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關於《大學》著作的作者歷史上,是這樣記載。《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據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一篇”下自注雲“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佈在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國。”(《洙泗考信錄·全錄》)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後,孟子、荀子之前的戰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於曾氏之儒一派的純儒家作品”。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它著重講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係。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並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

對過《大學》書籍的人,應該清楚其全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大學之道”至“此謂知之至也”)講的是大學之道。

第二部分(“所謂誠其意者”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講的是誠意慎獨。

第三部分(“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至“以義為利也”)講有諸己而後求諸人。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它是關於人生的學問。它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提出了著名的人生“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所謂“明明德”就是要弘揚光明正大的德行。這是為人之根本;所謂“親民”,應理解為“新民”,使人不斷更新,不斷進步,棄舊圖新。每個人都應當不斷地塑造新我、新人,乃至“作新民”;“止於至‘善”就是要達至最完善的境界。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說,至善的境界也就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此外,《大學》還提出了人生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在我看來,這既是對理想人生的集中概括,也指明瞭人生八個逐級遞進的目標和理想。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是關於修身的學問。《大學》不僅闡釋了人生的理想,而且更進一步指出了何以達成這個理想的根本辦法——“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根本,是基礎,是支撐。一個人沒有修身作保障,一切理想、目標都無法實現。它明確指出,“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作為根本的“修身”沒有做好,其他就必然不會好。這一教導對所有人都是有用的,尤其是對於成長中的青年學者來說,更不是必不可少的忠告與勸誡。對於如何修身,《大學》在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論述。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是關於治國的學問。在《大學》的視野中,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治國平天下。”對何以做到“治國平天下”,《大學》提出了“絜矩之道”,即要處理好治國者與民眾之間在行為上的互動關係:“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學》也指出了治國者自己的行為標準:“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 《大學》還告誡治國者必須尊崇民眾的意願與贏得民眾的支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大學》還進一步指出了與民爭利的惡果:“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上等這些治國理念,目前還閃耀著它的光輝,同樣《大學》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是深遠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大學》是關於法律的學問。它倡導尊重規則,一再強調“絜矩之道。”絜,是度量;矩,是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皆可引申為法度、規則。“絜矩之道”就是強調要講規則,要講禮儀、道德、法律。《大學》特別要求治國者必須尊重“絜矩之道。” 對於訴訟,《大學》引證孔子的話說,“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為訴訟而訴訟,始終是狹隘的,而通過訴訟來化解矛盾,使社會歸於和諧乃至“天下平”,是最美好的法律理想。法律人最偉大而崇高的行動就是“平天下”,而以“平天下”的行動達成“天下平”的偉大理想則應是法律人的最高期求。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在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元代起將近600年之久的期間,朱熹編注的《四書集註》成為各級學校的必讀書目,甚至被列為士子們參加科舉考試的必用書。《大學》成為讀書人的應試寶典,其中的章句成為試題的來源。那時,凡不讀《大學》者,恐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出自哪裡


這段話正好應正了,《大學》作為“四書之首”的地位。可想而知,《大學》作為儒家重要思想為封建王朝的鞏固提供了堅實保障。

今天的介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