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死後,孫權為什麼不直接讓陸遜接任大都督?

盧鴻影


這其實和東吳的權力架構密切相關,孫權對陸遜既重用也防備。因為陸遜身具兩種身份,都令孫權心有忌憚。

東吳的權力架構

這其實就涉及到東吳權力架構,因為孫氏在初始的時候,雖然成為江東首領,但統治的基礎卻被掌握在江東地方豪門手中。

孫堅年少時為縣吏,為人勇猛,在17歲的時候,就曾親手斬殺一名盜賊。但在《吳書》之中,並沒有孫氏關於文化的記載,可見孫氏不以文化見長。而東漢末年的統治階級,是服膺儒教的豪族。此時東吳的地方豪強,以四家為首。

先帝(孫權)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琮、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

這就表明了,東吳的統治基礎,是依靠於江東豪族。同時也註定了,孫權對這幾家,既要依靠,又要打擊的策略。而陸遜屬於四家之中的陸家,天然便有被孫權壓制的因素。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也。本名議,世江東大族。

而反觀魯肅、呂蒙,則是出身於寒門,是孫權可以依靠的力量。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生而喪父,與祖母居。家富於材,性好施與。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鄧當。當為孫策將,數討山越。蒙年十五六,竊隨當擊賊,當顧見大驚,呵叱不能禁止。

魯肅只是一個富家翁,家族中並沒有政治地位。而呂蒙只是從中原南渡,依靠姐夫鄧當,且武力勇猛,和孫氏出身類似。所以才有“(孫)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孫)權見之(呂蒙)大悅,增其兵。”

因此,東吳的權力架構,也註定了孫權在藉助東吳地方豪強維持統治的時候,也會藉助寒族之士來抗衡地方豪族。陸遜之所以沒有立刻接任呂蒙,便是孫權出於這種考慮。豪族身份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到了西晉統一天下時,陸遜的孫子陸機、陸雲還享受著豪族的榮光。

(張)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陸機、陸雲)。”

陸遜事關東吳政權的穩定交接

東吳的權力架構,註定了孫權不得不依靠陸遜,但也內心對他充滿警惕。而除此之外,陸遜的另一重身份,也使得孫權心有顧忌。

權以兄策女配遜。

為了拉攏陸氏,孫權把自己侄女許配給了陸遜。但我們也知道,孫權在對待自己哥哥以及哥哥後人上,實在說不上多厚道。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

孫策創立了江東基業,臨死的時候還把基業留給了孫權。但孫權稱帝后,卻只給哥哥封了一個王,侄子甚至只是一個侯爵。在這一點上,孫權還不如司馬炎做得厚道,司馬炎起碼追尊伯父司馬師為景帝,廟號世宗。

這固然反映了孫權刻薄寡恩的一面,但也證明孫權對權力看得極重。他要早早把名分定下,讓皇位始終在自己兒孫中產生,而不會給侄子哪怕丁點的幻想。而如果讓陸遜掌握了軍權,孫權的設想則無疑多了一些變數。畢竟,陸遜可是娶了孫策的女兒。

況且,孫策當年還在袁術手下時,被派去攻打陸康(陸遜叔祖父),城破之後,陸氏族人死傷甚眾。就連陸康本人,也在城破後不久病逝。雖然孫策沒有殺陸康,但這一筆糊塗賬,卻是怎麼都算不清了。即使陸遜不表現出來,孫權自己也會警惕。

只不過,當初夷陵之戰前,劉備氣勢洶洶,東吳上下十分驚懼。在此危急關頭,孫權只好放下心中芥蒂,起用陸遜為大都督,藉此抵抗劉備。孫權原先壓制陸遜的理由,竟是陸遜資歷太淺,但此時的陸遜卻已經是39歲了。

孫權對陸遜的這種矛盾心態,在陸遜捲入繼位人選時徹底爆發。孫權趁機發難,使得陸遜憂鬱而死。

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孫權是老糊塗了嗎?肯定是有一點,但背後的政治鬥爭才是更主要的。孫權對陸氏的偏見,甚至延續到了陸遜的兒子陸抗。

抗字幼節,孫策外孫也。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眾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

