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少年时的玩伴“闰土”晚年因没钱治病逝世,子女后代如何?

柔沢十


鲁迅少年时期的玩伴“闰土”,是在小说《故乡》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取材于鲁迅童年时期的一个好友——章闰水。

少年鲁迅和章闰水

鲁迅本名周树人,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是前清进士,做过高官,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前清秀才,因此鲁迅少年时期,周家在江南一带也算是大户人家。

鲁迅的祖母去世,适逢新年,周家人手不够,于是周家的长工章福庆建议由自己的儿子章闰水来看管祭器。鲁迅就是在这时与闰水相识,在这期间,同为少年的鲁迅和闰水相处愉快。

从小在乡下长大的闰水,给鲁迅讲了很多趣事,对在城里长大的鲁迅而言,无疑充满了新鲜感。新年过后,闰水就回老家去了。后来鲁迅外出学习,加上周家家道中落,两个人基本失去了联系。

时间一转,到了1919年,鲁迅从北京返回绍兴老家,准备卖掉老家的房子,全家搬到北京。因为要处理一些旧家具,于是通知了乡下的章闰水到周家帮忙,顺便送他一些带不走的东西。

鲁迅再次见到闰水,他已经不是鲁迅儿时记忆中那个活泼有趣的少年,转而成为了一个木讷迟钝的中年农民。闰水一见到鲁迅,就开口叫“老爷”,让鲁迅觉得无奈而且惊愕。

章闰水的晚年生活

章闰水结婚生子后,因为子女众多,而且经常遇到饥荒,加之民国的种种苛捐杂税,让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直不起腰来,一直过得非常困顿,甚至有时候吃不饱饭。

在小说《故乡》中,鲁迅问起“闰土”的生活,他回答道: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这就是章闰水和很多同一时期的农民生活写照。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每一样都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让他们脸基本的温饱都得不到保障。

章闰水有六个子女,他只能靠打渔和种地来养活孩子。到了晚年,章闰水的生活愈加艰难,他穷困潦倒,贫病交加。1936年9月,章闰水因为背上长了一个痈,最后因为病痛而凄凉死去。临死,他嘱咐子女,给周家带一点乡下的土特产去。这份情谊让人感动,同时他又是多么的希望,原本的老主顾周家能够接济一下自己的贫困生活。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表达了一种朦胧的希望,他希望自己的下一辈可以生活得更好,自己的子女,可以和闰水的子女,平等地做朋友。

鲁迅的希望最后得以实现,章闰水的子女后代都活得很好。他的儿子章长明,一直平安活到和晚年;他的孙子章贵,后来当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馆长,为鲁迅思想的发扬做了不少贡献。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闰土有一个儿子叫做水生,水生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章贵,水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掉了,那时候章贵只有几岁,就这样童年很痛苦的长大了,由于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没有钱给他念书,所以他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盲,长大之后,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了,他的生活好了一点,他就白天去干活挣钱,晚上去学习,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调去鲁迅纪念馆工作,当上了副馆长,生活也一下子变得好了起来。现如今,他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衣食无忧,再也不用吃苦了,想必在地下的闰土知道他的孙子能有那么好得生活,也一定很高兴吧,鲁迅也一定是欣慰的,自己死后也帮到了闰土的子孙。






李律师111111


中年闰土有了孩子之后,为了生活,没有了童年的那种单纯。他们俩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那时候鲁迅要搬家到北平去,回绍兴搬家得时候东西太多,就找了闰土过来帮忙,这个时候闰土已经是好几个孩子的爸爸了,迫于生活,他也变得疲惫不堪,整个人都很颓废。和小时候一点都不一样了,鲁迅印象中的闰土是面色红润,充满活力得闰土。

闰土有一个儿子叫做水生,水生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章贵,水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掉了,那时候章贵只有几岁,就这样童年很痛苦的长大了,由于小时候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没有钱给他念书,所以他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文盲,长大之后,他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了,他的生活好了一点,他就白天去干活挣钱,晚上去学习,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调去鲁迅纪念馆工作,当上了副馆长,生活也一下子变得好了起来。现如今,他住着三室一厅的房子,衣食无忧,再也不用吃苦了,想必在地下的闰土知道他的孙子能有那么好得生活,也一定很高兴吧,鲁迅也一定是欣慰的,自己死后也帮到了闰土的子孙。


艺文杂记


鲁迅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个少年叫住了他:“树人哥,你还记不得我?”鲁迅愣住了,这个少年似曾相识,他思绪迅速翻滚,可是一时竟想不起来了,疑问道:“你是?”


