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地的现状是不是很难改变?

石间烟霞


改变农村面貌不是一个公司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能撬动的,必须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

一.目前国家提倡实行土地扭转,大面积承包,转型经营,财政给予补贴。

二.土地被扭转后承包商也无法经营下去,最多头二年拿到财政补偿款后便放弃了,什么原因呢?因为种植业赚不到钱。

三.导致种植业亏损的根本原因:化肥农药,人工工资,机械设备油料都太贵,种植成本太高,农产品出售价格低造成亏损。

四.市场经济时期,外出务工工资高,比在家种地要强十倍,这什么概念谁愿意留在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

五.如何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农村面貌。

必须国家政策进行调整:

  1. 收回农业税减免。因为继续由农户上缴农业税他就会去种地不会让土地荒芜,现在减免农业税后农户种与不种地无所谓没压力。
  2. 收回退耕还林补贴。不种地栽树还有补贴,导致农田成山成林,浪费大量良田。
  3. 控制生产物资价格,杜绝乱涨价。
  4. 允许农村养鸡养鸭养猪,允许农民烧火土自己造肥料。
  5. 允许农民根据种地需要随意搭建库房。
  6. 根据目前居住实际户口进行规范,迀出户口注销,迀出户口土地收回,实行二次比例分配。把没户口的土地分到实际户口的农户种植,避免荒地
  7. 开仓收粮。目前国家粮库基本关库,从来没有收过粮食直接倒至农民卖粮难。
  8. 提高粮价。把所有针对农民种植方面补贴取消加入粮价。种地卖粮就享受国家补贴,不种地什么都没有。
  9.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水利配套,公路修建扩宽养护。

我认为按以上实施公平合理,可以提高农民积极性,真正让土地荒着没有种植的都是人少地多,户口己转出无人耕种比较多,从实际出发,从根抓起,农村才会有所改变。


乡间名人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我们村这吧,坐标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明村,村里大部分都是年纪大父母在家种地,年轻的都走了 所以每家每户基本都是在种地,平时没事的时候出去干点小活,挣点生活费。前俩年村里有种中草药材的,但是由于价格不稳定,还有时候出现没人收的情况,所以现在没人种植了。村里没有年轻人我觉的很难有什么大的改变,都是传统做法,传统思维。

我也见过别的地方种植一些比如,香瓜,菇娘,西瓜,等等。菇娘这个东西很好,去年的价格就很高,很多人都种这个 也挣了钱。每个地方不一样,我觉得农村还是挺好的,会有发展


小家小爱


我是良鹏随话,我是农村人,对农村现状还是比较了解的。现在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比较大,扶贫脱贫加强农业人员就业等国家政策下,这几年农村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地早已不再是单一的农村就业方式。

一、交通的变化。就举我们村的例子,我村位于山西五台南部,村里人口3000多人,太原到五台山的高速路就经过我村,在我村建有收费站。如今村里胡同巷里到处停的都是小车,家里有小车的人太多了,去县城去忻州市去太原市等等地方,直接上高速,非常快捷,并且村与村之间都是水泥硬化路,平日里行走也很方便。

二、居住的变化。村里的很多人,住进了有地暖的楼房,乡里,镇里开发了很多不错的小区,大冬天不用生火炉了;村里开挖下水道,村民直接在家安装热水器,不再用旱厕,也可以像城里人在家安装坐便器了,方便了广大老年人的如厕问题;下一步还要进行煤改电,可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和人们做饭不方便的问题。

三、就业形式的变化。以前村里人大部分除了在家种地,就是外出建筑工地打工,现在村里年轻人很多都到城镇定居,留在村里的年龄大点的还种点好地,有很多旱地已弃之不种,很多村民都干起了养牛养鸡养猪养鱼养鸭子养兔子等养殖业,包地种大棚的种辣椒的,还有搞农家乐的,去到临近地工业园去上班的等等,只要你肯吃苦多动脑,守家在地赚个钱也并不太难。

交通便利了,村里人的路就广了,村里各种设施改善了,年轻人也愿意回流了,就业形式多样化,农村天地也很大,农村种地现状早已改变,关键还是看个人,跟着党和国家的政策步伐,开动大脑,放开双手,在农村照样能干出另一番天地来。


良鹏随话


你问的问题很好,生活不易,生在农村更是不易,但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阴阳五行学说告诉我们,相生相克中相互平衡,发展才会更好,这是千古以来的一个规律。

农村种地,仅仅从这个词眼而言,似乎是一种辛苦而又无前途的工作,毕竟计划年代谁都想跳出农门,农转非,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务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涌向城市,以前的平衡被打破,致房价高涨,很多人辛苦多年未必拥有一套房,纵使拥有房产,也在供房之路漫漫,乐业了未必安居。城里人生活压力山大,而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农村正走在向好的道路上,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一切都在变化。农村户籍越来越受青睐,农民兄弟姐妹,进可入城,退可种地,甚至有很多地方,农民年年有分红,真是羡刹旁人!其实农民是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如果认为自己不太好,可以进城务工,现在到处缺人,工资也不低,建筑工还好几百元一天呢!