但對於這個外孫,孫權依舊是保持了打擊的態勢,“禁絕賓客,中使臨詰”。到了後來,孫權自己都感覺有些過分,竟然如此難為一個後輩,所以假惺惺地扮起了好人。

(陸抗)病差當還,權涕泣與別,謂曰:“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後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

孫權此時關心的,還是自己詰問陸抗的文字記錄,不要被別人知道,讓陸抗趕緊燒了。至於對陸遜、陸抗的愧疚,顯然是沒有多少的。

因此,基於東吳的權力架構、陸遜事關東吳權力穩定及陸氏和孫氏糾纏的恩怨,孫權對陸遜的態度便不難理解了。陸遜也是在事關東吳生死存亡的時候,才被起用。否則的話,孫權有可能壓制他一輩子,怎麼會把大都督的帽子戴在陸遜頭上呢!


歷史摩天輪


按照史書上記載,陸遜是在公元219年,關羽威震華夏的這一年,代替呂蒙出任大都督。當然,此時陸遜這個大都督,是有名無實,因為呂蒙躲在幕後,實際的大都督仍然是他。

後來,呂蒙在公元220年初去世,但直到公元221年七月,劉備東征孫權時,陸遜才正式成為大都督。 也就是說,呂蒙死後,東吳大都督的職位一度空缺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

本來,陸遜在偷襲荊州時,就已經是東吳名義上的大都督,按理說呂蒙去世後,他就應該直接轉正成為正式的大都督,但為何一直拖到一年半之後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吳內部的許多軍政大佬都不希望陸遜成為帝國軍界的第一人,以至於呂蒙在去世時,選擇的接班人都是朱然,而非陸遜。甚至而言,最後孫權正式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時,仍然有很多人提出質疑和反對。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不希望陸遜成為大都督呢?按照他們口頭上的說法,是陸遜的年齡較小,資歷不夠。但其實呢,這只是大家的一個藉口。



首先,陸遜21歲就出道,在此後十多年時間裡,他一直腳踏實地的幹著文職工作。後來,多年未平定的割據叛亂,被他率軍平定。從此以後,陸遜開始轉入武職,官拜定威校尉,而且擁有一個支兩千多人的私人武裝(部曲)。

等到陸遜34歲時,他又平定了一場更大的割據叛亂,收編大量的叛軍。從此,他的曲部更加龐大、強大。等到陸遜36歲,他又代替呂蒙出任大都督,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陸遜在奪荊州的過程種,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再等到劉備東征時,陸遜已經38歲,這個年齡,真心不算年少。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陸遜的家族背景和他的才能,他21歲出道,先幹文職,後幹武職,所有的升遷,都有真金白銀的功勞支撐,直到36歲才走進大眾視線,直到38歲才成為萬眾矚目的人物。這相比諸葛亮、周瑜等人,已經屬於是大器晚成,而且履歷也更完整。

因為,周瑜充當孫策主要助手時,不過24歲。魯肅充當孫權的主要助手時,不過27歲。諸葛亮充當劉備主要助手時,也只有27歲。更主要時,這些人都是一出山就在最前排位置就坐,並沒有在基層經歷盡十年的歷練。



不僅如此,陸遜還是標準的豪門出身;吳中四大家族,顧陸朱張;陸遜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更主要的是,陸遜在12歲時,就是陸氏家族的少掌門人,後來他還成為孫策的女婿。

與陸遜這樣顯赫的身份一對比,呂蒙完全就是土鱉,問題是,呂蒙38歲成為東吳軍界一把手時,沒有任何人說他年少,那38歲的陸遜憑什麼說是年少呢?