少年呵呵一笑:“你忘了吗?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戴着项圈拿着铁叉的少年……”鲁迅恍然大悟道:“啊,你是闰土?”少年道:“不不不,我是猹!”

提起闰土,似乎又回到了中学时代。那个一脸稚气,虎头虎脑,戴着项圈,手持钢叉的“英雄”少年怎么样了呢?他生活的好不好?娶了媳妇没有?

这还得问问树人哥哥啊!


闰土原名章运水,是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家里有几亩薄田,父母农忙时在家种地,闲时到城里老周家打工。后来,13岁的鲁迅祖母死了,15岁的闰土跟着父母一起来帮忙。

二人年龄相差不大,自然能玩到一块去。闰土身上的乡土气息,让城里娃鲁迅感觉十分好奇。闰土给鲁迅讲了好多乡下的趣事:譬如雪地里捉鸟,海边捡贝壳,尤其是皎洁的月光下看瓜捉猹的情节,令鲁迅心向往之。

后来,鲁迅到北京读书去了。

1919年,鲁迅回到了故乡,见到了长大成人的闰土。这时候的闰土,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灵气,变得呆头呆脑,满面沧桑。二人已经分属两个世界的人了,尬聊几句之后,就此分开了。


不久之后,鲁迅一家搬到了北京,闰土就此失去了城里打工的工作,他回到了家乡,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贫困的生活压的他喘不过气来。

后来,闰土积劳成疾,得了重病,不久死掉了。鲁迅听人说,他得的这种病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疾病,只是因久拖不治,才延误了病情。

为何不及时看医生呢?还不是因为穷嘛!说到底闰土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穷病。

闰土死了之后,他的后代怎么样了呢?


闰土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章启生,就是《故乡》里面的水生,水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到了上海打工,小儿子在家放牛,小儿子名叫章贵。

解放后,鲁迅纪念馆建立,在鲁迅后人的极力推荐下,章贵到了纪念馆工作,他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终于从一个文盲成了一个鲁迅研究专家,后来当上了鲁迅纪念馆馆长。

闰土与鲁迅又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一半秋色


答:“闰土”的人物原型叫章运水,是距绍兴30公里的杜浦村的农民。

章运水能与鲁迅相交往,得从他的父亲章福庆说起。

章家只有六亩薄沙地,每年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所幸,章福庆心灵手巧,做得一手精妙的竹工。

鲁迅的祖父在世时,在北京做官,周家的家世很好,甚至鲁迅出生的时候,周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每年,周家在百草园晒谷子,会请人来翻修和编一些新的竹匾。一个偶然的机会,章福庆被人推荐来了,他为人忠厚老实,手脚勤快,很得周家长辈的欣赏。

熟识之后,章福庆就成了周家每年都要雇用的短工——也就是鲁迅说的“月工”。

甚至,每年要收租了,周家还让章福庆负责去通知乡下那些租种水田的农户交租。

1893年春,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周家忙得不可开交,章福庆自然过来帮忙,还带来了他的儿子章运水,特意让他看管祭品、祭器。

章运水给鲁迅兄弟讲了许多乡下的故事,如夏天夜里在沙地里去看西瓜时怎么刺獾猪,冬天怎么扫雪捕捉鸟雀,曹娥江边的跳跳鱼怎么跳上岩石等等。

鲁迅兄弟听得如痴如醉。

那年鲁迅13岁,章运水15岁。

鲁迅18岁那年离开了故乡,外出求学,但他和章运水的友谊还保持着。章运水像他父亲当年一样,经常到鲁迅家去帮忙。

无形之中,章运水就成为了鲁迅家的“亲人”。

1919年,鲁迅回家乡搬家,把家里带不走的东西全部送给了章运水。

鲁迅不但在作品中以“闰土”的化名深切地怀念这位儿时好友;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屡屡提到章福庆、章运水父子。在日记中,周作人亲切地把章福庆称为“庆叔”,把章运水称为“运水哥”。