总言之,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因我而改变!


粤活粤好


你好,很高兴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其实现在农村种地现状就是越来越少的人种地了,大片的农田被闲置了。是什么造成这种现状呢?

其实,我觉得导致农村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种地的产值过低,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再加上一蹶不振的粮食价格所导致的。

大家都知道农村种地以前完全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现在随着日益增长的日常消费,而仅仅靠种地来维持生活以及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全然不行了。并且在农村种地不但苦脏劳累,而且还操心费神,一年到头却挣不了几个钱,远不如外地打工的收入好。另外,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了农村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都不齐全,满足不了农村人教育、医疗、养老以及娱乐的生活需求,而且农村种地生活单一单调,枯燥乏味,这些都是导致农村村民宁可去城市打工,也不愿待在农村种地的原因。特别是像一些偏远的农村,那里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也没有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所以“走出去”是他们几辈子人的梦想,因为他们穷怕了,不想再继续穷下去。

再者说,现在农村种地的人大多数都是60、70后的老人们,而80、90后的年轻人都不愿种地,也不喜欢种地。因为60、70后的农民在农村种了一辈子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是改变不了贫穷的现状,所以就有许多人放弃种地而选择出去打工,那么80、90后的人怎么可能还在农村种地呢!现在的人都喜欢城市里快捷且热闹的生活节奏,接受不了农村单调的种地生活。更何况80、90后的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在城市中有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农村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

最后,不断上涨的化肥价格、人工成本、耕种成本以及收割成本,而几乎保持不变的粮食价格也让农村种地的人慢慢减少




憨憨悦生活


难,现在农村面临窘境,农村老年人口多,劳动力不足,土地慌置,现目前国家在平治土地在外包,这张虽然把土地利用起来,同时也造成一定问题,主要是土地使用成本过高,承包商要不做赔跑了,要不就改变土地原来的使用用途,种植一些高产值农作物,如果长期以往这样发展一定会影响农产品价格,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土地夷平,以村为单位,在村的村民统一种植,按照村劳动人口或者是常年在农村的人设置一个合理分配方案,在留少部分不好平整的土地种植日常生活蔬菜,这样变形的土地承包给集体个人,实行机械化种植收割,镇府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样既保留了土地集体所有权,又发充分的利用了土地,


乘风破浪229852638


我是返乡创业者,从最初的销售本地农产品,到现在流转土地三千多亩,部分产品获得了有机认证。我想,我对现在农村种地的心得体会算有一定积累了。

先来总结,再做陈词

我认为:中国的农业,归根结底不是品种和土地出了问题,而是人出了问题!

首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中国每年使用化肥5823万吨,吸收利用率不足33%

中国每年使用农药400万吨 ,吸收利用率不足34%

中国每年使用地膜1000万吨,回收率不到1/3

.........

以上是网上能查到的数据,实际上,数量可能远不止这些。

我们先不管使用了多少,先谈一下没有被农作物吸收的大部分去了哪里?

首先,进入了土壤,使土壤板结、更加贫瘠。

其次,进入了地下水,污染水源。

然后,进入空气,破坏大气层。

这些伤害,使得中国土地的贡献率不足35%,远远低于很多国家。

作为种植端的农民,不知道这些伤害是致命的吗? 当然知道,可是,为什么他们还一直在大量使用呢?我继续说,您继续看。

农产品到了收获期,商贩开始到各地收购并流通,他们收购的标准有几大要素,按照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排名的话是: 个头大--外观好--口感好,至于安全不安全,他们不会管的。

也许,对于收购环节大家很陌生,那么,请各位想想,你们去买菜或者水果时,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排序呢? 那么,答案出来了,是市场和我们,逼着农民拿个头、拿外观的!用什么实现? 化肥呗、农药啊!!!

所以,农民伯伯们每年大量的投入化肥农药,争取让产品个头更大一些,外观不受虫吃病害,更好看一些,理论上,这些都实现了,可是,在大肥大药的基础上,产出的产品,口感越来越差了,于是,各地的产品开始滞销,农民只能再加大药肥使用,想让千疮百孔的土地更多的产出,价格低了,只能把产量拉高啊,于是,这个怪圈越来越大,越来越结实!!

还有一点,必须提:有些不负责任的化肥农药生产厂,以次充好、混淆概念,利益放在第一位,变换着方式增加销售量,也是一个大毒瘤!