從這層意義上說,大家反對陸遜擔任大都督的真正理由,就不可能是陸遜的年齡和資歷。事實上,大家之所以反對陸遜成為東吳軍界第一人,主要是因為陸遜的崛起,意味著孫權排擠元老勢力,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大家知道,在孫權執政初期,孫氏集團的核心,是孫堅、孫策時代的元老們的天下。他們是以孫賁兄弟(孫權大伯一系)、孫皎兄弟(孫權三叔一系)為代表的孫氏強支;以程普、黃蓋、韓當為代表的武人;張昭、周瑜、張綋、虞翻為代表的豪門成員。

當然,有正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在初期的孫氏集團,孫權也就是一個盟主罷了;如果不是當時周瑜、張昭等大佬願意給孫權面子,孫權都成為不了江東的首領。所以對於孫權來說,他如果不能不能培養起與這些元老勢力對抗的力量,他就永遠只是一個盟主,永遠也無法爬上帝位。



最初,孫權通過提拔魯肅、呂蒙來建立自己嫡系。但是,這種嫡系的力量,顯然不足以讓孫權有效控制局。因為,魯肅只是一個土豪,他的父輩、祖輩就沒有當過大官的人,他自己是靠資助周瑜大批糧食出道的;至於呂蒙,連個土豪都算不上,他的崛起,是靠玩命博出來的。

從這層意義上說,魯肅和呂蒙雖然爬上了大都督的位置,但卻不足以動搖元老派的地位。因為,他們都是寒門出身,孫權再信任、重用他們,他們也只是兩個高級職業經理人,不會成為大股東。

反觀張昭之類的元老派,都是大股東兼高級經理人,所以,張昭等元老派,相對容易接受魯肅、呂蒙坐上大都督的位置。因為,魯肅、呂蒙的上位,並不會從根本上威脅他們的股權。

但是,如果陸遜爬上大都督的位置,那就完全不同。因為,陸遜作為江南土著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大股東之一,而且他與孫權還有著一層姻親關係。更可怕的是,陸遜的才能太優秀,其風度、涵養、勇氣也都無與倫比。這樣一個人,突然坐在了軍界頭把交椅上,會讓元老派有一種說不出的危機感。

其實,只要我們知道這種基本事實,自然就會知道,為什麼在呂蒙死後,陸遜無法立馬繼任大都督的職位,甚至在在夷陵之戰時,大家為什麼會排斥陸遜。

當然,陸遜畢竟是陸遜,經過這一年半的磨合,他不僅超強的人格魅力化解了各種矛盾,更以不輸於任何一個人的軍政才能折服了所有人,所以他最終順利爬上了大都督的位置。


我是趙帥鍋


首先,呂蒙是公元220年去世,陸遜公元222年被拜為大都督。中間確實隔了一小段時間。

當時,呂蒙、孫皎、蔣欽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只有在荊州之戰立功的陸遜被任命接任了蔣欽右護軍一職,都護和左護軍佔缺。正因為這兩年東吳沒人補上呂蒙和孫皎的職位,所以夷陵之戰中只有右護軍陸遜被派往都督吳軍與劉備交戰。陸遜在夷陵之戰以後威震天下,但權力沒有被放大。孫權又提拔步騭為左護軍,與陸遜平分軍權。諸葛瑾為左將軍、督公安。直到石亭之戰,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假黃,示意著有陣前斬將的大權,同時以全琮、朱桓為左右都督。

據《三國志》記載,呂蒙奪回荊州後就重病不起,孫權問他誰可繼任大都督,當時呂蒙推薦的接班人是朱然,但孫權並未授權朱然和呂蒙一樣的權力,只是在呂蒙死後授予朱然假節的權力,讓他鎮守江陵。

之所以孫權沒有聽取呂蒙意見,將朱然作為下一任大都督,是因為當時孫權心中已經有了合適的人選。此人正是陸遜,當時孫權已經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地位位於呂蒙之上。呂蒙一生的最高官職只是左護軍、虎威將軍、孱陵侯,陸遜的鎮西將軍級別比呂蒙的虎威將軍(雜號將軍)高。

呂蒙奪回荊州,部下殺死關羽,這個功勞是劃時代的,它一舉奠定了東吳的勢力範圍,加固了東吳在三分天下中的對峙實力。

陸遜之所以被孫權視為呂蒙後的接班人,其戰功也不可謂不卓著,他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又在石亭之戰擊敗曹休,陸遜是三國時代將領中極少數先後打敗兩個國家的將軍。

244年,陸遜去世,朱然才終於有了機會。247年,他被孫權拜為大都督,此時距離呂蒙提出讓朱然接自己的班,已經過了足足28年。可惜,兩年後,在公元249年,朱然就去世了。