周作人还在日记里记载,1900年正月,已经23岁的章运水到了周家去拜年,陪着19岁的鲁迅和15岁的自己去爬应天塔。在回来的路上,章运水还找算卦的算了一卦。

章运水一个生育有5个孩子,3男2女,老大章启生就是鲁迅作品中提到的“水生”。

章运水、章启生父子和鲁迅是同一年去世的,都是1936年因病去世的。

章启生死的时候,他的儿子章贵才3岁。

因为章运水和鲁迅的关系,1954年2月,政府抽调21岁的章贵到鲁迅纪念馆工作。

章贵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刻苦读书,从事写作,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研究鲁迅的文章,足足有几十万字,被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吸收为理事。

1982年,章贵被提升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1993年章贵办理了退休手续,后来又被馆里聘回工作。

章贵有一儿一女,儿子叫章洲,在绍兴弹力丝厂当经济师;女儿从事幼教工作。

章贵说,现在他们家和周家,也像鲁迅闰土时代一样亲密,他和周海婴经常有书信往来。每当周海婴带儿子常回绍兴,他会带家人过去团聚,相处融洽。而他要去北京,也一定要到周海婴家团聚。


覃仕勇说史


闰土的原型叫章运水,大约1919年鲁迅一家搬离故乡后,章运水就失去了工作,离开周家以后,他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人身上,所以每天起早贪黑拼命挣钱养家糊口,终因积劳成疾又没钱治病,最后不幸去世,享年57岁。可以说章运水最终并不是因病而死,而是死于贫穷。

纵观闰土的一生,少年时代是幸福满满的,活泼可爱充满朝气的。中年就整个人都麻木了,苦不堪言,像个木头人一样。到57岁亡故,按现在的标准根本没有活到老年。

闰土的青壮年时代是被封建经济制度榨干了血汗,最后让又其死无葬身之地。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掏吞噬了他的灵魂,使其如行尸走肉般。最后封建政治制度压垮了他的脊梁,使他最终湮没在茫茫无际的社会黑暗里,无声无息地消亡了,连地主家的一只狗都不如。这就是鲁迅时代下层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所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大声疾呼,呐喊不息:救救孩子!希望在于孩子!

时光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章运水的孙子章贵,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章贵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且以研究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主,据说成果颇丰。后来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时光荏苒,多少年过去了,历史似乎又一次重现,但不同的是社会不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了。鲁迅先生地下有知,会特别欣慰于后辈们不再拘于“老爷、奴才”的身份地位了。


微乐先生


一部《故乡》让人们都认识了闰土,那一个在月下刺猹的孩子。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鲁迅离开了故乡。


等到两人再次见面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孩童时期的坦然。闰土的一声老爷,也让鲁迅局促不安。

当时站在闰土旁边的还有一个孩子,正是闰土的儿子,可见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闰土虽然穷,但是还没有绝后。那么闰土的后人现在怎么样了?

其实闰土并非是虚构,而是有历史原型,大名叫做章运水。他的父亲名叫章福庆,家住在距离绍兴市30公里的杜浦村。

是一个种田的好把式,而且还会编一手上少的竹篮,农闲时期经常去帮人打下手。当年是经过别人推荐来到鲁迅家,鲁迅父亲看他为人老实,就把他留了下来。

根据鲁迅写的各种小说当中,我们总是可以在春节前后看到闰土一家人。但是在现实当中,掌家一家经常来帮鲁迅家做工。每次过来的时候,都会从农村带来很多土特产。


鲁迅家对于章运水父亲很好,章福庆也非常喜欢鲁迅。经常给他编制一些竹制的玩具,比如说竹鸭蛋,竹篮子。当年鲁迅在雪地上捉鸟的办法,还是章福庆教给他的。

其实除了闰土父亲在周家做工之外,他的妻子阮庆元也经常过来帮忙,是一个身材很高大的女人。虽然是一个农村人,但是在待人接物上面非常周到。

其实在1881年鲁迅出生的时候,由于鲁迅母亲的身体不好。当时闰土妹妹刚刚出生没多久,章福庆就把老婆带来给鲁迅当乳娘。一般小孩子都叫他周妈,鲁迅母亲总是叫他庆大娘。

虽然后来不再给鲁迅喂奶,但是也经常过来帮忙。一共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的儿子正是章运水,也是鲁迅故乡当中,闰土的原型。

