道教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因此李朝的人崇拜姜太公。

第二项原因就是姜太公是第一个辅佐君王登上皇位的了不起的人物。他兵法用得出神入化,但同时也是谋略大师。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他并不仅是仰仗着行兵打仗在西周获得如此地位,不仅仅局限于帅才,同时更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师,还可以辅助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其实中国人一直就比较崇拜这样的人物,因此诸葛亮才会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但姜太公要远远高于诸葛亮的地位,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这样谋略型的人物。

而且姜太公还是中国兵法的鼻祖,司马迁曾经在《史记》中评价道

“后世之言 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这意为后世人们的兵法全部都是来源于姜太公。根据《隋书》记载,姜太公所写的兵书多达数十种。在《新唐书》中曾经写道

“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磴溪立庙。”

这就表明一开始姜太公立庙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兵法之上的成就,随着唐朝人对韵姜太公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他的才能更是赞叹不已,这份个人崇拜不断地加强,再因为皇室对于姜太公的推崇和战乱的危机,才使得对于姜太公的崇拜不断攀升,最终直至顶峰,使之称王立宗祠。

太公庙虽然一直有争议,但是姜太公的地位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动摇。但是其座下的十哲变动就十分频繁。

十哲中的“亚圣”是张良,他的地位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相传张良习得“太公兵法”,在后世看来是直接继承了太公的衣钵,并且发辅佐了汉高祖刘邦继承大统,因此不那么遭人非议。

诸葛亮也是一样,因为他辅佐了蜀国刘备,最终使得他登上皇位。这两位都是谋略型人才,因此更加得唐朝人的青眼有加。

从“个人崇拜”到“立太公庙”,分析唐朝太公崇拜思想与武庙建立

而像之前的白起、韩信等曾经位于十哲但是后来被删除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不过是帅才,只会行兵打仗,对于治国理政则是不大灵通。在唐朝人心中,只要称得上是经国之才、国之栋梁的谋略型人才,辅佐帝王千秋大业的才能位于十哲之列。

之后的宋朝在十哲人选上,比唐朝还多了一个考虑因素,那就是道德因素,因此像白起这种坑杀了赵军四十万的杀将是万万进不了十哲的。

参考历史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