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探究竹林七贤中的"疏离"关系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一个颇具盛名的名士团体‚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的特殊地位‚导致学界对他们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但不可否认‚也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拓展的空间。首先‚关于竹林七贤名称的来源和竹林之游的真相问题‚可谓众说纷纭‚但由于史料的错杂和辨伪的力度不够‚许多说法仍有待商榷。其次‚对七贤的综合研究主要着眼于他们的共性‚对相异性研究关注不够。由于年龄、政治立场、社会经历、成长环境、先天秉赋、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亲属关系和同源关系的差别‚七贤中的人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亲疏关系‚使看似统一的七贤内部分裂成多重关系复杂的次团体。再次‚由于七贤秉赋各异‚其文学作品在美学特征上体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从心理学探究竹林七贤中的

竹林七贤中的"疏离"关系

一、刘伶与山涛、王戎

前面我们也论述过‚刘伶是个沉默少言且眼高于顶的人‚在七贤当中‚他恐怕只瞧得起和自己气质察赋较接近的阮籍和秘康‚他与山涛、王戎的关系都比较疏远‚在史料上也未曾见到他们之间直接交往的材料‚这种疏离关系集中体现在前者走到困境时‚后者却袖手旁观‚并未伸出援手。

据记载‚刘伶一生中曾担任的官职只有建威参军‚既然出来做官‚说明他还是一个有意仕途的人。但可惜的是‚他的仕途非常不顺利‚在泰始初就被罢免了‚此后他就没有再做过官。《晋书·刘伶传》云

"尝为建威参军。泰始初对策‚盛言无为之化。时辈皆以高第得调‚伶独以无用罢。"

刘伶为建威参军应是在泰始初前的事‚在泰始初‚刘伶被罢免时‚正是山涛和王戎在朝中日益得势之时。

泰始元年‚山涛拥立的长子司马炎被立为太子‚十二月‚司马炎顺利登基‚是为晋武帝。晋王司马昭原想要立次子齐王故为太子‚山涛以"废长立少‚违礼不祥"的言论力劝司马昭‚保住了司马炎的太子地位。由于山涛为司马炎称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本年山涛加官进爵‚封新沓子‚转相国左长史‚典统别营。十二月‚授命守大鸿肿‚护送陈留王诣邺详见年谱泰始元年。由于山涛的威望‚晋武帝还命令太子亲自前往拜见‚是个连皇帝都要礼让三分的朝中重臣。以山涛

的地位和权势‚保住刘伶的小官是轻而易举的‚对比一下向秀和刘伶截然不同的命运‚二者的关系亲疏不难见分晓。

王戎在仕途上虽然也经历过许多挫折‚但比刘伶顺利得多‚在西晋时期‚高门士族弟子入仕的途径除了吏部栓选外‚更主要的途径是公府辟召。王戎的父亲王浑是晋时名士‚曾担任过曹魏时的凉州刺史。泰始初年‚王戎在父丧之后‚直接承袭父亲的贞陵亭侯爵位‚在钟会的力荐下‚被司马昭辟为相国椽详见年谱正元二年。后来‚大约在王戎二十四岁时转任吏部郎‚见《太平御览》卷第二百一十六职官部十四"王戎少颖悟‚二十四为吏部郎。"'由于良好的家族出生和朝中重臣钟会的提拔和赏识‚王戎在晋武帝时曾担任过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吏部尚书、建威将军‚在晋惠帝时更是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太子太傅、侍中、尚书令、光禄大夫、司徒。以家族的盛名及显位‚王戎不难帮助刘伶过关‚可他却冷漠视之‚若说二者有亲密的关系‚确实令人怀疑。

从心理学探究竹林七贤中的

有学者认为王戎为建威将军时‚建威参军为刘伶‚也就是说‚王戎曾聘用刘伶为建威将军。王戎的确做过建威将军‚但据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是在咸宁四年'卿‚应当是平吴时加封的。咸宁五年即东吴天纪三年十一月‚王戎就以建威将军职‚率军出击武昌‚参加伐吴战争。见《三国志·吴书》

"冬‚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仙向涂中‚安东将军王浑‚扬州刺史周浚向牛堵‚建威将军王戎向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向夏口‚镇南将军杜预向江陵‚龙壤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浮江东下‚太尉贾充为大都督‚量宜处要‚尽军势之中。"

然而‚刘伶担任建威参军是在泰始以前的事‚泰始初期就己经被罢免‚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被王戎招为建威参军的另有其人‚见《晋书·刘乔传》

"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其先汉宗室‚封安众侯‚传袭历三代……乔少为秘书郎‚建威将军王戎引为参军。伐吴之役‚戎使乔与参军罗尚济江‚破武昌‚还授荣阳令‚迁太子洗马‚《晋书罗宪传》:

"尚字敬之‚一名仲父式‚样柯太守。尚少孤‚依叔父宪善属文。荆州刺史王戎以尚及刘乔为参军‚并委任之。太康末‚为梁州刺史。"