1893年新年刚过,鲁迅的祖母却突然去世。由于绍兴本地丧葬习俗比较繁琐,所以就把章福庆全家人都叫过来。由于家里面没人看小孩子,所以也一并把章运水带来,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章运水要比鲁迅大上两岁,所以鲁迅每次都叫他运水哥。虽然父亲早就叮嘱闰土要叫少爷,但是由于两人年龄都比较小,谁都不在乎到底是怎么称呼对方。

两个人是来自于不同世界层面的人,只要闰土进城,鲁迅兄弟俩就带他四处逛。至于闰土肚子里面满是乡下的故事,正好弥补了孩童世界的好奇心理。

虽然后来鲁迅前往南京读书,又前往日本留学,之后一直在外地工作。但是都和闰土没有断掉过联系,而闰土父亲年龄大了之后,就不在周家做工。换来的是老实忠厚的闰土,接手了父亲的工作。

一直到1919年的冬天,鲁迅回到老家绍兴,准备把家搬到北京。鲁迅的哥哥提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了闰土,把他叫过来一起帮忙搬家。

闰土再次来到周家的时候,还带着自己的大儿子章启生。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曾经的闰土已经不在了,留下的是皮肤黝黑、双眼毫无光芒的章运水。


鲁迅从聊天当中得知,闰土一下子生了5个孩子。虽然以前都是以孩子多为荣耀,但是也大大加重了闰土家的负担。鲁迅搬走之后,两家就算是彻底断了联系。

虽然中间再也没有联系过,但是鲁迅从来没有忘记他们,把章运水父子变成了笔下的闰土和水生。同样的,闰土一家也不可能把鲁迅忘掉,农闲的时候估计总会想起周家人。

两家再次建起联系,则是到了1959年的时候。当时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带着她的母亲许广平,准备前往上海参加鲁迅坟墓迁移一事。随后就回到了绍兴老家,在鲁迅纪念馆见到了章贵。

章贵并不是别人,而是闰土的孙子。两家人一见如故,细说起来最近的光景。原来闰土早年和鲁迅在同一年去世,虽然留下了三个儿子,但是过得都不是特别好。

章贵则是章启生的儿子,也是小说当中的水生的儿子。他告诉许广平,自己出生在1933年,但是由于家里面劳务太重,父亲在自己三岁的时候累死。


之后迫于生计,母亲前往上海给别人当保姆。哥哥则是被拉走当了童工,还有个妹妹连病带饿,没到5岁就走了。我则是留在家中,在旁边的村子当了长工。

由于那几年战火连天,也没有过上过好日子。一直到解放之后,才算是迎来了新生活。由于早年家里穷,没有上过学,成为了一个地道的文盲。

不过自己并不甘心,卖掉了当年哥哥当童工换来的一条棉腰带,靠着这些钱才能够读到书。不过也只不过够入学,之后就一边打工一边读书。

后来在1954年的时候,政府把章贵安排到了鲁迅纪念馆工作。由于学历还是不够,章贵继续进入职工学校就读。才一点一点的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而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也让章贵重新了解鲁迅先生。

截止到1959年,也就是许广平母子俩来看章贵的这段时间。短短的4年时间,章贵写了几十万字有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发表到了各大报纸当中。

听完了章贵这些年来的经历,许广平母子俩不禁充满了唏嘘之声。随后两家人算是又搭上联系,书信往来几乎没有断过。后来在1982年的时候,章贵又被提升为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一直到1993年算是正式退休,但是被返聘回来继续工作。如今有着一儿一女,儿子名叫做章州,在绍兴的一家工厂里面做会计师,女儿做的是一名老师。当时还有一个孙子,都快20多岁了。

现在他们一家生活非常好,几个儿子女儿都在国家机关单位当员工,自己则是早早的就退休了,也和老伴过上了晚年的生活。

至于现在的生活情况如何,笔者不是很清楚。因为上面的资料很多都是来自于2005年左右,不过可以都告诉大家一件事情:章家一直和周海婴一家有联系,每年都会聚上几次,也真是所谓的四世的交情。


史之策


人说,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往往不是出身,而是他的同行者。这个同行者,有时甚至能决定一个人子孙后代的命运。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闰土子孙后代的命运,就因为闰土同伴鲁迅而发生了惊天逆转。

