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臺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祕密-金沙遺址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某房產開發集團正利用兩臺挖掘機進行現場施工,卻不想挖出了沉睡了 3000年之久的遺蹟——沙遺址,此次考古發現可謂“一醒驚天下”。

  金沙遺址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也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更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

兩臺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秘密-金沙遺址

  金沙遺址的重大發現,將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向前推進了 700年左右。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相當令人振奮,其玉戈、玉玻的出土更是表明,金沙文化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存在某種深刻聯繫。然而如此重要的金沙城,為何歷史上卻沒有相關文字記載?或許,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找到答案。

  敲醒沉睡的“金沙”

  據相關史料記載,秦惠王后元十四年,秦國大夫與蜀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成都城,這一年,被後人定為成都城的誕與之年。其商業街出土的大型船棺,成為開明蜀國在成都城區的重要標誌。

  金沙遺址已經清理出來的10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銅器、石器和象牙器,還有數量龐大的象牙和陶器等。其中金器類文物數量有30多件,具體有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除了金面具造型與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在風格造型基本一致外,其他的則為金沙所特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太陽神鳥金飾,此金飾於2005年8月16日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不久,繡有太陽神鳥金飾圖案的蜀繡製品更是搭載神舟六號飛船隨同宇航員一起遨遊太空。出土的玉器文物與銅器文物各400多件,石器文物170多件,象牙器文物僅有柱狀形象牙器這一類,但數量也達40多件。同時,出土的象牙數量可觀,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陶器。

兩臺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秘密-金沙遺址

  這些文物所處時代,絕大多數屬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只有少部分屬於春秋時期,這些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據考古專家鑑定分析,這1000多件文物大部分都屬於具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該是當時蜀地最高統治階層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風格與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差異,但也有相似性,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年代或遺存性質不同,相似性則表明金沙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

  金沙遺址重大發現,再次改寫成都歷史和四川古代史。它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珍貴資料,把成都建城史推進700年左右——由距今2300年推進至3000年以前。

  蜀都的“太陽神鳥”

  2001年2月25 0±午10時許,經過長達十多天的考古挖掘,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一件非常特別的金飾——“太陽神鳥”被挖掘岀土。

兩臺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秘密-金沙遺址

  太陽神鳥的出土純屬巧合,出土過程也相當曲折。剛出土的時候,金飾被揉成一團,在考古工作者嚴謹認真地記錄之後,金飾被小心地復原展開,上面刻劃的“太陽”和“鳥”的圖案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同時還出土了大量金器和玉器,這足以證明此金飾極有可能是古蜀國作為祭祀禮儀用的法器,是當時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時遺存下來的寶物。

  關於“太陽神鳥”,當地還盛行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古蜀國有一個叫金沙的神奇部落,那裡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部落充滿祥和與安寧。可是有一天,太陽消失了,整個金沙瞬間陷入黑暗之中。人們趕緊請來部落裡的四大長老,希望他們能尋回太陽。第一天,四大長老來到了一片森林,月亮出現在了他們面前,月亮給了他們一個盒子,並告訴他們:“太陽是被大巫師抓走的,要想找回太陽,就必須打贏大巫師,當你們碰到大巫師的時候,就拿出月亮寶盒,它會幫助你們打敗巫師的。”說完,月亮就不見了。第二天,四大長老翻到了一座高山上,這次他們又看見了星星,星星拿岀布袋子送給他們,並讓他們在打開月亮寶盒之前打開它。說完,星星也不見了。

  到了第三天,他們來到了金沙河邊,發現大巫師和太陽就在那裡,他們立刻打開星星給的布袋,兩道強烈的金光瞬間射向大巫師的眼睛,大巫師被金光剌得睜不開眼。緊接著,四大長老打開月亮寶盒,只見四條金繩立馬出現在了他們的手上。他們拿著金繩從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方向朝大巫師扔了過去,大巫師被金繩困住,任憑他怎麼掙扎也無法動彈。

  最後,大巫師被制服,太陽得救,四大長老為了保護好太陽不再讓其受傷害,幻化成四隻美麗的太陽神鳥,時時刻刻守護著太陽。太陽也發出十二道金光,照耀在神鳥身上。金沙人為了紀念四大長老,於是雎刻出了 “太陽神鳥”金箱,並製作大量金器、玉器、銅器隨之一同埋入土裡.

  讓後代子孫銘記這段歷史。

  “太陽神鳥”金箝飾外徑12.5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0.02釐米。

  形狀為圓形,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外層圖案為4只飛鳥手足相連,圍繞著太陽旋轉飛翔,中心的太陽則向四周噴射出12道光,體現了古蜀國精湛的工藝技術水平。

  金箔中有4和12這一數字組合有其寓意。處於外層的4只逆向飛行的鳥代表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輪迴轉變,內層的12道等距離分佈的象牙狀弧形旋轉芒紋則代表一年12個月週而復始。同時,中間旋轉的火球,象徵著太陽。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關於太陽的故事不少,大量的考古資料也證實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對太陽崇拜的習俗。他們認為太陽運動需要藉助於鳥的飛行,所以古人常常把太陽和鳥聯繫在一起。比如出土於河姆渡遺址中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還有滿城漢墓出土的鳥銜太陽銅燈等。在出土的跟太陽崇拜有關的文物中,“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當屬最上乘之作,其線條優美流暢、構圖精巧嚴謹,寓意深刻、韻味十足,是中國古代人民深刻的哲學宗教思想與高超智慧的結晶。

  自古太陽代表陽性,月亮則代表陰性,古人講求陰陽相調。所以,考古專家們猜想,如此精美的太陽神鳥金飾應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圖案的組成部分。如果這一猜想正確,那與太陽神鳥相對應的陰性飾品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中有相關文字記載。古人往往將月亮與某些生命體相聯繫。例如《淮南子》,中就有“月中有蟾餘”,“託身於月,是為蟾蛛,而為月精”,大致因為蟾蛛屬於夜間活動的動物,而月亮也是晚上出現,於是古人就將二者聯繫了起來。

  在廣西就出土了這樣一個銅鼓,鼓面中心刻有十二芒的太陽紋,外面則是一圈翔鷺紋,在最外圍上是四隻立體的蟾蜂和兩個騎士。考古專家將其與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相聯繫,極有可能揭開“四鳥繞日”金飾是拼圖一部分的謎底——太陽神鳥金箔應處於拼圖組合的中央,在它的四周等距排列著四隻或者更多蛙形金箝。太陽神鳥象徵著古蜀人對於太陽的崇拜,蟾蜂則象徵他們對月亮的崇拜,從中不難發現古蜀人當時已經掌握了豐富的天文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