当然,国家开始重视农产品的源头安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看中安全,重新排序那几点要素:安全--口感--个头--外观。也有很多种植端开始从安全着手,去追求口感。但是,当他们舍弃了化肥农药,使用有机肥,虫害病害就多了,产量受影响了,外观也不太好看了,但是,这样的农产品口感和安全却又了保证,新的问题又来了:大部分消费者不买!他们会说“你看人家对面的XX\t果,又大又漂亮,比你的便宜多了!!

算了,不想写下去了,请各位对号入座,然后想一想:是不是人出了问题,才导致了农业的现状?

图片均是我园区实景拍摄,欢迎各地农业朋友交流,也欢迎大家来玩!











抱朴园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好几亿的农民。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但是在农村老家还是有不少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现在种地的确实比以前少了很多,有越来越多的土地处于抛荒状态。但是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在土地上耕种,甚至有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仍然在种地。对于这种情况,你是怎么看的呢?

第一,70岁老人种地仍然是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现在有3亿多的农民工,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民,只要是身体许可,而且能够在外面找到工作的话,都愿意外出打工。但是到了60岁以上甚至到了70岁,在外面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不得不选择留守在农村老家。农民种了一辈子的田地,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留在老家只要身体许可,他们也不会整天歇着无所事事,而是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甚至下田种庄稼,种粮食。这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社会现实的选择。这种情况在农村非常普遍,我们当地农村上个年纪的老人几乎都在家里种地,只要是身体还能够动得了,还能够下地干活的话。

第二,上了年纪老人种田是为了生活所需

既然前面讲到的,上了年纪的农民没有办法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同样需要生活。虽然子女在外面打工挣钱,能够给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作为老人自己来讲,他们知道现在谁的生活都不好过,压力都很大,而且整个家庭的生活开支并不是一个小的数目。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守在农村里,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为了自己以后的养老,所以仍然会选择下地干活。其实他们的想法很单纯,也很简单,就是在自己身体允许的同时多挣一分是一分,多攒一分是一分。这样可以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一些基本的保障,也能给自己的日常生活提供足够的生活开销。另外还能够为子女减轻一部分负担。

第三,上了年纪的老人出于习惯而干活

这种话说起来可能比较不好,也有很多是反对意见。但是农民干了一辈子的活,尤其是六七十岁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离开过农村,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养成了勤劳的习惯,根本就歇不下来。就像我自己的父亲,我们将他接到城里的生活,他根本就不习惯,非要自己一个人回农村。农村里面有田有地,有熟悉的邻居,有广阔的天地,他觉得更自在更舒服,而且他还可以自己种一点点蔬菜,种点粮食,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同时,时不时还给我们送一点。他说在城市里面根本住不习惯,还是老家自由。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多农民的真实想法,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其实让他们生活在住了一辈子的农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之对于很多农民来讲,70岁以后还下地干活,主要是由于生活的无奈,因为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较低,生活的压力也很大,如果不种地不挣钱,以后的日子很难过。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考虑。不管怎么说,农民都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农民。


汉源乡记


想要彻底改变农村种地的现在,只有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发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怎么才能发挥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呢?办法只有让农民增收!

现在农民之所以不种地,就是因为种地赚不到钱,甚至一些靠天吃饭的地方遇上旱涝之年还会亏本。

国家应该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大豆和其它农产品),然后提高粮食价格,或大力补贴粮农让农民种地能赚到钱。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让自己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不受人控制。二是让国人吃上放心粮,吃上放心食品。三是农民在家种地就能赚钱了,顺便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老大难问题。

四粮食是战备物资,长期依耐进口,这在和平年代还没事,一旦战争爆发,且不说运输会中断,人家还会卡你的脖子,甚至粮价暴涨,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红旗漫卷西风85270121


现在都是农民耕地就看你种的什么产品的农作物?是否有所不同。

1:苹果

就像河南陕西这边我们种的是苹果,这样苹果的价位就比较乐观,价钱卖的高,农村人都爱种苹果和水果之类的产品,收入就好了。家庭条件就会跟着提高!

2:小麦

小麦是人的生活必须品,需要坚持下去不断的去种植小麦,虽然没有水果一类的品种挣钱吧,但是需要一直种下去,小麦这个是必须品,是生活粮食的农作物!

3:蔬菜

在地里种的蔬菜,也是家里和饭店吃饭的必须品,虽然蔬菜是人们的必须品,但是价位是真的有点低,种植下去后收入不是太乐观,所以会种植的比较少点,自己家吃,或者少量的卖一点赚点钱!

所以说农村现在种植都是跟着时代在变化,市场需要什么,农村地里就会种植什么样的物品去销售!这个现状还是会去改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