上世纪初的“闰土”,与今天世人口中调侃来去的“闰土”虽是一回事,却也有着明显区别(今天人们用闰土代表土气)。

鲁迅笔下的闰土,代表的是每个人童年故乡里的小小少年玩伴。鲁迅的作品里,闰土曾以勇敢少年的身份,给他的童年带来无尽的欢乐,也留下极深的印象。
1990年闰土后人用上程控电话

也正因此,闰土与鲁迅才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甚至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今天,只要一听到“闰土”两个字, 鲁迅的名字马上就会从脑子里蹦出来,继而是金黄的圆月、刺猹的少年。

闰土的原型名叫章运水,他的父亲名叫章庆福,是个手艺灵巧且会讲故事的农民。每当忙月,章庆福就会来鲁迅家里帮忙;忙里偷闲时,他会给鲁迅讲“高墙外”的世界,也会给他讲讲章运水(即闰土)的故事。

天底下每一个把孩子挂在嘴边的父亲,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章庆福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周家帮工时,经常对周家的大公子(鲁迅)讲自己的儿子。

鲁迅与闰土(为了方便起见,文中章运水以闰土称呼)第一次见面,鲁迅九岁,闰土十一二岁。鲁迅的父亲还在,家境尚好;闰土的父亲是鲁迅家里的帮工。

两人第一次见面前,鲁迅便已经无数次听说过闰土的事迹。

这位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不仅会制作陷阱捉小鸟雀,还能自由地在西瓜地里捉猹。这对于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的鲁迅而言,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存在。



闰土孙子章贵
(闰土长子水生的儿子)

原来高墙外的世界竟然如此精彩。

相比闰土的精彩,鲁迅的生活却显得异常单调:每天都是读书、吃饭、睡觉。

越是这般枯燥,那个随时可以捡海边的五彩贝壳、捉雪地里的小鸟雀、刺西瓜地里的猹的少年英雄,便越发让童年的鲁迅心驰神往。

鲁迅的相见闰土,何其难哉!他们之间的距离,又岂是三天三夜的路程?那横亘在二人之间宛若十万大山的“规矩”(闰土要管鲁迅叫“老爷”),童年的鲁迅根本就看不见。

即便如此,谁也挡不住鲁迅想要见闰土。这种思念,近乎执念。

闰土的父亲每次见到鲁迅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叫一声“少爷”,这两个字从他嘴里说出来,仿佛浑然天成。鲁迅听在耳朵里,也并没有什么异样。

那个时候的鲁迅,并不知道“少爷”两个字的含义。闰土也不清楚“少爷”意味着什么,他只晓得父亲在去鲁家的路上,千叮万嘱见到鲁迅一定要喊少爷。

当闰土真的出现在鲁迅家时,并没有直接被带到鲁迅面前,而是被塞到厨房里:看守鲁迅家里的祭器。

听说心目中的“少年英雄”来了,从来都不下厨房的鲁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飞跑地去看”。果然,在厨房的角落里,鲁迅看到了一个“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小男孩,这就是鲁迅无时不刻想见的闰土。

两个小孩子之间,游戏才是世间第一等的存在!大人们立下的的“规矩”,他们抛得一干二净。闰土在经历了半日的“怕羞”之后,很快就忘了父亲交代的事情,开始和“少爷”无话不谈。

闰土给鲁迅带来了许多稀奇的事,都是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这些往常的朋友和鲁迅一样,都是生活在“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下,他们被无数的“闰土”称作少爷。

很快,忙月结束了,闰土也要回家了。两位少年在厨房结下的深厚的友谊,也该告一段落了。关于两人分别时的场景,鲁迅是这般描述的: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这一次分别后,直到鲁迅家道中落、出国留学,闰土再也没有踏入周家半步。

但作为友谊的延续,闰土经常托他的父亲给鲁迅带来一些家乡的小礼物,这些小礼物都是闰土亲手做的。

闰土在父亲死后,开始独撑家里的生活。现实教他懂了很多规矩,比如:见到比他身份高贵的人,应该喊“老爷”。

鲁迅与闰土分别之后的二十年里,闰土逐渐接替父亲,成了周家的短工。每年到忙月时,闰土都会像父亲章庆福一样来周家帮忙。只不过,闰土每次来的时候,都会问上一句:

“迅哥儿什么时候回来呀?好多年不见了,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生活的压力,使鲁迅心中的“少年英雄”,完全变成了他父亲的模样:布满皱纹且灰黄的脸、肿的通红的双眼、又粗又笨像松树皮一般干枯的双手…