其實,朱然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他與孫權是同學,和孫權交情還不錯。不過,呂蒙、陸遜在世的時候,孫然並沒有給朱然太大的舞臺,他每一次選擇,都賭對了。從這個角度上看,孫權在選人用人方面,還是相當有獨到的。


歷史冷知識鉤沉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其實孫權根本不想讓陸遜接任大都督,後來是由於劉備伐吳,實在沒辦法了才讓陸遜擔任都督的。原因主要有已下幾點:

1、大都督的權力有多大

大都督屬於一品官員,可以代表天子節制天下兵馬。說白了就是當兵的都得聽大都督的。從東吳建國開始,吳國的兵力就一直掌控在都督手中,從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些人可以說是自成一派,經常不聽調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呂蒙擅殺關羽。所以孫權一直計劃撤銷大都督這個職位,將軍權抓到自己的手中。在呂蒙死後孫權一度將軍權抓在自己手中,根本不計劃給其他人。

2、軍中不服

陸遜作為年輕將領,資歷尚淺。當時東吳軍隊中還有許多老將,陸遜是很難壓住他們的。而且呂蒙的死比較突然,一時間確實難以快速的安排上合適的人選,貿然讓陸遜接替是不可能的。

3、才能未顯

陸遜的成名之戰就是夷陵之戰,在這之前陸遜的才能並沒有表現出來。本來夷陵之戰讓陸遜擔任大都督,軍中就有許多人不服,如果不是孫權強推,陸遜還真當不上。

4、總結

孫權沒第一時間安排陸遜為大都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不原因就是孫權想將軍權收回手中。


登哥讀歷史


這個人就是東吳的大都督陸遜,相對於周瑜和魯肅,陸遜似乎不那麼出名,但他確實靠著自己的戰功得到了孫權的肯定的。當初劉備大舉進攻東吳,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其形勢不下於當年的赤壁大戰,然而陸遜在夷陵一戰幾乎全殲蜀軍,令劉備元氣大傷,再次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對於東吳而言,陸遜有救命之恩,孫權提拔他做大都督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但陸遜並沒有善終,而是被孫權弄死了,陸遜作為東吳的長城,為何孫權不惜自毀長城也要除掉他呢?實際上這一切都怪陸遜自己作死。東吳的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這三人都是短命鬼,雖然有才華但卻是英年早逝,對於孫權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一來自己的威嚴能夠得到絕對的保證,二來總會有人接替大都督的位置,保護東吳。但陸遜接替大都督這個位置以後情況就變了。

陸遜作為大都督,又是戰功彪炳,自然會讓孫權想到“功高震主”,如果讓他長期在要職繼續擔任下去,恐怕會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但要是貿然撤掉他的職,很可能會引起騷亂,所以孫權最希望的就是陸遜主動辭職,可陸遜非但沒有,反而還做出了更過激的事情。

在孫權要立儲君的時候,陸遜竟然敢插手進來,陸遜集合了一幫人支持太子,然而這個太子不成氣候,孫權本就不喜歡,再經陸遜等人這麼一鬧,孫權乾脆就廢掉了太子。陸遜不願意了,使勁地勸孫權收回聖旨,可孫權一聽不樂了,立誰為太子是孫權的家事,陸遜有什麼資格插手進來呢?

古代帝王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參與立儲的事情上,而陸遜偏偏自己往槍口上撞,以孫權的性格不弄死他才怪呢,所以陸遜其實並不是死在別人手上,而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面對孫權這樣的主公,如果陸遜能夠懂得及時隱退,也許就不會被殺死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睿睿美食記


很好的提問. 首先我們來看下孫吳集團都督的晉升履歷.


1:周瑜 字.公瑾(175年——210年)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縣西南)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正史上稱其“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21歲追隨孫策平定江東。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210年病逝於巴丘。周瑜從先主最為苦難孫吳創業時期跟隨先主且孫策周瑜少與孫策交好.

