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1978年上海美术厂决定制作一部动画片为建国30周年献礼,经过全厂上下的反复讨论并在上海市领导的指示下,决定从我们国人非常耳熟能详的《封神榜》中节选出《哪吒闹海》进行动画片的制作。确定哪吒的卡通荧幕形象成为第一个问题。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有人要说了,哪吒的形象还要确定吗?不是个俊美的少年郎,脚踩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拿火尖枪吗?小说里这么写是没错,但这种形象还从未以画面的形式展现过,所以第一件工作就是要把荧幕形象确定下来。

而早在1961年,同样是在上海美术厂制作的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曾经出现过哪吒这一形象。但由于当时哪吒的人物设定是属于打孙猴子的反派,所以动画大师万籁鸣把哪吒画成了一个肥肥胖胖,头大身体粗的形象。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是打死龙王三太子,拯救百姓的英雄角色,这一形象肯定是不合适的。于是上美厂请来了著名漫画家张仃帮忙设计。大师就是大师,在接到任务之后,很快就从年画中的一些形象中找到了灵感。经过设计,一个可爱又正义的哪吒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艺术大师张仃

设计好人物形象后,工作人员为了逼真的描绘出哪吒的各种神态表情,亲自对着镜子挤眉弄眼,以捕捉任务形态表情。在这样精心的制作之下,动画一经面试就引起万人空巷,成为当时的爆款产品。

甚至英国BBC在看到《哪吒闹海》后,当即便决定购买放映权,在圣诞节当天于英国上映。紧接着BBC向上海美术厂发来了合作邀请,英方出钱,中方制作。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当时负责中英合作项目的王树忱导演在对比了中英传说故事之后,发现在中英文化体系中都有狐狸这一形象。于是王导以《平妖传》中的狐狸精为原型,改编出了剧本《天书奇谈》。

然而王导将剧本发到英国后却没了下文,说好的合作因为英方单方面毁约导致《天书奇谈》不仅缺乏制作经费,更没了国际推广渠道。

好在我们的王导顶住压力最终把《天书奇谈》制作了出来,虽然没能在全球放映,但在国内也取得了不小的反响。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凭借《哪吒闹海》和《天书奇谈》两部爆款,上海美术厂一鼓作气推出了《阿凡提》、《金猴降妖》等一批经典动画,虽然国产动画起步晚,但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似乎有追赶欧美日的趋势。国产动画达到第一个发展高峰。

看到国产动画发展的如火如荼,国外的巨头们坐不住了。有人又要问了,一个小小的动画片能有多大的利益?事实上,在动画片的收入占比中,影视版权费仅占极小的一部分。

靠动画积累的粉丝之后,开发IP的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价值。几十年前就创作出来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两个卡通形象,如今也依靠各种文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捞金,但动画片的剧情又有多少人在意呢?

可惜当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并没有人意识到动画的产业链能延伸的如此之远。这就给了国外动画巨头以可趁之机。

下面给大家把国外巨头蚕食中国市场的时间线简单梳理一下:

1980年,国内播放了一部日本系列动画片,也就是很多人接触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但大家可能并不知道,这部《铁臂阿童木》是中国正式引进的第一部海外动画片。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1986年,迪士尼旗下《米老鼠和唐老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两个可爱的卡通形象尤其是米老鼠,几乎成为全球最为成功的动漫IP。

1990年,诞生于40年代的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进入中国,Tom和Jerry可爱的形象、横跨半世界的精良制作和搞笑却不低级的剧情成为30年来国内经久不衰的爆款。

1991年,日本动画片《哆啦A梦》进入中国,一开始还被叫做叮当猫的哆啦A梦的小口袋,成了无数80后和90后的梦想。

这些动画片进入中国全是免费的,只为抢占市场。发达国家成熟的文化产业让他们知道,影视版权对于庞大的动画产业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有了粉丝基础,未来的钱才是源源不断的挣。

面对蜂拥而至大军压境的国外动画片,国内市场一时间似乎一个能打的都没有。80年代初期,当时电视机刚刚进入中国,而此前的《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等动画片均是大荧幕上的。显然在当时,适配于电视机的动画连续剧更加适合市场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影视制片厂连续上马《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等作品,但一来每部动画片集数太少,二来由于延续之前荧幕动画的思路,加上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每部动画片的制作周期变得无比漫长。

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

《黑猫警长》从立项到第一集出来硬生生的花了4年的时间。而市场是不会等人的。在90年代以后,做了最后挣扎的上海美术厂面对凋零的业绩,人才纷纷出走,国产动画几乎走到了覆灭的边缘。

——分割线——

本文为《国产动画的沉浮之路(上)》,《下》将不日推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