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為什麼?

用戶7953621603067


本人為1966年高中畢業生,文革前最後一屆,完成高中學業的高中畢業生。

六六年,已通過畢業考試,正複習功課準備大學考試,文革爆發,停課鬧革命。

六六屆及之前的高中畢業生,還是相當現在的高中畢業生。

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不少老三屆(高一高二高三),憑老底子及自學,考上大學,證明文化基礎比較紮實。除此之外,所學知識,不可能比現在高中畢業生高。

那時高中生比較少,倒是事實。僅此而已。


有話少說


我可以比較客觀地回答你的問題。因為我是一九六五年的高中畢業生,並且參加了文化革命前的最後一屆高考,而且恰是落弟了,沒有考上大學,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髙中生。應該說,當年考上高中並不容易的,因為初中畢業的時候,經過了進技校、中專的蒒選,又有一部分成了社會青年,進了工廠,能夠考入高中的學生巳經很少的了。這一屆學生,比較實在的講,是接受了完整的中學教育,基礎知識紮實,與現在的學生相比,也是個高中生,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上是略差一籌的。或許社會閱歷上是勝於現在的學生。應該說當年社會上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員佔的比例很低的,我們所在的5⃣️千人左右的工廠,一下子進入了近3⃣️佰名的高中畢業生,對於一個企業的內部人員結構的變化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若干年後他們都成了企業的骨幹力量。





劉聲90883005


很湊巧,我初中二年級時的數學老師就是上世紀1964年高中畢業的,現在他已經退休有些年頭了。因為我自己曾經做了他兩年的學生,所以對他們這些1966年這個特殊年份前畢業的老高中生,瞭解還是相對比較多的。


1966年前的高中畢業生,準確地說,其學歷是不會改變的,仍然是高中學歷。

只是,當時由於整個社會還相對比較封閉,教育水平、經濟發展水平還相當落後;因此,當時的高級中學數量雖然也不少,但總體招生人數真心不多。

由於當時新中國建國曆史還不到20年,整體上,當時的國民經濟還比較落後,很多農村的孩子其實是無法去高中學習的。當然,原因不外乎幾個:①高級中學的招生數量少、錄取比例低;②農村學生家庭經濟普遍不好,很難支撐兩年高中的各種費用;③就算讀了高中,也幾乎沒有多大可能考上當時的大學。在這種情況下,高中畢業生在整個村裡就已經是“秀才”、“文化人”了!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水平本身不低,所以改革開放前夕,這些老高中生就成為了當時我們村小學的主要骨幹代課老師。我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在村小學的附屬初中讀的書。直到中考,才以優異的成績考到我們省屬的重點高中就讀。

據瞭解,我這名1964年高中畢業的數學老師,後來由代課老師轉成了民辦教師,再到後來又通過考試,轉成了公辦老師;幾乎是一路暢通無阻地成為了正式的人民教師。

直到現在,幾十年都過去了,但這名數學老師講課的樣子我還歷歷在目!逢年過節我回到老家,都一定抽空去看望他一下。雖然現在他已經70多歲了,但仍然耳聰目明,記憶力不錯。

根據我的判斷,這些1966年以前高中畢業的學生,雖然文憑自然就是高中;但他們的基礎知識真的比較過硬,起碼和現在的許多“二本”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有得一拼啊!


感動時代


說到這個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66年前的高中生讀書學習的情景。我是68屆高中畢業生,我老伴是66屆高中畢業生,都是那一時代的學生,當時學習條件,無論是軟件硬件都無法與今天相比。記得當時初三才上晚自習,沒有電燈,都是四個同學圍著一盞煤油燈,儘管條件簡陋,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自覺性卻很高。當時初中中考,能考取高中的人很少,因為高中錄取率極低,再者當時中專是國家包分配的,有家庭困難的選擇讀中專不讀高中。可學校會極力說服成績優秀者報考高中,而不推薦報考中專。讀高中都是奔著讀大學去的。一個縣城只有一所高中,記得我就讀的高中升學率百分之80多,校長室裡有校長參加群英會和毛澤東主席的合影。高中學習條件要比初中優越的多,煤油燈變成了汽燈,也有可做簡單物理化學實驗的實驗室。進了高中就定了大學目標,學習是你追我趕,唯恐落後!儘管沒有現在鋪天蓋地的學習資料,可都學的踏實認真,高中畢業即使沒考取大學的,在社會上也被認可,在家從事體力勞動的不多,做教師倒不少!雖然學歷是高中,和現在的高中是有區別的,社會上是這樣褒獎的:老高中畢業生!


