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做事顧全大局,才能避免脣亡齒寒

文章由【易論】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

《易經》:做事顧全大局,才能避免唇亡齒寒

在事物之中存在著這樣一種關係,就是相互交織的複雜體,我們總以為事情是單方面的,但是事情的潛在層面,有很多相互交織的脈絡。其中一方有動靜,另外一方也會跟著動。

就好像漁夫住在湖邊,靠抓魚為生,如果魚少了,漁夫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這就叫: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六三:觀我生進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六三爻辭,觀察親族的思想行為,從而決定為政的措施究竟是進還是退。

在《象傳》之中說“觀察親族的思想行為,從而決定為政的措施究竟對不對”,並未失去用人為政的正當。

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觀察全面,沒有客觀的角度審視就沒有發言權,沒有把握就不能貿然行動。

做大事之前,首先要客觀審視自我,然後才能做出理智的決定,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因為衝動而犯原則性的錯誤。

《易經》:做事顧全大局,才能避免唇亡齒寒

很多人在生活中總是不善於觀察,不懂得從客觀角度來審視自我,這是大多數人常犯的錯誤,很多時候,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牽扯的關係。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頭驢和一匹馬,同時拖著東西遠行,它們穿越沙漠去運送貨物,走在路上的時候,主人特別心疼馬,因為這匹馬是他花了重金買來的,他就把馬身上的貨物都放在了驢子身上。

驢子就說:“我都難以忍受了,就讓馬幫我分擔一點吧。”

這個時候主人沒有搭理驢子,繼續往前走,過了很久之後,驢子就因為體力透支累死了,主人沒辦法,就把驢子身上的貨物放到了馬的背上,後來馬也被累死了。

這個故事淺顯易懂,就是告訴我們“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

《易經》:做事顧全大局,才能避免唇亡齒寒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當初馬替驢子分擔了貨物,那麼結局可能就大不相同,很多時候利益是相互的,給別人留一條路,也是給自己留一條路,成全別人也是成全自己,這叫顧全大局的大格局智慧,也能避免我們犯很多錯誤。

不管做什麼樣的事情,看的遠一點,看的廣一點,從全局來考慮,危害別人的事情也不能做,不要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多關心一下別人,也是間接幫助了自己。

在春秋時期,晉國想要攻打虢國,這個時候想借路從虞國路過,就送了很多金銀珠寶給虞國,虞國的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珍貴寶物,特別開心,聽說要從自己國家借路,也不加思索就答應了。

虞國的大臣聽了這件事情之後,就說:“這件事情要多考慮一下,不能答應借路的事情,我們和虢國是近鄰,唇齒相依,相互依存,萬一晉國的軍隊滅了虢國,回來的時候也把我們國家滅了怎麼辦?”

這個時候虞國國君就說:“人家晉國是大國,專程來送金銀珠寶給我們,我們能不答應嗎?”

這個大臣見自己的國君鼠目寸光,就連聲嘆氣,果不出所料,晉國軍隊在消滅了虢國之後,班師回朝途中,把迎接晉軍的虞國也滅了。

《易經》:做事顧全大局,才能避免唇亡齒寒

這個故事的結局就是咎由自取,有的時候要擴大自己的格局,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困擾,最後才能讓自己得以保全。

不能僅僅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認為別人的事情和自己無關,事實上,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

如果你自己做事太自私,最終將會自取滅亡,所以也要替別人著想,以更好的格局來處事,才是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