从这两条记载来看‚在王戎作建威将军时‚在他手下担任参军的只有两人‚刘乔和罗尚‚认为刘伶担任王戎建威参军的说法‚只是某些学者一厢情愿的想象和附会。

二、袖康与王戎

从《世说新语》和其他史籍中可知‚在"竹林七贤"中和王戎关系最好、交往最多的是阮籍‚但奇怪的是王戎偏偏很少谈到阮籍‚却屡屡提及秘康。从史料上看‚王戎和裕康关系一般‚反倒是和构陷秘康的钟会关系不错。司马昭辅政后‚王戎与裴楷一起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结果俱被征召为椽。见《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注引《晋诸公赞》曰

"文皇帝辅政‚钟会荐之日'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即俱辟为椽"

在西晋时期‚朝中大臣结党争斗愈演愈烈‚裴秀与钟会曾同为司马昭幕僚‚在镇压诸葛诞时‚均出了大力‚和钟会一样为司马昭的心腹谋臣。后来‚本是同僚的两人居势争权‚明争暗斗。在复杂的党争形势下‚处在不同党派的人势同水火‚甚至六亲不认‚如裴楷与裴秀虽是一族的从兄弟‚却听命于钟会‚与裴秀、贾充一党针锋相对‚他还曾对晋武帝进言

"楷对日"陛下受命‚四海承风‚所以未比德于尧舜者‚之徒尚在朝耳。方宜引天下贤人‚与弘正道‚不宜示人以私。"

从心理学探究竹林七贤中的

荀助是钟家所养的外甥‚却因派系上与钟会不合‚劝言司马昭要提防钟会‚早下手为强,《晋书·荀助传》云:

"会虽受恩‚然其性未可许以见得思义‚不可不速为之备。"

钟会在朝中身居要位多年‚自然会招兵买马‚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以应付朝中险恶的党派之争‚而王戎、裴楷等名士都是钟会亲手扶持的‚在利益上有休戚与共的关系。在稽康被杀的景元四年‚钟会率军进攻蜀汉前‚还特意到王戎处询问"计将安出"‚见《晋书王戎传》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日'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无疑王戎对钟会伐蜀并不看好‚他在暗示钟会‚即使伐蜀成功‚亦要小心谨慎‚预防贾充等人的暗算‚不要在党争中掉以轻心‚万劫不复。

景元元年‚钟会迁任司隶校尉。权倾一时‚除了和刺史一样监督朝中百官外‚还负责督察三辅京兆、左冯诩、右扶风和河东、河南、河内、弘农七郡的京师地区‚甚至有权勃奏三公贵戚等尊官‚为百僚所畏惮‚据《三国志钟会传》载

"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

稽康与钟会之间早有恩怨‚秘康的被杀‚完全是钟会一手策划的杰作。《晋书·稽康传》记载了吕安事件发生‚秘康牵连下狱后钟会对司马昭说的话

"秘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致以康为虑耳。"

然而在钟会构陷秘康时‚王戎不但没有劝阻‚而且没有任何表示。凭王戎与第二章竹林七贤关系的亲疏钟会的关系‚要救秘康的性命并非无计可施。如果说刘伶的罢免他还可以冷漠视之

‚而秘康的被杀他还袖手旁观就说不过去了。

王戎大肆鼓吹他与秘康的关系‚疑点甚多‚王戎对秘康的评价‚多是敬而远之‚没有亲近感。据他所说的"与秘康居二十年"‚就很不可信‚以稽康"刚肠疾恶"的个性‚能像王戎所说居二十年而"未尝见其喜慑之色"吗或许王戎确实曾经与秘、阮同作"竹林之游"‚令他时时追念那段美好时光。但他与秘康的关系确实有被夸大的成分‚和阮籍比起来‚王戎与秘康的关系要疏远得多。

秘康在世时就有很高的声誉‚世人对他的遭遇愤愤不平‚但敢怒不敢言‚肆意谈论其轶事的人并不多‚连秘康的好友向秀在《思旧赋》中谈及他与康、安往日的点滴回忆都是含糊其辞。直到东晋时期‚政治环境较为宽松‚士人们才敢在言谈中提及七贤的轶事。《世说新语·言语第二》载

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救人‚王公王导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日"卿欲希糟、阮邪"答日"何敢近舍明公‚远希袖、阮"

到了元康以后‚七贤的故事广泛流传。七贤的作派更是成为了元康放达派的模仿对象‚见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注引《竹林七贤论》云

"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峻‚追元康中‚遂至放荡越礼。"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云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放任为达‚或有裸体者。"

从心理学探究竹林七贤中的

王戎为尚书令‚经黄公酒沪谈及稽、阮‚己是永熙元年之后的事了详见年谱永熙元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稽康的声望越来越高‚王戎所做的一切就是极力竹林七贤研究要和"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秘康拉近关系‚即心理学上所说的趋望心理在起作用‚与有名望的人结识、相交‚标志着受人尊重程度的提高‚这对于自尊心是一种满足。在颖川庚氏与琅娜王氏的"江州之争"愈演愈烈的的政治背景下‚王戎以秘康和七贤的故事为标榜‚也确实带来了许多实际的利益。王晓毅先生认为‚王导等人在闲谈时经常提起秘康、阮籍等"竹林七贤"故事‚就是琅娜王氏家族欲借"竹林七贤"之名号和故事提升和巩固其在士族中清流地位之明证此言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