韋淑梅631


學歷其實是不好用什麼相當的,高中生就是高中生。不過我可以聊聊當時的情況。

我父親就是當年的高中生,因為家庭成分問題,沒有機會上大學。但是,七十年代末問題得到解決,他被安排了工作。那時候國家急需要人才,很快得到重用。後來憑著他自己的能力,成了某事業單位的一把手,並且獲得了高級工程師職稱。雖然只是鄉鎮單位,卻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據說當時我們鎮上也只有兩位高中生,按人口比例來說,當時的高中生占人口總數的比例應該遠低於現在的碩士生的比例。新中國成立之初,能上初中就被稱作為知識分子,實在是因為當時能夠讀書的人太少了。

如今高等教育普及,大學生到處都是,不過當初的高中生學歷依舊是高中生。


蘇小妮


老穆認為,1966年前的高中生,相當於現在的大專生,甚至於三本!

老穆小學時的語文老師,他就是高中學歷,剛開始時,她是一名代課老師,經過幾十年的歷練,她終於轉正了。

目前,她一個月的退休金都三千多了……

老穆上學時,家裡有位同學,他爸爸是做生意的,但由於沒上過學,因而總是在帳目上出現問題……

那個時候,老師就告訴我的同學,好好學習,將來小學畢業了,就可以幫助家人做生意了……

在那個物質和知識都匱乏的年代,小學畢業生尚且如此有能耐,更何況高中畢業生呢?



1964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7萬人,高校招生數14.7萬人,錄取比例 40.1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

2016年:報考人數940萬,錄取772萬人,錄取率為82.15%。

2018年參加高考的總人數為975萬人,普通本科錄取422.16萬,全國本科錄取率為43.3%。

2019年參加高考的人數是1031萬,如果按照去年的錄取率,今年本科錄取人數是433.33萬人……

老穆認為,1966年之前的高中生好比現在的大專生,甚至於三本!

朋友們,你們覺得呢?


老穆說語文


我爸就是那個年代的高中生,那個年代的高中生很少,因為當時家裡都非常貧窮,吃大鍋飯,靠掙工分養家餬口,許多孩子上不起學,家裡讓早點去地幹活。

六十年代,人們的思想比較封建,重男輕女,讓兒子上幾年學,女兒的話就在家裡幹家務活。

我爸爸深受父母疼愛,也非常懂事,爺爺再苦再累也堅持讓爸爸上學,爸爸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班裡的班長,學習特別優秀,是爺爺奶奶的驕傲。在村裡,能堅持上到高中的寥寥無幾。

那個時候,家離學校有五十多里,沒有交通工具,爸爸每週走路上下學,從家裡帶些鹹菜,窩窩頭,那個年代很少見到白麵,在學校啃著冷窩窩頭。我真佩服那個年代的人們,吃的苦受的罪,想就不敢想。


現在有幾個年輕人能忍受這樣的條件,我也很佩服爺爺當初的開明,能堅持供養爸爸上完高中。那可是當時稀缺的人才。

我爸爸高中畢業之後,在村裡任代課教師,在八十年代初,通過考試轉成正式教師。當時村裡人都非常羨慕,吃上了“皇糧”,國家工作人員,市民戶口。不過,像我爸爸那個年代的高中生,許多都是行政大領導,副縣長、局長級別,我爸爸作為一名普通的初中教師,工作穩定,現在也桃李滿天下,非常知足。

六十年代的高中生比較少,相當於現在的普通一本大學生,素質比較好,吃苦耐勞,學習踏實,能夠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為國家做貢獻。


教育採擷


我感覺呀!66年以前的☞完小生☜(正定口音)就高於現在的高中生;過去的高中生勝過現在的大學生🎓;以前的工農兵大學生遠遠超過現在的研究生!

怎麼說呢?是的,課程不一樣,深度不相同,教學不一樣,感受不想當。

我記得我母親是完小生,只感覺到她的記憶力非常不錯,所學的知識好像我都不會;當然,我父親那時更是不同了!總覺得昔日的學業水平很是紮實牢靠,而且那時候的學生的分析能力超過現在的同等水平還要高!相比之下,前面的要比後面的過硬!


992舒暢


1966年前的高中畢業生與現在相比充其量是初中一、二年級的水平!那時候上初、高中根本就不算考的,只是摸底而已。只要能交得起每學期兩元的學費就可以了。那時候到高中都沒有試卷的,高中畢業考試老師在黑板上寫五道題,學生一答就畢業了。把那時的高考題拿來現在的初中生絕對滿分。那時能支付費用都可以上大學的。


老老老頭一個


我覺得,以前的學生是真的學進知識了,上一個冬學就能蕩村裡的會計,我們老師的丈夫66年以前的北京師範大學學生,教學都說講得深,沒見過現在的孩子已經是大學畢業了,寫得狗爬字,玩電腦手機玩的溜,有一次我買對聯,大學生創業賣對聯,想買一副隸體的,竟然說不懂,還有幾個高中生在我前面走,互相之間談話,我在後面笑,不知道建軍節和國慶節誰在前面,,還有一次在公交車上,遇一夥市衛校的,誇誇其談說老師管不了他,作業本還沒寫一個字,交什麼交,我已經逛街了。悲哀!當然我可不是一概而論,我是說那些考不上正經學院的不知怎混進去的所謂專科生。加入不看文憑看水平的話,以前的完小生比現在的高中生也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