2.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戰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孫吳勢力著名的將領,為孫權策劃未來戰略藍圖《榻上策》.197年,因向孫權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而得到賞識。208年,大敗曹軍於赤壁,奠定三國鼎立格局。210年,接替周瑜職務併力勸主公孫權讓劉備督導荊州.從而減少東吳防線壓力。215年,與關羽談判,促成湘水之盟。217年去世,魯肅是孫權領導集團中僅次於周瑜的重要謀臣,體貌魁梧雄壯,少有大志,好為奇計。孫權和陸遜在一起評論魯肅時說,周公瑾把魯子敬推薦給我,與我交談天下大事,縱論建立帝王之業的戰略,真是一件快事。當曹操率數十萬大軍向我進攻時,唯獨魯肅力排眾議,提出聯劉抗曹戰略。魯肅的計謀策略,比昔日的張儀蘇秦更勝一籌。《三國志》評論魯肅的謀略建樹時,說他“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魯肅於建安22年去世,享年46歲。《吳書》說:魯肅為人嚴謹,生活節儉;治軍有方,令行禁止,雖在軍中,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思路開闊,有過人之明。東吳將領中,除周瑜之外,沒人超過他。他一直堅持三分天下的戰略謀劃,並促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


呂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東漢末年名將,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受孫權之權多讀史書。兵書,學識淵博. 後世用 士別三日,即刮目相待的呂子明來形容拼搏進取的人們.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死,魯肅接任。魯肅到陸口,途經呂蒙駐地。魯肅為一代儒將,認為呂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輕視他。有對魯肅:“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魯肅遂見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魯肅倉猝回答說:“臨時施宜 。”呂蒙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於是,呂蒙詳盡地分析當時的利害。魯肅聞後,大驚,越席而起,靠近呂蒙,親切地拍著他的背,讚歎道:“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三國志·吳書·呂蒙傳》)。還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從此,二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建安十九年(214年).江陵一戰,呂蒙採取偽裝偷渡的奇襲戰法,又攻心為上,兵不血刃,奪取江陵,堪稱獨具特色的偷渡破襲戰例,在中國戰爭史上寫下了傳奇的一筆,史稱“白衣渡江”。但呂蒙雖在戰術上毫無挑剔,但在戰略上卻是完全失策的,為逞一時之快,使孫、劉聯盟破,讓曹操坐收漁利,可謂得不嘗失。

 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對呂蒙作了如下的評論:“呂蒙勇而有謀,斷識軍計,譎郝普,禽關羽,最其妙者。初雖輕果妄殺,終於克己,有國士之量,豈徒武將而已乎!孫權之論,優劣允當,故載錄焉。”

4.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陸遜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說:“當今英雄各據一方相持爭雄,豺狼般的敵人窺測時機,要戰勝敵人平定戰亂,沒有大量的人馬不能成事,而山寇與我們懷有舊怨,依山據險。我們的內亂尚未平定,就難以圖謀遠方敵人,應當擴充軍隊,挑選精銳兵卒。”孫權採納其建議,任命他為身側的帳下右部督,統領帳下親衛部隊,授給陸遜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 。

同年,費棧被曹操策反,在丹陽煽動山越起事,充當曹軍內應,配合曹軍。孫權命陸遜率兵前往征伐。時費棧人多勢大,陸遜帶去的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採用多插旌旗牙幢、分佈鼓角、夜裡派人潛入山谷吹號擊鼓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武裝。勒令各山區越族居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使東吳統治得以加強和鞏固。之後,陸遜回駐蕪湖(今安徽蕪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虎威將軍呂蒙與孫權定下奪得南郡,擒獲關羽的計劃。閏十月,為隱蔽企圖,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

陸遜對呂蒙說:“關羽自恃他的驍勇膽氣,欺悔別人。現在更加意氣驕橫志向狂肆,未存戒心,他若聽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為防備。您見到至尊,應好好計劃。”呂蒙敷衍道:“關羽勇猛又據有荊州,不是可以圖謀的對象,”呂蒙回京,孫權問誰可以替他在陸口指揮,呂蒙回答說:“陸遜思慮深遠,才能足以擔負重任,從他的謀慮來看,將來定可已大用。而現在他還不太出名,不是關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沒有比他更恰當的了。如果要任用他,應當讓他對於外界隱蔽起來,不出頭露面,而在暗中觀察形勢,尋找機會,然後定可以成功。”孫權即拜三十六歲的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代替呂蒙 .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操。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輕取荊州。陸遜前後斬獲招納關羽軍數萬人,孫權即拜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地位已位於呂蒙之上。孫權嘉獎陸遜的功德,想要彰顯他的榮耀。雖然陸遜已經是將軍、列侯。仍然想要讓他擔當本州的舉人。於是孫權讓揚州牧呂範闢陸遜為別駕從事,舉茂才 。