这样的结果,鲁迅自是能够预见的。但再见面时,鲁迅料想了无数个场景,却还是被一句完全没有想到的话给击碎:闰土先是欢喜,然后收敛笑容,最后恭敬地叫了一句:“老爷”。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鲁迅在章运水口中,已经听了无数回了,但那以往的无数次加起来也远没有这一回刺耳。

在此之前,闰土是鲁迅童年的“少年英雄”;一声“老爷”之后,鲁迅被拉回现实,成了闰土的东家。不管鲁迅和母亲如何劝,闰土始终不肯改口。

倒是闰土带来的第五个孩子水生,活脱脱一副闰土小时候的样子:不懂事,不知道东家的规矩,未经雕琢的“少年英雄”形象。鲁迅母亲见闰土这般固执,只好岔开话题,让水生和孙子宏儿一起去玩了.....

这一幕,仿佛电影在回放。

现实里的章运水,和鲁迅的小说《故乡》里描述的闰土一样,在分别20年之后,再次见到了鲁迅。那一天,章运水并没有带自己的孩子来周家;鲁迅却在母亲的介绍里,知道章运水有个儿子叫章启生,他是水生的原型。

章启生的命运和祖父章庆福、父亲章运水一样,因为穷困潦倒,只能在种地的间或给富人帮工,以维持生活。因为穷,章启生很晚才结婚生下一个儿子,最后这个儿子还病死在家里昏暗的破房子里。

从章家祖孙四代人(章庆福、章运水、章启生、章贵)的名字里,足以看出每位父亲对儿子的希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


闰土孙子章贵和家人

这也足见:在旧社会活下来,是多么的艰难。

在“闰土”的孙子章贵3岁的时候,鲁迅去世了,“闰土”也去世了,自此,在那个没有封建等级、没有阶层之分的地方,老哥两终于可以平等地坐在一条椅子上,畅快地聊自己知道的新鲜事儿了。

在另一个世界,“闰土”一定会大大方方地管鲁迅叫一声:“迅哥儿。”

闰土去世后几年光景,章贵的父亲章启生也去世了,章贵只好寄养在叔叔家里,替人种地、放牛、做长工为生。如果历史就这么发展下去,章贵依旧摆脱不了命运的轮转,成为和祖辈一样的人。

不过,章运水和章启生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是因为这对父子“邂逅”了一位会写小说的东家,而且被这位东家刻在童年的记忆里,成了小说里的人物原型。

当运水变成《故乡》里的闰土时,他的后人的命运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1953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绍兴市政府在鲁迅的家乡建了一座鲁迅纪念馆。章贵因为祖上与鲁迅的关系,在纪念馆获得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从此以后,闰土的后人再也不用像他一样:和其他孩子共同分享一段快乐的童年,长大后却发现,自己不得不管人家叫老爷。

在那个年代,要想在文人的纪念馆里工作,没有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章贵即没上过学连也不识字,更不用说有什么文化了!没文化的章贵能在“处处彰显文化”的鲁迅纪念馆工作,更凸显闰土与鲁迅两家的渊源之深,以及这份工作的重要。

章贵在进入鲁迅纪念馆之后,下决心读书识字,并反复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了解祖父“闰土”的那个年代。最终,章贵没有辜负纪念馆的这份工作,渐渐地有了文化,成了纪念馆里对鲁迅了解最深的职工之一。

后来,因为工作出众,这个曾经以给地主放牛为生的穷小子,还成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

章贵的一生终因祖父与同行者鲁迅的特殊关系而惊天逆转,他所生的一双儿女也并没有像曾祖“闰土”那样,只是别人的童年里的点缀;他们成年后都找了一份像样的工作,一直快乐地生活到现在。


记者李满


闰土的大儿子死后,他的儿子章贵才3岁,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穷苦的日子,期间他的妹妹也因病去世。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章贵虽然是一个文盲,而且已经十五岁了,但是立志好好学习,最后,章贵从一个文盲成为了一个研究鲁迅的专家,并且在报纸杂志上刊登了很多关于鲁迅的文章。

因此章贵成为了鲁迅纪念馆的副馆长,算是还是为鲁迅工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章贵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相识,两人一见面聊天就像是多年的老朋友一般非常的契合。最后章贵和周海婴成为了好朋友,可以说是将两人的友谊再次延续。