以上位三位都督基本上都是孫吳勢力著名的將領也是先主孫策的股肱舊臣.孫權作為當時孫吳集團的領袖.都督是一個國家死生之地存亡之間的關鍵地位.也是關乎孫吳集團興衰的中流砥柱.在當時書生陸遜多是謀劃戰策和參與國內的一些局部戰爭並未作為主帥參加過國戰未能證明自己能獨震一方時孫權斷然不會將一個國家的生死貿然交給陸遜.

2.從夷陵破蜀戰爭中來看黃武二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將軍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二月,親率諸將自秭歸,經崎嶇山道,進至夷陵一帶,坐鎮猇亭督師。蜀漢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了幾十個大營,還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江北吳軍相拒,並監視魏軍動向,以防襲擊;命侍中馬良部進駐武陵郡,策應反吳投蜀漢的五溪蠻夷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派前部督張南率兵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吳軍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說:“孫安東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圍困,怎能不去救援?”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說:“孫安東得到官兵擁戴,城池堅固糧草充足,沒有什麼令人擔憂的。待我的計謀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圍也自然被解。”後孫桓見到陸遜,談及此事時說:“開始我確實怨您不來相救,如今勝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調度自有良方 。”

  當蜀漢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時,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使蜀漢軍師疲憊。陸遜認為如今蜀軍銳氣正盛,難以向他們發起迅猛的進攻。如今應該褒獎和激勵將士,觀察形勢變化。等待他們自己敗壞再攻擊。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 。有些老將和貴族出身的將領不服約束,陸遜則繩之軍紀,嚴加制止 。

  劉備在山谷設伏兵一千人,令吳班平地紮營,企圖誘吳軍出戰。為陸遜識破,仍不與戰。但諸將卻都要出擊,陸遜認為有詐 。劉備見此計不成,便率八千伏兵從谷中撤出 。

從以上可以看出在經歷過多數局部戰爭和謀劃攻克荊州這樣的功績時軍中很多跟隨先主孫策征戰天下的老將和皇親國戚對一個書生老將任然不太信服.吳主孫權就算把大都督交給陸遜恐怕也不會接受.

3.孫權有意磨礪陸遜.因為當時荊州以攻克.且東吳兵意正盛.如能把驕兵悍將收服.在加上陸遜有成為一國之帥的潛質.作為一國之主的孫權 蕩平寰宇一統天下的的機會他會錯過嗎.與其說未能及時提拔.還不如說有意為之.

作為一代雄主的孫權如果對伯言能聽之任之.三國的歷史會發生怎樣的傾斜還有未可知!也給了我們無盡的想想!


沐雪青川


先說明一下:東吳大都督僅有陸遜一人。

周瑜、呂蒙只是都督。倒不是說都督比大都督差,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稱呼罷了。

大都督究竟管什麼?在東吳是一種戰時官職,也就是說屬於臨時設置的。都督在早期也是。

赤壁之戰的時候,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倆人是東吳最高指揮官,周瑜更高。打完仗就撤了。

戰時臨時設置的官職,怎麼可能一直擔任?

陸遜第一次為大都督是在劉備伐吳,第二次是曹休伐吳。

這是兵制問題,也是皇帝防止將軍掌控軍隊。


臥牛說歷史


先得從荊州說起:

曹操號稱百萬大軍,進攻東吳孫權。隔江的劉備忙與軍師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曹操號稱百萬攻打江東,東吳孫權一擔投降,我們就完蛋了。還是我去江東探聽一下,聯吳抗曹,對我們有利。便坐小船過江,到了江東,派人先去見魯肅。孫權聽說曹操率百萬之兵前來進攻打東吳,急忙召集部下商議,80%的人主張投降曹操,孫權一時猶豫不決。派人去柴桑請領兵的大教督周愉。魯肅向孫權說:劉皇叔的軍師,諸葛亮也在東吳,不妨請來一見。周愉來見孫權,聽說諸葛亮在此地,請來相見,聚眾商議,諸多將領都要投降。諸葛亮舌戰群儒,說:若要曹操退兵,將軍買來江東二喬送給曹操,今曹率百萬之兵,虎視江南,實為此二女也。周愉聽完,大罵曹操。江東二喬,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乃周愉之妻。諸葛亮裝瘋賣傻,自言口誤,忙向周愉道歉。孫權與周愉決定抗曹。赤壁一戰,打的曹操一路而逃。劉備乘機打劫也奪取了荊州。孫權聽說,劉備得了荊州,屢次三番派魯肅討要,劉備總找理由推脫。周愉用美人計,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還是沒有討回荊州。劉備得川以後,留二弟關羽守荊州。關羽持勇,大戰曹兵擴地盤。被呂蒙用計奪取荊州,並活捉了關羽父子,殺害。孫權終於得到戰略要地荊州,設宴慶功,對眾將言,今得荊州,皆呂子明之功勞,昔日周郎,魯肅,都沒取得荊州,看來周愉,魯肅比呂子明還是差遠了。呂蒙死後,蜀漢皇帝劉備,聽到二弟關羽被東吳偷襲遇害,哭的是死去活來。一意孤行,率七十萬大軍,奔向東吳,替關羽父子報仇。這時孫權嚇壞了,呂蒙已死,手下再也沒有能擔此大任的將領,名義上投降曹丕,想求曹魏政權援助。聽到劉備率兵一路勢不可擋。急速召集眾將商議退兵之策,這時赤壁之戰黃蓋用“苦肉計”,送詐書的闞澤說:現有陸遜在荊州,此人看似儒生,實乃雄才大略,能力不比周郎,魯肅,呂蒙之下。昔日破關羽就出自陸伯言之謀。請主上重用此人,防禦蜀兵,才能保證江東安全。孫權採納了闞澤的推薦,眾謀士皆言陸遜乃一書生耳,恐怕眾將不服。孫權雖仿漢高祖劉邦金臺拜韓信的方式。既令手下築壇拜陸遜為大都督。


50000501025


一、看當時的軍事壓力,有沒有必要馬上設立大都督一職,如果軍情不是很緊,就可以統一內部認識後再定。二、陸遜是江東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魯肅、呂蒙是寒族人物,孫權重用他們,張昭等江北南遷的士族不是很介意,因為魯肅、呂蒙能力再強,也只是一個人,對張昭等人影響不大。而陸遜的家族背景太深了,陸遜崛起,影響力大增,必然降低了張昭的份量。

所以,陸遜接任大都督時已經39歲了,經過多種工作崗位的歷練,表現出優異的軍政才幹,而張昭卻認為他太年輕。要知道,呂蒙死時才42歲!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陸遜者,土著之豪強世族。孫權者,顧盼之中必然不會坐看一家勢力獨大。所以,以當時孫權顧慮及考量來講,重用不等於放權,放權必須要在信任或無奈情況下的迫不得已!所以,陸遜死後孫權的行止就是不加掩飾的真相暴露。生子當為孫仲謀古語這話說的是啥?字面上很容易讀,究竟是講的啥意思呢?孫權是懂得政治的權謀術。否則,歷史上就不會有這個話語流傳了。(孫權,/孫策,相對江東世族而言是外來的豪強。對於建立東吳政權而言,有一致的利益訴求也客觀的存在利益損榮的矛盾和焦點)所以表面的本質上的許許多多的……解釋的理由只是在當時的情勢和主政者的通變智慧罷了。明智或愚昧只是學識歷練膽識的運用顯露唄!歷史沒有一個如果或假設……扭轉乾坤必然是真的有存在扭轉乾坤的契機機緣成熟條件而演繹出來的歷史表面現象。如同讖語的應驗之神奇……呵呵呵,冥冥之中誰是這個我?無非是個非我,非非我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