搜索

少年闰土真人图片

鲁迅为何不接济闰土

鲁迅病死照片

鲁迅妻子年轻照片

闰土真实下场

周作人下场如何


cheng程远德123456


闰土本名章运水,是个堕民——也叫“丐户”。也就是宋元以来绍兴地区的一种“二等公民”。他们通常以打零工、做小生意为生,其中俊秀聪明的子弟大多成为戏子——六小龄童章金莱先生也是出身于堕民,而且和闰土同宗。

关于堕民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东周吴越争霸时越国游女的后代,因为是私生子,所以不齿于齐民,自称部落;也有人说是元末明初张士诚、方国珍的部曲,因为人数太多,明太祖杀不干净,遂下令贬为堕民。而据堕民社群口耳相传的故事,则是:靖康之后,金兵大举南侵,宋将焦光瓒率部不战而降。金兵既退,焦部为时人所不齿,被贬为堕民。明太祖定户籍,编其为“丐”,住于里巷。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也一度在雍正、乾隆朝为清廷所接受。但是所谓自言曾是“焦光瓒”部下,则是源出宋元民间传说和元杂剧的戏曲人物。据绍兴第一才子徐文长考证,“焦光瓒”与《杨家将》中的“焦赞”应系同出一人,乃元杂剧《谢金吾》一剧角色所定。所以说堕民的起源至今仍旧是个未解之谜 。

至于很多堕民的传说都扯上了明太祖,可谓忘恩负义,因为历史上明太祖是第一个试图“解放”堕民的君王。据 《洪武四年禁止再呼堕民铜碑》记载,明太祖在开国之初便有解放堕民的举动,在这里明太祖又认为“堕民”本是宋朝遗民之后——“昔被元主贬为堕民,辱贱无地,今朕派他军民灶匠四籍当差,一体良民”,甚至还用了很明太祖的口气:

“传旨士庶人知悉,如若再呼'堕民'两字,豁肠碎剐!”

但是,明太祖以及后来历代君王对“解放”堕民的努力基本都宣告失败。根本原因就是到了元末明初,堕民作为一个阶层,已经生活趋于稳定,而且有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比如垃圾回收、服务业、娱乐业、婚庆、殡葬等行业大多堕民垄断,而且往往强买强卖,欺凌那些比他们社会地位要高一些的“齐民”,也就是普通的帝国公民。在绍兴民谚有“滥眼堕民嫂,看见样样要”,便是讽刺堕民强丐恶化的丑态。

堕民阶层并不贫困,大多数比普通的帝国公民们要富有的多。但是,权力的大门却向他们永远的关闭着。贫苦的农家子弟可以通过拼打而封侯拜相,但富甲一方的堕民却依旧还是堕民。

“雪地捕鸟”是堕民的一项绝活儿,也是普通齐民阶层绝不会干的事。因为按照儒家的教训,捕猎野生禽兽、做无意义的杀生是缺德的事情。


但是闰土的父亲叫章福庆,本业是一位竹匠,每逢农闲时,也去做工。 章福庆为人忠厚老实又勤快,所以和鲁迅家,也就是周家相处的极好。章福庆的妻子,也就是闰土的母亲叫阮太君,是鲁迅的乳娘,也就是鲁迅后来所深深思念的长妈妈。

闰土长鲁迅两岁,两人以兄弟相称,在成年后也没有断过联系——因为闰土也继承了父母的工作,继续给周家帮工。

因为闰土是家中的独子,所以到了他结婚后就不断的生孩子。四十岁时,他就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了。而在四十三岁那年,闰土的长子章启生(也就是《故乡》中的水生)也人父,生下了闰土的长孙章贵。民国二十五年,闰土和鲁迅先后辞世,而此时的“水生”,也就是闰土的长子章启生则先于父亲离开了这个充满了艰辛的人间。

作为闰土长孙的章贵此后就在乡间长大,后来做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又因为自己的特殊的家世而成为了鲁迅文化馆的副馆长。也可以说,闰土一家直到今日还在为周家帮工。

顺便说一句,闰土的后人还有不少,但都彼此之间关系比较淡泊,似乎来往不多。

鲁迅之子周海婴和闰土的长孙章贵在一次鲁迅纪念会上“一见如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